首页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舒文昌审题人:徐苑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②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③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④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⑤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 ⑥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干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⑦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材料二:《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痕迹。《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中,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摘编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材料三: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 浮士德式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代替了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④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有了新的生活内容却保持着旧的模式。B.材料一告诉我们: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C.《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D.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有着密切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应该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B.在一个价值多元的复杂社会,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本能反应。C.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D.在中国乡土社会,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重要。3.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均可看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在由传统的阿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B.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是困难的,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求同的阻碍也越来越强大。C.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这是对个性的抹杀。D.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4.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根据文中划线句,请借助“阿波罗式”“浮士德式”这两种婚恋模式分析《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宝钗与宝玉)和“木石前盟”(黛玉与宝玉)。【答案】1.A2.B3.C4. 首先,作者提出了“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观点。接着阐述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的观点,从传统的不易弃换与变化中的不变因素两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具有稳定性的观点。然后分析文化的稳定性和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相关。最后指出文化的稳定性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5.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婚恋模式是“阿波罗式”。“金玉良缘”属于“阿波罗式”,宝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压制自己的感情,不和宝玉闹别扭,以“纪律”维护自己的感情;“木石前盟”属于“浮士德式”。黛玉和宝玉闹别扭,与宝玉沟通内心,他们的感情是热烈的。由此可见,乡土社会扼制男女感情,以纪律维系群体的稳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曲解文意。材料一是说“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可见,传统可以改变,但不能终止,终止也不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C.“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错误,材料二是说“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D.“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有着密切的关系”错,材料二原文有“可能”。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多元的复杂社会”错,根据材料一应为“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于人于己都是好的”于文无据。材料一“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是说文化的稳定性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并没有说于人于己都是好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8段,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第1段,“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开篇作者提出了“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观点。 第二层为2至4段。第2段,“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阐述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的观点;第3、4段,“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从传统的不易弃换与变化中的不变因素两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具有稳定性的观点。第三层为5至7段。第5、6段,“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分析文化的稳定性和环境的相对一致性相关;第7段,“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分析文化的稳定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相关。第四层为第8段,“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指出文化的稳定性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连贯表述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浮士德式”则是“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分析《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宝钗与宝玉)和“木石前盟”(黛玉与宝玉),《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门当户对的说法,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木石前盟”指《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可见“木石前盟”是以“情”为基础的。薛宝钗是现实主义,她服用“冷香丸”,克制自己的感情,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就是明证。她眼里心里只有人和事,各种人际关系和繁杂事务等等。而林黛玉眼里心里,更倾向于内心的感受,心灵的愉悦,更贴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薛宝钗是讲究现实主义的,而林黛玉是理想主义者,这种唯美的理想主义和贾宝玉的思想理念不谋而合。一件同样的小事,在薛宝钗和林黛玉眼里,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当薛宝钗、袭人、史湘云都劝贾宝玉学习仕途经济的时候,只有林黛玉从来不讲这种“混账话”,黛玉和宝玉闹别扭,与宝玉沟通内心,他们的感情是热烈的,贾宝玉自然而然把林黛玉奉为知己。 由此可见,“金玉良缘”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婚恋模式,属于“阿波罗式”,“木石前盟”属于“浮士德式”。乡土社会扼制男女感情,以纪律维系群体的稳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英】狄更斯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我”就在心里认为那是“家”,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和无助。B.米考伯太太也想过很多办法试图帮助家里克服困难,比如招房客到家里住,并挂名“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但效果不好。C.“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这一句话米考伯太太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他们生活极端穷困的现实状况。D.米考伯太太总是回忆过去的生活,言外之意是过去生活条件优越,这说明她是一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比如外貌、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为我们展示了米考伯夫妇的性格特点。B.选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为我们展现了米考伯夫妇一家的生活境遇。C.选文第二段两处括号的作用一是说明米考伯夫妇一家的困窘,二是表现米考伯夫妇二人的心理特点。D.“我”认为米考伯太太跟米考伯先生一样,都是能屈能伸的人,这一评价充分展现了“我”对米考伯夫妇的钦佩之情。8.请结合选文,分析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点。 9.文中详细描写鞋匠讨债的情形,有什么作用?【答案】6.D7.D8.①善良热情,对人友好。米考伯先生热情的为我介绍回货行的路说明了这一点。②爱慕虚荣,得过且过。被逼债时做出抹脖子自杀的动作,但过后,他又哼着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傲的姿态出门去了。③盲目乐观,不切实际。生活穷困但却不切实际不务实际的期望时来运转。④无知愚昧,死要面子。米考伯一家生活虽然非常穷困但是还养了很多孩子。9.①从情节本身来说,这一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说,有利于读者把握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点。米考伯是个讲究体面的人,但鞋匠讨债时在外面大骂也不能使米考伯先生还债,可见米考伯先生的生活的确窘迫。尽管生活窘迫,但他转头“哼着一支曲子”,表现了米考伯先生得过且过的心理。③从小说环境塑造来说,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当时的社会面貌,突出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解析】【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这说明她是一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错。文中“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等内容可以看出,米考伯太太提及爸爸妈妈主要是对过去优越生活的回忆,而现在的她被债务缠身,却又想让人知道她曾经的“优越”,表现出她典型的虚荣心。故选D。【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充分展现了‘我’对米考伯夫妇的钦佩之情”说法不当,由“可是在这过后还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等内容可以看出,“我”实际上认为米考伯夫妇是喜好挥霍、不切实际的人,充满了些许不屑和遗憾。故选D。【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分析,米考伯先生热情的为我介绍回货行的路说明米考伯先生善良热情,对人友好。 结合“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分析,米考伯先生能屈能伸,被逼债时做出抹脖子自杀的动作,但过后,又哼着曲子,摆出更加高傲的姿态出门去了,说明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得过且过。结合“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等分析,生活穷困,但是不认清现实实际,期望时来运转,盲目乐观。结合“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等分析,米考伯一家生活虽然非常穷困但是还养了很多孩子,愚昧、无知。【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探讨情节的作用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分析。本题实际上侧重考查对米考伯先生形象的塑造,这一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结合文中“文雅”“高贵”等词来看,米考伯先生是爱面子的,但尽管如此,面对鞋匠的当街大骂,他仍不能还债,这就衬托出他生活的窘迫。从情节角度看,鞋匠讨债后,“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可见他得过且过的心理。结合“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等分析,详细描写鞋匠讨债的情形,突出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浚之子也。少有重名,神彩秀彻,虽时辈亲狎,莫能媟也。广陵戴若思东南之美,举秀才,入洛,素闻顗名,往候之,终坐而出,不敢显其才辩。州郡辟命皆不就。弱冠,袭父爵武城侯,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元帝初镇江左,请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顗上疏让曰:“ 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帝不许。帝宴群公于西堂,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而起,手诏付廷尉,将加戳,累日方赦之。顷之,以醉酒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顗性宽裕而友爱,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尝枕顗膝而指其腹曰:“此中何所有也?”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卿辈数百人。”导亦不以为忤。又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及王敦构逆,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护军长史郝嘏等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与戴若思俱被收,路经太庙,顗大言曰:“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祇有灵,当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于石头南门外石上被害,时年五十四。敦使缪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数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瓮,米数石,在位者服其清约。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中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射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选自《晋书·卷六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B.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C.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D.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科目,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此处为选拔官吏的科目。B.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别称蛮和夷。C.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本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在皇帝批准下也可供奉皇后和功臣。D.石头,指石头城,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建康、白下、越城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顗才华横溢,但无心仕途。州郡任命一律辞不赴任,后元帝征拜尚书,仍上书极力推辞,固请未许。B.周顗不拘礼节,狂傲不羁。他嗜好饮酒,酒后妄言,揶揄王导,皆议皇帝,因而屡遭劾奏。C.周顗宽容敦厚,清廉俭朴。弟弟对他出言不逊且以燃烛掷之,他不以为意;他被查没家产,竟无长物。D.周顗凝正耿直,守节秉义。同辈狎儿不轻慢待之;王敦谋逆,严辞以抗,生命临危,容止不改。13.文末王导悲不自胜,说:“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王导为什么这样说?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答案】10.D11.B12.B13.(1)周顗尽心解救自己,自己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反而衔恨在心。(2)王敦得势,向王导探问应如何处置周顗,王导不赞一词,不置可否。(3)王导整理文书,发现周顗救自己的奏章,言辞恳切,懊悔不已。14.(1)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2)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臣退自循省”中“退”作“省”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忝显任”是动宾结构,“显任”的意思是“重任”,作“忝”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分别称蛮和夷”错误,四方少数民族分别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常酒后妄言,揶揄王导,訾议皇帝,因而屡遭劾奏”错误,揶揄王导并非在酒后,屡遭劾奏主要因饮酒,并非因訾议皇帝。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可知,周顗尽心解救自己,自己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反而衔恨在心。根据“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射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可知,王敦得势,向王导探问应如何处置周顗,王导不赞一词,不置可否。根据“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可知,王导整理文书,发现周顗救自己奏章,言辞恳切,懊悔不已。【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敏”,勤勉;“慎”,谨慎;“就”,到;“正”,匡正。(2)“复”,补救;“过”,过错;“辅”,遵循;“为”,干预。参考译文: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广陵人戴若思是东南名士,举秀才后进入洛阳。平时听过周顗的大名,所以专门拜访,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此后州郡征召,周顗皆不应命。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官拜秘书郎,多次升迁为尚书吏部郎。晋元帝司马睿初到江东,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年,再拜为太子少傅,仍任吏部尚书。周顗上疏推辞说:“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皇上没有准许。皇帝在西堂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而站起来,亲手写诏书交给廷尉,将要杀死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又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谪责罚。 周顗天性宽厚仁爱。他的弟弟周嵩曾经有一次因为喝醉了酒,瞪着眼睛对他说:“你的才华比不上我,为什么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崇高的声望!”拿起燃烧的蜡烛掷打他。周顗若无其事,然后慢慢地说:“周嵩你施行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当时的宰辅王导非常重视周顗。王导曾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周顗的肚子,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周顗回答:“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王导也不因此恼恨。又曾在王导座间傲然啸咏,王导说:“你想学嵇康、阮籍吗?”周顗回答说:“我怎敢舍弃近处的你,而远效嵇康、阮籍。等到王敦叛乱,不久朝廷的军队被打败,周顗奉诏去拜见王敦,王敦向周顗说:“伯仁,你有负于我!”周顗说:“你举兵叛逆,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抵抗,令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王敦忌惮他的言辞刚正,不能答复。护军长史郝嘏劝他躲避着王敦,周顗答复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和戴若思被收捕,经过太庙,大声骂道:“贼臣王敦倾覆国家,乱杀忠臣,众神有灵,应当尽快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不久在石头城南门外被杀,享年54岁。王敦派缪坦登记周顗家产,没收了几枚素簏,只是装了一些破旧的棉絮而已,又得到五甕酒,几石米,当时在位的人都钦服周顗的清廉俭朴。当初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对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极尽力量请求挽救王导,晋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周顗喜欢饮酒,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表明王导心意,言辞恳切。而王导却不知是救自己,却在心中怨恨周顗。王敦得志之后。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众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诸儿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㝚湖酝酿气氛。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整首诗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形象。16.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15.C16.“坼”“浮”用得好。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手法:想象、夸张;②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磅礴气势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③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颈联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和个人感触,感触是由景色引发,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所以颈联和前两联密切相关。颈联和尾联也是密切相关,个人境遇和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看到满目疮痍的国家,泪流满面,同时抒发报国无门的哀伤。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坼”字,本意是分裂,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是说日月星辰都随着洞庭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幅气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坼”一“浮”,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诗人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字,使八百里洞庭湖显得境界更加的宏阔,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2)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4)《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与子同袍④.与子同泽⑤.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⑦.九层之台⑧.起于累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毅”“泽”“捷”“长”“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写照B.深入人心屡见不鲜蔚然成风见证C.耳熟能详屡见不鲜蔚为大观写照D.深入人心层出不穷蔚然成风见证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B.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C.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D.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20.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排比句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D19.C20.①增文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②广文义: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的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写照:画人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描写刻画。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第一处,是说深切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选用成语“深入人心”。第二处,是说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连续出现,选用成语“层出不穷”。第三处,是说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种风气,选用成语“蔚然成风”。第四处,是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证据的物品,选用词语“见证”。 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存在以下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应改为“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二是关联词位置不当,“为观众”作“带来”的状语,把“不仅”调至“为观众”前;三是搭配不当,“激起”和“共情”搭配不当,可以将“激起”改为“引发”。综上所述,只有C项修改最为正确。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划线句“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运用了排比修辞。①增文势:指排比句,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本题在形式上,“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几个排比短句,均采用“见……”的动宾结构的句式,句式相对整齐,“人”“馆”“中华文明”“中国精神”,字数由少到多,形成鲜明的节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②广文义:指排比句的运用逐渐扩大了文句的意义。结合前文“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本题划线句子,连用“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几个动宾结构的短句,写出了人们通过网络短视频的推广活动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地了解珍贵文物的现实意义,也就是通过“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几个动宾结构组成的排比句全面地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一直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①)。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轶事。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对这本书的看法,他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②),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自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2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对比排比比喻B.比喻对偶排比C.排比夸张借代D.借代反复比喻22.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案】21.A22.①就震惊了整个文坛;②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通读语段可知,“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没有使用对偶、夸张、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由上文的“作品一经问世”和下文的“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可知,此处是说作品很火,应填“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由下文的例子“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可知,这里是说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同样看不懂,却不敢像贾平凹一样说出来,应填“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之类的内容。四、写作(55+5书写)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题目所选材料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加”和“减”本身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立意:1.给生活做减法,人生才能活出加法。2.学会做减法,才能给人生做加法。3.做好人生加减法,活出生命真价值。4.为生活做减法,为生命做加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4:3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679.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