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学年第一学期镇海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文学的消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②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③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的阐释力。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这一特点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被消费,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④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化实际上是历史趋势。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消费进一步凸显了游戏性。 ⑤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不只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还在于主体之间的群体交往。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在于,论坛环境可以随时交流,社交媒体强化了这种倾向,人们边看故事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两者转换的自由。数字时代也并不只是后现代小说、超文本的精英文学,也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学、日本轻小说这种流行文艺,后者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不是精英文学,而是大众化文本;另一方面又非传统“沉浸”式欣赏,而是因社交不断打破沉浸,具有游戏性。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即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韩愈在《毛颖传》中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读者也视其为游戏之作,而韩愈的文人身份与案头化写作,也让“以文为戏”类似于精英化的文本嬉戏。⑦不过,“以文为戏”还指涉其他情况,被古人用来形容传统文学“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在《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杀了一个丫鬟,另一个见状欲走,却“惊得呆了”。叙述者此时插话:“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金圣叹评点道:“忽然跳出话外,真是以文为戏。”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跨进跨出”是中国艺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这种跨层在中国戏剧、曲艺表演中也相当常见,戏谚“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指的就是这种特点。⑧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程式,与说唱艺术初始对小说、戏曲的影响有关,这与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经验相通,契合了数字时代社交性、群体性的游戏化消费活动。⑨总的来说,数字时代的文学游戏批评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互动和参与的阅读体验。然而,数字时代的文学游戏批评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数字化的文学作品可能受到技术的限制,导致作品形式和内容产生局限。文学游戏的互动和参与可能使得读者更加注重故事的结果,而忽略了对作品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评价也容易受到人云亦云的影响,使得真正有价值的评价和批评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⑩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字时代的文学游戏批评的挑战和困难,并致力于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数字时代的文学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摘编自黎杨全《以文为戏:数字时代文学的游戏批评范式》)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时代的文学在网上被消费时,会出现游戏行为。B.在数字时代,网民对文学的态度都是基于游戏心理。C.网络上边阅读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转换的自由。D.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样式出现过“以文为戏”事例。2.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视频标题不能体现“以文为戏”特点的一项是()A.《戏侃金庸〈天龙八部〉人物》B.《〈琵琶行〉课本剧实况录像》 C.《〈红楼梦〉第一集弹幕玩梗现场》D.《〈乡土中国〉公开课全集》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佐证本文观点一项是()A.将文学作品看作一个游戏,读者充当玩家,进入文学的世界里进行互动和探索。B.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做诗”,强调阅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读者具有主体性。C.麦克唐纳提出“后真相时代”,意指人们不再相信事实,只相信情感及个人信念。D.明清小说家或添油加醋,戏说历史;或谈鬼说怪,谐谑逗趣;或戏谑反讽,娱情醒世。4.请简要分析材料中段落③的论证特点。5.数字时代的文学让文学批评面临困境,请结合本文谈谈文学批评家应如何解决此困境。【答案】1.B2.D3.C4.①本段采用的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详细论证了“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的范式转换”的观点。②论证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5.①进行文学批评时,重视对作品深入思考和理解。②保持自己的观点,不受他人的影响。③摒除重复的、无价值的评价和批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网民对文学的态度都是基于游戏心理”错,根据“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可知,选项的说法太为绝对,不是“都是基于”而是“主要基于”。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戏侃金庸〈天龙八部〉人物》,根据“即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可知,“戏侃”二字表明了创作者是以游戏的态度来创作的,合乎“以文为戏”特点。B.《〈琵琶行〉课本剧实况录像》,根据“这一特点也表现在文学上,……以及二次创作”可知,将课文《琵琶行》改为“课本剧”是对《琵琶行》的二次创作,合乎“以文为戏”特点。C.《〈红楼梦〉第一集弹幕玩梗现场》,根据“这一特点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玩梗……”可知,“玩梗”二字表明了创作者是以游戏的态度来创作的,合乎“以文为戏”特点。 D.《〈乡土中国〉公开课全集》,教师讲解《乡土中国》应是对原著真实、客观的诠释,并不能带有游戏的心态,《〈乡土中国〉公开课全集》没有“以文为戏”特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人们不再相信事实,只相信情感及个人信念”是信息范式,人们在接受“事实”信息时,只是依据情感及个人信念,而没有游戏心理的加入,故此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佐证本文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句为总说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第二句从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方面进行阐释,第三、四句从文学方面进行阐释。可见,本段采用的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详细论证了“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的范式转换”的观点。根据“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可知,作者在本段论证中大量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学游戏的互动和参与可能使得读者更加注重故事的结果,而忽略了对作品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进行文学批评时,重视对作品深入思考和理解”。根据“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评价也容易受到人云亦云的影响,使得真正有价值的评价和批评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概括为“保持自己的观点,不受他人的影响”“摒除重复的、无价值的评价和批评”。(二)现代文阅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京上任贾平凹抓纲治国的第二个年头,礼泉县委接到通知:王保京任县委书记。但是,已经是第五天了,县委机关里还没有见到王保京的面。这时候,正是礼泉县北部山区遭受着一场百年罕见的大旱:十七个月,五百零十几天了,没下过一场透墒雨! 因为缺水,麦苗好不容易从地缝里钻出来,却发不了枝,分不了蘖;因为缺水,麦苗刚长到五寸高便要吐穗,许多穗却又吐不出来,卡死在脖子里了;①因为缺水,挣扎着出了穗的,只能顶个蝇头般大的瘪壳壳,在热风中摇晃。中午。北山的田埂上,走着一个戴草帽的人,一个地道的,泾河岸上的庄稼人:敞着怀;一个裤腿挽在膝盖上,一个裤腿吊在小腿上;反抄着手,手里捏着一块土疙瘩;土疙瘩捏碎了,细细的土面儿从指缝间流出来,一股热风,立刻就吹散了。这土,这原是长庄稼的土呀!现在,绕着北山,缠上了一条一扯百里长、十几万亩面积的旱腰带,在勒着北山,勒着全县,勒着他的心。他忽然想抽一支烟,他本来没有这种嗜好,但现在却想抽得厉害。掏出个纸片片,就近扯了一片干枯的树叶,揉碎了,卷起个喇叭头来叼在嘴角,却苦于没有火。火,他抬头看一眼那悬在空中的一盆火,火!火一样的土地上,什么东西能长绿呀?一个老汉从山包后转出来,他喊了一声,老汉没听见,又走过山包去了。他追过去,他突然忘记了要火,他看见山包那边有一片绿!火焰山上还真有绿地啊?!他扑过去,跪在地边,嘿嘿嘿地笑。这是红苕苗呀,这是旱地里的勇士呀,苗儿正绿,那薄薄的叶上,看得出叶脉,有深绿的汁水在流动。他喜欢得要去逗那叶儿,又怕撞坏了它。老汉过来说:“长得疼人不?”他给老汉甜甜地笑着,他问老汉为啥红苕长得这么好?老汉告诉他:红苕最耐旱,只要能逮住苗,就有收成。他乐了:“这是宝!这是宝!咋不大量种红苕呢?”“可惜大家都不注意这玩意,往年只种一点尝个鲜。”“要大种,不大种不行!咱们就在这红苕上打它个翻身仗!”他说得十分认真,然后就在边地转着看。老汉问他来干什么,他才记起应该向老汉讨个点烟的火。但一摸嘴,那喇叭头烟卷早不知遗到哪里去了。而且怪得很,竟连一点想抽烟的欲望也没有了。天黑的时候,戴草帽的人已经站在山下的烽火大队的村口了。烽火,这是他的所在队。在这片埋葬着他祖宗的土地上,他滚爬奋斗了几十年,领着全村的贫下中农,硬把一个穷得苍蝇不拉蛋的荒滩,变成了全省有名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队。在棉田里参观的各社负责人,已经得知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就是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了。这当儿,他们发现他了,立即跑着围上来,人们亲热地喊着他的名字:“保京!”有人提议为他鼓掌。因为他有双喜:一、今年大旱,烽火粮棉却丰收在望;二、他担任了礼泉县委书记。热烈的掌声立刻爆发出来。②王保京,在掌声中并没有眉开眼笑,他冷静地站在水渠里,看着这些战友,胸部起伏。 他感激战友们的祝贺,他从他们的掌声中得到了一种鼓励;他从他们的眸子里看出了一种期望。他看着面前的麦浪在翻涌,整个平原都仿佛在颤动;但山上呢?过去,他领着一个大队,一个大队搞上去了。如今,面前摆着礼泉县这辆战车,他这个赶车的,将要使出多少劲呢?他觉得胸口有一团热乎乎的东西在翻腾,他突然说:“伙计们!党把县上担子让我挑,挑得咋样,全凭伙计们的帮劲呀!用不着客套,用不着寒暄,谁也知道谁能吃几老碗饭。咱们肩上挑的是几万人口的嘴,是社会主义的大旗啊!”“今年山下丰收在望,为啥大旱之年丰收?是前几年山上山下的贫下中农,合力修了宝鸡峡渠的结果!因为‘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山上的一个水利工程没有开工,遭了大旱。眼下只有栽红苕!栽红苕又缺苗子、人力,这是礼泉县眼前火烧房子的急事啊!”紧急大事,就要迅速动员全县人民抗旱救灾!这些各个公社的带头人,③这些降龙伏虎的“干家子”,沉默起来了,新县委书记的话砸在他们的心窝里,丁当价响!北山遭灾,他们是知道的;北山的灾情,他们也曾耳闻目睹;他们也为北山人民着急过。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北山还有长绿的希望,山下还可以支援去栽红苕?!这位身穿粗布褂子的泥腿子书记,上任的第一把火,是从这儿点起的!他们几乎没有再作什么考虑,就大喊起来:“帮!当裤子脱袄也要帮!”保京说:“帮,怎么个帮法?平原社队,一是要寸土必争,进行增种,每条田埂,每条路旁,村口,巷院,凡是能种的,都种;能种一苗的,算一苗。二是组织劳动力,带上红苕苗,带上水,带上干粮,上山!栽它四万亩红苕,收它个几千万斤,看看是什么火色?谁家没有红苕苗?”“有!”“都有!”保京笑了。“我上任的第一次公社干部会议就算结束了,都回村,我给咱搞场电影看看,吃的,住的,烽火包了!”但是,没有一个公社干部在这里过夜。他们只拿了简单的行李,都跑回去了。边远公社的一个老书记也要走,保京生气了,强命留下,因为他知道这老汉有肝炎病。但是,当晚上保京来请他去吃饭时,人不见了,桌上留个纸条:“保京,你不要怪我,这是啥时候呀,能待能住吗?我走了!”保京捏着纸条,没有再说什么。④他打开了窗户,窗外,星月当空,满地银白。顿时,他感到浑身每一块肌肉都凸鼓鼓的了,他在心里说:礼泉县,是大有希望的呀! 1978(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直接点出“礼泉县委书记上任至今还未露面”与“县北部山区旱情严峻”两件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B.保京发现老人种的红笤时既兴奋又笃定,“要大种,不大种不行!”展现了保京敏锐的治灾头脑和果断的做事风格。C.保京在会后提议“搞场电影看看”,吃住“烽火包了”,又强留边远公社的老书记,体现其圆滑世故的处事手段。D.礼泉县的“大有希望”,既源于红笤为旱灾带来的转机,也源于公社干部身上展现的团结合作、一心为公的精神。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苗因旱灾而干瘪的严峻景象,具有感染力。B.画线句②中“冷静”一词写出了保京没有自满于已有的功绩,“胸部起伏”则显示他的内心并不平静。C.画线句③中公社干部们之所以“沉默”,是因为保京一番心系灾民、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他们心生羞愧。D.画线句④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窗外静谧明亮的景象,烘托了保京此时感动愉悦、温暖敞亮的心情。8.主人公王保京登场时,小说隐去了他的姓名,称他为“戴草帽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火”这个意象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呼应了上文王保京没有露面,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②在人物塑造上,能更好地塑造王保京心系旱情,一心为民的农民干部形象。9.①没有点烟的火,是实实在在的可点燃的火,用点烟的火侧面烘托了王保京的担忧,焦急。②“悬在空中一盆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王保京对于太阳的炙烤造成的旱灾的烦躁,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内心的焦虑。③“火焰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红苕苗时的欣喜之情,找到了战胜灾情的办法时激动,对礼泉县未来生活的憧憬。【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体现其圆滑世故的处事手段”错误。“强留边远公社的老书记”等行为表现的是王保京对公社干部们的关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D.“白描的手法”错误。画线句④“满地银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的能力。①小说在王保京登场时隐去了他的姓名,称他为“戴草帽的人”,可以和上文的“已经是第五天了,县委机关里还没有见到王保京的面”相呼应,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能够设置悬念,让县委书记以一个农民的形象出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开篇称他为“戴草帽的人”能更好地塑造王保京在礼泉县五百零十几天没有下过一场透墒雨的情况下并不急于上任,而是先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更好地表现王保京心系旱情,一心为民的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画波浪线部分一共出现了三次不同含义的“火”的意象,逐个分析。①“掏出个纸片片,就近扯了一片干枯的树叶,揉碎了,卷起个喇叭头来叼在嘴角,却苦于没有火”这里的火是指点烟的火,是实实在在的可点燃的火,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王保京想抽一支烟,侧面烘托了王保京因为没有寻找到解决旱情的办法时的担忧,焦急。②“悬在空中的一盆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王保京对于太阳的炙烤造成的旱灾的烦躁,“火!火一样的土地上,什么东西能长绿呀?”表现了王保京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内心的焦虑。③“火焰山上还真有绿地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王保京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红苕苗时的欣喜之情,“火焰山”与“绿地”的强烈对比中表现了王保京为找到了战胜灾情的办法时的激动,看到了礼泉县即将收获的满腔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梓人传[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B.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C.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梓人,古代木工的一种,专造乐器悬架、饮器和箭靶等,后泛指建筑工匠。B.寻引,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丈为“引”,文中指丈量长短的工具。C.“众莫能就一宇”中“就”意为靠近,与“金就砺则利”的“就”相同。D.尹,古代行政区域长官的名称,京兆尹是主管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官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我”对梓人的态度经历了从“笑”到“骇”到“叹”的变化,进而引发了对“相道”的思考。B.在建造房屋时,梓人的功用远超群工,所以不管是受聘于官府还是给私人做活,报酬都远高于群工。 C.京兆尹装修官府时,梓人指挥群工,从容有序,并坚决辞退能力不足者,这些人也不敢有丝毫怨恨。D.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借“梓人之道”阐述治国大道,认为梓人的才能,足以辅佐天子,说理自然合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14.《古文观止》卷九评价此文“前细写梓人,句句暗伏相道。后细写相道,句句回抱梓人”,结合文章,试分析“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答案】10.A11.C12.D13.(1)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2)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就是用脑力的人吧!14.“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在于用人。①宰相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治理天下,与梓人用规矩绳墨绘出图样比照建房相似。②宰相选拔任用人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与梓人指使群工相似。③不炫耀才能,不矜持名节,不做琐碎之事,不干涉官员工作,只规划大政等,与梓人善于驾驭和使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④百姓赞扬宰相的才能,与梓人的名字记在房梁上一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才能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这就象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进而由之”的主语为“能者”,所以应在“之”后断开,排除CD;“犹”意思是“好像”,宾语是“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表示转折关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靠近”“相同”错误。“就”,完成。/靠近。句意: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磨刀石就会变得锋利。D.正确。 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比手法”“认为梓人的才能,足以辅佐天子”错误。由原文“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可知,将梓人和宰相进行类比,而不是让梓人去辅佐天子。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胜”,能承担得起;“莫”,没有谁;“愠”,怨恨。(2)“劳心者”,用脑力的人;“劳力者役于人”,被动句,“于”,被,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其”,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即“‘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在于用人”。由“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可得出:宰相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治理天下,与梓人用规矩绳墨绘出图样比照建房相似。由“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可得出:宰相选拔任用人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与梓人指使群工相似。由“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可得出:不炫耀才能,不矜持名节,不做琐碎之事,不干涉官员工作,只规划大政等,与梓人善于驾驭和使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由“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可得出:百姓赞扬宰相的才能,与梓人的名字记在房梁上一样。参考译文:梓人传[唐]柳宗元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这就象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 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烧歌[唐]温庭筠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部分详细展现了南山烧畲的全过程,山火烧山田,山火似灭又复燃,而后烧向山崖和石壁,直到烧红了茅屋屋檐。B.诗歌第二部分大写特写农民烧畲种田的盛况,既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农民的善良,也为最后揭露官府的重税埋下伏笔。C.诗歌第三部分言简意赅,农民的劳动成果竟全被统治阶级以官家税的形式抢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大肆掠夺百姓的批判。D.诗歌结构新颖,诗人先写自己所见,再写自己所闻,所见与所闻互相补充,最后两句点题,诗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16.试分析本诗与杨万里《插秧歌》在语言特色方面的异同点。【答案】15.B16.同:两诗的语言都质朴通俗,与所写内容相得益彰。如本诗以“促促”写豆苗长得如蜷缩的虫子;以“归”“啄”写猪和鸡的动作,准确自然;《插秧歌》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写出了劳动的特点。异:本诗语言灵活多变化,骈散并用。如“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等整句与散文化的诗句配合使用,“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插秧歌》运用比喻,使得语言灵动。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活泼泼”的气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也为最后揭露官府的重税埋下伏笔”错,这部分描写突出农民的辛勤和对丰收的渴望,与后文官家重税形成对比,不是“埋下伏笔”。为最后揭露官府的重税埋下伏笔的应是邻翁“倚锸欲潸然”。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同:两诗的语言都质朴通俗,与所写内容相得益彰。如本诗“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写篱笆上,堂屋前,苗茁壮,花鲜艳,猪归栏,鸡啄米,写得火火有生气。“促促”蜷缩的样子,豆苗长得如蜷缩的虫子,言其茂盛。“当屋”的“当”写出花朵之繁盛;而一个“归”,一个“啄”写出了猪和鸡各自的特点。《插秧歌》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写出了劳动的特点。异:本诗语言灵活多变化,骈散并用。诗中有不少句子对仗工整,流杨优美,“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迸星飞霞外,飞烬落阶前”等句子就是这样,而这些诗句又与散文化的诗句配合使用,“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这些都是通俗的口语,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插秧歌》运用比喻,使得语言灵动。“笠是兜鍪蓑是甲”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借酒抒怀,寄情江月,排解心中的苦闷。(3)青色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多病独登台③.人生如梦④.一尊还酹江月⑤.青青子衿⑥.身登青云梯(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且放白鹿青崖间)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常”“酹”“衿”“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提及鲁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①□□□□的双眼、倔(juè)强的板寸、浓密的胡须,还有他以笔为刃写出来的文字。鲁迅善于说真话,见到不平事也喜欢用文字直抒胸臆,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铁齿铜牙之人。没错,在文学和文化界,(1)_________________,可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的牙齿并不怎么好。因为遗传,鲁迅继承了父亲周伯宜的牙齿病,这造成他牙齿的“②□□□□”,而后天的变故也让鲁迅的牙齿接二连三地“蒙难”。B牙不好,吃起东西来自然是不香甜的,所以鲁迅晚年瘦骨嶙(lín)峋,与牙齿不好也有很大的关系。C但牙齿的问题并没有让鲁迅的精神劲头所有哀减,也没有让他以文字为投枪和匕(bì)首的斗志有丝毫减损。在电影《黄金时代》中,鲁迅先生躺在昏黄的光晕里,对萧红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三十岁不到,牙齿就掉光了,满口义齿。我戒酒,吃鱼肝油,以期延长我的生命,(2)_________________,而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我自己知道的,我并不大度。”是的,正因为鲁迅的心中装着一腔与敌人对抗的熊熊烈火,他才丝毫不把牙齿的病痛放在眼里。D没有牙齿的嘴巴并没干瘪(biě),齿是空寒的,唇却是暖的,心更是灸热的。所以,他的文字犹如岩浆,流淌之处,皆熔铸成丰碑。18.文中A、B、C、D四个句子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9.请在文中“□□□□”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①炯炯有神②先天不足20.(1)鲁迅确实是铁齿铜牙;(2)倒不是为了我的爱人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文字比作岩浆,写出文字所到之处,犹如岩浆流淌,成为不朽的杰作,赞扬鲁迅文章的成就和巨大作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A.“倔强”的“倔”应读作“jué”。C.“匕首”的“匕”应读作“bǐ”;“哀减”的“哀”应写作“衰”。D.“灸热”的“灸”应写作“炙”。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形容鲁迅的眼睛,由后文“倔强的板寸、浓密的胡须”可以推断出,语境是形容鲁迅的眼睛有神,因此填写“炯炯有神”。炯炯有神:形容眼光发亮,表示精神充足。第二处,由前文“因为遗传,鲁迅继承了父亲周伯宜的牙齿病”可知,语境强调鲁迅的牙齿先天的基础较差,因此填写“先天不足”。先天不足:指事物的根基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前文说“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铁齿铜牙之人”,由后面“可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的牙齿并不怎么好”可知,前文与后文是转折关系,由“牙齿不好”可以推出,在文学和文化界,鲁迅确实是铁齿铜牙。第二处,前文说鲁迅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生命,后文说延长生命“而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与空缺处构成并列关系,关联词应是“不是……而是”,再根据“敌人”推断出前文是“爱人”。因此填写“倒不是为了我的爱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他的文字犹如岩浆,流淌之处,皆熔铸成丰碑”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他的文字”比作炙热的“岩浆”,岩浆流淌过后形成了山峰;文字所过之处,形成了丰碑。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文章皆是不朽的杰作,也写出他的文章作为杰作、丰碑的巨大作用——对敌人犹如匕首和投枪。(二)课内文言基础(本题共4小题,8分)2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子不齿齿:并列。②声非加疾也疾:劲疾。③虽有槁暴暴:暴发。④圣人无常师常:经常。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⑥而绝江河绝:横渡。⑦木直中绳中:合乎。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了解。A.②③④B.①③⑦C.③④⑧D.①④⑥【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③“暴”:通“曝”,晒。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④“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⑧“通”:普遍。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故选C。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两句中皆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没有留传下来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B.“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C.“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对于。句意: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对于他们自身。D.“其”,代词,他。/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故选A。2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B.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C.从而: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句意:他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D.先后:古今相同,都指先和后、早和晚。句意: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故选D25.下列各选项中,对课内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中国第一位山水派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B.《登高》作者杜甫,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学宗师”“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沉郁顿挫”是其诗歌的主要风格特点。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法家的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D.《师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苏轼等人一同倡导“古文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第一位山水派诗人”错,应是田园诗派;B.“浪漫主义诗人”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D.“与苏轼等人一同倡导‘古文运动’”错,应是和柳宗元,苏轼是宋朝人。故选C。四、写作(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生活中,我们会寻找各种指南——旅行时,寻找景点打卡指南;休息时,寻找独处充电指南;压力大时,寻找情绪稳定指南……人与人之间未必有着相同的生活境遇,但还是会倾向于寻找经验的依托——指南。然而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汲取经验,不困于经验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乐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指南来为自己提供经验依托。诚然,借鉴指南,汲取经验,很多时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捷径,帮助我们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但人与人的境遇未必相同,在不同的情境里固守过去的经验指南,这些经验也可能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因此,汲取经验,但不要困于经验。英国诗人小说家德拉·梅尔说:“经验犹如一盏明灯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他人的经验指南,我们勇于借鉴,使自己迅速壮大。自己的经验,努力汲取,可以使我们在前进途中更加坚定和自信。科学家牛顿说过,他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借鉴了16世纪众多前辈探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自己辛勤的思索与探究,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试想如果没有前人经验的指南,牛顿怎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也提到过,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经验,她的成功也许会非常渺茫。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均坦言,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对前人研究经验的借鉴。居里夫、克里克和贝恩都能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汲取自己在研究中获得的经验,最终取得成功,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然而,指南有时也会成为束缚。毛主席曾说过:“经验主义害死人。”这个道理不假。历史上一味相信经验而吃了亏的例子有很多。清朝后期,欧洲列强不断侵扰大清国,侵略者们用枪支与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自称“天朝”的清朝的官兵们拿的则是刀、剑、弓箭等冷兵器,结果不言而喻。当时,有人研究出了可连发28颗子弹的枪与将军炮,但是清朝统治者却说“骑射乃满族之根本”,拒绝使用新式武器。原因很简单,经验束缚了清朝的统治者,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这些传统的武器才是制胜的法宝。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经验是财富,但经验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让经验束缚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奥斯卡·王尔德有一句名言:“当一个人自以为有丰富的经验时,就往往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了。”当下很多人,看到了一些指南就奉为宝典,固步自封,不懂创新,排斥新事物,长此以往,个人将失去进步的空间,社会也将停滞不前。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借鉴指南、吸取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囿于经验,则又会束缚发展的脚步,只有既懂得积极汲取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又能认清现实,与时俱进,不困于经验,才能获得成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指南”,介绍了指南在各种情境下的重要作用。然后,材料后半部分反转一笔,对“指南”提出了质疑。材料中质疑的点在于,作为前人经验的汇总,指南给出的指导意见往往是固定的,但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不同,盲目相信、依靠指南,未必会给我们指出捷径。就比如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并长期以此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一些远离中原的地区若完全一成不变地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来指导农事,就很容易出现“冬行夏令”的后果,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由此可见,材料意在警醒学生,不能盲目相信他人的经验、观点,而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写作时,要注意找准材料的态度,即反对盲目地依据指南、前人经验行事,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行文开头可先适当肯定指南、经验的有效指导意义。然后指出,指南可以给我们提供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指南毕竟是他人的经验总结,未必适合自己当下的处境、问题,此外过度依赖指南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危害我们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自身,论述我们首先应该如何有选择地使用指南,借鉴前事以作为后事之师,然后进一步强调我们更应该学会实事求是与创新。立意:1.理性借鉴经验,择善而从。2.经验不能盲从,实事求是更为可贵。3.借鉴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5:55: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680.2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