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叙州区一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存困境,是社会大众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而这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既要深入时代做时代的参与者,又要能跳出时代,做时代的审视者、旁观者。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提出“现实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概念,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只要真正的介入,就会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必须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这体现了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B.“‘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就以上材料中的某一观点,以学过的一首新诗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答案】1.A2.D3.B 4.①结构上看,第一段解答“为什么”,第二段解答“怎么办”,形成递进式结构,层次清晰。②论证方法上,使用引用论证,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还有因果论证,如第一段开头提出问题“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后面回答“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等。5.示例一: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力的颂歌。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时代的洪流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震动着郭沫若的心,他用如椽之笔,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时代声势的象征。体现着一个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介入与担当,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示例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能跳出现实之外,以独立的视角审视时代,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示例三:闻一多的《红烛》体现出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使用象征手法,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说明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而这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错。材料一第一段“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要真正的介入,就会有真正的现实书写”错。材料一“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选项把必要条件关系变成了充分条件关系。B.“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必须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错。原文材料二第一段:“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此表述将“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与“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搞颠倒了。C.“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材料三“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表明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B.谈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符合论述中心。C.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D.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然后对其进行回答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提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例如郭沫若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时代的洪流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震动着郭沫若的心,他用如椽之笔,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时代声势的象征。体现着一个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介入与担当,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材料二最后一段“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能跳出现实之外,以独立的视角审视时代,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材料三第二段提到“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可以举闻一多的《红烛》为例。本诗体现出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使用象征手法,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说明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差半车麦秸(节选)姚雪垠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他从入伍的时候起,就成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上离开我们。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着他。队长保存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差半车麦秸还没有挂彩的时候,一天到晚他总噙着他的小烟袋,也不管烟袋锅里有烟没烟。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地望着面前的原野,当然,噙着他的小烟袋。隔很长的时间,他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吧塔一咂,就有两缕灰色的轻烟从鼻孔里呼了出来。同志们有谁走到他的眼前,问他:“嗨,差半车麦秸呀,你是不是在想你的黄脸老婆哩?”这时,差半车麦秸的脸皮就微微地红了起来。有时候差半车麦秸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他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他的小烟袋正像他本人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我看见了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地想起来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们兴奋得发狂一般地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被绑在背后,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一根小烟袋,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他表情严肃,像一尊铁人。同志们疯狂地叫着:“呵!打扮得多像庄稼人!”“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人人都知道的。”“是小名字吗?”队长问,左颊上的几根黑毛动了几动。“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不是念书人。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吧……”“你的大名字叫什么?”“没有,老爷。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有绰号没有?”“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嗯?”队长的黑毛又动了几动。“差什么?”“‘差半车麦秸’,老爷。”“谁差你半车麦秸?”“人们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他一口咬死说我不够数儿……”“哈哈哈!”同志们都笑了起来。队长不笑。队长一步追一步地问他的家乡、居住地和当汉奸的原因。“俺是王庄人,”“哑巴”说,“是大王庄不是小王庄。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庄里人跑空啦,咱也跑吧。跑出去,唉,一天喝一碗凉水也是安生的!’俺就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肚子两片塌一片。小狗子要吃奶,没有,就吱咩咩地哭着……”被绑着的农人把头垂下去,有两行眼泪从他的鼻凹滚落到了嘴角。我们的队长用低声命令说:“说简单一点吧。你说你为什么拿着小太阳旗?”“老爷,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处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儿,咱们死了没要紧,可是能眼巴巴地看着小孩子饿死吗?’是的,老爷,小孩子没做过一件亏心事,凭啥饿死呢?小狗子娘说:‘你回去吧,到庄子边把咱地里的红薯挖几根拿来度度命,全当是为着救救小孩子!’大清早我回去了一趟,可是高庄子还有二里远,有几个戴铜盆帽子的北军就开枪向我打起来,我又跑回来啦。回来听着小狗子在他妈怀里吱咩咩,吱咩咩……”他开始哽咽起来,不能够再说下去了。“不要哭!”队长低声又命令说,“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差半车麦秸耸了耸肩膀,继续说下去:“别人告诉我说,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叫我拿他妈的倒霉的太阳旗!狗皮膏药似的!”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齿,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队长又详详细细地盘问了一会儿,渐渐松开了脸皮,不再像一尊铁人了。他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隔了一天,刚吃过午饭,我又看见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院里出现。队长告诉我们说他已经加入我们的队伍了。我们大家高兴得疯狂地叫着,跳着,高唱着我们的游击队歌。可是差半车麦秸一直老老实实地站立着,茫然地微笑着,嘴里噙着一只小烟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半车麦秸”是个本分的庄稼人,日军侵略让他失去了家园而流离失所,拿太阳旗是为了回去给孩子弄口吃的。B.“差半车麦秸”被抓后,游击队的兄弟都想要枪毙他,这说明当时的游击队员对汉奸分子刻骨铭心的仇恨与愤怒。C.队长和“差半车麦秸”间的对话,表现出了抗战时革命干部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人民群众所受痛苦的同情。D.听说“差半车麦秸”加入游击队,队员们非常高兴,而“差半车麦秸”茫然微笑,则表现出他愚昧淳朴的一面。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于运用口语,语言鲜活又有乡土气息,既风趣幽默,又形象逼真。B.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主人公朴实憨厚的形象。C.小说以乡村生活为背景,主人公个性鲜明,增强了作品内容上的真实感。D.小说的对话描写让“差半车麦秸”外形和内心世界得到立体生动地展现。8.小说以大量笔墨书写了“差半车麦秸”被当作“汉奸”捉住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9.《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研究的力作。请结合对《乡土中国》中有关乡土文化的理解,品析小说中“差半车麦秸”作为乡土中国农民形象代表的内涵。【答案】6.D7.C8.①呼应前文。“差半车麦秸”正式出场前,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抓住一场冲突,一下子将人物推到读者面前。③表现主题思想。在“汉奸”的故事中,可以体会“差半车麦秸”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 9.①胆小老实。憎恨日本人但不敢反抗,被抓后吓得几乎站不住。②愚昧憨厚。为了家人活命,拿着妻子做的太阳旗出去寻吃的。③淳朴善良。参加了游击队后时时惦念着家乡和土地,饱含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现出他愚昧淳朴的一面”错误,原文“队长告诉我们说他已经加入我们的队伍了。我们大家高兴得疯狂地叫着,跳着,高唱着我们的游击队歌。可是差半车麦秸一直老老实实地站立着,茫然地微笑着,嘴里噙着一只小烟袋”,“差半车麦秸”面对突然的变故,有疑惑不解的表现,是其淳朴性格的表现,并无愚昧的一面。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以乡村生活为背景”错误,小说选文主要是集中笔墨描写了“差半车麦秸”被当做“汉奸”捉拿的故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也传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选文对乡村生活描绘不多,不能说以乡村生活为背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嗨,差半车麦秸呀,你是不是在想你的黄脸老婆哩?”,前文在“差半车麦秸”正式出场前,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后文着力的描述呼应前文。“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一根小烟袋,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老爷,俺是好人呐!”“被绑着的农人把头垂下去,有两行眼泪从他的鼻凹滚落到了嘴角”“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可是差半车麦秸一直老老实实地站立着,茫然地微笑着,嘴里噙着一只小烟袋”等描绘了人物的形象,抓住一场冲突,一下子将人物推到读者面前。“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叫我拿他妈的倒霉的太阳旗!狗皮膏药似的!”等语言描写,可以体会“差半车麦秸”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乡土中国》中关于农民论述是土里土气,对土地具有深厚的依恋。从小说中“俺就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两只手被绑在背后,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等内容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在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也感到愤怒和憎恨,但他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的胆小,不敢反抗,只能四处躲藏,而在被游击队抓住后,也是吓得“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这些都反映出他的胆小老实。从小说中“别人告诉我说,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叫我拿他妈的倒霉的太阳旗!狗皮膏药似的”,因为孩子没奶吃,“差半车麦秸”就听了妻子的话,拿着妻子做的太阳旗出去寻吃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愚昧憨厚。从小说中“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等话语中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表现出他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农民的淳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①。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这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今,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后改元延康。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有删改)【注】①曹操突然病逝洛阳,而太子曹丕远在邺城。曹操病逝前,急召爱子曹彰前往洛阳。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B.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C.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D.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对之流涕”与“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两句中“或”字含义不同。B.海内,古代指四海之内,即天下之意;文中指全国,“平海内”即统一全国。C.绶,古代用来系官印或系勋章等东西的丝带,并用不同的颜色标志身份及等级。D.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五谷之神,后人用“社稷”来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知人善任,爱惜人才,奖惩分明,执法严明,生活俭朴,不崇尚富丽奢华。B.魏王去世,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不公布丧事,谏议大夫贾逵对此执反对态度。C.青州兵擅自离队,大家认为应加以制止,贾逵不但不反对还要求给青州兵提供粮食。D.鄢陵侯曹彰预谋反叛,询问魏王印玺在何处,贾逵则认为曹彰不应该询问此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2)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14.徐宣坚持不换城池守将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A12.D13.(1)和敌人对阵时,曹操神态安详,似乎不愿意打仗的样子。(2)曹丕很久以后才停止住哭声,对司马孚说:“你说得对。”14.①如今各地都归于统一,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②若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成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会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中庶子司马孚劝谏说:“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殿下您发布号令。您应向上为祖宗的基业着想,向下为全国的百姓考虑,怎么能效法普通人尽孝的方式呢!” “晏驾”,是我国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是一个词语,不断开;“天下恃殿下为命”,主谓宾结构齐全,句意完整,不断开,故排除A。“上为宗庙”与“下为万国”结构相似,“上”与“为宗庙”不断开,故排除B。“效匹夫孝也”动宾结构,不断开,故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两句中‘或’字含义不同”错,两句中“或”字含义相同,都为“有时”。句意:有时对犯罪的人伤心落泪/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鄢陵侯曹彰预谋反叛”错误,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询问贾逵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严肃地说:“国家已经确定了先王的继承人,先王的印玺,不是君侯您应当询问的。”由此并不能看出“鄢陵侯曹彰预谋反叛”。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陈”,通“阵”,对阵;“意思”,神情;“然”,……的样子。(2)“良久”,很久以后;“乃”,才;“是”,对,正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可知,如今各地都归于统一,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若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成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会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参考译文: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季,正月,魏武王曹操抵达洛阳;庚子(二十三日),曹操去世。魏王知人善任,善于洞察别人,很难被假象所迷惑,能够发掘和提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论地位多么低下,都按照才能加以任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敌人对阵时,曹操神态安详,似乎不愿意打仗的样子; 可是一旦制定好策略,向敌人发动攻击,便气势充沛,斗志昂扬。对有功的将士和官吏,赏赐时不吝千金;而对没有功却希望受到赏赐的人,则分文不给。执法时严峻急切,违法的一定加以惩罚,有时对犯罪的人伤心落泪,但最终也不加赦免。生性俭朴,不崇尚富丽奢华。所以能够消灭各个强大的割据势力,几乎统一全国。此时,太子曹丕正在邺城,驻洛阳的军队骚动不安。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时不公布曹操去世的消息。谏议大夫贾逵认为不应该保密,才把丧事公之于众。有人说,应当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上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魏都太守、广陵人徐宣大声说:“如今各地都归于统一,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何必专用谯县人和沛国人来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撤换之事才不再提起。青州士兵擅自击鼓离去,大家认为应加以制止,对不服从命令者派兵征讨。贾逵说:“不可以这样做。”于是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文告,命令青州兵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府,要给他们提供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询问贾逵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严肃地说:“国家已经确定了先王的继承人,先王的印玺,不是君侯您应当询问的。”噩耗传到邺城,大子曹丕恸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劝谏说:“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殿下您发布号令。您应向上为祖宗的基业着想,向下为全国的百姓考虑,怎么能效法普通人尽孝的方式呢!”曹丕很久以后才停止住哭声,对司马孚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刚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相聚而哭,一片混乱。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如今君王去世,全国震动,当务之急是拜立新君,以镇抚天下,难道你们只会哭泣吗?”于是命令群臣退出朝堂,安排好宫廷警卫,处理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大臣们认太子曹丕即魏王位,应该有汉献帝的诏令。尚书陈矫说:“魏王在外去世,全国惊惶恐惧。太子应节哀即位,以安定全国上下的人心。况且魏王钟爱的儿子曹彰正守在灵枢旁边,他若在此时有不智之举,生出变故,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召集百官,安排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办理完毕。第二天清晨,以魏王后的命令,拜太子曹丕继承王位,下令大赦天下罪犯。不久后改年号为延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山中五绝句·岭上云唐白居易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望云楼宋苏轼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15.下列对这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和苏诗都以随自然而变化的云入诗,由景入情,富有层次。B.白诗的“自生自灭”与苏诗的“出本无心”都写出了云的状态。 C.白诗的云逐风作雨,令人欣慰;苏诗的云恬淡闲适,令人喜爱。D.白诗语言明白如话,平易通俗;苏诗由白云想到人,联想巧妙。16.以上两首诗都写云,但选取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白诗侧重于写云的作为。朝云未散,青麦将枯,劝谏云不要自生自灭,应该逐风化雨,救济苍生,有所作为。作者托物言志,借云表达对民生的担忧,表现出诗人大济苍生的入世观。(既是写自己积极入世,也是劝谏统治者积极作为。)②苏诗侧重于写云的心境。云出来是无心的,随风归去也是顺其自然,白云你的内心真像我这个看云的人。云出云归就像人生进退,作者托物言志,借云表达进退顺其自然,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白诗的云逐风作雨,令人欣慰”理解错误,“能逐东风作雨无”是劝谏云不要自生自灭,应该逐风化雨,救济苍生。可见,白诗的云并未逐风作雨,白诗情感,忧中带盼。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借云言志抒情。“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意思是,早晨,岭上白云还未散去,田中青麦因为干旱即将枯萎死去;“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意思是,白云啊你自生自灭能成就什么事啊,能不能追随东风化作一场春雨呀?劝谏云不要自生自灭,应该逐风化雨,救济苍生,有所作为。白诗侧重于写云的作为,借云言志抒情,借云表达对民生的担忧,也是劝谏统治者积极作为,表现出诗人大济苍生的入世观。“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意思是,云的出没本是无心,云卷云舒,随风来去,随自然而变化,看云的人也如云一样,人生进退也要顺其自然。本诗侧重于写云的心境,作者托物言志,写出了人的恬淡闲适,借云表达进退顺其自然,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2)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余音袅袅,令人拍案叫绝。【答案】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别有幽愁暗恨生⑥.此时无声胜有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己”“知”“作”“幽”。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词虽可独立成篇,又可融入音乐唱腔,逐渐成为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但词仍然只是纯消遣的抒情文学,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词的语言大多精致华美,风格柔美婉约,音律①______,形式错落有致,适于表达和传递人物内心的幽谧而细微的情怀。但词题材单一,风格绮靡,品位不雅,就像营养不良的婴儿,成长缓慢,缺乏活力。词也与以儒雅正为传统的士大夫文学②______。从晚唐到五代再到北宋,词一直在非常狭窄的空间里生存。正当词需要③______来打开自身全新境界之际,苏东坡出现了,整个唐宋词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如果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豁达的人生自白,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将个人的生活遭遇融入历史的烟云中,苏东坡用一种长啸的腔调唱出了强者的心声。这首词把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激愤表达得④______,在沉郁中保持了昂扬的生命力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婉转多变②迥然不同③如椽巨笔④淋漓尽致19.词既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20.构成:比喻句由本体“词”、喻体“营养不良的婴儿”和比喻词“像”构成。表达效果: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生动形象,突出了词成长缓慢缺乏活力的状态,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词的特点和发展困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婉转多变:形容声音回旋起伏,抑扬动听。本处指词的音律动听,可填“婉转多变”。 ②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本处是在说词与传统士大夫文学有很明显的不同,可填“迥然不同”。③如椽巨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这里面指的是笔势雄健的词,可填“如椽巨笔”。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本处和“表达”相搭配,可填“淋漓尽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词虽……又……”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词既……,又……”;二是“可独立成篇……可融入音乐唱腔”语序不当导致不合逻辑,为了和后文“逐渐成为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衔接,应改为“可融入音乐唱腔……可独立成篇”;三是“逐渐成为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语序不当,应改为“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中本体为“词”,喻体为“营养不良的婴儿”,比喻词为“像”,属于明喻。营养不良的婴儿具有成长迟缓,缺乏活力的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点。比喻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题材单一,风格绮靡,品位不雅”的缺点弊端,一如“营养不良的婴儿”,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词的问题和亟需走出困境的发展态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吗?为什么?【答案】21.采用比喻手法,把家乡比喻为“老树”,把农民比喻为“种子”,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22.“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句话不能删去,起强调作用,强调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宣泄外出的人”,喻体为“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本体为“故乡”,喻体为“老树”;本体为“农民”,喻体为“种子”。这些离乡的农民是因为故乡缺少供给他们生活的土地,就像老树上缺少供给这些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的营养,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对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对句子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这”是代词,属于承前指代,而前句话“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所以“这”指代的是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本句话是表示否定的判断句,其强调作用,进一步强调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是不可能的,即强调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教育部要求,今年秋季学期,劳动课将进入中小学课堂。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家务劳动、集体劳动、公益劳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劳动的经历,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幸福,磨练了意志,丰富了人生。请以“在劳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和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在劳动中成长这一次,真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幸福。 爸那双皮鞋几天前就想拿出去擦了,今天要出门就被我拦下了:“爸,既然要擦皮鞋,不如就在家里擦吧,可是免费的喔!保证给你擦得闪闪发光。”爸听了,明白我的用意,便把那双“风尘仆仆”的鞋递给了我,并笑着说:“别以为我猜不透你那点心思,是不是想要工资?”没想到我这点小心思这么快就被看穿了,脸顿时就红了,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居然被你猜中了!”但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爸居然严肃地对我说:“好吧!工资当然可以发,但一定要物有所值!”听了这话,我赶紧接过皮鞋,开始研究用什么工具最适合来擦皮鞋。用什么擦呢?正当我纹尽脑汁却束手无策时,突然想到妈妈曾经买过一包“皮鞋清洁上光湿巾”,可在哪儿呢?平常我可从不过问这些事的。鞋柜!既然是擦鞋纸一定是放在鞋柜里的。果然,我在鞋柜里找到了我要的擦鞋纸。真正的劳动开始了。我左手使劲按住尖鞋,右手拿着上光纸,在鞋尖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摩擦。哈,这上光纸的效果出奇地好,我都还没用力,鞋尖便被我擦闪闪发光。我暗自庆幸,有了这样一个好帮手,还怕什么顽渍,就算有一百双皮鞋我也以轻松搞定了吧!我偷偷笑起来,也更加信心十足,右手以更快的速度扫除着皮鞋上的污渍,许多污渍遇到我的上光纸便被迎刃而解,很快,一只皮鞋就被我搞定了。正当我要去扫荡另一只鞋时,已完工的那只鞋上的小黑点却映入我的眼帘,这是什么?我用指甲刮了刮,咦,刮掉了。嘿,这就是顽渍啊!它就像那踩不死的“小强”,可是再顽强的“小强”也会死在杀虫剂下,相信这群“小强”也会丧命于我的手下的。终于,在我二十分钟的努力下,第二只鞋也被我解决了。“啪嗒”,两只鞋被我甩在了地上,我也重重地把自己摔在床上,我,疲惫不堪,仅存的一点力量已经不能托住我笨重的身体,双手也动弹不得,只有那双被我擦得闪闪发亮的皮鞋,让我感到了由衷的快乐和自豪,爸一定会高兴的!我带着疲劳和期待,得意地将皮鞋递到爸眼前,爸提着皮鞋仔细端详后,再看看我狼狈的样子,不禁大笑,摸着我的头说:“看样子你擦得很认真啊!不过,你不懂方法,才会成这狼狈样啊!”说着又是一阵大笑,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突然,爸的表情一下变得神秘起来,指着皮鞋对我说:“不过,有美中不足之处,你自己去研究吧!”听了这话,我差点没晕倒,我向皮鞋望了望,又拿在手中仔细瞧了瞧,哎呀,还真是的,还真是有死角。皮鞋上有一些灰色的线,在那些线缝中,还真有灰尘,刚才可没注意到呀!但这可难不倒我,我用指甲按住上光纸,然后在缝隙中来回穿梭,皮鞋一下就十全十美了。爸如约拿出五元钱,准备付我“工资”,可我想了想,没接。其实,爸那满意的眼神可比什么“工资”都高呢!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与光荣,这可是劳动的付出获得的满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劳动中可以收获乐趣、磨砺品格,丰富生活,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题目中的“在劳动中”限制了文章的内容必须与“劳动有关”,可以是有关劳动的故事,可以是一次劳动的经历与体验,也可以是劳动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成长”表明了过程,表明通过劳动获得了启示,懂得了道理,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从题干要求看,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以选择自己的一次劳动经历来写。如跟着父辈去田里劳作,体会了一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道理;又如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清扫马路的志愿活动,在看到丢弃的废纸、烟头、塑料袋等杂物之后,为自己曾经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乱丢垃圾的行为而感到惭愧,获得了成长;或者是完成学校布置的给妈妈炒菜的劳动作业,经过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的一系列体验后,收获了第一次成功炒菜的喜悦,理解了妈妈的不容易。立意:1.幸福来源于劳动。2.在劳动中收获乐趣。3.劳动促我成长。4.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5:25: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2.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