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就会发现它们的发展就是一次旅行,每天都在出发,每处各有风情,环环相扣写就了各自的壮丽史诗,步步生花构成了它们的“震撼风景”,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瓜瓞绵绵。城市肌理已经是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的常用概念,所谓城市肌理,是城市在长期演进中,由地域环境与人文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淀,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建筑样式、街区风格等方面,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有城市肌理,当然也有乡村肌理。长期以来,乡村规划不是城市规划那样的显学,甚至很多乡村就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如今,只是在极少古村落,能听到关于先祖选择这方土地时的勘查经历和规划思路。但是,从绝大多数村落看,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这样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带有理想色彩的乡村肌理写照,实际上仍是今天的“临摹样本” 文化肌理。历史上,“肌理”一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东汉蔡邕《弹棋赋》“肌理光泽,滑不可屡”,指器物表面纹理,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指人的皮肤纹理。作为对语言表达的比喻也很早,东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在此之外,“肌理”一词也逐步向文学理论乃至文化理论范畴扩展,如清代翁方纲“论诗”中提出了“肌理说”。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肌理还是乡村肌理,都具有文化的特征,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应将“肌理”一词“迎回”文化理论,让这个一度是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热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级活化。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人本位而非神本位,把家族传承、人丁兴旺视为责任,血缘宗法制度规范着国家、家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看重自己姓什么,而且看重在这个姓中属于哪一支、哪一辈,并且用家族规定的姓和辈分取名,由此形成各自家族牒谱,传承有序,如果混乱了,则与禽兽无异,“不知其可”。所以,我们不仅重视自己的根系,而且重视从这个根系长出的树干、树枝、树叶,重视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过程。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知道未来应该从哪里起步,并且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这种既认准源头又沿波讨源,既仰望绿叶又振枝寻叶,既重视起步又重视过程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文化肌理的内在动因。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中,能从“肌理”的角度把握其共同规律:一是传承。文化发展是代际传递、层层累积的过程,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就是在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光阴荏苒中形成的年轮挂图。从文化肌理的角度强调文化传承,意在梳理文化发展的每个环节、细节,突出每代人的角色分量。二是特色。不同国家、民族、城市、乡村乃至于家族,由于禀赋、渊源、经历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人的传承过程,也都是坚守特色并且不断强化特色的过程。标出文化肌理的理念,是希望通过“肌理”这个对于皮肤肌肉纹理的比喻,唤醒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和体验。三是有机。城市、乡村、文化,都是有机体,都有其生命基因和发展轨迹。不同的元素,依照各地的内在规律组织、排列、构造,也接受外在力量的镌刻、浸润、冲蚀、锻打,沉积成体,混成一物。这种有机性保证了城市、乡村、文化肌理的整体性、生态性,也由此带来审美创造与体验的立体式、沉浸式。四是繁盛。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基础是血缘宗法制,人丁兴旺,立国兴邦是深及国家、城乡、家庭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期待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对历史梦想的回响。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它与未来形成了生活诗意的张力。人不可能生活在对历史无感的世界,生活的光亮既来自对未来的畅想,也来自对过去的发掘。我们所处的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我们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因为熟悉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文化肌理既受“时空加持”,又穿越时空。提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是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各地文化的演变逻辑和展开脉络,在历史中爬罗剔抉,兴象深微,并把这样的肌理融为今人的内在血肉。(摘编自孙若风《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震撼风景”,文中指从肌理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及所发现和感受到“风景”。 B.“临摹样本”,文中指《桃花源记》中所呈现的村落布局,到如今,现代人仍学习摹仿。C.“不知其可”,文中指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人若纲常失序,则无可适从,没有信誉。D.“时空加持”,“加持”原为佛教用语,文中指文化肌理受到时空共同影响和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肌理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B.很多乡村虽然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但绝大多数村落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C.中国的文化传统能使我们在回望中看清走过的每一步,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起步,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D.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在对未来的畅想和对过去的发掘中,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桃林、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桃花源记》中的乡村肌理、美丽景致千百年来依然是人们的理想和憧憬。B.城市肌理和乡村肌理,都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它们都具备了文化肌理的特征。C.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进而推及文化肌理,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梳理细节,才能把握肌理的共同规律。D.标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唤醒了人们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体验以及今天我们对文化繁荣发展的期待。4.简述“肌理”这一概念的作用以及“肌理”一词常出现的领域。5.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意图。(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虾邓刚 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卖主们都摆出一副很有势力的气度,一手掐腰,一手攥创钩。以前,还像做贼似的探头探脑,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从早到晚,招引得顾客涌涌不断。国营商店看着眼红,也来占块地盘搞竞争。虽然都是卖货,却自觉得国营的高贵。她们最愿嘲弄的,是对面角落里卖芦花虾的姑娘,吆喝她“拐筐的”。这里人对这个词儿看得很卑下,因为讨饭的叫花子才叫“拐筐的”,所以是极不愿听的。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但筐子里的芦花虾却很争脸,干净、整齐、红艳艳的。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张书琴,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那是给国家干的呀!眼前这算干什么?“自负盈亏”,“拐筐的小贩子”,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书琴一咬牙,到工商局交了待业证,拐起卖芦花虾的筐。同学们说她:“你疯啦!坐着等呗,国家早晚得分配!”书琴摇摇头。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各种风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急切切、热盼盼地做生意,没有一个像她这么畏畏缩缩的!有一阵子,书琴甚至觉得像开展览会似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同学李海菜!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到里边去——大里边!”李海菜指着海天接壤的远处,那里泛着一层虚无缥缈的雾气。“鬼儿滩,多的是!不过,你不行,改天我领你去!”说着,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然后踩着水花走了。“自负盈亏!”书琴感到这句话不怎么难听了。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她私下早已打探了去鬼儿滩的方法,去那儿不容易,得精细地计算。潮刚退时就下水,赶着浪印儿走,等潮终时才能赶到;在上面只能待两袋烟的工夫,赶着涨潮的浪印回来。否则潮一回头,返回的途中涌起一股急流子,会把人拖进老洋里。书琴虽然有些紧张,但觉得只是一个计算问题,很简单。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越走得深,水的颜色就越纯净,像透明的绿绸。路程真长,不管用什么方法,书琴还是累得不行了,两腿好像被那些绿绸绸缠紧了,拉不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边那道黄线早已模糊了,四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浮起了一层薄薄的雾纱,阳光变得柔和媚人,使单调的海面内容丰富起来。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书琴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哪儿来的大雾?岸在哪儿?她惊叫起来,在沙滩上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她想起了老师教的一支歌,便唱起来:“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拐筐的小贩也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吗?”“应该算。绝对应该算!……”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忽然,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激励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向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了?!”李海菜挤到跟前,不相信地瞪着眼睛:“广播说有大雾,你……”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书琴再也不怕那些嘻嘻笑她的姑娘们了,再也不怕人们喊她小贩子了,再也不感到什么难为情了!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就觉得“自负盈亏”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摘编自《鸭绿江》一九八三年第九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他们一手掐腰一手攥刨钩,一改往日做贼似的探头探脑。B.集市上摊贩们生意兴隆引得国营商店眼红,国营商店也“放低姿态”来到集市加入竞争。 C.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吆喝角落里的张书琴是“拐筐的”,可以看出她们职业优越感很强。D.去鬼儿滩的路途十分艰险,张书琴虽然心里有点怯,但是她仍独自一人前往,可看出她的决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海菜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作者着墨不多,但她对主要人物张书琴起着陪衬作用,同时她出现也推动了情节发展。B.小说中的“待业青年”“待业证”“自负盈亏”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社会背景,也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C.小说情节并不是以时间为序来安排,而是有跳跃,既有顺叙又有插叙,使得内容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D.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能够跟随“她”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从而给小说的解读增添了丰富的意蕴。8.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张书琴的看法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作者说“对海的描写,归根结底都是在写生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群而不党义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矜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治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之君子A果以释党B为心C而D不以树党为事E则进F而正色G立朝H退而杜门养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昭,指光明的,与《离骚(节选)》中“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词义相同。B.纵,指放纵、任由,与《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纵豆蔻词工”的“纵”词义不同。C.邪,用作名词,与《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愚”字用法相同。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党而不群,贾生、靳尚不党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2)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14.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来李贺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注】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注】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在秋季天气转凉时发出哀鸣,其声似纺线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选取了梧桐叶、衰灯、秋虫等特点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B.诗人在颔联中运用设问,宣泄自己对呕心沥血写下的诗篇得不到赏识的愤怒,照应前诗。C.诗歌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由“惊”转“苦”准确地体现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定下基调。D.诗歌借景物渲染气氛,由景入情,虚实相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境界。16.李贺的诗以想象大胆,诡异著称,李贺也被后人称作“诗鬼”。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对李贺的这一诗风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和“____”令人叹为观止。(2)曹植曾发出“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感慨,感叹岁月就像天地一样没有终点,而人的寿命就像早上的霜露一般短促。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3月24日傍晚,一场适合我国大部分公众观测的月掩金星在西方天空上演,再次引发人们对“月掩星星”这一天文现象的关注,那么,什么是“月掩星星”?____①____月球在运行过程中,在视线方向上恰好遮挡住天体,就会形成“月掩星星”的现象。原理与日食类似,月球视直径很大,且月球“走”得很快,再加上在地球不同位置,所能看见的月球视差比较大,因此,月球运行时“扫过”的面积会比较大,“月掩星星”的现象也比较容易产生。____②____,也能掩住恒星。通常公众比较关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角宿一、轩辕十四等。月掩恒星时,被掩住的恒星通常“瞬息即逝”,而后又“快速复现”。而对于掩食太阳系中视直径比较大的天体,比如金星,整个掩食过程可能持续几十秒钟。事实上,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远处的恒星,即使恒星之间也会上演双星互掩。掩星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这一类天象。掩星不仅具有观赏性,__③____。以观测太阳系天体掩恒星为例,可以借掩星判断被掩住的恒星是否为双星,测定恒星的直径,还可能发现太阳系天体周围的结构,比如星环、卫星等。天王星的星环就是通过观测掩星而偶然发现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介绍“月掩星星”现象时,使用了比拟手法,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情况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21.从汉字书写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不超过20字。22.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超过20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就会发现它们的发展就是一次旅行,每天都在出发,每处各有风情,环环相扣写就了各自的壮丽史诗,步步生花构成了它们的“震撼风景”,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瓜瓞绵绵。城市肌理已经是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的常用概念,所谓城市肌理,是城市在长期演进中,由地域环境与人文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淀,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建筑样式、街区风格等方面,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有城市肌理,当然也有乡村肌理。长期以来,乡村规划不是城市规划那样的显学,甚至很多乡村就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如今,只是在极少古村落,能听到关于先祖选择这方土地时的勘查经历和规划思路。但是,从绝大多数村落看,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这样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带有理想色彩的乡村肌理写照,实际上仍是今天的“临摹样本” 文化肌理。历史上,“肌理”一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东汉蔡邕《弹棋赋》“肌理光泽,滑不可屡”,指器物表面纹理,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指人的皮肤纹理。作为对语言表达的比喻也很早,东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在此之外,“肌理”一词也逐步向文学理论乃至文化理论范畴扩展,如清代翁方纲“论诗”中提出了“肌理说”。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肌理还是乡村肌理,都具有文化的特征,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应将“肌理”一词“迎回”文化理论,让这个一度是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热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级活化。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人本位而非神本位,把家族传承、人丁兴旺视为责任,血缘宗法制度规范着国家、家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看重自己姓什么,而且看重在这个姓中属于哪一支、哪一辈,并且用家族规定的姓和辈分取名,由此形成各自家族牒谱,传承有序,如果混乱了,则与禽兽无异,“不知其可”。所以,我们不仅重视自己的根系,而且重视从这个根系长出的树干、树枝、树叶,重视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过程。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知道未来应该从哪里起步,并且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这种既认准源头又沿波讨源,既仰望绿叶又振枝寻叶,既重视起步又重视过程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文化肌理的内在动因。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中,能从“肌理”的角度把握其共同规律:一是传承。文化发展是代际传递、层层累积的过程,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就是在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光阴荏苒中形成的年轮挂图。从文化肌理的角度强调文化传承,意在梳理文化发展的每个环节、细节,突出每代人的角色分量。二是特色。不同国家、民族、城市、乡村乃至于家族,由于禀赋、渊源、经历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人的传承过程,也都是坚守特色并且不断强化特色的过程。标出文化肌理的理念,是希望通过“肌理”这个对于皮肤肌肉纹理的比喻,唤醒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和体验。三是有机。城市、乡村、文化,都是有机体,都有其生命基因和发展轨迹。不同的元素,依照各地的内在规律组织、排列、构造,也接受外在力量的镌刻、浸润、冲蚀、锻打,沉积成体,混成一物。这种有机性保证了城市、乡村、文化肌理的整体性、生态性,也由此带来审美创造与体验的立体式、沉浸式。四是繁盛。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基础是血缘宗法制,人丁兴旺,立国兴邦是深及国家、城乡、家庭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期待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对历史梦想的回响。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它与未来形成了生活诗意的张力。人不可能生活在对历史无感的世界,生活的光亮既来自对未来的畅想,也来自对过去的发掘。我们所处的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我们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因为熟悉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文化肌理既受“时空加持”,又穿越时空。提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是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各地文化的演变逻辑和展开脉络,在历史中爬罗剔抉,兴象深微,并把这样的肌理融为今人的内在血肉。(摘编自孙若风《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震撼风景”,文中指从肌理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及所发现和感受到的“风景”。 B.“临摹样本”,文中指《桃花源记》中所呈现的村落布局,到如今,现代人仍学习摹仿。C.“不知其可”,文中指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人若纲常失序,则无可适从,没有信誉。D.“时空加持”,“加持”原为佛教用语,文中指文化肌理受到时空的共同影响和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肌理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B.很多乡村虽然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但绝大多数村落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C.中国的文化传统能使我们在回望中看清走过的每一步,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起步,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D.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在对未来的畅想和对过去的发掘中,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桃林、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桃花源记》中的乡村肌理、美丽景致千百年来依然是人们的理想和憧憬。B.城市肌理和乡村肌理,都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它们都具备了文化肌理的特征。C.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进而推及文化肌理,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梳理细节,才能把握肌理的共同规律。D.标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唤醒了人们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体验以及今天我们对文化繁荣发展的期待。4.简述“肌理”这一概念的作用以及“肌理”一词常出现的领域。5.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1.C2.C3.A4.(1)作用: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2)领域:①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乃至于文化理论。②近年来常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5.①提出“肌理”这一概念,希望人们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从“肌理”的角度去把握“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的共同规律。②借助“文化肌理”这一“路标”,希望人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和知道未来自己应该从哪里起步、担起什么责任。 ③提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各地文化的演变逻辑和展开脉络,并把这样的肌理融为今人的内在血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概念的能力。C.“纲常失序”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由此形成各自家族牒谱,传承有序,如果混乱了,则与禽兽无异,‘不知其可’”,是“如果混乱了”,而非“纲常失序”;“没有信誉”错误,无中生有。“不知其可”指在血缘宗法社会中心灵上的无可安放,无所适从,不知自己怎么办才可以。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中国的文化传统能使我们在回望中看清……知道自己……”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的责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此它们都具备了文化肌理的特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肌理还是乡村肌理,都具有文化的特征”,应为“具有文化的特征”。C.“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梳理细节,才能把握肌理的共同规律”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中,能从‘肌理’的角度把握其共同规律”。D.“唤醒了”错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希望通过‘肌理’这个对于皮肤肌肉纹理的比喻,唤醒……”。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和内容能力。原文“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可见,“肌理”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原文“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历史上,‘肌理’一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知,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乃至于文化理论。 原文“因此,应将‘肌理’一词‘迎回’文化理论,让这个一度是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热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级活化。”可知,近年来常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文章开头先指出“‘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然后依次谈及“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接着指出“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中,能从‘肌理’的角度把握其共同规律”,所以,作者提出“肌理”这一概念,希望人们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从“肌理”的角度去把握“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的共同规律。原文“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所以,我们不仅重视自己的根系,而且重视从这个根系长出的树干、树枝、树叶,重视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过程。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知道未来应该从哪里起步,并且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作者借助“文化肌理”这一“路标”,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和知道未来自己应该从哪里起步、担起什么责任。原文“我们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因为熟悉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提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是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各地文化的演变逻辑和展开脉络,在历史中爬罗剔抉,兴象深微,并把这样的肌理融为今人的内在血肉”,作者提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各地文化的演变逻辑和展开脉络,并把这样的肌理融为今人的内在血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虾邓刚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卖主们都摆出一副很有势力的气度,一手掐腰,一手攥创钩。以前,还像做贼似的探头探脑,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从早到晚,招引得顾客涌涌不断。国营商店看着眼红,也来占块地盘搞竞争。虽然都是卖货,却自觉得国营的高贵。她们最愿嘲弄的,是对面角落里卖芦花虾的姑娘,吆喝她“拐筐的”。这里人对这个词儿看得很卑下,因为讨饭的叫花子才叫“拐筐的”,所以是极不愿听的。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但筐子里的芦花虾却很争脸,干净、整齐、红艳艳的。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张书琴,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 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那是给国家干的呀!眼前这算干什么?“自负盈亏”,“拐筐的小贩子”,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书琴一咬牙,到工商局交了待业证,拐起卖芦花虾的筐。同学们说她:“你疯啦!坐着等呗,国家早晚得分配!”书琴摇摇头。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各种风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急切切、热盼盼地做生意,没有一个像她这么畏畏缩缩的!有一阵子,书琴甚至觉得像开展览会似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同学李海菜!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到里边去——大里边!”李海菜指着海天接壤的远处,那里泛着一层虚无缥缈的雾气。“鬼儿滩,多的是!不过,你不行,改天我领你去!”说着,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然后踩着水花走了。“自负盈亏!”书琴感到这句话不怎么难听了。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她私下早已打探了去鬼儿滩的方法,去那儿不容易,得精细地计算。潮刚退时就下水,赶着浪印儿走,等潮终时才能赶到;在上面只能待两袋烟的工夫,赶着涨潮的浪印回来。否则潮一回头,返回的途中涌起一股急流子,会把人拖进老洋里。书琴虽然有些紧张,但觉得只是一个计算问题,很简单。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越走得深,水的颜色就越纯净,像透明的绿绸。路程真长,不管用什么方法,书琴还是累得不行了,两腿好像被那些绿绸绸缠紧了,拉不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边那道黄线早已模糊了,四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浮起了一层薄薄的雾纱,阳光变得柔和媚人,使单调的海面内容丰富起来。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书琴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哪儿来的大雾?岸在哪儿?她惊叫起来,在沙滩上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 她想起了老师教的一支歌,便唱起来:“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拐筐的小贩也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吗?”“应该算。绝对应该算!……”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忽然,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激励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向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了?!”李海菜挤到跟前,不相信地瞪着眼睛:“广播说有大雾,你……”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书琴再也不怕那些嘻嘻笑她的姑娘们了,再也不怕人们喊她小贩子了,再也不感到什么难为情了!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就觉得“自负盈亏”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摘编自《鸭绿江》一九八三年第九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他们一手掐腰一手攥刨钩,一改往日做贼似的探头探脑。B.集市上摊贩们生意兴隆引得国营商店眼红,国营商店也“放低姿态”来到集市加入竞争。C.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吆喝角落里的张书琴是“拐筐的”,可以看出她们职业优越感很强。D.去鬼儿滩的路途十分艰险,张书琴虽然心里有点怯,但是她仍独自一人前往,可看出她的决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海菜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作者着墨不多,但她对主要人物张书琴起着陪衬作用,同时她的出现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中的“待业青年”“待业证”“自负盈亏”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社会背景,也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C.小说情节并不是以时间为序来安排,而是有跳跃,既有顺叙又有插叙,使得内容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D.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能够跟随“她”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从而给小说的解读增添了丰富的意蕴。8.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张书琴的看法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作者说“对海的描写,归根结底都是在写生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D8.①起初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②后来,看到集市人们的热情叫卖,她开始对个体商贩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报酬不丢人。③抛弃了职业偏见,坦然接受个体商贩这个职业,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勇敢。9.①作者笔下的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和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②写海不是他的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通过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A.“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错,由文中“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可以看出摊贩们一改往日的做法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使得摊贩有了合法身份,可以正常做生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表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依据“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可知小说有时是全知视角,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依据“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可知小说有时从书琴的视角来叙述。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①依据“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可知起初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②依据“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可知后来她看到集市人们的热情叫卖,她开始对个体商贩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报酬不丢人。③依据“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可知她抛弃了职业偏见,坦然接受个体商贩这个职业,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勇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依据“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可知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依据“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可知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代表着大自然的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②依据“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可知写海不是他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通过“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硬拼”等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战胜困难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依据“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看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顽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而不党义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矜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治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之君子A果以释党B为心C而D不以树党为事E则进F而正色G立朝H退而杜门养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昭,指光明的,与《离骚(节选)》中“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词义相同。B.纵,指放纵、任由,与《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纵豆蔻词工”的“纵”词义不同。C.邪,用作名词,与《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的第一个“愚”字用法相同。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党而不群,贾生、靳尚不党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D. 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2)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14.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答案】10.CEH11.A12.B13.(1)(强调)个人就是放纵无度,就是依附勾结,有才能人就拉帮结社让人忧虑,没有机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随波逐流而毫无顾忌。(2)自从这个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共同策划、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指责。14.①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沦丧;②利用党派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导致天下大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党争作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党作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为官就会神色严肃地立于朝堂,一旦离开朝堂为民就会闭门谢客韬光养晦“后之君子”为主语,主语后不能断开,“果以释党为心”与“不以树党为事”句子结构一致,分别作“后之君子”的谓语,“而”为连词,表并列,故在“为心”和“为事”后断开,即C和E处;“退而杜门养晦”与“进而正色立朝”结构一致,在“退”前断开,即H处。故在CEH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指显然;光明纯洁。句意:君子合群共处而不结党结派源自于他们的器量见识学问是很显然的了。/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B.正确。放纵,任由;纵然。句意:王导纵容王敦行恶。/纵然杜牧的文采再好。C.正确。两者都为形容词作名词。句意:因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坚毅刚强的性格。/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靳尚不党不群”错,由原文“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可知,王导、蔡邕二人确实是党而不群,而贾生和屈原则是不党不群,至于靳尚则无明确定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比”,依附勾结;“堪虞”,让人忧虑;“逐末”,追求不重要之物;“恤”,顾忌。。(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诟病”,批评指责;“为世诟病”,被动句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可知,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沦丧;②由“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可知,利用党派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导致天下大乱。参考译文:鲁论语《卫灵公》篇“群而不党”,注释为“和气地和众人相处,不偏袒勾结”,君子和众人相处的原则,确实像这样啊。《论语》中说:“诗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说:“(人)不可以和鸟兽同群相处。”这里“群”的意思是倾向于集体的。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孔子说:“君子不拉帮结派。”这里“党”的意思是倾向于个人的。(强调)集体就是和睦和谐,就是公正团结,在朝廷可以借此收获恭谨事君、合作办事的美政,在民间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惊孩的嫌怨。(强调)个人就是放纵无度,就是依附勾结,有才能的人就拉帮结社让人忧虑,没有机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随波逐流而毫无顾忌。集体个人之间、群和党的意义就显然(不同)了。君子合群共处而不结党结派源自于他们的器量见识学问是很显然的了。 由这我们可以推论出,王导纵容王敦行恶,蔡邕对董卓的恩情铭刻于心,这是结党营私而不是君子的合群啊。贾谊把和武夫绛侯周勃同朝为官当作耻辱,屈原遭靳尚的谗言所害,他们不结党营私也不合群。人们所说的真正的合群但不结党营私的人,一定要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位君子一样,因为集合群众的思想,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而达到精深广博的境界,因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坚毅刚强的性格,因为去除污浊,发扬清正而和气友善,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器量的人,就不能够团结群体。然而才学见识不足以使自己坚实稳固,又不得不和人结成党派,这就是大致的情况。自从这个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共同策划、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指责。像唐末的牛李党争,宋代的洛、蜀、朔三个党派,明朝的东林党人,虽然不能够一概而论,但是卑劣小人用来倾力构陷正直之士的手段,没有什么不用的。然而不能用合群相处化解结党之祸,使他们的行为能够符合人心的公正、天理的公道,那么诸位君子也负有责任啊。如果认为君子应该合群相处,那么君子与君子之间就应该没有什么不同,那为什么洛、蜀、朔三党要明显地区分派别?如果认为君子不应该结党营私,那么聚集弟子讲授学习,又为什么一定以诋毁讥讽朝政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本事。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大概是不值得对他们说这些的。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党争作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党作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为官就会神色严肃地立于朝堂,一旦离开朝堂为民就会闭门谢客韬光养晦,那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君子专心学习,乐于和同群之人相处。”这才是君子之群。那就是《尚书》中所说的:“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浩荡无私。”这就是不结党营私的君子的普遍做法。如果不这样,那么偏激的情绪还没化解,又有声势助长它,以至于想要聚集众人的力量和君主朝廷对抗,这就是天下大乱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来李贺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注】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注】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在秋季天气转凉时发出哀鸣,其声似纺线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选取了梧桐叶、衰灯、秋虫等特点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B.诗人在颔联中运用设问,宣泄自己对呕心沥血写下的诗篇得不到赏识的愤怒,照应前诗。C.诗歌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由“惊”转“苦”准确地体现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定下基调。D.诗歌借景物渲染气氛,由景入情,虚实相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境界。16.李贺的诗以想象大胆,诡异著称,李贺也被后人称作“诗鬼”。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对李贺的这一诗风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面对“秋来”这一正常而自然的季节更替现象,诗人通过浪漫而诡异的想象,以香魂吊客、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诡异的幻象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郁抑不申的情怀。②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便借“鬼”抒怀,想象大胆、奇特,构造出云谲波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 ③后四句诗所营造的气氛颇为凄清幽冷,给人森然之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诗人在颔联中运用设问”分析错误,“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呕心沥血写下的这些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由此可知颔联中只有提问没有回答,因此没有运用设问。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本诗的后四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意思是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李贺被称为“诗鬼”,其对于外物的感受似乎与常人有异,比如本诗中,面对“秋来”这一正常而自然的季节更替现象,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以香魂吊客、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诡异的幻象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郁抑不申的情怀。其次,从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便借“鬼”抒怀。诗中“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都是写鬼凭吊人,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想象大胆、奇特,构造出云谲波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最后,作者在诗的后四句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凄清幽冷的氛围,写鬼来凭吊自己,又说鬼在坟前吟唱鲍照的诗,给人以森然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和“____”令人叹为观止。(2)曹植曾发出“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感慨,感叹岁月就像天地一样没有终点,而人的寿命就像早上的霜露一般短促。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答案】①.霓为衣兮风为马②.虎鼓瑟兮鸾回车③.哀吾生之须臾④.羡长江之无穷⑤.谁家今夜扁舟子⑥.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霓、瑟、鸾、臾、羡、匏樽、鉴、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3月24日傍晚,一场适合我国大部分公众观测的月掩金星在西方天空上演,再次引发人们对“月掩星星”这一天文现象的关注,那么,什么是“月掩星星”?____①____月球在运行过程中,在视线方向上恰好遮挡住天体,就会形成“月掩星星”的现象。原理与日食类似,月球视直径很大,且月球“走”得很快,再加上在地球不同位置,所能看见的月球视差比较大,因此,月球运行时“扫过”的面积会比较大,“月掩星星”的现象也比较容易产生。____②____,也能掩住恒星。通常公众比较关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角宿一、轩辕十四等。月掩恒星时,被掩住的恒星通常“瞬息即逝”,而后又“快速复现”。而对于掩食太阳系中视直径比较大的天体,比如金星,整个掩食过程可能持续几十秒钟。事实上,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远处的恒星,即使恒星之间也会上演双星互掩。掩星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这一类天象。掩星不仅具有观赏性,__③____。以观测太阳系天体掩恒星为例,可以借掩星判断被掩住的恒星是否为双星,测定恒星的直径,还可能发现太阳系天体周围的结构,比如星环、卫星等。天王星的星环就是通过观测掩星而偶然发现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介绍“月掩星星”现象时,使用了比拟手法,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哪些星星会被月亮掩住;②月球既能掩住行星;③还有科学价值19.运用比拟,将月球比拟作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球在空中的状态和“月掩星星”现象产生的原因。20.事实上,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远处的恒星,甚至恒星之间也会上演双星互掩,这一类天象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掩星。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什么是‘月掩星星’”以及下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此处为引起读者对第三段内容所解答问题的疑问。所以可填“哪些星星会被月亮掩住”。②根据后文“通常公众比较关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角宿一、轩辕十四等”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有关行星的内容,又根据“也能掩住恒星”,所以可填“月球既能掩住行星”。③根据前文“掩星不仅具有观赏性”,以及后文“以观测太阳系天体掩恒星为例,可以借掩星判断被掩住的恒星是否为双星,测定恒星的直径,还可能发现太阳系天体周围的结构”,可推断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可填“还有科学价值”。【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本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月球比拟作人,赋予其人的动作,如“走”“扫过”,写出了月球在空中运行的状态。生动形象,简洁自然,非常贴切地表现出月球在空中的状态和“月掩星星”现象产生的原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即使恒星之间也会……”中“即使”不当,此处表示递进关系,可改为“甚至”;二是不合逻辑,应将“掩星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这一类天象”改为“这一类天象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掩星”。(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情况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21.从汉字书写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不超过20字。22.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超过20字。【答案】2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现状堪忧。22.社会多宣传、学校多引导、个人多重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图表中有两幅图:一幅是关于“平时手写机会”的,不多的占46.3%,很少的占23.6%,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很少有机会用手写字;一幅是关于“提笔忘字的经历”,经常,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占45.2%,好好,想想能记起来的占41.2%,很大一部分的人在提笔写字时有忘字的经历,且有近一半的人好多字不会写。在得出结论的时候,要注意刚才所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基于图表数据得出的结论,还应该对这两个结论,结合题目“书写现状”做深层的分析,可以概括成“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现状堪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提建议的能力。针对汉字书写令人担忧的现状,首先要寻找原因,可从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寻找原因。社会的原因有电脑使用多,书写机会少,人们对书写不重视,没有形成氛围等;学校的原因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学生书写的严格要求,缺少专门书写课程等;个人原因是对书写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针对上述原因,可分别建议,如:社会多宣传,形成书写氛围;学校多引导,开设书写课程,要求学生手写作业;个人多重视,增加手写机会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 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合理容错,助力成长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可大可小,而容错是对待错误的一种态度。相较于孔子不能容冉有之错,我则认为,合理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容错需有度。有度的容错,可避免酿成大错,亦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谓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的情况,但容错一旦超出了限定范围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容错需有度。就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一样,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所谓“韧性”,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即包容那些危害不大且有特殊原因的错误。所谓“刚性”就是严格执法,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公众利益且无悔改之心的错误,绝对不能容忍。面对学习中的错误也需容错,在学习中,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容错会让人畏首畏尾,甚至裹足不前。但是,容错绝不是我们学习中一再犯错偷懒的借口,要善于反思,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容错有度,才能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容错后需正确引导,使犯错者改正错误,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知错就改是人人称赞的美好品德,而我们也要给犯错者提供一个改错的机会,即容错;犯错后更需正确引导,使其改正错误,从而使其不断提升。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这些王侯将相,皆因能容他人之错而有所成就,而那些“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的说法,则太过于绝对。如果一位将军因包容小错而受士兵爱戴,怎么就能说他不能掌兵呢?如果父母太过严厉苛刻,不能包容子女丝毫错误,又怎么能保证子女不逆反呢?所以,“慈”并不一定没有威严,而是需要容错,更能正确引导,从而使其改正错误,不断提升。容错需一个公平公正的前提:容己之错,亦能容他人之失。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自己“宽容大度”,却对他人的错误过分苛责,甚至吹毛求疵。一位革命家曾说过,道德是用来律己的,而不是用来责人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不犯错,又怎能够要求别人做到尽善尽美呢!所以,我们不仅要合理包容自己的错误,也要包容他人之错,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皆会犯错,所以,容错很有必要,而合理容错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容错有度,正确引导,容己容人,才能使其在改错中不断进步茁壮成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情境内容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是提出并阐释两个概念——“容错”与“容错率”,并对容错率对效果的影响做了解说。第二则材料主要是罗列具体的事例来阐释第一则材料的内涵,即“容错”的价值。综合起来,前者是“容错”与“容错率”在理论层面的阐释,后者是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也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所谓“容错”,意指对错误的容纳,对犯错者的宽容,也即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体现出的是宽广的、包容的意识,可以为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适用于容错机制,这里的“错”不是一般性的违法乱纪,而是非主观性错误,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错误。所以“容错”须有度,要正确界定小失误、小错误和重大错误的区别,不同性质的“错”要区别对待,如小失误、小过失,应当以宽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而对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不了解情况就信口开河、甚至别有用心的错误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不应该是宽容了,必须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主要是围绕“容错”与否展现的“道理”和“矛盾”来展开思考,可以阐释“容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阐释“不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可以阐释“容错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根据“容错”主体的不同来进行思考,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个体或集体。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作文话题的确定:要求考生以“容错”为话题进行思考。(2)写作重点在于:“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同时,从“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可以看出,考生需要在“容错”和“不容错”之间进行比较权衡。(3)对写作内容加以限制:要“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4)“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说明文体限制为议论文。本题通过对“容错”的理论阐释和事例的列举,引导考生对“容错”与否产生更富思辨性的认知。但是无论考生选择“容错”还是“不容错”,前提只有一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行文构思上,可以列举不同人对于“错误”的态度,在思辨中引出自己的观点,可采用“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而我认为……”的方式凸显自己的观点;接着阐释“容错”的概念,分析错误的类型或原因,明确“容错”的意义,可以立足历史,观望当下结合各领域,但凡能体现“容错”利于自己、他人或团体的成长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事例;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容错”后的做法,最后收束全篇。立意: 1.容错有度,才能助力成长。2.工作精益求精,生活海纳百川。3.怀容错大度之心,赏海阔天空之景。4.成长困难重重,应有容错之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00:10:02 页数:29
价格:¥3 大小:422.8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