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下列考古发现属于辽河流域的是()A.B.C.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中国史前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位于北方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文化属于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仰韶文化属于黄河流域,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属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2.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 所学可知,秦晋之好指春秋时期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这一历史。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3.明清时期,松江因为技术创新,最早形成棉布产业基地。佛山因为掌握了先进的制铁技术,虽然并没有原材料和市场,还是成为了最大的制铁业基地。类似还有景德镇的制瓷业、温州的皮革业、台州的印刷业等。上述材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A.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和区域化B.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变化C.手工业生产技术地方保护性较强D.市场开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松江因为技术创新成为棉布产业基地,佛山因制铁技术先进而成为最大的制铁业基地,景德镇成为陶瓷基地,温州成为皮革基地,台湾成为印刷业基地,等等,这体现了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A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技术创新只是体现少数行业,并非是普遍现象,而且材料也没有完全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地方保护性,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手工业方面,不能体现整个结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4.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中国)。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等爵制,把“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压低至十级以下,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有意压制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的势力,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A项正确;材料涉及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这种制度不涉及基层管理,排除B项;材料旨在提高地主的经济地位,排除C项;对社会长治久安有影响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制度,但是二十等爵制不属于社会管理制度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5.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初名“角抵”,带有武术性质,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下图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白画相扑图》(局部),该图 A.体现唐代绘画风格胡化B.可用于研究中国传统体育C反映唐代尚武之风盛行D.能证明日本相扑源于中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一种体育活动,B正确;此图的绘画风格与少数民族无关,A错误;相扑虽带有武术性质,但不能反映出尚武之风盛行,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日相扑之间的联系,D错误。故选B。6.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个人私有财产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及所学可知,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对私田仅有使用权,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村社成员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进行土地买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私田的收获物作为报酬部分归私田耕种者所有,“全部”上缴国家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井田制下,私田并不是个人私有财产,排除C项。故选D项。7.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与自然打交道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东汉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B.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宋朝成熟,推动了文明进步D.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了总结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州桥修建于隋朝,并非东汉,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并非农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而非西藏地区,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三项均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9.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英法等西方国家获取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直到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却是东三省、天津和北京一带。这最有可能是因为()A.洋务运动新式军事工业建立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C.列强遵守“东南互保”协议D.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排它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在1863年之前,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明显反侵略性,故“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B项正确;洋务运动新式军事工业建立与西方人在华游历的地点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解体,且与西方人在华游历选择的地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朝《福建通志》是谢道承等奉敕修纂的地方志。雍正七年始修,乾隆二年(1737)成书。该书记载了 清朝时期福建的建制、管辖区域与风俗物产等。当时福建省的管辖范围包括()①台湾岛②钓鱼岛③赤尾屿④南海诸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雍正乾隆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台湾岛、②钓鱼岛、③赤尾屿都属于福建省,A项正确;④南海诸岛属于广东省,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11.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从而维护统治,故选A;B、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贵族的妻妾都是贵族,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与稳定贵族的政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C。【点睛】12.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C.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反映了刘坤一等人反对与日本议和,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故C正确;材料内容说明当时尚未签订《马关条约》,故A错误;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故B错误;当时清政府决定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故D错误。故选C。13.“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绣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下列成语最能反映该派思 想的是()A.郑人买履B.福祸相依C.舍生取义D.墨守成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用来控制臣下有七种方法,所要考察危害君主的隐蔽情况有六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据所学可知,郑人买履强调照搬条文,这与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主张相近,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家的以法治国的主张,福祸相依属于道家思想,体现的是变化、辩证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涉及道德范畴,强调为了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属于儒家思想,与材料中以法治国主张不相符,排除C项;墨守成规强调不知变通,属于墨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A·马塞松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以鸦片贸易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C项正确;鸦片贸易的利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棉纺织品贸易的亏空,而不是取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5.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16.下图是《瀛寰志略》中插图,该图可用于探究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B.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C.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封闭与愚昧D.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答案】B 【解析】【详解】《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徐继畬所编纂。除了关于大清国疆土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以及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因此可以用来研究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B项正确;《瀛寰志略》是徐继畲编著的,排除A项;作品并不能反映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为公元12世纪中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图。关于这些政权表述正确的是()A.①实行南北面官制体现因俗而治B.②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入主中原C.③实行猛安谋克制度,耕战合一D.③对④称臣纳贡,保持事实独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②为金朝,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入主中原,B项正确;实行南北面官制的是辽,图中①为蒙古部,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制度,③为西夏,排除C项;③为西夏,④为南宋,西夏对北宋称臣,但没有对南宋称臣,排除D项。故选B项。18.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现在就像一个人得了肿胀病,“一胫之大几如要(腰)”,建议“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于是,文帝封齐王六个儿子为王,将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又立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将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据此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文帝的举措()A.直接引发西汉的“七国之乱”B.佐证了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C.表明西汉正式推行“推恩令”D.吸取了秦朝实行暴政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汉文帝的举措实质上是将王国进一步肢解,这样做主要出于汉初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正确;跟“七国之乱”相关的是汉景帝,并非文帝,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推恩令”正式推行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帝的举措是汲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材料体现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实力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 项。19.南宋某思想家指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这说明他主张()A.为政以德B.尊崇儒术C.心即理也D.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心和理的统一,也就是心即理也,C项正确;该思想家论述的是心和理的统一,并不是以政为德、尊崇儒术和知行合一,排除ABD项。故选C项。20.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B.品行——军功——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知,按军功选拔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按品行是指汉代的察举制,按门第声望是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考试成绩选官是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A项正确;B项,察举制出现在军功爵制之前,排除B项;C项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是隋朝的科举制,这是古代最后出现的选官制度,应该排在最后,排除C项;按品行选拔官员主要是察举制,它应该在按门第声望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21.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C 【解析】【详解】“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多样,提高了土地利用率,C项正确;“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卖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山民卖鱼苗,诗句不能体现雇佣劳动,排除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意思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场上交换,材料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排除B项;“遥望南庄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意思是原野里成片的青山景色清幽,这些前人留下的土地都已被后人接收,与“南方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田赋考》中写道:“人之贫富不齐,由来久矣。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贫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马端临此处批评的是()A.井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答案】B【解析】【详解】马端临认为,有的人家资丰厚,只是因为没有成丁,所以赋税负担轻;有的人家境贫寒,但是因为已经成丁,所以赋税负担重。这实际上是批评按照人丁征税的弊端,根据选项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按照人丁征税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B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排除A项;两税法是以资产为征税的主要标准,不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摊丁入亩”下是废除了人丁税,不再以人丁为标准进行征税,排除D项。故选B项。23.1644年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出现过三个皇帝。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6月3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6月5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10月30日,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以上史事相关的正确结论是()A.李自成登基标志着大顺政权建立B.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C.顺治帝定鼎标志着清朝开始建都D.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6月3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10月30日,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可知,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644年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B项正确;1644年,李自成于西安称帝,国号仍为“大顺”,年号“永昌”。同年,大顺军灭亡明朝。选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1644年10月,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国的中原王朝,排除C项;公元1661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认为是清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24.下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该手札约书于绍兴四年(1134年)前后,是宋高宗回复岳飞对边防的呈报,并加冕其恭忠体国。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宋高宗选择“绍兴”作为评价自己的谥号B.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的历史解释才具说服力C.该手札可作为研究北宋边防的第一手史料D.该手札不仅是重要历史材料也是艺术作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书札出于当事人之手,提供了研究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第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通过书札可以欣赏当事人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D项正确;“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宋高宗不可能自己选择谥号,排除A项;文献史料的记载具有主观性,需要进行辨别,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排除B项;该手札可作为研究南宋边防的第一手史料,并不是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小题23分,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材料二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3)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周唐宋三代餐饮习俗,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各举一例说明。【答案】(1)差异:餐桌:周代——低矮餐案;唐代——高足桌椅;形式:周代——分案分餐,跪坐,礼仪严格;唐代——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原因: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礼制;唐代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唐代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2)变化: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3)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举例加说明。【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周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餐桌:根据材料一“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材料二“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可知,周代餐饮习俗是低矮餐案,唐代时高足桌椅;形式:根据材料一“一人一案,跪坐而食”,材料二“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可知,周代是分案分餐,跪坐,礼仪严格;唐代是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第二小问,关于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差异的原因,根据材料一“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可以得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礼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唐代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 【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三“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可知,宋代从同卓分餐到同卓合食。第二小问,关于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基于唯物史观的“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可知,宋朝餐饮习俗上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的变化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据材料“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治上崇文抑武;据材料“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据材料“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小问3详解】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周唐宋(中国)。关于为深化对周唐宋三代餐饮习俗的研究举例说明,可以补充周唐宋三大餐饮习俗的文物材料。说明,文物材料属于一手材料,有利于深化对周唐宋的餐饮习俗的认识。周朝可以列举周朝食器文物,如鼎、簋等;唐朝的狩猎纹高足银杯等;宋朝的提梁壶、梅瓶等。26.“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材料1《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材料3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庚子西狩丛谈序》材料4《庚子西狩丛谈》封面(1)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2)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巾”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3)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是如何体现的? (4)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5)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1897(丁酉年)1898(戉戌年)以来(或维新运动以来,或表述90年代中期以来)。(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义和拳或农民起义);农民起义。(3)北宋初年因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法)而导致“三冗”现象(弊),而为改变因“三冗”(弊)而导致的财政危机和军队战斗力削弱,而进行的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更)。(4)材料1,作为旁观者记录,对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中国首都,以及清廷仓皇出京避祸,有重要的价值。但毕竟是艺术作品,在证史时需要与文献等其它史实相配合。(写艺术作品或者主观态度或与其他史料印证皆可)材料3,亲见者口述史,乃第一手史料,有重要证史价值,但此处口述史乃受到征用的臣下讲述“蒙难”时君上,多有隐丑溢美(“巡幸”是托词,“西狩”或“微服”均是对狼狈行为的美化)之言,其证史价值当大打折扣。(5)“蒙尘”或仓皇出逃(亮明观点)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并提出要惩治支持义和团的首要分子,清政府核心成员因避祸而出逃,后因签订屈辱性《辛丑条约》才得以返回可以佐证。(从2个方面说明)【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结合干支纪年法以及中国近代史实可知,“自丁戊以还”是指1897(丁酉年)1898(戉戌年)以来(或维新运动以来,或表述90年代中期以来)。【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康逆之祸”的“康”指的是康有为,可分析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根据材料“1901年”可分析出义和团运动(义和拳或农民起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农民起义。【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因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法)而导致“三冗”现象(弊),为改变因“三冗”(弊)而导致的财政危机和军队战斗力削弱,进行了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更)。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材料1出自法国画报《笨拙》,是旁观者记录,又是一种艺术作品,因此有重要的价值,但需要与文献等其它史实相配合。(写艺术作品或者主观态度或与其他史料印证皆可)而材料3是《庚子西狩丛谈序》,是亲见者口述史,乃第一手史料,有重要证史价值,口述史受到多有隐丑溢美,其证史价值当大打折扣。【小问5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首先应亮明观点,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攻占北京,清政府为避祸仓皇出逃,因此应称作“蒙尘”或仓皇出逃”,结合所学可知,签订屈辱性《辛丑条约》后,慈禧及皇室才得以返回京城。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 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根据材料“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2)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可概括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结合所学从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的角度补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21:00:03 页数:17
价格:¥2 大小:3.3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