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金兰合作组织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分值:100分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精彩纷呈,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在良渚博物院参观时,你不可能看到的是()A.大量的稻谷遗存B.古城的规划布局C.薄如蛋壳的黑陶D.独特的用玉礼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薄如蛋壳的黑陶是位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与良渚文化无关,在良渚博物院中不可能看到,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良渚文化初步具备了国家的形态,出现了规整的城市布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良渚文化遗存有精美的玉器,有独特的用玉礼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知()A.启继禹位事实存疑B.史书文献缺乏实证C.史料矛盾均不可信D.历史论证需要慎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题意可知,《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是益将帝位让给了帝禹的儿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中的记载是启和他的同党从益的手中夺取了帝位。两种史书的记载存在差异,说明历史论证需要深重,D项正确;两种史书的记载都说明最后是启继承了禹的地位,启继承禹的地位的事实不存疑,排除A项;材料记载是对启继承禹帝位的方式存疑,并不是强调史书文献缺乏实证,排除B项;史料记载存在相互矛盾的内容,说明历史论证需要慎重,而不是均不可信,排除C项。故选D项。3.“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其 中,“商朝的书面语”绝大部分出现在()A.陶器B.龟甲、兽骨C.玉器D.青铜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商代的书面语指的是商代的官方文字,商代的官方文字是甲骨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B项正确;陶器、玉器、青铜器都不是商朝书写文字的载体,排除A、C、D项。故选B项。4.(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国家制度受宗法关系影响B.以分封制垂直管理地方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D.早期国家形成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体现了国家制度受到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关系的影响,A项正确;分封制是一种间接管理地方的制度,并非垂直管理,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秦朝,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形成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5.战国中期,“他”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主张是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并制作了下图。据此判断,“他”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期(中国)。根据材料“民贵君轻”、“性善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和性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B项正确;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荀子主张性恶论,排除C项;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末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6.秦王嬴政曾因韩国水工游说修建某水利工程,发觉这是阴谋后下令驱逐他国客卿,李斯为此上《谏逐客书》劝阻。该水利工程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命郑国在关中地区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即②,B项正确;①是巴蜀地区的都江堰,排除A项;③是魏国的引漳十二渠,排除C项;④位于淮河地区的芍陂,排除D项。故选B项。7.秦确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琅琊刻石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秦简·工律》又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这一举措旨在()A巩固国家统一B.统一制作规范C.整顿社会风俗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材料“秦确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正是秦朝巩固统一在经济上的措施,A项正确;统一度量衡的制作规范是巩固统一的方式,并非目的,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方式,与整顿社会风俗和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8.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帝时,晁错上《削薄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此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在于()A.平定七国之乱B.郡国并行制C.设置刺史D.颁布推恩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削夺王国封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促进王国问题最终解决,D项正确;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王国问题并未最终解决,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属于原因,而不是解决王国问题的关键,排除B项;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并不是针对王国问题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所示是余姚博物馆展示的颁布于中华民国廿五年(1936年)的“官盐”营业招牌,顶部为“两浙盐运使”,左下角为“号开设慈溪丈亭久兴”。这种经济现象最早在全国推行是在() A.战国B.秦代C.西汉D.东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官盐’营业招牌,顶部为‘两浙盐运使’,左下角为‘号开设慈溪丈亭久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盐铁官营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C项正确;战国时期并未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排除A项;秦代没有在全国推广盐铁官营,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全国推广,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已经在全国推广盐铁官营,时间上早于东汉,排除D项。故选C项。10.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通道,敦煌在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汉代的敦煌郡位于下图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敦,大也;煌,盛也......汉代的敦煌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收回河西走廊,从东向西分别设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根据地图信息,敦煌郡在②处,B项正确;①为西域都护府,排除A项;③为长安,排除C项;④为九原郡,且不在河西走廊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①大量的人口南迁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北方多次统一④相对和平的环境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同时南方本来就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几次短暂的统一没有直接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2.唐代诗人孟郊和白居易曾经即兴作诗如下图。这反映了() A.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B.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特权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科举制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诗人描写了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A项正确。唐朝时实行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已经被废除,排除B项;材料只描述了科举考试录取的场景,无法得知科举制的影响,排除C项;唐朝时期贵族还具有一定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征税)。……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而均征之。由此推之()A.租庸调制难以保证财政收入B.社会成员身份已趋于平等C.政府调控经济同时开辟税源D.资产已作为征税主要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征税)”可知,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国家财政收入难以保证,唐朝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A项正确;唐朝社会仍然存在等级差别,身份已趋于平等说法错误,排除B项;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并不是开辟税源,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两税法的内容,无法说明资产已作为征税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14.长安是唐代各民族的大都会和国际性大都会。下图所示与长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鉴真东渡日本B.张骞出使西域C.玄奘西行取经D.郑和下西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后又回到长安,符合材料地图信息,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天竺之间的交往,没有涉及日本,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朝,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15.“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A.契丹汉化B.民族分离C.军民合一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而军民合一属于军事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6.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辽人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但也没有把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中国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的辽宋时期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辽代的“因俗而治”统治政策,排除C项;辽宋夏金元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当时国家并未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图所示中央政治权力分配示意图形成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示中的“皇帝、御前会议、中书门下、三司、枢密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中央政治权力分配示意图形成于宋朝。宋朝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专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专掌财政,长官为三司使,D项正确;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汉朝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排除B项;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18.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体现了宋朝时期的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观念的冲击,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与唐朝的两税 法有关,③不符合题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杜甫描写盛唐时期开元之治的语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9.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并结合如图判断,南宋榷场的设置()A.稳定了国内局势B.扩大了统治区域C.促进了宋金友好D.促进了边疆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及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设置边境地区进行贸易的场所,其推动了宋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榷场是边境地区的贸易场所,与稳定国内局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榷场并没有扩大南宋的统治区域,排除B项;榷场设置在边境地区,主要进行商业活动,与边疆地区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0.宋元时期城市兴盛引人注目。其中,在当时以繁华著称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元朝都城元大都,是当时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③为北宋都城开封,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晓市繁荣,④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也是经济繁荣的城市,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是洛阳,在宋元时期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在当时不以繁华著称,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1.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唐代在新疆一带设置的机构是()①西域都护府②北庭都护府③安西都护府④宣慰司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新疆)。根据所学可知,②北庭都护府是唐朝在新疆设置的机构,③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政治军事机构,C项正确;①西域都护府是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置的机构,④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宣慰司,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22.宋元时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的是()A.丝绸B.瓷器C.茶叶D.指南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宋元时期,中国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外传,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B项正确;汉朝时,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之一是丝绸,排除A项;茶叶并不是宋元时期出现的新物质,排除C项;指南针属于四大发明之一,并未成为宋元时期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排除D项。故选B项。23.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称:“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对“辽阳”地区的管辖方式是()A.理藩院管辖B.宣政院管辖C.宣慰司管辖D.行省管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辽阳地区的管辖方式是设立行省,D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排除A项;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排除B项;宣慰司管辖的是西域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2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该朝代是()A.辽B.金C.元D.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大都”“陕西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示意图中有政治中心大都,有陕西行省,可以判定此朝代为元朝,C项正确;辽代和金代并 未设置行省制度,排除A、B项;明朝都城先为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排除D项。故选C项。2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A.消除藩镇割据B.强化地方权力C.促进民族交融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时期行省的设置方式人为的削弱了地方势力,从而有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元朝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消除藩镇割据”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这一举措是在弱化地方权力,排除B项;这一举措是为了弱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26.宋代杭州钱塘县人在□□□(书名)中记载了本地的工匠技艺:“庆历中,有布衣□□□(人名),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由此可推知()A.第一行□□□著作为《齐民要术》B.第二行□□□“布衣”为郭守敬C.该技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D.作者全面总结了该领域的传统科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代杭州”“载了本地的工匠技艺”“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C项正确;据所学,第一行□□□著作为《梦溪笔谈》,排除A项;据所学,第二行□□□“布衣”为毕昇,排除B项;作者全面总结了该领域的传统科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7.下列是明清时期中国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 A.中国出现康乾盛世B.中国疆域版图奠定C.中华帝国面临挑战D.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明至清中叶对巩固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辽阔版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奠定了中国版图,B项正确;康乾盛世属于清朝的盛世局面,无法反映明朝的疆域版图,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明清的疆域图,无法得知中华帝国面临挑战,排除C项;清代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28.元末以来,日本海盗不断骚扰中国东部沿海。东南沿海地区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武装走私和烧杀抢掠。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包括()A.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B.俞大猷等在福建、广东重创倭寇C.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D.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以封锁日本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末至明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以封锁日本经济”属于原因,而不是措施,D符合题意,D项正确;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在台州九战九捷,A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明朝政府派俞大猷等在福建、广东重创倭寇,B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所学, 明朝中后期隆庆开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C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9.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①茶叶棉花开始种植②自由雇佣劳动出现③财源倚重外贸税收④美洲白银大量流入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自由雇佣劳动出现,美洲白银大量流入,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棉花在宋朝就已经种植,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财源倚重外贸税收并不是明清时期的巨大变化,①③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30.某史书讲述某一历史人物时提及:“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他是()A.传教士B.皇帝C.士大夫D.旅行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为主的西方宗教传入中国,才真正开启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互沟通、交流冲突的历史,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采取了独特的传教策略,在文化上,采“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传道之际,多取经于教义和儒学的沟通”,A项正确;中国的皇帝、士大夫本来就说中国话,穿中国衣服,排除BC项;旅行家没有通过“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来“博中国人之信用”,排除D项。故选A项。31.下图所示《传习录》是一部记录王守仁思想的语录体著作。该书中所体现的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A.道法自然B.经世致用C.工商皆本D.致良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等思想,D项正确;道法自然是老子的观点,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核心思想,排除B项;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排除C项。故选D项。32.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孙思邈完成《千金方》②王祯编撰《农书》③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中国古代。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明朝时段的史实。据所学可知,①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②王祯编撰《农书》是在元朝,③北魏贾思勰编著《齐民要术》,④明朝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间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3题14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0分,共36分)。3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齐头并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汉族为主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也始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空前统一的秦王朝,自春秋时期起涌现的华夏民族融合告一段落。华夏民族自此同属 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趋向一致。秦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礼记·中庸》)的理想。“书同文”标志着秦王朝统治区域内文字和文化的统一,“行同伦”反映了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一致。这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形成了。——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材料二“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跟。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摘自《魏书》《资治通鉴》材料三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此期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阶段特征,并以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证。(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与唐代有何不同?从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意义。【答案】(1)秦汉时期(秦汉大一统使)华夏族发展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或统一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秦朝:统一文字、尊奉法家(以法治国)、焚书坑儒汉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措施:说汉语、改汉姓、仿照士族定门第、与汉族士族通婚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或北方民族大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唐代:实行羁縻笼络(因俗而治),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元代:直接行政管辖,设置辽阳行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汉(中国)。第一小问阶段特征,根据材料“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形成了”可知秦汉时期(秦汉大一统使)华夏族发展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或统一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第二小问史实,根据材料“书同文,行同伦”“独尊儒术”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尊奉法家(以法治国)、焚书坑儒;汉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北魏(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可知说汉语、改汉姓、仿照士族定门第、与汉族士族通婚。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意义可知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或北方民族大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小问3详解】本题为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代、元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因俗而治”“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实行羁縻笼络(因俗而治),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元代:直接行政管辖,设置辽阳行省。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34.明清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历史在全球化和近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材料一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伈伈,受其约束,莫敢支吾。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以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连横《台湾通史》上册材料二美国学者弗兰克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流入了中国……大量白银的流入必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材料三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清代顺康两朝,皇室爱好西学。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冯天瑜《明清之变何以改变中国》(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的海防危机并结合所学指出后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获取美洲物资及中国的外销商品,指出这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末清初“译介西方文化成就”的西欧耶稣会士(一例)和徐光启的科技著作(一例),概括指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答案】34.荷兰人占据台湾(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海禁日严(海禁加剧)、阻断商贸(阻碍外贸、海外贸易)、妨碍民生。35.白银、番薯、玉米等;生丝、茶叶、瓷器。提供了资本与海外市场。36.利玛窦。《农政全书》。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中西文化双向互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列举、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第一问危机,由材料“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伈伈,受其约束,莫敢支吾。”可得出荷兰人占据台湾(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第二问后果,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面对殖民者的侵扰,统治者采取了海禁政策,其造成的后果包括:海禁日严(海禁加剧)、阻断商贸(阻碍外贸、海外贸易)、妨碍民生。【小问2详解】本题是列举、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第一问物资,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获取的美洲物资包括白银、番薯、玉米等。第二问外销商品,由材料“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及所学可得出生丝、茶叶、瓷器。第三问意义,由材料“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可得出提供了资本与海外市场。【小问3详解】本题是列举、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第一问人物及著作,由材料“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及可可知,明末清初“译介西方文化成就”的西欧耶稣会士是利玛窦; 徐光启的科技著作是《农政全书》。第二问特征,由材料“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可得出西学东渐;由材料“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可得出中学西渐(中西文化双向互动)。35.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最初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属哪一朝代?指出各自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有效举措。材料二(面对臣下建议修建长城)唐太宗:“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比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康熙:“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章梫《康熙政要》(2).请以“长城与守国之道”为主题,从材料二中提取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言简意赅加以论述。不要求写成小论文。)【答案】(1)图一:明朝。重修长城(九边重镇);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恢复并扩大边境贸易(互市)图二:清朝。清军入关前,早已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满蒙联姻);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盟旗制度)。(2)长城有利于保护中原农耕文明,保障北部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长城是消极防御手段,不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唯一方法,历朝修建长城也未能避祸(长城对守国只具有一定的意义);修建长城,会增加 赋役,有害民生;增强综合国力是守国关键;采取怀柔笼络手段,实行开明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守国之道在修德安民;顺应民意长治久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时期(中国)。根据图一中的“鞑靼”“山海关”可知图一:明朝。重修长城(九边重镇);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恢复并扩大边境贸易(互市)。根据图二中的“乌利雅苏台”“盛京”可知图二:清朝。清军入关前,早已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满蒙联姻);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盟旗制度)。【小问2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代、清代(中国)。根据材料“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知长城有利于保护中原农耕文明,保障北部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长城是消极防御手段,不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唯一方法,历朝修建长城也未能避祸(长城对守国只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材料“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修建长城,会增加赋役,有害民生;增强综合国力是守国关键;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采取怀柔笼络手段,实行开明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可知守国之道在修德安民;顺应民意长治久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20:40: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2.7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