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1反映体现类选择题(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训练1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1.(2023四川绵阳二模)《商君书》有“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以及“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等规定。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记载某无爵男子曾逃亡三次,除一次系逃避劳役外,并未见其他过错,但仍要到乡去自首。这反映了秦国( )A.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社会流动现象突出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农民赋役负担沉重2.西汉时期,陈汤和朱买臣学问博达,但因家贫“不治产业”而被乡里看不起,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东汉时期,各种孝悌行为受到乡里舆论的赞扬和鼓励,有学问的人社会地位高。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B.国家权力与社会舆论的相互支撑C.崇尚富贵思想被摒弃D.民间舆论影响社会政治地位3.(2023宁夏银川二模)唐朝每榜所取进士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载祖上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了( )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B.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C.程朱理学成为正统D.家族门第观念已然瓦解4.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界长治久安5.(2023四川南充二模)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A.改革的条件不够成熟B.保守势力并未真正反对新法
C.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D.维新派的改良措施过于激进6.1930年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概念,而是代之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表述;甚至还有一些方言词汇,如“肥田”“柴火山”等出现在法律条文中。这些用语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致力于革命根据地建设B.通过减少法律陌生感提升操作性C.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推进革命D.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7.从1953年起,报纸上的广告虽然保留着传达商业情报的职能,但只局限在产品信息、包装等范围内。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报纸上的个人消费品广告急剧减少,仅剩下生产资料、文化书籍等广告。这体现出这一时期(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巩固B.社会勤俭节约意识增强C.“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8.国葬典礼演说是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制度。演说赞颂的对象,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城邦公民集体。但到公元前4世纪末,将军成为主要的赞颂对象,公民集体只是作为陪衬出现。这一变化反映出( )A.人文主义不断发展B.奴隶制工商业经济日趋繁荣C.雅典城邦制度走向衰落D.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9.1840年,英国下议院就是否对华宣战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执政党的现实主义击败了反对党的道德谴责,下议院通过了发动战争的决议。战争期间,辉格党下台,上台后的托利党继续发动第二阶段更大规模的战争。这反映了英国( )A.政党加快与资产阶级融合B.代议制民主发展迟滞C.两党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10.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口袋上的俄语“HATO”是“北约”的意思。该漫画反映出( )
A.北约与美国的矛盾不可调和B.美国用暴力控制北约成员国C.北约国家试图挣脱美国控制D.意识形态对立的色彩较明显训练1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1.B 由材料“使民无得擅徙”“无得居游于百县”“某无爵男子曾逃亡三次,除一次系逃避劳役外,并未见其他过错,但仍要到乡去自首”可知秦国由于社会流动现象突出,所以政府出台一系列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的措施,故选B项。2.B 西汉时期学问高的人因为家贫被人瞧不起,只好去外地做官,但是东汉时期有学问的人则由于乡里舆论的赞扬与鼓励而提高了社会地位,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权力和社会舆论的相互支撑,使得学问高的人社会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中提到了“做官”和“乡里舆论”两个因素,而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只体现了国家权力一个角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学问高的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背景及原因,没有反映出崇尚富贵思想被摒弃,排除C项;D项只体现了材料的一个角度,过于片面,排除。3.B 由材料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录取人数少,且倾向于贵族子弟,而宋代的科举不仅录取人数增加,而且多来自普通民众家庭,说明人才选拔越来越公平,故选B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是对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对比,并未提及程朱理学,排除C项;科举制进一步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瓦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4.A 材料提到了和议、封贡、互市、赐以经像、讲解经义、赠遗等,由此可以看出蒙汉之间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交流方式,反映了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故选A项。5.C 根据材料可知,陈夔龙、赫德以及矢野文雄认为因利害问题以及路线之争等,导致戊戌变法失败,但慈禧并不反对新法本身,故改革只是时间问题,这说明改革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物对戊戌政变的看法,他们分别从利害关系、改革时间、路线之争等角度去分析戊戌政变的原因,但没有涉及改革失败是因为条件不够成熟,排除A项;保守势力由于利害冲突仇视新法,并发起了政变,所以保守派势力行动上是反对新法的,排除B项;只有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认为改革“激进”导致政变,排除D项。6.B 《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概念,而是采用了百姓易于理解和看得懂的用语,甚至是方言,这有利于使百姓减少对法律的陌生感,从而有利于提升法律在具体实践中的操作性,故选B项。
7.A8.C 根据材料可知到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城邦公民的主体地位下降,将军地位上升,说明雅典城邦制度走向衰落,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制度,和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奴隶制工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排除B项;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属于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的背景,排除D项。9.A 根据材料“1840年”“对华宣战”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据材料“战争期间,辉格党下台,上台后的托利党继续发动第二阶段更大规模的战争”,可知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与工业资产阶级在鸦片战争问题上达成一致,故选A项;“发展迟滞”不符合史实,此时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两党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的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0.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