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地理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2年是个天文观测好年头。2022年3月28日清晨的东方地平线上,伴随着残月升起,扎堆出现金星、火星、土星罕见的“三星堆”天象。2022年5月6日晚上宝瓶座流星雨迎来极大夜等美妙天文现象。完成下面小题。1.材料中涉及的天体,与地球类型相同的是()A.月球、金星B.月球、土星C.金星、火星D.火星、流星2.若天气晴好,下列地点中,肉眼观察流星雨最佳的是()A.红河河谷B.玉龙雪山山顶C.昆明湿地公园D.西双版纳山林间【答案】1.C2.B【解析】【分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2年3月28日将上演“三星堆”天象。其中,月球属于卫星,金星、火星、土星属于行星,地球属于行星,C正确,A、B错误;流星不属于天体,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若天气晴好,可以在海拔偏高的地区观测流星雨最佳,因此,符合该流星雨观测最佳位置位于玉龙雪山山顶,B正确;红河河谷、西双版纳山林间有可能存在物体阻挡,影响观测流星雨,A、D错误;昆明湿地公园可能存在人为污染因素影响观测,C错误。故选B。【点睛】天体指的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器“羲和号”。“羲和号”搭载太阳空间望远镜运行于距离地球表面517千米的轨道上,对太阳进行全天不间断观测,填补了我国对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的空白。完成下面小题。3.关于太阳大气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及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光球层—黑子—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B.色球层—耀斑—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低几十倍C.色球层—日珥—色球层中短时间内突然增亮D.日冕层—太阳风—向外猛烈喷射红色火焰4.关于在太阳活动峰年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①加强监测,保障短波通信②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③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④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结合已学知识,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看起来较“黑”,A正确;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其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看起来较“亮”,B错误;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耀斑,日珥是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C错误;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D错误。故选A。【4题详解】在太阳活动峰年,加强监测,保障短波通信,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人类应减少户外活动,减轻太阳活动的不利影响,①③正确,④错误;清除宇宙垃圾,对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小,②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看起来较“黑”,因此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其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看起来较“亮”,因此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5.甲乙丙丁四地中,日照时数冬季、夏季差异最大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6.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①太阳辐射强②日照时数长③土地租金低④技术条件好⑤交通便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④⑤【答案】5.A6.D【解析】【5题详解】甲地日照时数冬季为700,夏季为900-1000之间,故甲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200-300之间;乙地日照时数冬季为700,夏季为700-800之间,故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0-100之间;丙地日照时数冬季为600-700之间,夏季为800,故丙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100-200之间;丁地日照时数冬季为600,夏季为500,故丁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100。综上所述,甲、乙、丙、丁四地中日照时数冬季、夏季差异最大的是甲,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据图分析可知,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距省级行政中心近,具有较为优越的交通、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但由于距离省会城市较近,因此其地租水平也更高,③错误,④⑤正确;由等值线可知,甲地日照时数更多,可推测甲地晴朗天数更多,太阳辐射更强,①②错误;结合选项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空间分布规律: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同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时间分布上,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d表示的是()A.岩石圈B.软流层C.硅镁层D.硅铝层8.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aB.bC.cD.d【答案】7.B8.B【解析】【7题详解】据图可知,该阴影区域位于莫霍面以下,离莫霍面相隔一定距离,应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正确;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处于莫霍面两侧,与图中阴影区域位置不同,硅铝层和硅镁层共同构成地壳,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与图中阴影区域位置不同,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一直到古登堡界面都在不断增加,当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所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即b位置地震波波速最快,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由固态物质构成,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外核为液态,地震横波传播至此会消失,内核一般认为是固态,可能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镍组成。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完成下面小题。 9.地质时期(冥古宙-显生宙),地球上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海洋吸收B.火山爆发C.人类活动D.植物固碳10.中生代时期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答案】9.D10.C【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海洋吸收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剧烈变化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人类活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包括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由此判断,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牛轭湖是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北半球某地牛轭湖形成过程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看到牛轭湖的是()A.澜沧江谷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C.长江三峡D.黄河三角洲1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裁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的是()A.减轻洪涝灾害B.增加生物多样性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D.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答案】11.B12.A【解析】【分析】【11题详解】根据题意得出牛轭湖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形成,而连续河湾多是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形成,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澜沧江谷地、长江三峡,地势起伏较大,流经山区地形,不会看到牛轭湖,AC错误;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处,不易形成牛轭湖,D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曲地貌发育,多牛轭湖,B正确。故选B。【12题详解】通过人工“裁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恢复河流的弯道,主要目的的是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BCD不符合题意;恢复河流的弯道,河流流速减慢,不利于汛期的排洪泄洪,反而有可能加重洪涝灾害,因此,A项不属于其主要目的。故选A。【点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我国南部某地区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有关扇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②三角洲后端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三角洲前缘比后端沉积厚度大④水体水面上升则三角洲面积缩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4.影响图中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含沙量B.结冰期C.地形地貌D.沿岸风浪【答案】13.B14.B【解析】【13题详解】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随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故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厚度较小,后端的沉积物颗粒较大,厚度较大,①对,②错,③错;由图可见,水体水面上升,淹没扇三角洲前缘,三角洲面积缩小,④对。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①④,B对,ACD错。故选B。【14题详解】河流含沙量越大,沉积效果越明显,扇三角洲则会增大,A不符合题意;山麓地势高低影响了三角洲的形状,流水向地处流淌,低处扇三角洲面积大,高处较小,C不符合题意;沿岸风浪大小影响沙丘的移动,其对三角洲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也影响扇三角洲的形态,D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南部某地区,我国南部地区温度较高,一般没有结冰期,不会对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变化产生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扇三角洲是指由冲积扇(包括旱地扇和湿地扇)作为物源,在活动的扇体与稳定水体交界地带沉积的沿岸沉积体系。这个沉积体系可以部分或全部沉没于水下,它们代表含有大量沉积载荷的冲积扇与海或湖相互作用的产物。 抛物线形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受沙漠植被的影响,其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陷,背风坡呈弧形凸出。在一定条件下,新月形沙丘与抛物线形沙丘可相互演变。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新月形沙丘转变为抛物线形沙丘的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⑤B.④③⑤①②C.④⑤①③②D.②①⑤③④16.抛物线形沙丘与新月形沙丘()A.迎风坡坡度均较大B.两翼植被密度均较高C.分布区风向固定D.迎风坡沙粒以沉积为主【答案】15.D16.C【解析】【15题详解】植被作为沙障,能够改变沙丘表面侵蚀沉积结构,进而控制沙丘演化。新月形沙丘移动到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两翼离地下水位近,植被在翼角生长,阻碍翼角移动,中间部分较难固定继续向前移动形成抛物线状沙丘,新月形沙丘转变抛物线沙丘。所以其形成过程为:②①⑤③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抛物线形沙丘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是受沙漠植被的影响,因为土壤较湿润,植被较好,迎风坡凹、背风坡凸出;两翼指向迎风方向,成因是阻沙物、固沙物分布不均,两翼是阻沙物、固沙物。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都能指示风向,分布区的风向固定,C正确。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风速快,以搬运作用为主,AD错误;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没有植被,B错误。故选C。【点睛】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两翼有植被。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两翼无植被。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和育苗等。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城市郊区草莓园大棚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现象与图1中①②③④密切相关的是()A.①——阴天的辐射能力比晴天强B.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C.②——朝霞晚霞红似火D.④——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18.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里洒水,其原理是()A.增强②B.增强③C.增强⑤D.增强⑥【答案】17.D18.D【解析】【17题详解】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其没有影响,阴天和晴天没有差别,A错;③为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随海拔升高,地面辐射减弱,温度降低,B错;②为发射的太阳辐射,朝霞晚霞红似火主要与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C错;④为大气逆辐射,大气把大部分能量射向地面,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要少一些,补偿地面辐射,D对。故选D。【18题详解】在大棚内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水汽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即⑥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作用增强,因此有助于保温。集合选项,D正确;②为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强②,则到达大棚内太阳辐射减少,导致温度降低,A错;增加水汽含量,不能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也就不能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⑤,C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没有增强,则地面吸收的能量没有增加,下垫面性质不变,地面辐射③没有增强,B错。故选D。【点睛】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高空跳伞运动是指跳伞者乘飞机、气球等航空器升至高空后跳下,在张开降落伞之前和开伞后在空中做动作。现存最高跳伞记录为33千米。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下面小题。 19.在垂直方向上,甲乙丙丁四层划分的依据是()A.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B.大气的湿度、密度、运动状况C.大气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D.大气的温度、密度、氧气含量20.对高空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高度所处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B.大气平稳,利于航空飞行C.该层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D.该层大气在赤道地区厚度最大【答案】19.A20.B【解析】【分析】【19题详解】地球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故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A正确;与湿度、含氧量无关,B、C、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最高跳伞记录起跳高度为33km。起跳高度位于平流层,因此结合平流层的特点,该层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B正确;该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A错误;该层大气平流运动,大气层结稳定,C错误;赤道地区厚度最大的大气层应为对流层,D错误。故选择B。【点睛】大气根据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厚度约为自地面至12km左右为范围,平流层厚度为对流层顶部至50-55km之间的范围,平流层以上为高层大气。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沙物质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图示意柽柳灌丛沙丘剖面。完成下面小题。21.下列区域中,最可能发育灌丛沙丘是()A.沙漠内部B.沙漠边缘C.绿洲内部D.绿洲边缘22.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A.沙丘趋于固化B.沙漠面积扩大C.土壤水分条件改善D.风蚀作用增强【答案】21.BD22.AC【解析】【21题详解】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且需该地区有一定水分,能生长部分植被。沙漠边缘风力减弱,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B正确;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A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加之植被覆盖较好,不能形成沙丘,C错误;绿洲边缘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植被保护作用低于绿洲内部,受沙漠风沙影响大,绿洲边缘植被阻挡风沙,能形成灌丛沙丘,D对。所以选BD。【22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灌丛沙丘是植被固定了沙物质而成,故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说明沙丘被固定,A对;灌丛沙丘需要植被固定,植被生长需要一定水分,因而灌丛沙丘出现区域,水资源增多,指示土壤水分条件改善,C对;植被增多,沙物质被固定,导致风蚀作用减弱,沙漠扩张得到一定控制,BD错,故选AC。【点睛】灌丛沙丘一般出现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边缘地带,灌丛沙丘的出现指示当地环境水分条件有所改善。 有人说,逆温是雾霾的帮凶。对流层中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之为“逆温”,其中辐射逆温是最常见的逆温现象。下图为辐射逆温生消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23.图中最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①B.③C.④D.⑤24.逆温层成为雾霾帮凶的原因是()A.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多B.使污染物沉降到地面C.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D.使城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答案】23.AD24.CD【解析】【分析】【23题详解】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逆温现象尚未出现。夜间,随着地面附近降温快,在近地面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这种现象在黎明前最强(即逆温层的厚度最大),依次对应②、③。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依次对应④、⑤。图中辐射逆温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为①②③④⑤,没有逆温的时候,最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扩散,因此,①⑤符合题意,AD正确,BC错误,故选AD。【24题详解】当逆温层出现时,密度大的冷空气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气在上,无法形成对流,近地面污染物也就无法稀释(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容易导致雾霾出现,使城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CD正确;逆温层本身并不会使大气污染物增多,A错误;逆温层通常位于较低的大气层中,它阻碍了污染物向上扩散到更高的高度,但并不直接导致污染物沉降至地面,B错误。故选CD。【点睛】形成辐射逆温的有利条件:晴朗无云而有微风(2~3米/秒)的夜晚。因为云能减弱地面的有效辐射,不利于地面的冷却。风太大时,大气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强,不利于近地面气层的冷却,无风时,冷却作用不能扩展到较高气层,不利于逆温的厚度,适当的风速,既有利于一定厚度的逆温层的形成又不会因强烈的混合作用而使近地面气层冷却。 2023年9月3日晚,云南保山和大理交界地带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完成下面小题。25.关于该地此次滑坡的形成条件,叙述合理的是()A.地表岩石破碎B.全年降水丰富C.植被覆盖率高D.地势落差较大26.遇到滑坡灾害时,我们可采取的避灾措施包括()A.山区选择在避风的谷底扎营B.发现滑坡迹象时,收好随身物品后转移疏散C.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D.无法及时撤离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答案】25.AD26.CD【解析】【25题详解】云南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加之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岩石破碎,给滑坡提供了条件,A对;该次滑坡为突发事件,与短时间内强降水关系较大,但和全年降水丰富关系较小,B错;植被覆盖率高,能紧固土壤,土壤结构较稳定,抗滑性较强,滑坡的发生可能性较低,C错;地势落差较大,坡度大,重力作用强,容易引起滑坡,D对。故选AD。【26题详解】野外扎营时,选地势低的谷底,容易受到泥石流影响,应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A错;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时间紧迫,要迅速撤离危险地区,发现迹象收拾好随身物品后转移疏散会耽误逃生时间,B错;滑坡、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不能往山下跑,C对;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D对。故选CD。【点睛】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建于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大窝凼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完成下面小题。 27.以下与大窝凼成因相似的是()A.溶沟B.钙华C.石笋D.峰林28.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优势有()A.洼坑底部多裂隙,利用排水B.人烟稀少,无线电干扰少C.地质条件较稳定,不易坍塌D.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答案】27.AD28.AB【解析】【2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大窝凼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结合所学知识,大窝凼是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洼地,为溶蚀作用形成,溶沟和峰林为溶蚀作用形成,AD对,钙化和石笋为喀斯特沉积地貌,BC错。故选AD。【28题详解】喀斯特地貌区,岩石透水性强,裂隙多,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利于排水,A对,大窝凼所在地,人烟稀少,人类活动产生电磁波干扰小,利于获取电磁信号,B对;喀斯特地貌,岩层被水侵蚀后,造成地质构造复杂脆弱,不稳定,易发生崩塌,C错;当地气候湿润,多云雨雾,环境优美和大气能见度不是其优势,D错。故选AB。【点睛】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的可溶性岩石地区。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GIS技术为干旱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下图为山东省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的指数和干旱等级分区分布图,其中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指数之和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29.山东省干旱等级相对较高的两个区是()A.aB.cC.dD.f30.干旱将导致农作物减产,要想及时获取农作物的受灾程度和受灾地点,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NSSC.GISD.VR【答案】29.AC30.AB【解析】【29题详解】依据材料“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指数之和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可知,干旱相对较低的地区是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等级较低的分区。读图可知,c和f两地数值最小,是干旱相对较低的地区,a和d两地数值较高,是干旱相对较高的地区,AC正确,BD错误,故选AC。【30题详解】植物受灾地点需要定位,需要GNSS,受灾程度需要通过RS获取信息,AB正确;GIS主要是分析、表达,VR是现实虚拟技术,CD错误。故选AB。【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RS技术是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而获得遥感影像,主要应用于灾情监测和资源勘查;GNSS系统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GIS系统主要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VR技术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非选择题部分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材料二图2为地质年代表。 (1)图1中,____(填字母)和____(填字母)组成岩石圈。组成D层的元素分布不均衡,其中____层是连续的,其上的____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2)图1中,G圈层为地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____状态,内核一般认为呈____态。(3)图2中,____末期和____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推测煤层形成时期气候环境是____、____。【答案】(1)①.D②.E③.硅镁层④.硅铝层(2)①.熔融②.固(3)①.古生代②.中生代③.温暖④.湿润【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质年代表为背景,涉及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和分布、地质年代表和生物进化规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图片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主要包括地壳(D)和上地幔的顶部(E);D为地壳,陆地上的地壳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等矿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氧、硅、铝元素,其中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常见。地壳中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的化学成分均以硅和铝为主,故合称“硅铝层”、过去曾将花岗岩(侵入岩)层单独称为“硅铝层”,而将玄武岩层(喷出岩)称为“硅镁层”,现有的文献仍沿用。【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核部分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外核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是固态的。【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分别遭受了全球性生物大灭绝事件,由于动植物的大量死亡,为煤炭的形成发育也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是重要的成煤期;由于煤炭的形成需要有大量的有机质(动物或植物),因此推测煤层形成时期气候环境是温暖湿润的。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材料二图2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1)填写图1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B____,D____,其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____(填字母)。(2)图1中,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量来源是____(填字母)。低碳生活使____(填字母)减弱。(3)图2中,①②代表某地相近两天的昼夜气温变化,则____(填数字)霜冻更加严重,原因是____。(4)霜冻严重会影响农作物收成,请列举至少两项措施来减轻农田霜冻现象。【答案】32.①.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或云层)反射④.B33.①.B②.C34.①.①②.昼夜温差大,云量少,保温作用弱35.农田烟熏;温室大棚;覆盖地膜;灌水(任写两项得满分)【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气温变化图为材料,设置四道题目,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图中A代表太阳辐射;B代表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C代表大气逆辐射;D代表反射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B箭头代表的辐射是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小问2详解】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地面,B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的直接来源。低碳生活使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大气吸收的B地面辐射减弱。【小问3详解】由2图可知,①气温日变化大,说明昼夜温差大,可推断①天气可能以晴天为主,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温度低,易出现霜冻。 【小问4详解】防止霜冻主要是防止地面温度的散失,可增加大气逆辐射或减少地面辐射,农田烟熏,可增加近地面尘埃颗粒,增强大气保温作用;温室大棚和覆盖地膜能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灌水也能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下图为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的地貌景观图。(1)黄河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沙坡头段铁路沿线多____(灾害天气),该天气对铁路运输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2)乙处往往形成____地貌,自扇顶至扇缘,堆积物颗粒大小逐渐____,体现了流水沉积具有____性。(3)丙处多形成三角洲,请描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答案】33.①.风力沉积②.沙尘暴③.掩埋道路;侵蚀路基;④.加大车轮磨损;降低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34.①.冲积扇②.变小③.分选35.河流携带泥沙到达入海口时,因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流速降低,泥沙发生堆积,形成三角洲【解析】【分析】本题以黄河流域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背景设置题目,考查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 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甲处地貌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加之沙丘提供了足够的沙源,易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发生时,风力携带沙粒,对铁路铁轨和路基的侵蚀作用强,沙粒沉积后,可能掩埋铁路,沙粒进入铁轨和车轮之间,增加磨损,沙尘暴导致能见度降低,加之沙粒沉积在铁轨处,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小问2详解】由图可见,乙位于河流出山口,地势降低,河流搬运作用减弱,形成冲积扇,由于流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变小,体现沉积分选性。【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12-07 21:3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2.8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