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5
2
/25
剩余2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浙江省A9协作体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生物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选题1.诗圣杜甫的《发秦州》有“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的名句,薯蓣俗名山药,焦作的怀山药畅销全国,其块茎中平均含粗蛋白质14.48%,粗纤维3.48%,淀粉43.7%,糖1.14%及多种微量元素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山药细胞中微量元素有Zn、Mn、Fe、Mg等B.山药细胞中的糖类都是能源物质C.山药中核酸的彻底水解后能得到8种水解产物D.山药中蛋白质的药用功能与构成其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2.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详解】A、山药细胞中微量元素有Zn、Fe等,但Mg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B、山药细胞中的糖类并不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和纤维素,B错误;C、山药中核酸有两种DNA和RNA,其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得到,核糖,脱氧核糖,5种碱基,磷酸基团8种,C正确;D、山药中蛋白质的药用功能与构成其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氨基酸 没有空间结构,D错误。故选C。2.人感染李斯特氏菌后易患脑膜炎,原因是该菌存在一种名为InIC的蛋白,其能降低人类细胞中的Tuba膜蛋白的活性,从而使细胞膜更易变形,使细菌能快速地在人类细胞之间进行转移,最终使人患脑膜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菌感染人体细胞后,可通过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InIC蛋白B.李斯特氏菌中含有核酸的结构包括核糖体、线粒体等C.Tuba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而InIC蛋白则不需要D.该菌能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说明该菌在人体细胞间快速传递与细胞膜的特性发生改变有关。【详解】A、李斯特氏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该细菌寄生在人体细胞内通过自身的核糖体合成InIC蛋白,A错误;B、李斯特氏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B错误;C、Tuba蛋白是人体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而InIC蛋白是细菌的蛋白质,细菌没有内质网,C正确;D、该菌能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C。3.如图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时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I~V表示过程,M、P代表物质,其中有一个过程酵母菌无法进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M为丙酮酸,过程Ⅰ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过程Ⅰ、Ⅱ、Ⅲ、Ⅳ均能产生ATP,其中过程Ⅱ产生最多 C.酵母菌无法进行的过程为过程V,因为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D.物质P为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对其进行检测,颜色由灰绿色变为橙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物质M表示丙酮酸,物质P表示酒精。过程Ⅰ、Ⅳ、Ⅱ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Ⅰ、Ⅴ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Ⅰ、Ⅲ表示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详解】A、由图可知,M为丙酮酸,过程Ⅰ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过程Ⅰ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Ⅱ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Ⅳ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Ⅲ表示丙酮酸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其中Ⅲ无ATP产生,B错误;C、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不能产生乳酸即Ⅴ,因为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C正确;D、检测酒精可用重铬酸钾,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D错误。故选C。4.在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之前,一些研究杂交育种的专家对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早已熟知,但是他们往往把一种生物的许多性状同时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没有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学分析。下列关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正确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设计了测交实验来检测假说是否正确B.孟德尔将统计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研究,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两对相对性状C.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是纯种,并且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D.先研究基因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从中找出规律【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正确地选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对相对性状的研究采用了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即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假说―演绎法,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逻辑上环环相扣十分严谨。【详解】A、孟德尔正确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了检测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A正确;B、孟德尔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先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3∶1,再之后研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3∶3∶1,B正确;C 、孟德尔正确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是纯种,并且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C正确;D、孟德尔并没有研究基因的行为变化,只是在假说内容中提出成对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彼此分离,D错误。故选D。5.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的作用是产生等待信号,直到所有的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并建立正确的双极定向,以保证染色体均等分配,其作用原理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中央B.纺锤体微管蛋白的合成在细胞分裂前期C.SAC功能异常的细胞有丝分裂时可能提前进入分裂后期D.SAC功能异常的细胞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子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的作用是检验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并建立正确的双极定向。该机制能保证复制的染色体都能平均进入子细胞,维持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详解】A、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中央(虚拟结构),A正确;B、间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DNA的复制,所以微管蛋白也在此时合成,B错误;CD、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的作用是产生等待信号,直到所有的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并建立正确的双极定向,以保证染色体均等分配,如果SAC功能异常,则细胞可能没有等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就开始分裂,提前进入后期,造成染色体不均等分裂,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子细胞,CD正确。故选B。6.镰状细胞贫血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Hh能合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在氧含量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贫血症状,同时能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使该类型个体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图1为镰状细胞贫血某家族系谱图,对该家系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H/h基因的相关片段分离形成两种条带,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镰状细胞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若对5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则其在图2中出现两种条带的概率为1C.图1中的5号与9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D.在疟疾高发区,HH个体可能大量死于疟疾【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1:1号和2号正常,但他们的女儿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图2表格:对1-4号个体分别进行基因检测,1、2均为杂合子,3、4均为纯合子。【详解】A、分析图1可知,1号和2号正常,但他们的女儿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5号表现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因此其为杂合子,则在图2中出现两种条带的概率为1,B正确;C、据图1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号基因型为Hh,6号为Hh,故9号基因型为H-(1/3HH、2/3Hh),故5号和9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D、题意显示,杂合子Hh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在氧含量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贫血症状,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故在疟疾高发区,HH个体可能易死于疟疾,D正确。故选C。7.拟南芥的细胞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均能表达,两者之间的部分关系如图所示。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蛋白质1和蛋白质2均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②④过程所需要的原料相同,③⑤过程所需要的原料相同 B.图中的①②③④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线粒体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蛋白质1和蛋白质2均在核糖体上合成,合成时需要多种RNA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1、①过程是DNA复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②④过程是转录,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③⑤过程是翻译,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图中②④过程表示转录,需要的原料都是核糖核苷酸;③⑤过程表示翻译,需要的原料都是氨基酸,A正确;B、①过程是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②④过程是转录,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③⑤过程是翻译,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①②③④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C、线粒体基因属于质基因,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错误;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蛋白质1和蛋白质2均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tRNA的转运,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所以蛋白质合成时需要多种RNA的参与,D正确。故选C。8.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分别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细菌培养液中培养以获得噬菌体B.搅拌、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DNA与蛋白质分离C.采用32P标记一组实验,保温培养时间过短时,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D.若用15N标记噬菌体,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DNA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详解】A、病毒营寄生生活,培养病毒不能直接培养,需要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再用宿主细胞培养噬菌体,A错误;B 、搅拌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而的蛋白质外壳与宿主细胞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和沉淀物分层,B错误;C、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保温时间过长时,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C正确;D、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含有氮元素,但15N没有放射性,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D错误。故选C。9.白斑综合征病毒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该病毒经由吸附蛋白与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特异性结合而入侵宿主细胞。科研人员通过引入5-溴尿嘧啶(5-BU)诱变剂提高对虾抗病能力。5-BU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是普通的酮式,一种是较为稀有的烯醇式。酮式可与碱基A互补配对,烯醇式可与碱基G互补配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5-BU处理组对虾体细胞中的碱基数目不变B.5-BU处理组对虾体细胞DNA中(A+T)/(C+G)的值可能发生变化C.5-BU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对虾体细胞内DNA的复制诱导基因突变的,使得对虾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构改变,来阻断病毒的吸附D.诱变实验中,选用成体对虾作为实验材料比选用幼体对虾更合适【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白斑综合征病毒经由吸附蛋白与对虾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特异性结合而入侵宿主细胞,从而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科研人员通过引入5-溴尿嘧啶(5-BU)诱变剂提高对虾抗病能力,5-溴尿嘧啶(5-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进行DNA复制时,酮式Bu可与A互补配对,代替T作为原料,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代替C作为原料,通过5-BU诱变剂诱导对虾DNA复制时发生突变,从而引起控制对虾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基因突变,使得病毒不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无法侵入宿主细胞。【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利用5-BU处理对虾,酮式可与A互补配对,代替T作为原料,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代替C作为原料,因此细胞中的碱基数目不变,A正确;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利用5-BU处理对虾,酮式可与A互补配对,代替T作为原料,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代替C作为原料,因此细胞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是由于5-BU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参与比例未知,因此(A+T)/(C+G)的比值可能改变,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5-BU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对虾体细胞内DNA的复制诱导基因突变,使得对虾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构改变,来阻断病毒的吸附,C错误;D、5-BU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对虾体细胞内DNA的复制诱导基因突变,因此宜选用幼体对虾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诱变实验,D错误。 故选D。10.杀螟丹是一种杀虫剂,可用于杀灭稻田中的稻飞虱。某村民在自家稻田中长期使用杀螟丹,随着使用年数的增加,杀螟丹对稻飞虱的杀除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稻田中的全部稻飞虱的抗杀螟丹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杀螟丹对稻飞虱杀除效果越来越差,说明稻飞虱在杀螟丹作用下产生了抗药性C.在使用杀螟丹之前,稻飞虱种群中不存在抗杀螟丹个体D.杀螟丹对稻飞虱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详解】A、稻田中的全部稻飞虱的所有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A错误;B、杀螟丹对稻飞虱的杀除效果越来越差,说明稻飞虱体内的抗杀螟丹基因频率上升了,即稻飞虱发生了进化,B错误;C、在使用杀螟丹之前,稻飞虱种群中已存在抗杀螟丹个体,杀螟丹只起到选择作用,C错误;D、杀螟丹对稻飞虱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导致稻飞虱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D。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喝“酸性饮料”可能会使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加重B.严重缺氧时,机体可能会出现酸中毒现象,这是由于丙酮酸在线粒体中分解为乳酸,进而引起机体酸中毒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大量补充水分,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有所下降D.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能将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所以多喝“ 酸性饮料”不能使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加重,A错误;B、严重缺氧时,机体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继续被分解为乳酸,导致乳酸增多,进而引起机体酸中毒,B错误;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大量补充水分,机体从消化道中的吸水量增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有所下降,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D错误。故选C。12.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元构成B.神经元中的树突是神经元接收信息的结构C.一个神经元细胞不一定只含有一个轴突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详解】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而非只是由神经元构成,A错误;B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和腺体,BD正确;C、一个神经元细胞一般有一个轴突,但是一个神经元细胞不一定只含有一个轴突,C正确。故选A。13.在医学上,高位截瘫一般是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病变或损伤引起的截瘫,患者损伤部位以下的肢体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比如会出现尿失禁现象。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进行排尿时交感神经兴奋,膀胱缩小B.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C.患者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依旧完整,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D.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A【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详解】A、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A错误;B、成年人对排尿的控制相对准确,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也可以憋尿,说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C、由于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因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仍然完整,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D、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A。14.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神经纤维某位点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的状态由C转变为D的原因为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B.若组织液中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C.图1中甲测出的电位即为该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D.图2中B点是由于乙酰胆碱与受体相结合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即静息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即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详解】A、神经纤维的状态由C动作电位转变为D静息电位的过程中,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A正确;B、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Na+ 浓度差增大,在适宜条件刺激下,Na+内流增多,所以图2中C点上移,B正确;C、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C正确;D、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的原因是刺激达到了一定强度,而不是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因为从图中可看出实验是测定单条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涉及神经递质的作用,D错误。故选D。15.下列关于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B.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成正比C.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有下丘脑的参与D.小脑中存在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与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为对侧支配,上下颠倒,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因此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A正确;B、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B正确;C、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所以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有下丘脑的参与,C正确;D、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D错误。故选D。16.促胰液素可通过介导肠道一褐色脂肪组织(BAT)—大脑轴,刺激小鼠的饱食中枢。研究发现,小鼠进食后,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以激活脂解作用(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进而激活BAT的产热作用;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并引起饱腹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鼠进食后血液中促胰液素升高,同时褐色脂肪组织中SCTR基因表达B.推测小鼠进食后,BAT中促胰液素受体(SCTR基因)表达增强C.若给食源性肥胖小鼠注射人促胰液素可能会抑制其能量的消耗D.促胰液素是在胃酸的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促进胰液分泌的多肽类物质 【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后,激活脂解作用,进而激活BAT的产热作用;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并引起饱腹感,该过程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详解】A、SCTR是促胰液素受体,存在于褐色脂肪组织(BAT)中,小鼠进食后血液中促胰液素升高,同时褐色脂肪组织中SCTR基因表达,A正确;B、推测小鼠进食后,血液中促胰液素升高,BAT中促胰液素受体(SCTR基因)表达增强,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以激活脂解作用(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进而激活BAT的产热作用;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并引起饱腹感,B正确;C、由题意可知,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后,激活脂解作用,进而激活BAT的产热作用,故给食源性肥胖小鼠注射人促胰液素,可能会提高其能量的消耗,C错误;D、促胰液素能够促进胰液分泌,是在胃酸的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激素,作用于胰腺,其化学本质是多肽,D正确。故选C。17.帕金森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研究发现,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甲图,其脑内的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调节会导致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多巴胺合成及分泌减少。乙图是患者经某种特效药治疗后的效果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B.特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患者的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抑制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C.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D.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答案】B【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详解】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兴奋的表现,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A正确;B、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避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B错误;C、帕金森病产生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分泌过多而多巴胺分泌少,故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C正确;D、大脑的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D正确。故选B。18.下列关于突触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在突触前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B.神经递质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对应的受体结合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一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神经递质最后会被对应的酶水解或通过突触前膜被回收【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正确;B、神经递质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作为信号分子,需要与突触后膜上对应的受体结合,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D、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对应的酶水解或通过突触前膜被回收,D正确。 故选C。19.科学家近期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类激素名叫瘦素,其在对脂肪及体重的调节方面有一定作用,因此可用于肥胖症患者的治疗,在部分患者体内瘦素含量要高于非肥胖症存在“瘦素抵抗”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瘦素和胰岛素在脂肪代谢方面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B.瘦素需通过注射而非口服方法进入体内,再通过体液运输到对应靶细胞上与特定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C.“瘦素抵抗”现象可能是细胞上的瘦素受体出问题D.与瘦素的合成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答案】A【解析】【分析】瘦素的本质为蛋白质,不可口服,需注射使用,与瘦素的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详解】A、瘦素,其在对脂肪及体重的调节方面有一定作用,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胰岛素促进脂肪的合成,二者作用相反,并非协同作用,A错误;B、瘦素是蛋白质类激素,不可口服,否则会被水解失去其作用,瘦素需通过注射而非口服方法进入体内,再通过体液运输到对应靶细胞上与特定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B正确;C、瘦素为激素,信号分子的一种,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瘦素抵抗”现象可能是细胞上的瘦素受体出问题,C正确;D、瘦素的本质为蛋白质,是分泌蛋白,与瘦素的合成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D正确。故选A。20.下列关于艾滋病说法中错误的是( )A.艾滋病病毒表面存在能与宿主细胞能相互识别的蛋白质B.艾滋病病毒只侵染人体中的辅助性T细胞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D.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使人感染HIV【答案】B【解析】【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空气、饮食、普通接触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详解】A、艾滋病病毒能进入宿主细胞,原因是其表面存在能与宿主细胞能相互识别的蛋白质,A正确;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不是只攻击它,B错误;C、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C正确;D、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使人感染HIV,日常生活中应对艾滋病病人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歧视,D正确。故选B。21.热射病是由于患者持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体液丢失严重,从而使得内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而机体为了维持大脑和心脏的氧气供应,停止皮肤处的血液循环从而导致汗液分泌量减少,患者体温升高。当其体温超过40℃时,引发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意识障碍甚至器官损伤直至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产热量迅速增加引发高热B.热射病患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高温环境下患者皮肤主要以辐射和蒸发的方式散热D.由于患者体温升高,体液丢失严重,所以给患者快速饮用大量冰水是最为有效的降温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正常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接近,人体的体温处于正常状态;热射病患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体内产热不能有效散出,进而引起体温升高。【详解】A、高热是由于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引发的,A错误;B、患者出现体液丢失严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C、高温环境下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C错误;D、快速饮用大量冰水会使人体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会加重病情,D错误。故选B。22.下图1表示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实现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图2表示PD-1抗体阻断PD-1与PD-L1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也属于肿瘤细胞,通常是一个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B.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是通过T细胞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进行识别C.可以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PD-1抗体,PD-1抗体可以恢复机体的体液免疫消灭肿瘤细胞D.PD-L1丧失作用,对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作用恢复无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受体与肿瘤抗原结合,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图2中PD-1抗体与PD-L1竞争PD-1结合位点,如果PD-1抗体与PD-1结合,则恢复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详解】A、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A错误;B、图1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受体与肿瘤抗原结合,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即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是通过T细胞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进行识别,B正确;C、可以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PD-1抗体,PD-1抗体可以恢复机体的细胞免疫消灭肿瘤细胞,C错误;D、使PD-L1丧失作用,则PD-1无法与PD-L1结合,也可以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作用,D错误。故选B。2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三道防线,第一道为非特异性免疫,后两道为特异性免疫B.免疫细胞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C.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巨噬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答案】C 【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溶酶体等。2、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详解】A、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A错误;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C、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C。24.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马来酸蒿乙醚胺,它是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该药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B.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C.某患者在使用青蒿素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的组成元素均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BC、过敏反应指的是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细胞产生组胺等物质,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发组织水肿,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自身免疫病是指由自身免疫过度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免疫损伤的一类疾病,BC正确;D、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组成元素相同,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D正确。故选A。25.猴痘病毒为DNA病毒,近日已被归乙类传染病。其与天花病毒是近亲,人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烧、头痛、皮疹或皮肤损伤等症状。接种天花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预防猴痘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接种天花疫苗本质上是注入了抗原B.若接种的为灭活的天花疫苗,会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若接种过该疫苗患者再次被猴痘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为二次免疫D.在药物的选择作用下,猴痘病毒的抗药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疫苗通常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详解】A、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有效性高达85%,说明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的病毒抗原,接种天花疫苗本质上是注入了抗原,引起机体作出免疫应答,A正确;B、若接种的为灭活的天花疫苗,灭活的疫苗相当于抗原,灭活的疫苗只能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C、若接种过该疫苗的患者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和记忆细胞,该患者再次被猴痘病毒感染,记忆细胞会迅速起作用,引发的免疫为二次免疫,C正确;D、药物起到选择作用,在药物的选择作用下,只有抗药性强的猴痘病毒能生存下来,猴痘病毒的抗药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B。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26.蓝细菌作为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细菌,其体内具有一种特殊的CO2浓缩机制,如图所示,其中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CO2无法直接进出。回答下列问题: (1)蓝细菌的光合片层膜上含藻蓝素和______等色素及相关的酶,可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过程,在叶绿体中该色素位于______上,最终将光能转化成______中活跃的化学能。(2)CO2分别通过______和______方式穿过细胞质膜和光合片层膜。在羧化体内,过程X中,C3会被______还原,该过程为______(吸能/放能)反应,再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成糖类和C5(3)据图描述蓝细菌浓缩CO2的具体途径______。(至少写出两点)【答案】26.①.叶绿素②.光反应③.类囊体薄膜④.ATP、NADPH27.①.自由扩散②.主动运输③.NADPH④.吸能28.HCO3-在羧化体内可转变为CO2;光合片层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CO2;羧化体的蛋白质外壳可避免CO2逃逸【解析】【分析】1、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色素及相关的酶;当蓝细菌大量繁殖时,会出现水华现象。2、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类囊体薄膜)上,水分解为氧和H+,H+与NADP+结合形成NADPH,ADP与Pi结合生成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O2与C5结合生成两个C3分子,这个过程称作CO2的固定,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成C5和糖类,这个过程称为C3的还原。【小问1详解】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光合片层膜上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色素及相关的酶,色素主要参与光反应过程,高等植物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类囊体薄膜)上,最终将光能转化成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CO2通过细胞质膜不需要能量和转运蛋白,所以穿过细胞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O2通过光合片层膜,需要能量和CO2转运蛋白,所以穿过光合片层膜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根据图示,过程X 为C3的还原,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糖类和C5。【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蓝细菌可以吸收CO2和HCO3-两种无机碳,HCO3-在羧化体内可转变为CO2;光合片层膜上含有CO2转运蛋白,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CO2;羧化体的蛋白质外壳可避免CO2逃逸。27.果蝇的翻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A/a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B/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甲果蝇中基因的分布情况如图甲所示,已知甲果蝇与雌果蝇杂交后获得的子代中,翻翅红眼:翻翅白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白眼=6∶2∶3∶1.请回答下列问题:(1)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2)甲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了一个AAXBY的精细胞,该精子形成过程中问题出在______时期,该精子产生的具体原因______,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3)研究人员用射线处理甲果蝇,会发生含有A(或a)基因的Ⅱ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转移到一条性染色体上,经筛选得到了乙、丙、丁、戊所示的四种突变新品系,已知染色体变异不影响精子的发育,但是不含A(a)基因的精子是无法发育的,而不含B(b)基因的精子不影响发育。①图乙、丙、丁、戊表示发生含有A(或a)基因的Ⅱ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转移到一条性染色体上的四种情况,请补全图戊______。②现有一个突变品系雄果蝇,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根据子代的表型来确定它是四种突变新品系中的哪一种。实验方案:______。预期实验结果之一:如果子代中______,则该品系为图戊所示的突变新品系。【答案】27.AaXBXb28.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Y染色体未分离并移向含有A基因细胞的一极,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基因所在的两条Ⅱ号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③.a、a、XBY 29.①.②.将该突变品系雄果蝇与正常翅白眼雌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③.翻翅红眼雌果蝇∶翻翅白眼雄果蝇∶正常翅白眼雄果蝇=1∶1∶1【解析】【分析】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果蝇易饲养,繁殖速度快,产生后代数量多;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便于分析。2、据图可知,甲果蝇基因型为AaXBY,与雌果蝇杂交后获得的子代中翻翅:正常=(6+2):(3+1)=2:1,推出A基因纯合的个体致死,再根据子代中红眼:白眼=3:1,推出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甲果蝇基因型为AaXBY,与雌果蝇杂交后获得的子代中翻翅:正常=(6+2):(3+1)=2:1,推出A基因纯合的个体致死,再根据子代中红眼:白眼=3:1,推出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故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甲果蝇基因型为AaXBY,甲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了一个AAXBY的精细胞,该精子形成过程中问题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精子产生的具体原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Y染色体未分离并移向含有A基因细胞的一极,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基因所在的两条Ⅱ号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XBY(与异常的精细胞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a、a。【小问3详解】①结合题干研究人员用射线处理甲果蝇,会发生含有A(或a)基因的Ⅱ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转移到一条性染色体上可知,有4种转移可能,乙、丙、丁呈现了三种,还有一种:含有a基因的片段转移到Y染色体上,故图戊为: 。②要判断四种易位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是进行测交,即将该突变品系雄果蝇与正常翅白眼雌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为乙品系,理论上可产生aXAB、aY、XAB、Y四种配子,又因为不含A(a)基因的精子是无法发育的,所以最终产生三种配子aXAB、aY、XAB,与aaXbXb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翻翅红眼雌果蝇(aaXABXb、aXABXb):正常翅白眼雄果蝇(aaXbY)=2:1;同理丙品系,理论上可产生aXB、aYA、XB、YA四种配子,又因为不含A(a)基因的精子是无法发育的,所以最终产生三种配子aXB、aYA、YA,与aaXbXb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翅红眼雌果蝇(aaXBXb):翻翅白眼雄果蝇(aaXbYA、aXbYA)=1:2;同理丁品系,理论上可产生AXaB、AY、XaB、Y四种配子,又因为不含A(a)基因的精子是无法发育的,所以最终产生三种配子AXaB、AY、XaB,与aaXbXb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翻翅红眼雌果蝇(AaXaBXb):正常翅红眼雌果蝇(aXaBXb):翻翅白眼雄果蝇(AaXbY)=1:1:1;同理戊品系,理论上可产生AXB、AYa、XB、Ya四种配子,又因为不含A(a)基因的精子是无法发育的,所以最终产生三种配子AXB、AYa、Ya,与aaXbXb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翻翅红眼雌果蝇(AaXBXb):翻翅白眼雄果蝇(AaXbYa):正常翅白眼雄果蝇(aXbYa)=1:1:1。28.图甲是某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1)甲图中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名称)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被针刺到时,会马上缩手,但在取指血进行化验时,我们并未将 手指缩回。这说明______。(3)若发生缩手反射时,A中囊泡内的物质______开始朝______进行运输。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一般为______,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结构特点;兴奋______(“能”或“不能”)由B传到A,原因是______。(4)若刺激图丙中d点,图中除d点外______(字母)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c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原因是______。【答案】28.①.传入神经②.突触③.树突膜、细胞体膜29.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对低级中枢的活动进行调控30.①.神经递质②.突触前膜③.胞吐④.一定的流动性⑤.不⑥.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1.①.e、c②.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③.Na+内流【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丙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小问2详解】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是由于有大脑皮层参与,说明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对低级中枢的活动进行调控。【小问3详解】若发生缩手反射时,A(突触小体)中囊泡内的物质神经递质开始朝突触前膜进行运输。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一般为胞吐,消耗能量,能一次性释放较多的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小问4详解】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发生兴奋的点有 c、e。刺激d点,产生兴奋,Na+由膜外进入膜内(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因此膜外电位变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29.经调查发现,海洋、土壤等环境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其可随着食物链进入不同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高等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科学家以大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有关实验,部分数据见下图:(1)根据图中数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2)已知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会影响精子的产生及发育。因此,若要进一步佐证微塑料对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还可通过测量______等指标(写出2个即可)。(3)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据此推测,实验中小鼠睾丸增大的原因可能是微塑料导致雄性激素分泌量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不断刺激睾丸的有关细胞,引起代偿性增大。请在前述实验的基础上另设3个组别,探究推测是否正确。①完善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雄性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A组灌胃适量普通饲料,B组灌胃______,C组灌胃添加含PS微颗粒的等量普通饲料,连续处理一段时间,测定并比较各组______的含量。②预测结果与结论:若______,则仅PVC材质微塑料引起睾丸增大的机制符合推测的过程;若______,则______;若B、C组的各项含量均高于A组,则两种材质的微塑料引起睾丸增大的机制都符合推测的过程;若三组的各项含量无明显差异,则推测不成立。【答案】(1)大鼠的性别、微塑料的材质(2)精子数量、精子活动率(3)①.添加含PVC微颗粒的等量普通饲料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③.B组的各项含量均高于A组,且C组的各项含量不高于A组④.C组的各项含量均高于A组,且B组的各项含量不高于A组⑤.仅PS材质微塑料引起睾丸增大的机制符合推测的过程 【解析】【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微塑料对高等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由题图内容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的性别、微塑料的材质,因变量为睾丸、卵巢的相对重量,其他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小问1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微塑料对高等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由题图内容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的性别、微塑料的材质,因变量为睾丸、卵巢的相对重量。【小问2详解】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会影响精子的产生及发育,该实验除了检查睾丸的相对重量,还可通过测量精子数量、精子活动率等指标。【小问3详解】实验探究的是“实验中小鼠睾丸增大的原因可能是微塑料导致雄性激素分泌量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不断刺激睾丸的有关细胞,引起代偿性增大”,故实验的自变量是微塑料,实验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①完善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雄性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A组灌胃适量普通饲料,B组灌胃添加含PVC微颗粒的等量普通饲料,C组灌胃添加含PS微颗粒的等量普通饲料,连续处理一段时间,测定并比较各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含量。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技术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台州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2-06 18:55:01
页数:25
价格:¥2
大小:982.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