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重点校联考高三历史出题学校:杨村一中静海一中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同时期的北方文化中,代表器物是黑陶,还有精美的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址主要应位于下图中A.①B.②C.③D.④2.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B.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C.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D.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3.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B.开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C.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D.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4.下表是汉武帝在西北地区采取的举措。这些举措 ◇由酒泉至罗布泊,修筑了长达10000多千米的长城烽燧。◇敦煌郡长达300多千米的防线上,从西到东分布着五门都尉、中部都尉和宜禾都尉的驻防军队。◇敦煌郡有“厩置(邮驿接待机构)九所,传马员三百六十匹”。◇在轮台、渠黎置使者校尉,率戍卒数百人屯田积谷。A.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B.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C.解除了匈奴对内地的威胁D.利于保障西域和中原的联系5.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由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缘于A.自然地理屏障的客观阻碍B.小农经济的分散保守特征C.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D.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6.《资治通鉴》载: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B.短暂统一,但影响深远C.制度创新,但民不聊生D.劳役繁重,但泽被历代7.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A.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B.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D.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8.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A.地方事权分化B.行政效率低下C.武将地位弱化D.边境防守空虚9.据《辽史》记载,辽上京“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其形制已无异于中原城市。这说明,当时辽朝A.强化城市商业管理B.城市建制渗透儒家文化C.民族交融走向深化D.街巷的布局呈现开放式10.唐宋时期,在乡村形成了“富民”群体。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巨万, 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没有任何特权。这说明唐宋时期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发展B.市民社会开始形成C.社会成员身份更趋平等D.科举促进社会流动11.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清政府的行为A.奠定了施琅收复台湾的坚实基础B.表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C.巩固了东南亚国家与清朝的关系D.反映了政府大力扶持海上的贸易12.徐光启《农政全书》载:北方气候干,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这一现象A.说明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表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优于北方C.反映农产品区域性分工出现D.推动了国内商品的长途贩运13.王夫之认为秦朝“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宋朝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最终惨败于女真和蒙古,“生民以来未有之祸,秦开之而宋成之也”。王夫之意在A.批判君主专制的弊端B.强调宋朝对秦制度的继承C.宣扬经世致用的主张D.探讨地方行政制度的优劣14.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五口通商地区,城乡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求生计,或进入外资在华企业做工,或充当口岸码头工人及外国轮船海员,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这说明A.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的减缓B.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已经开启C.外商企业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改变D.经济结构变动引发生产关系变化15.1869年,广方言馆移驻江南制造总局。“学馆之设,本与制造相表里,况今日击时艰,创深痛巨,苟非及时振奋,几无自立地步。运筹帷幄者,亟宜储材积学,以期致用”。据此可知,广方言馆的设置主要体现了A.“师夷长技”的自强意识B.实业救国的时代追求C.“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D.民主科学的思想潮流16.清廷曾有宣战诏书云:“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势难再予姑容。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这一诏书应颁布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中法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7.下列一组史料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相关历史信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一页张德成的义和团在直隶新城一带张贴的揭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A.上述史料因类型不同价值也不同B.近代经济发展是人民抗争的根源C.抗争取胜使清政府收回国家主权D.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呈多元化18.光绪二十四年“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出,戊戌新政A.获得统治阶层大力支持B.难以触动封建制度根本C.践行了康梁的维新思想D.侧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19.中华民国建立后,经过广泛选举,选出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组建成首届国会。下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A.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B.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C.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0.1921年4月,《共产党》月刊上有文章分析道: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无论是在革命的预备时期,还是在革命的实行时期,他们都是占重要位置的。这一分析体现了A.中共对国情的准确认识B.农民问题成为党的中心工作C.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D.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现实问题2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 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表明A.中国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已发生变化B.国民革命在全国获得了局部成功C.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壮大了力量D.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已经分崩离析22.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这一指示重在A.配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加强中共对军队的领导C.尝试举行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23.1937年1月,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放弃苏维埃制度、放弃普遍没收地主土地和将苏维埃政府改为人民革命政府、将红军改为人民革命军的重要主张。这些指令A.体现了苏联的大国强权政治B.指明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方向C.迫使中共中央作出战略调整D.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24.1947年7月21日,毛泽东指出:“土地改革要和统一战线相结合”,“现在一般来说‘三三制’仍旧不变,但对它的解释是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这表明毛泽东主张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C.变革农村封建土地关系D.实现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25.某解放战争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国民党主要兵力部署在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从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态势。中共中央决定从敌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进行突破,直插国民党心脏。”这次军事行动A.成为促成重庆谈判的重要因素B.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C.摧毁了国民党主要的军事力量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第Ⅱ卷(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1)比较图1与图2,指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路线的主要差异,(4分)结合大运河的变迁,阐述中国古代交通建设与政治中心移动的关系。(5分)材料二晚清大运河的衰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大运河多处淤塞,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大运河走向衰败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兴衰的历史启示。(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 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内涵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8分)材料二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内涵的几次变化,(4分)并指出隋唐以来变化的主要因素。(3分)材料三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部分)代次出生时间(年)代表人物职业(或身份)第一代:晚清一代1865—1880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官僚第二代:五四一代1880—1895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等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第三代:后五四一代1895—1910周恩来、邓小平、傅斯年、顾颉刚、朱自清等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摘编自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3分)并指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追求。(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中国的世界观念的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录》《皇明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李鸿章《筹画海防折》“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世界竞争之运,至今日而极矣!其原动力发始于欧洲,转战突进,盘若旋风,疾若掣电,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和《建国方略》“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世界观的演变”为主题加以论述,自拟论题,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重点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5.BCDDC6—10.ABACC11—15.BDADA16—20.CDBCD21—25.ADDCD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17分)(1)差异:走向上,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线路东移;路线上,隋朝大运河呈大弯曲状,元朝大运河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4分)关系:相互影响的关系。(1分)政治中心移动推动大运河建设及路线调整,隋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大量物资和人员调动要求交通建设的发展,元朝政治中心的北移,为实现南财北运,要求大运河路线的调整。反过来说,大运河的开凿及路线调整为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分离提供可能性,支撑了政治中心在关中、中原地区或大都地区的存在和运转。(4分)(2)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动摇清政府的统治;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漕运制度的废除;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任意3点即可得6分)(3)国家和政府要重视大运河的利用与开发;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其功能;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民众要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分)27.(20分)(1)原因:封建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宗法分封制瓦解,封建集权制度孕育,各国争霸兼并,政治变革的需要;私学兴起学术文化下移;各国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各角度任答一点,即可得4分)作用:促进封建制度确立或促进社会转型,推动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形成。(任答两点得4分)(2) 变化:汉武帝后成为儒学之士为主,魏晋成为“士族”特殊阶层,隋唐之后阶级来源广泛,明清时期多为八股之“士”。(4分)因素: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3分)(3)群体形象:第一代:政治变革的推动者;第二代:思想解放倡导者;第三代:理想社会的改造者和建设者。(3分)价值追求:承担救亡图存的使命和责任。(2分)28.(13分)示例:明清以来中国的世界观念变迁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缩影明清时期,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海防安全,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维持传统的朝贡体系和朝贡贸易成为明清封建王朝的主要目标。明清时期的世界观念与传统的朝贡体系是一致的。对于西方国家的通商要求,出于天朝上国的世界观念,予以拒绝,因此错过了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机会。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大门,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遭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等人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积极参与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制度和文化,以振兴国家。总之,近代以来的世界“变局”,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题目1分;论述史实10分:明清部分5分,近代部分5分(分别答出背景得3分、表现或对策得2分);结论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9:55: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1.0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