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调查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历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铸刑书”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B.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C.《左传》的历史记载一定客观真实D.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铸刑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将成文法公布于众,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的书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执行,没有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排除A项;“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的书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有利于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但不代表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排除B项;《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但不能表述为“记载一定客观真实”,并且《左传》内容的真实性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右表为某同学总结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若完善此表,在经济方面可添加的措施是()A.奖励耕织,重农抑商B.严刑酷法,轻罪重罚C.与民休息,轻徭薄赋D.什伍连坐,相互监督【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右表为某同学总结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若完善此表,在经济方面可添加的措施”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项属于政治措施,排除B项;C项属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与商鞅变法无关,排除C项;D项属于政治上加强对人民的控 制,不属于经济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这说明尚书省()A.成为了国家的权力中心B.弱化了中书门下职能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D项正确;封建社会国家的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A项;中书省是草拟诏令,门下省是负责审议,材料体现不出弱化中书门下的职能,排除B项;三省长官均为相,反映君权和相权的变化趋势,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方式。以下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监察情况,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谏院“往往分行御史之职”②“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③“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④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A.②③①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宋代出现台谏合一的现象,谏院“往往分行御史之职”;②汉代在地方设刺史,督查郡国;③唐代分地方为十道;④明代在中央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和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故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①④,A项正确;BCD项排列有误,排除。故选A项。5.钱穆指出,“(某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客观的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该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可知这是一 个以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应该是九品中正制,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标准进行选官,排除A项;察举制最初是以德行和才学进行选官,没有丁处客观的标准,排除C项;科举制是以考试选官,排除D项。故选C项。6.唐律规定: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即奴婢私嫁女与良人为妻妾者,准盗论。这反映出唐律()A.成为基层行为规范B.注重维护社会风气C.具有礼法结合特点D.遵循轻罪重罚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律规定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反映出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与基层行为规范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风气,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轻罪重罚”,排除D项。故选C项。7.清初,顺治帝重新颁布朱元璋的《六谕》“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康熙帝将其扩展为“圣谕十六条”,雍正帝对其中的每一条进行扩展注解,编成了《圣谕广训》一书,并在全国建立起宣讲网络。统治者注重“圣谕”教化旨在()A.发展儒家教育B.传播礼教思想C维护社会秩序D.完善法律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清初,顺治帝重新颁布朱元璋的《六谕》“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康熙帝将其扩展为“圣谕十六条”,雍正帝对其中的每一条进行扩展注解,编成了《圣谕广训》一书,并在全国建立起宣讲网络”信息可知,这些举措都围绕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而展开,目的就是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C项正确;统治者注重“圣谕”教化着眼于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发展儒家教育,排除A项;礼教思想是圣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播礼教是教化的重要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统治者注重“圣谕”更多体现的是对道德教化的重视,而非“完善”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8.“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即()A.政党政治B.法律治国C.主权在民D.平均地权【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民主革命从发轫到完成的程序,具体划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整体发展战略的宏观构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程序”论的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实现主权在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排除A项;法律治国是手段,不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目标,排除B项;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A.较为系统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B.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性C.选官制度化并杜绝了腐败现象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答案】B【解析】【详解】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政府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性,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是否并得以全面实施,排除A项;“杜绝了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保证了政府的效能,排除D项。故选B项。10.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C.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地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创举和探索,并非移植西方的议会民主,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调动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的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①领导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④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这一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在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①④正确,C项正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②,排除AB项;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上述两次会议都()A.推动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B.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据此可知两次会议都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动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于2013年,排除C项;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而非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3.下表关于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史实与史论,对应关系准确的是()史实史论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社会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等大批全国劳动模范“五讲四美三热爱”取得突出成效D中共十八大提炼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十八大提炼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D项正确;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B项;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等大批全国劳动模范,“五讲四美三热爱”是改革开放后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14.系统整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中华民族5千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系统整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和“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并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20世纪50年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颁布,都不符合“系统整合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长期实践”的时间限定,排除ABC项。故选D项。15.下列关于古代欧洲政治制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雅典城邦——民主政治②斯巴达城邦——寡头政治③罗马帝国——元首制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①正确,斯巴达城邦实行寡头政治,②正确,罗马帝国实行元首制,③正确,A项正确;古代印度属于亚洲,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6.关于古代到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②在罗马法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③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行政独立并强调个人权利④基督教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的控制,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确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正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法两国分别发展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同时负有强化教会控制和教化功能,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司法权独立,并非行政权独立,说法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17.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在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A.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对立C.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D.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C项正确;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只是国王加强王权的工具,并不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排除A项;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合作,而非对立,排除B项;三级会议由由教士、贵族、城市市民代表组成,并非只能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排除D项。故选C项。 18.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B.平民至上的立宪思想C.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D.限制权力的法治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15年的英国。根据材料“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可知,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体现了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D项正确;这一规定针对的是保护个人合法权利,并不是体现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中受到限制的对象是任何人,体现不出平民至上的立宪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法治并非自由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19.《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和契约自由原则等,随着拿破仑军事征服范围扩大,《拿破仑法典》推广到被征服地区。这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有()①建立起近代外交制度②打击了欧洲国家封建制度③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④促进了各国民族意识觉醒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拿破仑法典》中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和契约自由原则伴随着拿破仑军事征服的扩大推广大被征服地区,因为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所以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②③符合题意,因为拿破仑对其他国家为军事征服,促进了各国民族意识觉醒,②符合题意,C项正确;建立起近代外交制度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0.二战后德国的高级行政管理官员往往被称作“政治性行政管理官员”,一般担任各部秘书长或职能部门领导人,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这些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政治现象()A.破坏了政治中立原则B.动摇了西方政党政治C.改变了选官用人制度D.推动了文官制度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 可知,德国高级行政管理官员任免由现任政府决定,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官员在工作中保持政治中立,A项正确;德国的该制度不会动摇西方政党政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选官用人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该制度不利于官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文官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西周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摘编自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材料二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各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夏商时期与西周时期的“分封”概念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答案】21.不同:西周:分封制包括夏商君主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这些方国和部族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关系松散。夏商时期:分封制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周天子将土地赐予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政治统治。22.相同:都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初设(或最初的目的)时都协助中央对地方管理。不同:汉朝的州、唐代藩镇都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其长官掌握了行政权和领兵权,导致地方割据。宋代的路不是单一的行政管辖;设立了四个平行的机构,地方权力被分割,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夏商周时期。根据材料“作为西周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及所学可知,分封制包括夏商君主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这些方国和部族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关系松散。根据材料“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及所学可知,分封制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周天子将土地赐予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相同:根据材料“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和材料“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可知,都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初设(或最初的目的)时都协助中央对地方管理。不同:根据材料“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可知,汉朝的州、唐代藩镇都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其长官掌握了行政权和领兵权,导致地方割据;根据材料“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可知,宋代的路不是单一的行政管辖;根据材料“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可知,宋代设立了四个平行的机构,地方权力被分割,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2.英国文官制度。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材料二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文官人数变化情况年份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数 188150,8391914280,900189179,2411922317,7211901116,4131939387,4001911172,3521943710,400——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特点。(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原因和影响。【答案】(1)特点: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逐步建立;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2)原因: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范畴。影响: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文官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特点:根据材料“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可分析出借鉴与传承相结合;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可分析出立法推进,逐步建立;根据材料“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可分析出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结合英国殖民历史、工业革命等史实可分析出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结合国家治理水平的需要可分析出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范畴。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结合文官人数的增多可分析出但是文官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先进模范人物与时代精神 材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化的全面展开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新一批的英模人物。这一群体的英模人物在时代的映衬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据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答案】认识: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特定内涵有大力弘扬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等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等。这一时期,国内进行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八大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国际上,错踪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美国关系紧张,中苏关系恶化,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这一时期时代精神下,激励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力量,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激发了广大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人物信息,概括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特定内涵。如:大力弘扬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等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结合所学知识,也可分析这一时期时代精神产生的背景。如:国内背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八大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国际背景:错踪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美国关系紧张,中苏关系恶化,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时代精神产生的影响。如:激励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力量,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激发了广大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7:55: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225.3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