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教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材料三: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 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跳槽改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三月香雪铁凝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③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B.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C.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D.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B.“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C.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8.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6分)9.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物象的理解。(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傒①我后,后来其苏②’。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③,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有删改)【注】①傒(xī):同“徯”,等待。②苏:文中指解救,拯救。③旄倪(máoní):老人和幼儿。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陈贾曰A周公使B管叔C监商D管叔以商E畔也F周公知G其将畔H而使之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谓寡人取之”与“惟觉时之枕席”(《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B.“五旬而举之”与“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举”字意思相同。C.“何以待之”与“何以解忧”(《短歌行》)两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D.重器,古代君王所铸造的作为传国宝器的鼎之类的器物。迁其重器,意味着灭亡其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王跟孟子说,有人建议他不要攻占燕国,也有人建议他攻占燕国,还说如果不攻占燕国的话就会有天灾。B.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问孟子该怎么办,孟子劝齐王停止战争,施行仁政,但齐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C.燕国人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地说后悔没有听孟子的话,陈贾宽慰了齐王,并拜见孟子,为齐王犯错找借口。D.孟子说,哪个国家更强大,燕国百姓就认为哪个国家能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百姓就欢迎哪个国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14.孟子是如何反驳陈贾的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欲求闻达,然而辗转再三,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夏历五月黄昏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时至七月了。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作者写此诗时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表达的情感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抓住农村司空见惯的事务,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趣味。(2)《静女》语言生动,情趣盎然。“”暗写少女活泼调皮之态,“”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3)杜甫的《登高》中“,” 借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今人常用其表达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之意。(4)《琵琶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无需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的老子觉得(   )。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8.从下面的几个成语中,选三个最合适的成语依次填入原文横线中。(3分)①言简意赅  ②望文生义  ③无法无天  ④天马行空  ⑤故步自封  ⑥返璞归真我选(只需填序号):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在文中括号内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就能相安无事了②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③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④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⑤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⑥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A.⑥④②⑤③①B.⑥②⑤③①④C.⑤④⑥②③①D.⑤⑥①②③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科学研究发现,步行是增加人体血液流动、让身体肌肉获得运动的简单有氧训练,有益于人体健康,随着微信运动等计步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步数”,以为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似乎就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氧训练,进而①。但是手机里显示的一天累计走了一万步,并不等于运动了一万步。实际上,微信朋友圈晒的步数,大多是指手机记录的步数,通常来自手机上的内置传感器。只要手机的位置变了或重心移动了,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因此,②。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运动能否对健康产生增益效果,很大程度上,③,如果你步行的强度很低,就不能引起身体良性的应激反应。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30分钟以上,对健身才更有效。所以说,虽然微信运动等计步工具的确可以很好地计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但是从对健康的增益来看,单纯只看步数意义并不大。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心想,尖齿盗,你尽管来吧。B.面对如此精美的画册,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贺起来。C.为此,今晚我将乐于前来,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D.没有必要刻意去追逐幸福,只要你抬头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相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请以“我的一点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24上)1.【答案】B【解析】A项,“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C项,“主要得益于”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D项,“‘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B项,“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C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故选D。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A项,“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B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故选A。4.【答案】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要深入探讨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然后从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在阐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俗语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论证上的特点一般需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角度等方面考虑。5.【答案】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即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需要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材料三第一段则直接提出“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6.【答案】A【解析】“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理解错误,“三月香雪”含义丰富,指本文的主要人物“香雪”,渴望现代文明的乡村姑娘们,改革开放后走进现代文明的姑娘们,还指文末所写的雪景。7.【答案】B【解析】“用拟人手法”错误,本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火车比作恋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8.【答案】①物质生活方面:三十五年前,山区农村贫穷闭塞,三十五年后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②人物方面: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③精神方面: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解析】对比,即正反对比。本文是叙事文,应主要从时间先后思考。9.【答案】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每小点2分)【解析】此课内课外相结考题,考查物象内涵。从课文及本文看,火车是改变农村落后的重要标志。10.A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周公知道管叔会反叛而派他去吗?”“曰”是对话标志,其后A处断开;“周公使管叔监商”中“周公”是主语,“使”是谓语,“管叔监商”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其后D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F处断开。故选ADF。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代词,它,指燕国。/结构助词,的。句意:有人却建议我攻占它。/只有醒来时见到的枕头床席还在。B.错误。攻克、攻占。/拿起、举起。句意:五十天就攻克了。/举起这杯酒想喝却没有音乐伴我们解忧。C.正确。用。/用。句意:用什么办法来对待这件事?/用什么东西能排解忧愁?D.正确。故选B。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哪个国家更强大”错误,原文“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见应该是哪个国家善待百姓,实行仁政,百姓就欢迎哪个国家。故选D。13.(1)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2)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本来;“又倍地”,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动”,摇动、使不稳定,这里可引申为“招致”。(2)“过”,过失;“更”,改正;“仰”,景仰。 14.①孟子反驳陈贾所列举周公的事例说,作为弟弟的周公信任哥哥管叔,没有预料到管叔会反叛,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②孟子又将古代和现在的君子做对比,古代的君子能够正视错误且知错就改,现在的君子知错不改,还找托词掩饰错误,以此反驳陈贾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可知,孟子反驳陈贾所列举周公的事例说,作为弟弟的周公信任哥哥管叔,没有预料到管叔会反叛,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孟子又将古代和现在的君子做对比,古代的君子能够正视错误且知错就改,现在的君子知错不改,还找托词掩饰错误,以此反驳陈贾的观点。参考译文:齐王请教孟子:“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攻占它。(我想,)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攻克了,这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如果我不攻占它,一定会有天灾。(我们)攻占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攻占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攻占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攻占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攻占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齐国)凭借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里的老百姓)用竹筐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齐军,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国家了!”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对孟子问道:“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用什么办法来对待这件事?”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您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抓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能行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使各国停止兴兵)。”齐王却没有采纳孟子的劝告。不久,燕国人果然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子的话。”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于是他前去见孟子,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回答:“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周公知道管叔会反叛而派他去吗?”回答说:“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现在的所谓君子,有了错误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不但听任错误不改,反而寻找托词!”15.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说法错误。从注释“‘大火’指星名……‘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时至七月了”可知,“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依然炎热”。故选A。16.①《沁园春•长沙》描绘了寒秋中“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大江”等,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选择了“霜”“云”“月”等常用意象,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情感的比较鉴赏能力。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诗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诗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这些生机勃勃、竞争向上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立意积极奋进,昂扬豪迈。而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霜”“云”“月”等常用意象,“岁落众芳歇”花儿已经凋落了,“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借助云色的变化来写秋季景物的特点,意象简单,色调黯淡。从情感意蕴上看,《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壮丽的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太原早秋》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在早秋季节滞留太原,却“心飞故国楼”,归心似箭,以日夜不停流淌的汾河水为喻,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因此,本诗借悲秋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17.(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忽闻水上琵琶声【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易错字词:“颠”“搔”“踟蹰”等。18.②③⑥19.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只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解析】前半句去掉“无需”,后半句增加“不”。犯了否定不当的错误。20.B2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画线的“你”是泛指,可以指任何人。A.是特指,指鲨鱼。B.是特指,指小伙伴中的一个。C.是特指,指和“我”对话的那个人。D.是泛指,可以指任何人。故选D。22.①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②这样的步数不是有效步数;③取决于你的运动强度。【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进而”表上述行为产生的结果,而我们“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进行了有氧运动,结果就是达到健身的目的。可填: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②前面解释了微信步数的来源,我们发现这样的微信步数不一定是通过运动得到的,也就是说不是有效步数。可填:这样的步数不是有效步数;③由“很大程度上”可推知这里应写“取决于……”;而后文提到“步行的强度”,可填:取决于你的运动强度。23.【审题立意】以“我的一点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这是命题作文。立意的关键是“一点光”。一点光是比喻说法。就议论文而言,可以参考以下立意:勿以自小而不为,青年必须发光发热;你我一点光,事业必燎原。就记叙文而言,应具体写出我的“一点光”之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3:55:02 页数:8
价格:¥2 大小:44.2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