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30分)和第Ⅱ卷主观题(87分)两部分,共117分。3分卷面分,满分120分。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学法)内容小语段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易混易错方法规律提炼关键环节考核分数91133504410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如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大自然将玉作为漂亮珍宝赠与人类。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发扬和传承。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泽滋润,刚柔相济;宁折不弯,不为瓦全;断口锋利,却不伤人;声音清越,却不张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尚玉的民族,在使用玉石的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石文化。古代文人甚爱风雅,巧妙地将“玉”运用于诗文之中。诸如屈原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等借玉石寄托思想与感情。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B.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C.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玉石之国”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C.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自中国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发扬和传承B.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C.自中国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D.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答案】1.C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互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B.拟人,“不知心里事”把“山月”人格化。C.借代,“桑梓”借代家乡。D.夸张,“深千尺”夸大潭水之深。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玉石之国”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A.特殊含义;B.特定称谓;C.引用;D.表示讽刺、否定。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语句的语病有:一是结构混乱,“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中途易辙,把“自”提到“中国”前面;二是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逻辑顺序错误,应该为“传承和发扬”。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4.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挥斥方遒(qiú)漫溯(sù)粗犷(kuàng)万户候B.木讷(nè)罅隙(xià)寥廓(liáo)张皇失措C.瞋目(chēn)强劲(jìn)阻遏(è)文采D.怯懦(nuò)炽热(chì)百舸(gě)争流苍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粗犷”的“犷”应读作“guǎng”,“万户候”的“候”应写作“侯”;C.“强劲”的“劲”应读作“jìng”;D.“苍桑”的“苍”应写作“沧”。故选B。5.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 长沙》属于中调。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的能力。C.“《沁园春 长沙》属于中调”错误,《沁园春 长沙》不属于中调,是长调(91字及以上)。故选C。6.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理解错误,“书生意气”指同学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挥斥方遒”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这句话的意思是“同学们意气奔放,正遒劲有力”。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①,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②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注:①收保,进入营垒坚守。②毂者,善于射箭的人。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击数牛飨士飨:用酒食慰劳 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C.匈奴小入,佯北不胜北:失败D.失亡多,边不得田畜田:在野外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匈奴以李牧为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赵王怒,召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B.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C.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D.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10.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C.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D.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11.翻译下列句子。(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答案】7.D8.C9.A10.D11.(1)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2)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项,“田:在野外”错误,“田”,名词作动词,应为“耕田”。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A项,“以”第一个作动词,认为;第二个作介词,因为。B项,“之”第一个作代词,代李牧;第二个作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C项,“乃”两个均作副词,才。D项,“其”第一个作指示代词,这;第二个作代词,他的。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岁余”,意思是(过了)一年多,作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来”意思是来侵犯,“匈奴每来”是主谓结构,“出战”的主语是“赵边兵”,所以“匈奴每来”与“出战”之间应断开,排除B、C两项;第二个“出战”和“数不利”是交代出战情况,“数”是副词,屡次,放在句首,之前应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错误,由原文“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可知,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致使赵王的发怒,而“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于文无据。B项,“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错误,由原文“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和“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可知,李牧采取防守政策既可以使边境不遭受损失,也可以养精蓄锐,培养精兵,并且从后文出战后得胜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李牧打仗讲求方法,从不害怕匈奴。所以“害怕匈奴”说法错误。C项,“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错误,由原文“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可知,李牧采取防守策略养精蓄 锐已久,对作战之事早已有所准备,所以说李牧“迫不得已”说法错误。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便宜”,自行决断处理;“租”,租税;“莫”,通“幕”,幕府;“为”,作为。(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而”,表转折,却;“不用”,没有用武之地;“一战”,打一仗。【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第Ⅱ卷主观题(共87分)二、解答题:(共13分)12.默写。 (1)在《沁园春·长沙》中,由眼前的秋景过渡到对过去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何时可掇④.迷花倚石忽已暝⑤.万里悲秋常作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携、峥、嵘、稠、掇、倚、暝、作。三、诗词鉴赏(共13分)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三五七言秋风词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前四句可以看出,这一首诗应该写于深秋季节里落叶纷飞、明月高悬的夜晚。B.这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意象烘托出悲凉的环境氛围。C.从诗歌相关的词句看,本诗还应是一首思旧诗,也许是思念恋人,也许是思念故友。D.全诗诗句长短不一,但语言豪放洒脱,想象奇特瑰丽,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14.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5.诗歌抒情方法有哪些?(方法规律提炼题)【答案】13.D14.(1)借景抒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婉动人的秋夜明月图,借秋、月等意象表达对友人(或恋人)的思念之情。(2)直抒胸臆。诗歌以“相思”,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3)反复、夸张等手法的运用,接连用五个“相思”,一个“无穷极”将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15.(1)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 【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语言豪放洒脱,想象奇特瑰丽”错,应为语言清新自然,如以“清”“明”写秋风秋月。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中来看,“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栖复惊”,前四句写到秋风、秋月、落叶、寒鸦,这就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表达对友人或恋人的思念之情;“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若。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这几句直言“相思”,这是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思念之苦;且诗中多次使用“相思”,这属于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以“无穷极”来写“相思”,这又使用夸张的修辞,强调突出对对方的思念之深。【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抒情手法的能力。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海燕(节选)峻青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是为演出准备的吗?”“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1959年10月20日(有删改)[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17.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18.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信息筛选概括题)【答案】16.A17.①海浪凶狠,海风呼啸,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环境描写写出了此时海上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形势的紧张,烘托了主人公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②“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眼睛里闪着光”是动态描写,“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蓝海燕的神采,又表现出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特点。18.①《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②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③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A.“都父母双亡”“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错误。由原文“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可知,林小燕只是父亲去世,并未父母双亡;由原文“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和“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以及“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可知,蓝海燕照顾林小燕在前,二人互叙身世在后,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和人物描写的能力。“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属于环境描写,“凶狠”的海浪,“呼啸的海风”以及“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突出了此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渲染了一种敌我对峙的紧张气氛,烘托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 ,是对海燕进行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蓝海燕高高昂首立在那里的姿态”和“庄严的女神”有相似点,运用比喻,静态描写蓝海燕威严的姿态和英雄的神采,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特定内容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说“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结尾说“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中间部分是林小燕讲述了主人公蓝海燕的英雄事迹。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又名《海燕之歌》,赞颂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小说中“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由原文“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和“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可知,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五、作文:(共5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因梦想而激昂,因奉献而厚重,因奋斗而精彩。很多人认为,“奋斗”就是好找好工作,赚高工资,住大房子,但是,年轻人的奋斗不应该止于此,而是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格局。青春的梦想,只有接上时代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今天的中国,经济辐射全球,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这正是年轻人大展拳脚的好时代。我们不应辜负时代的重托,在积极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将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是青春最有意义的绽放方式。读了以上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飞扬青春青春是什么?难道只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吗?难道只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吗?难道只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吗?有些人一向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就仅仅剩下这些了吗?不,青春应属于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应洋溢着披荆斩棘、举步探索的魄力。 在这阳光灿烂、安宁祥和的幸福时代,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富强而奋不顾身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是他们,在民族崛起之际默默奉献,以满腹才华与辛勤汗水助民族自立自强;是他们,在新时代里,以工匠精神让祖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奋斗中,他们不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且乐于听从祖国和时代的号召,甘于寂寞,欣于奉献。他们成就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也凝聚成精神的大炬,点燃了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这种青春是多么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是多么震撼人心啊!青春是完美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我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这样,我们的青春才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新时代,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残中去,不断成长。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为祖国奉献青春,这是当代青年最嘹亮的口号,其实,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旗帜!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就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飞扬起自己的青春,就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敌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强调了青春要有梦想,强调要有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青春的梦想不能狭隘,要讲奉献,要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材料最核心的句子就是“在积极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将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我们可据此立意。参考立意:1、青春不迷茫,奋斗有方向。2、坚持理想。3、热爱生活。4、青春当讲奋斗与奉献。5、美丽中国梦有我同行。 6、扬奋斗之帆,逐复兴之梦。写作素材:1、泱泱中华,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青年才俊,中华未来。中华文化走过了千年历史,历经风霜,熠熠生辉。古代人们用年龄的大小来代表一一个人的知识和阅历,但是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始终掌握在青少年手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一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实现宏伟中国梦,共同构造未来的蓝图。2、在中国的近代社会中,随民族危机,国家危机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领土和权力被瓜分与剥夺,清政府却无能为力。于是一大批仁人志士便揭竿而起,肩负起了抗击侵略,反抗封建,恢复中华的历史任务。他们勇气可嘉,势若破竹,撼动人心,激情澎湃。有兴起洋务运动的李鸿章、曾国藩。有实业救国的张骞创办的大生纱厂。有使用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创立三民主义的伟大领袖孙中山。3、实际证明,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鲜花,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栋梁,国之脊梁。古往今来,凡取得重大成就的仁人志士,都胸怀天下之志;但凡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都志存高远。他们或兼济苍生,或成就伟业,或视死如归,或为国捐躯。如今的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驰骋疆场,但也要立下远大的志向,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看到了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高远志向,看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情怀,看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理想。4、“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不能虚度光阴,更要拒绝碌碌无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所以我们必须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努力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新时期的接班人。5、青年人应当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回眸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成大事者无不志存高远。从一统山河的嬴政到开拓民主的孙中山。没有高远的志向,怎能有民族一统的伟业,一朝天子的豪迈;没有高远的志向,怎能有辛亥历史的一页,瓦解封建的篇章。博览烟波浩渺的人类画卷,创伟业者无不志存高远。从移山开路的愚公到建立中国的毛泽东。没有高远的志向,怎能有山神移山的感动,催人奋进的力量;没有高远的志向,怎能有星火燎原的壮举,中国开篇的震撼。6、纵观古今,历览群雄,唯有志存高远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回首往昔,我们青年当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我们青年当志存高远。唯有志存高远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担负起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担。唯有志存高远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建设家园。唯有志存高远,刻苦学习才能无愧于祖国母亲给我们的繁荣昌盛的和平今天!才能更好地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写作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引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青春不迷茫,奋斗有方向”,然后围绕青春是什么?哪些人的青春是完美的青春?拥有青春年华的我们应该怎么把握青春,最后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中国”,在当下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投身育种终不悔,惟愿苍生俱饱暖”的袁隆平;“心中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张秉贵;“用初心播种未来”的钟扬……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激励着我们前行。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情或联想?请以“我也想成为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也想成为袁隆平那样的人当金戈铁马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谁,会为人们所崇拜?在一次媒体调查中,记者问青年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回答有舞台明星,有英勇烈士,还有伟大领袖,直到这份名单的最后,袁隆平教授的名字才挤入我的眼帘。这唯一入选的“泥腿子科学家”默默守望着人们,无怨无悔地付出。数年前的一个夏天,在湖南安江的一块农田里,一位农民模样的人,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着头,弯着腰,正在寻寻觅觅。他,就是袁隆平。那时,他是安江农校的一位教师,正在寻找雄性不育株水稻,以便进行水稻杂交试验。在次年六月份,他带领助手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先后共检查了1.4万余株稻穗,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植株,之后耗时六年进行试验。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袁隆平并不气馁,继续坚持着。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于一九七三年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对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几千万人口。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们带来了福音。”面对世人的高度评价和此后接踵而来的各项殊荣,袁隆平教授没有居功自傲,继续默默地探索着、奉献着,只为让更多人不再忍受饥饿。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教授又研制出一项重大发明——海水稻。可惜,很多人并没有过多关注这项成就,因为在同一时期,某某明星公布恋情,导致网络瘫痪。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句话:将军冢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但我更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星终会过气,而袁老的名字却会更加熠熠生辉!为了心中那崇高的理想,袁隆平教授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为全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或许他们没有千亿的身家,却甘愿把技术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谁有功夫闲看云隐;他们精确地估量着生命的意义,谁有私心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是这些美妙的晶莹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周国平说过,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才是最美好的。在这最美好的时光中,我们崇拜的对象不应该是聚光灯下那些所谓的“星”,而是那些能够激励我们,充实自我的,真正为社会做出奉献的人。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像袁隆平教授一样无私奉献的“星”,让我们成为像袁隆平这样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材料内容主要分为三句话。第一句话以“有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中国”开头,说明了在当下这个时代,一大批“大写的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成就“大写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句话主要列举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大写的人”。第三句话“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明确了整则材料的中心,也为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成为……”是写作内容的重点。无论想成为……,无论哪条战线,何种岗位,都必须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绩的追求,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写成议论文,首先亮出观点,然后阐释原因,为何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身上有哪些吸引你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精神;最后再分析做法,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从思想到行动应如何做好准备。论述时,要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如果写记叙文,应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需要用不同角度的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尤其是注意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在文章主旨上,要表达清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把自己的想法,经历叙述清楚。立意: 1.我也想成为一个为国奉献的人。2.我也想成为大写的人。3.我也想成为袁隆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8:35:06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1.7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