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材料二:一部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 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材料三: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时间因为某种原因而宅着。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有的人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加紧学习,刻苦锻炼,弥补亲情……而有的人过得颓废而无聊:睡懒觉,打游戏,追网剧。劝他做点有意义的事,他还振振有词:“难得闲着,还不让人歇几天?”宅家时选择忙还是闲,干还是躺,属于个人选择,但哪个更有意义,答案不言自明。宅着的时候,让平日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一旦怠惰懒散成为习惯,人很容易落入舒适的陷阱,从而丧失进取的斗志。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原因也正在于此。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气质和品格。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品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摘编自陈凌《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冠病毒》描写了人类在面临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病毒虽让人类生命陷入危机,但最终还是被打败。B.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C.一部好的抗疫文学作品,虽身份界限、空间界限模糊,但不妨碍作品对人类处境展开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D.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能用读书来充实日常生活,那我们就将会拥有强健的精神筋骨和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花冠病毒》意在指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才招致其攻击,造成灾难,目的是告诫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B.病毒肆虐,面对恐慌和毁灭,普通人难免会陷入心理困境。唯有那些具备勇气和责任感的强者,才能帮助人类走出困境。C.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的主战场也在武汉。所以说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它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D.疫情期间,宅家时的选择纯属个人问题。宅在家中睡懒觉,打游戏,追网剧,只要适度,没有任何问题,是不能指责的。3.下列各项中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B.三国时期吕蒙用心读书后,鲁肃再次和他交谈,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C.北宋范仲淹断齑划粥,却毫无怨言,专心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政治家。D.南宋吕祖谦性情急躁、易怒。通过读书,磨炼品性,心中忿气“涣然冰释”。4.请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材料二中“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5.钟南山院士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和人类长期共存。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一情况。 【答案】1.D2.C3.B4.①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②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5.①首先在心理强大和坚韧,面临危难,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②其次在行动上抵制和反抗,与疾病激烈对峙,维护生命的价值,有清醒的反抗意识。③最后从书籍中汲取力量,阅读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阅读让我们拥有雄健的精神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如能用读书来充实日常生活,那我们就将会拥有……”过于绝对,材料三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原因也正在于此”,可知原文中没有说“只要……就能”的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目的是告诫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错误,从材料一种可知“《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选项保护自然环境不符合小说的主题。B.“唯有那些具备勇气和责任感的强者”错误,材料一“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可知并非“那些具备勇气和责任感的强者”,而是人类自己就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D.“是不能指责”错误,不是指责与否的问题,而是“哪个更有意义”的问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疫情居家期间,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A.“凿壁偷光”的故事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不能作为证据证明材料三观点。B.“吕蒙用心读书”的故事吴王孙权曾劝吕蒙要好好地读书,可是吕蒙说:“军队里的事情太多了,每天忙都忙不过来,哪有什么时间读书呢?”“ 我难道要你去研究经书、去当博士吗?但是普通知识总得具备啊!你说事情多,比起我来如何?你为什么偏偏不能抓紧时间自学呢?”孙权说。接着,孙权谈了自己读书的收益。又举了汉光武帝即使在兵荒马乱中,也不忘学习,经常手不释卷来启发吕蒙。吕蒙听了孙权这一番话,很受感动,从此立志读书,孜孜不倦。不久,他读的书甚至超过了一般的读书人。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材料三观点。C.“断齑划粥”的故事讲范仲淹年轻时,父母早死,生活艰苦,但很好学,据说曾寄住长白山僧舍勤奋读书。他每天煮二升小米的粥,凉过一夜,粥在钵子里凝结了,第二天,就用刀把粥划成四块,早晚两餐,各取两块;也没有什么下饭的菜,只是切些咸菜,切得长长的,一回切几十根,每顿就吃这个,后来人们就以“断齑划粥”形容节俭刻苦的生活。不能作为证据证明材料三观点。D.“南宋吕祖谦”的故事讲吕祖谦年少时,性情急躁,遇事不顺便满心怨气,经常与他人发生争执。后来,他喜欢上读书,读到古贤的处世之道时,总会掩卷自思,最后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作为证据证明材料三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据此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就“反映时事”来说,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据此可概括出“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就“为现实而作”来看,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据此可概括出“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材料一中“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总结选文首先应该具备强大和坚韧的心理,面临危难,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材料二中“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书写着胜利的希望”,其次应该在行动上抵制和反抗,与疾病激烈对峙,维护生命的价值,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材料三中“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 读书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原因或许有二:一是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从书籍中汲取力量,阅读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阅读让我们拥有雄健的精神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神的审判海明威迪克·海伍德扣上厚呢短衣领子的纽扣,领子竖起到了耳朵边上。小木屋里,壁炉上方的鹿角挂着来福枪。迪克取下枪,戴上他厚重的毛草连指手套。“皮埃尔,今天我要去看看朝着卢恩河的那条布阱线路。”他说道,“天杀的,这天可真够冷的。”他扫了一眼温度计,“零下四十二度。好了,再见,皮埃尔。”皮埃尔只是咕哝一声作为回应。迪克穿上雪靴,在地面上,以一种旅行家在荒地上穿着雪靴迈步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出发了。皮埃尔站在木屋的门口,看着迪克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他露出一个恶毒的笑容:“当他只能用一只脚在雪地上走,像只兔子一样蹦蹦跳跳时,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他偷了我的钱,肯定是他。”皮埃尔重重地摔上门,把几根柴扔到壁炉里,又爬回了自己的床上。迪克一边大步走着,一边自言自语,像是在对“寂静地方”的旅行者说话一样:“我很好奇,只不过是丢了些钱,皮埃尔为什么要发如此大的火?我敢说,他肯定是放错了地方。可现在,他只会像只乖戾的猪一样发脾气。有时,我还能感觉到他在背后用恶毒的眼光盯着我。如果他以为是我偷了他的钱,为什么不说出来,跟我对质?怎么会这样?他以前很快乐,总是乐呵呵的。在密塞那坝,当我们一致同意要成为伙伴,来翁加瓦这里布陷阱捕猎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会是个让人愉快的同伴。可是现在,他已经一个星期没跟我说过话了,除了偶尔咕哝一声,或者用克里语①咒骂。”天气很冷,却是一种干燥的、让人精神爽利的、属于北地的寒冷。显然,迪克很享受这种干冷的空气。很快,他就沿着布阱线路走了五英里的路。可是,一路上他总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跟着他。他几次停下来,四处张望,却什么也没发现。他喃喃自语道:“我想那应该是库兹乌兹②在作怪吧。”在北地这里,只要人们无法解释某些事情,他们就会认为是那个“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在作怪。然而,当他进入一片云杉树林时,突然整个人被猛地抽起,拉向空中。当他的脑袋从与冰冷的地面碰撞中恢复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被系在一棵云杉树的绳子上,吊在半空中。这棵云杉树被折弯了,以充当这个陷阱所需要的弹力,一个像是捕猎兔子的陷阱。迪克的手指根本无法碰到地面。随着他不断地挣扎,腿上的绳子越来越紧。这时,他见到了一直跟随他的东西—— 一群瘦削的、饥饿的白毛大灰狼。它们从这片树林里慢慢出现,慢跑着过来,围着迪克,蹲坐下来。而在小屋里,正躺在床上的皮埃尔被头顶上传来的啃咬声吵醒了。他懒懒地抬头望向屋梁,一只红色的小松鼠正急急地啃着他丢失的钱包的皮革。他想到了自己给迪克设计的陷阱,整个人从床上弹起来,抓起他的来福枪,来不及披上大衣或戴上手套,就冲了出去,沿着陷阱线路狂奔起来。当他跑到那片云杉树林时,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快要喘不过气来了。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了它们之前一直啄着的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子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两只乌鸦拍着翅膀,懒洋洋地飞到旁边的云杉树上。在这片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当皮埃尔往前走了一步时,他听到捕熊用的钢夹子合起来的叮当声。这个陷阱一向是迪克负责照看的。现在,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当他倒在雪地上时,他说道:“这是大神的审判,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于是他把手伸向了那支来福枪。(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有删改)【注】①克里语:北美印第安人克里族的语言。②库兹乌兹:克里族的一个神灵,即“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皮埃尔曾经乐观开朗,和同伴志趣相投,可后来变得阴险恶毒,不但诅咒同伴,还设下陷阱加害同伴。B.皮埃尔因丢了钱而猜疑同伴,当看见小松鼠啃咬钱包时,瞬间明白过来,然后疯狂地想要去挽救同伴。C.迪克比较有责任心,即使是天气寒冷,即便是同伴怀疑他,对他发脾气,他依然坚持去查看布阱线路。D.迪克被皮埃尔设计的陷阱害死,不过他对皮埃尔也是有防备的,皮埃尔最后就倒在他照看的钢夹子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迪克和皮埃尔两条线索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两人由亲密到生分,又走向相同的结局,整个情节富有戏剧性。B.“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这句话既暗示了故事的起因,又为后文迪克的惨死结局埋下了伏笔。C.天气寒冷,白雪覆盖大地,这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为后文写二人先后落入自己所设计的陷阱而身死雪地做了铺垫。D.文章采用有限视角,可随时对人物思想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如文中对迪克认为“ 那应该是库兹乌兹在作怪”的解释。8.小说结尾写到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支来福枪”后即戛然而止。你认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9.有人说文章对迪克惨死情节的描写体现了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即只写冰山“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请据此简要说明这一情节安排及其效果。【答案】6.D7.D8.结局:他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或:他开枪自杀)。分析:①他被捕熊用的钢夹子夹住,加之天寒地冻,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有生还希望。②他知道附近有一群大灰狼,想“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就是想死得少点痛苦。③“这是大神的审判”,说明他意识到死亡是对自己所犯恶行的报应(惩罚)。9.①小说只写“乌鸦飞走”“眼前这个不成样子”“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这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迪克的惨死过程,如大灰狼群起攻之、撕咬,迪克恐惧、挣扎、痛苦而绝望,乌鸦打扫战场、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这就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也是有防备的”错误,迪克并没有怀疑对方会加害自己,自然不会有“防备”之念,他只是负责照看钢夹子,不能表明他有意加害皮埃尔,只能说明皮埃尔不熟悉情况,误被夹住。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文章采用有限视角”错误,应是“全知视角”。文章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视点超越时空,深入到迪克和皮埃尔的内心,并随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故为“全知视角”。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能力。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只来复枪”在结局上没有多种可能,只能是皮埃尔充满忏悔地举枪自杀。“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皮埃尔被捕熊用的钢夹子夹住,加之天寒地冻,还有大灰狼出没,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有生还希望。“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就是在大灰狼来吃自己时,自己已不是活物,省得大灰狼费事—— 其实是自我了结就是想死得少点痛苦。“这是大神的审判”,“大神的审判”主要指向皮埃尔的行为和结局,皮埃尔猜疑朋友,不信任朋友,并陷害朋友,而自己最终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说的标题就暗示了这一结局。此时皮埃尔自己说出来,说明他意识到死亡是对自己所犯恶行的报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冰山理论”即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如小说没有直接描写迪克惨死,只写“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了它们之前一直啄着的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子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这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是读者直接能读到的内容;通过这些描写,可以让读者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迪克的惨死过程,如大灰狼群起攻之、撕咬,溅起满地血丝……迪克与之周旋、恐惧、惨叫、挣扎、痛苦而绝望、死亡、被撕裂,乌鸦怎么啄食残存的迪克尸体、打扫战场、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这就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通过有限的文字启发读者想象出来的;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让读者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想象背后的故事,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作品意蕴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三)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颡:额头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和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B.乡党,泛指乡里、家乡;也可指乡族朋友,文中指后者。古代五百家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之乡党。C.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之义,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重要条件。D.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因秦国压力,魏惠王曾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惠”是其庙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正是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们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 对于人性孟子也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在文段一中他说人们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反之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C.文段三中孟子告诉梁惠王要实施“仁政”,只需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楚。D.文段三中孟子为了让梁惠王进一步相信自己的治国良方——施行仁政是无敌于天下的,他还帮助梁惠王具体分析了敌国的致命弱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14.文段二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0.D11.D12.C13.(1)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无所作为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的人;(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他的君主是无所作为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2)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14.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依据语法结构,“天下莫强焉”是主谓短语做整个句子的谓语,陈述的是“晋国”,中间应断开,排除BC;“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在它前面断开;还有“东败”“西丧”“南辱”是三个并列的方位,“南辱”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句意:晋国,天下没有谁比它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惠’是其庙号”说法错误,“惠”应是谥号。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只需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楚”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知,除了“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还需要“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是”,这;“端”,发端;“贼”,伤害;(2)得分点:“以”,连词“来”,表目的;“兄弟”,“兄”和“弟”;“妻子”,妻子和孩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原文“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可知,告子认为,水不分东西而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2)依据原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可知,孟子认为,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依据原文“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可知,意思是: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某种形势让它这样罢了。人所以能够做坏事,它的本质也正是这样。孟子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参考译文:(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 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二)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水,东方开了缺口便朝东流,西方开了缺口便朝西流。人性不分善和不善,正好比水性不分东流西流。”孟子说:“水性诚然不分朝东流朝西流,难道也不分朝上流或朝下流吗?人性的善良,正好比水性朝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朝下流的。现在那儿有一汪水,拍它而让它涌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汲水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某种形势让它这样罢了。人所以能够做坏事,它的本质也正是这样。”(三)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谁比它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和孩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就发感慨,在“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时的矛盾心情:既眷念此景,又唤起归思。B.杜诗中间两联写出了宦游之地早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C.“天街小雨润如酥”用比喻手法写早春小雨的细腻,“淑气催黄鸟”用拟人手法写早春鸟儿的欢唱。D.韩诗三、四句用对比手法,对初春景色大加赞赏。16.两首诗都写早春景象,但景情关系的处理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杜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②韩诗描写了细润、朦胧的初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欣悦之情。以乐景写乐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眷念”错误。杜诗首联意思是,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之意,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眷念”此景表达不准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能力。杜诗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中间二联写“惊新”,写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晴朗的日光下浮萍颜色转深。总之,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新春景物,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韩诗是以乐景写乐情。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 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欣悦之情。(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蜩与学鸠用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庄子·逍遥游》指出,以杯水和草芥为喻,说明大鹏南飞需借助大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我决起而飞②.抢榆枋而止③.定乎内外之分④.辩乎荣辱之境⑤.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⑥.则芥为之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榆、枋、辩、覆、坳、芥。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枝头,随风摇曳。荷叶丛,满身带刺的一根根荷梗昂首挺立,支持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站在池畔,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濯莲池东边,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四面临风的凉亭,亭子的四角像展翅欲飞的燕子,顶部由茅草状水泥材料搭建而成,命名为“赏雨茅屋”。盛夏的雨天里,坐在凉亭小憩,甚是惬意。在亭柱旁,享受着远处吹来的拂面清风,听着雨水滴落到荷叶之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欣赏着池塘里雨滴溅起的一层又一层涟漪,并不时生成一袭朦胧迷离的薄雾紧贴湖面轻轻飘过,远观荷花在风雨中的舞姿,不免让人对大自然奇妙的造化之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沁人心脾倚靠婀娜感慨万千B.感人肺腑倚仗婀娜激动万分 C.沁人心脾倚靠精致激动万分D.感人肺腑倚仗精致感慨万千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荷叶丛,一根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B.在荷叶丛中,一根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C.在荷叶丛中,满身带刺的一根根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D.在荷叶丛中,一根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持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A19.B20.①比喻句由本体“亭子的四角”、喻体“展翅欲飞的燕子”和比喻词“像”构成,把“亭子的四角”比作“展翅欲飞的燕子”,②写了“亭子的四角”高高翘起和灵动的形态,表达生动形象。③抒发了作者对莲池边古色古香、四面临风的凉亭的喜爱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沁人心脾: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语境形容荷香飘来,第一空选用“沁人心脾”。倚靠:身体靠在物体上;依赖,依靠。倚仗:依赖别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根据语境,第二空后面有“在亭柱旁”,选用“倚靠”。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精致:精巧细致。根据语境,第三空形容荷花的姿态,选用“婀娜”。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激动万分;形容非常激动。根据语境,第四空表达对大自然造化神功的感触,选用“感慨万千”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荷叶丛”作句子的状语,缺少介词,改为“在荷叶丛中”;二是语序不当,将“一根根”放到“满身带刺”前面;三是搭配不当,“支持着……荷叶与荷花”动宾不搭配,将“支持”改为“支撑”。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亭子的四角像展翅欲飞的燕子”是一个比喻句,是比喻中的明喻。本体是“亭子的四角”,喻体是“展翅欲飞的燕子”,“像”是比喻词。亭子四角翘起,如风中燕子展翅欲飞,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高高翘起和灵动飞扬。这个比喻句抓住了凉亭“四面临风”的特点,创设了一个富于动感的画面,把原本静态的亭子作了动态的描绘,使画面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古色古香而又灵动的凉亭的喜爱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只要在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里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清澈的小河、清香的空气和纯天然的果蔬粮食?很多证据表明,由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以大多数种类的海龟为例,如果卵在高于26°C的温度下孵化,①_____________。有科学家通过数据推算,到2100年,在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增加到76%~93%。与海龟雌性越来越多相反,在有些动物中,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有科学家预测,认为到2085年,新西兰大蜥蜴将不再能孵化出雌性个体。新西兰大蜥蜴绝不是因此而面临灭绝危机的唯一物种,受温度影响而改变性别比例的鱼类,在全球变暖环境下也正在繁殖出更多的雄鱼。那么,既然②_____________,它们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无数次极端气候下的环境温度持续上升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动物并没有在温暖的气候中“坐以待毙”。当环境温度上升时,它们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自己陷入绝境。比如,雌海龟开始更早地筑巢产卵,赶在气候更凉爽的时间内完成繁殖孵化。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海龟胚胎很可能会在卵内自行移动,寻找更凉的一端,而这一行为在决定它们自己的性别方面很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动物减少环境变暖对它们整个种群的影响。遏制工业文明的狂野推进,才可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进而给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以及人类带来福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用一段话归纳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1.①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雌性比例往往高于雄性)②这些物种对温度升高如此敏感22.虽然全球变暖正在导致一些动物的性别比例失衡,但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些动物具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环境变暖对整个种群的影响。【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说数据推算表明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明显增加,结合语境“大多数”判断,填入内容应是说孵出雌性海龟的比例很高。所以,此处可以填“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或“雌性比例往往高于雄性”。第二处,上文说不仅新西兰大蜥蜴,受温度影响而改变性别比例的鱼类在全球变暖环境下也正在繁殖出更多的雄鱼,“既然”后应接上文的情况,即“这些物种”表现出了因温度升高而“繁殖出更多的雄鱼”的敏感现象,所以此处可以填“这些物种对温度升高如此敏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第二段共有12句话。第1句主要讲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第2至6句以海龟和新西兰大蜥蜴为例,举例说明随着温度升高,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失衡的具体情况;第7至12句主要讲面对环境温度持续上升,一些动物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自己减少因环境变暖对整个种群的影响。综上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共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变暖正在导致一些动物的性别比例失衡,二是这些动物具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环境变暖对整个种群的影响。再结合句式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运用“虽然……,但是……”的句式加以组合即可。故可以表述为:虽然全球变暖正在导致一些动物的性别比例失衡,但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些动物具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环境变暖对整个种群的影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立鸿鹄志,做力行者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强,贵在有志,而有志必须奋斗,必要力行,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而作为华夏儿女亦为青少年的我们,要立鸿鹄志、做力行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担当精神,完成历史使命。谭超说:“我不甘平庸,男人要用双手撑起天。”这短短的一句话,说到了人们的心坎儿里。没有思考的行动是鲁莽的冒险,但却有希望走到最后,而没有行动的理想却是纯粹的虚度,只能是一直停留在起点。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有殷殷的嘱托:“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青春是什么样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力行者”。无奋斗,不青春。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力行,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从救亡图存到人民解放,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这样的青春身影早已被历史定格:为光复河山、解放全中国而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学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还有勇闯天涯、走南闯北的创业者……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靠着一代代青年不懈的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华民族走进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激扬青春,以实际的行动为国奉献,向梦想前行,方不负韶华。100年的风云激荡,奋斗的青年画像,深深烙印在五四运动中、深深烙印在革命战争年代、深深烙印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生活条件好了,但力行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担负着新时代重任的年轻人,尤其要有想吃苦、敢吃苦、能吃苦、会吃苦的力行精神。立鸿鹄志、做力行者,我们要把青春梦想耕种在祖国沃土上,做走在时代前列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着重解释“力行”的出处及含义;第二段强调“力行”的作用、力行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本次写作主题为“力行”,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力行”的意义与价值,即“仁”“ 君子之大德”;“力行”的表现,即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那么考生写作的时候要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材料中的两段话都侧重阐述“力行”的价值和意义,如“力行”的出处、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等,考生要联系民族复兴重任,即侧重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写作任务部分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即“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这是这篇作文写作者的角色定位,考生写作时应紧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的身份,联系自身发展深入思考、认真规划。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学习先辈力行品格,以力行底色着墨靓丽人生”;然后对核心词“力行”进行阐释,明确其价值意义;接着联系当下,从“怎么办”的角度提炼,号召青年要树立远大志向,坚定力行,要向先辈学习,践行“力行”;最后号召当代青年要凭借力行助力民族复兴。立意:1.当代青年要有敢为天下先、建功立业的力行品格。2.当代青年要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力行证道。3.力行对个人、社会、国家意义重大。4.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力行彰显担当。5.在激情力行中绽放青春光芒。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3:20:06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2.4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