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偶见的刀等,与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中的同类器物关系密切,尤其是遗址中的环首刀类器物,更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遗址中所发现的青铜戚(斧),也有学者认为或是直接受到了哈密天山北路文化中銎斧的影响而产生。据此推知,中华早期文明A.多元一体格局形成B.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C.地域文化差异明显D.审美观念趋向于统一2.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3.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4.鲜卑政权代国在献帝(209年—213年)当政时,将原有的氏族部落一分为十,其中以拓跋部为核心。他还下令废除了之前氏族社会族内通婚制度,规定必须与外姓族人通婚。这些措施A.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B.结束了北方的分裂C.壮大了鲜卑族的实力D.意在推动民族交融5.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6.唐代宗时期,刘晏担任户部侍郎时,在全国设立“十三巡院”,互报各地盐之盈缺情况,并通知盐商;政府以斗盐10文之成本,卖给盐商110文,盐商得盐去各地售卖时,通行不再抽取盐税,调查各地政府有无向商人抽盐税,亦为巡查院之责。由此可知,巡查院的设立A.强化政府专卖权B.加重人民负担C.有利于平抑盐价D.助长官商勾结7.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8.宋真宗即位不久就沿袭传统,“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之后,他还扩大了赐宴官员的范围,由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宋真宗的做法旨在A.继承传统节日文化B.化解君相间的矛盾C.强化官僚政治认同D.弘扬民为邦本理念9.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薯的传入A.增加了财政收入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C.解决了饥荒问题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10.下表为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学年课程内容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A.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C.适应了科举选官制度需要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11.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12.下表是20世纪早期,民众对待国旗的态度。这说明当时 时间民众态度1919年1月一位读者指出有人在国旗上贴“大减价”“九折”“八五折”等字样,他遂请《益世报》刊文宣传国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1922年8月5日署名为“剑”的作者见一位女子以国旗绣鞋,他表示如此行为是“侮辱国旗,即侮辱国家”。1924年初有人看到某公司所悬国旗旗色混乱,认为他们“反对共和,轻视民国”,脑子里没有国家观念。A.共和观念逐渐形成B.社会转型色彩鲜明C.近代国家认同凸显D.国人思想尚未解放13.下图为黄镇在长征时期创作的《泸定桥》,该画作将泸定桥置于画面上方,强化出桥体和河水之间的落差,营造出危险、逼真的场景效果。作者意在A.弘扬革命热情B.营造真实氛围C.展示乐观精神D.凸显忧患意识14.抗日战争后期,《晋察冀日报》指出:“在目前大生产运动即将展开的时候,必须抓紧时间”,之后进一步提出“不论是新地区还是老地区,不应该把减租减息孤立进行,特别要与对敌斗争、生产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减租减息问题的彻底解决与群众的积极性上来加强对敌斗争”的要求。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A.重视对敌斗争的灵活性B.注重化解社会对立情绪C.通过发展经济支持抗战D.充分关注农民实际利益15.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就业人员大增,城市和工业用粮也随之成比例增加,这导致物价全面波动、工资上涨,进而波及工业生产。对此,陈云提出:粮食问题,必须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坚持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关系。由此推动了A.农业集体化改造B.政府工作中心的转移C.国民经济的调整D.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16.1985年,党中央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的决定,由此拉开了“百万大裁军”改革的序幕。经过精简缩编,11个大军区调整为7个,总部机关人员精简了50%,军官减少,官兵比例调整到了1∶3.3。百万大裁军A.旨在减轻国家的负担B.推动国家军队的现代化建设C.减轻军队的国防职责D.说明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养老作为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主要方式,在社会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奉行国家稳定至上的宋朝来说,养老制度的建设自然受到重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前代相比,宋代养老制度更加完备,鳏寡独老救助制度、官员致仕制度以及家庭养老的保障制度均得到完善,同时新增老年士人、老年军士、老年僧道、老年归正人优恤制度。在养老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赏赐及致仕养老的限制,实现救助政策的制度化,新增闲职养老这一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多元的养老方式。在鳏寡独老的救助、官员养老及家庭养老的运行上,政府介入的程度较前代更为深入。—摘编自马晓燕《老人之老:宋代养老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养老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养老制度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材料二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传教士李佳白与尚贤堂1882年李佳白从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便自愿要求到中国传教1897年经清政府批准“尚贤堂”在北京正式成立。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中国招商轮船公司等清朝官员、商务机构的捐助;尚贤堂不分宗教派别,各教人士都可入会1910年前尚贤堂设有英文、经济、法政分科学堂,招收学生,聘请中外教员授课,李佳白亲自讲授各国宪法等课程1912年尚贤堂特辟十间房,开设华品陈列所,其“意在发扬中国美术之精良,引起外人观感,且籍以引进工艺扩张商业”1913年孙中山被邀请到尚贤堂演讲并举行植树典礼1914年李佳白向“劝用国货会”建议,鼓励中国制造商在堂内展销国货,华品陈列所免费提供展览场地;尚贤堂中外女士会在华品陈列所为即将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的武陵女塾绣品举办展览会,经过中外人士鉴赏和挑选的绣品,在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1922—1923年上海尚贤堂联合各教举行和平祈祷大会;北京尚贤堂各教联合会讨论和平方案向各省首领发出息战通电,这些活动会同国内各方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1927年李佳白去世,《芝加哥联合报》评价他:“李佳白开创了一种不容忽视的传教方式,这种方式对中国和整个东方的传教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摘编自胡素萍《李佳白与尚贤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尚贤堂能够在华创办并得到发展的原因。(6分)(2)运用唯物史观,谈谈如何认识尚贤堂在华活动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1949—1965年《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1966—1989年《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B【解析】中原地区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同时受到天山地区文化的影响,据此可知中华早期文明“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而非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突出区域间文化的共性和渊源,并不涉及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排除C项;材料信息突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共性,但“趋向于统一”这一说法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D项。2.D【解析】材料通过对周朝国家构建过程的描述,强调周朝相较于夏商不仅仅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形式,且国家政治建构中具有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D项正确。周王室并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周朝政治建构的特点,并没有涉及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排除B项;西周对于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的改造并不属于社会发展的变革,社会发展变革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窦太后好黄老之术,儒士没有受到重用,汉武帝主政时期,以儒学治国,重用儒士,逐渐使儒学发展为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由此可知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士的不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的行为并非是文化专制,而是推崇特定的某种学说,排除B项;“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C项。4.C【解析】代献帝的做法打破了原有氏族内部通婚的制度,通过与外姓的通婚有利于族群的发展,从而壮大鲜卑族的实力,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其封建化的内容,排除A项;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拓跋氏及其鲜卑族的实力,而非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项。5.B【解析】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家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唐朝诗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材料并没有提及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将各地盐的盈缺报给盐商,这有利于协调盐的供应,使盐价平稳,调查盐税的抽取,也有利于限制地方政府对盐商的盘剥,防止盐商加价卖盐,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巡查院的设立有利于平抑盐价,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盐商得盐去各地售卖”可知盐并非政府专卖,排除A项;盐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巡查院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起到平抑盐价的作用,因此选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B项;材料中巡查院将各地盐的盈缺报给盐商,其目的是协调各地盐的供应,以达到平抑盐价的目的,并非是官商勾结,选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7.C【解析】材料中介绍了唐宋进士的出身构成的情况,宋代相较于唐代进士中平民占比大幅增加,科举制度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使士人阶层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门阀贵族子弟等特权阶级对国家政治干预减少,有利于文官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而非对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没有涉及进士的录取人数,排除D项。8.C【解析】宋真宗通过赐宴的行为,加强了君臣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有利于政治认同,强化统治,C项正确。赐宴并非传统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中赐宴对象不仅仅只有宰相,还包括其他的官员,且皇帝赐宴的目的并非是化解君相矛盾,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本理念,排除D项。9.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番薯除能吃以外,还可以“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做成各种番薯制品贩卖,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财政的增减,排除A项;饥荒问题被“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排除D项。10.B【解析】材料中介绍了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观察课表内容可知此时的学习内容涉及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这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具体的知识,与科举选官无关,排除C项;“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D项。11.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小,且手工业发达,所以在中西交往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经济主权不断丧失,使得列强得以在中国长期倾销商品,中国在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B项正确。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并不能解释逆差的出现,排除A项;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始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并不是中国长期逆差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2.C【解析】第一则材料显示读者在“宣传国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第二则材料显示作者反对“以国旗绣鞋”,第三则材料显示有人因某“公司所悬国旗旗色混乱”而质疑其“没有国家观念”,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民众对国旗的态度说明当时“近代国家认同凸显”, 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国家的认同,而非共和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转型”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中显示了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思想尚未解放”与材料显示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1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画作通过营造泸定桥的“危险、逼真的场景”,赞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和顽强热烈的革命信念,这有助于弘扬红军的“革命热情”,A项正确。材料显示该画作“强化出桥体和河水之间的落差”,可知其意在“弘扬革命热情”,而非“展示乐观精神”,更非“营造真实氛围”和“凸显忧患意识”,排除B、C、D三项。14.C【解析】材料信息中强调了时间是“抗日战争后期”,这一时期提出将“双减双交政策”、生产运动同对敌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根据地经济政策服务于对敌斗争,没有涉及对敌斗争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举措的目的是用以“加强对敌斗争”,而非化解社会对立情绪,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策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生产,进行抗日战争,而非“充分关注农民实际利益”,排除D项。15.A【解析】由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问题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对农业的集体化改造需求更加迫切,农业集体化可以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机制,推动农业生产,这有助于支援国家工业建设,解决粮食问题,A项正确。此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未转移,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以解决出现的经济困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6.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万大裁军是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有利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科技强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人员的减少客观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百万大裁军这一决策更多的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考虑,减轻国家负担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军队始终肩负了保家卫国的职责,排除C项;“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7.【答案】(1)政府高度重视,介入程度深;养老体系相对完备;养老对象范围较广;养老方式较为多元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2)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治;有利于儒家孝文化的发展,提升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为后世养老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解析】(1)根据材料“养老制度的建设自然受到重视”“政府介入的程度较前代更为深入”可知,政府高度重视,介入程度深;根据“宋代养老制度更加完备……”可知,养老体系相对完备;根据“新增老年士人、老年军士、老年僧道、老年归正人优恤制度……”等可知,养老对象范围较广;根据“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多元的养老方式”可知,养老方式多元。(2)根据材料“养老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赏赐及致仕养老的限制……”“……奉行国家稳定至上的宋朝来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缓解社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养老制度提升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但是也变相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8.【答案】(1)背景: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每点2分,共6分)原因: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每点2分,共6分)(2)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财政的主动性加强;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等。(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原因:根据材料“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根据“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根据“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2)变迁:根据材料“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等可知,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根据“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等可知,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根据“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等可知,财政的主动性加强;根据“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等可知,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19.【答案】(1)近代改革运动的推动;上层人士和政府的支持;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李佳白的努力经营;推崇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紧扣中国社会热点开展活动。(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有利于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近代展览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反战和平活动的开展,响应了人们反对军阀混战的呼声。(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但是活动带有基督教传教的意图,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一种方式。(2分)【解析】(1)根据材料“189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联系所学,维新变法以及后来的清末新政,都是学习西方,由此可知近代改革运动的推动;“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中国招商轮船公司等清朝官员、商务机构的捐助”和“孙中山被邀请到”等,可得出上层人士和政府的支持;“李佳白亲自讲授各国宪法等课程”等,可得出李佳白的努力经营;“尚贤堂不分宗教派别,各教人士都可入会”,可得出推崇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展销国货”“上海尚贤堂联合各教举行和平祈祷大会”等,可得出紧扣中国社会热点开展活动。(2)对于尚贤堂在华活动要辩证认识,从进步作用来看,“设有英文、经济、法政分科学堂,招收学生”“绣品举办展览会,经过中外人士鉴赏和挑选的绣品,在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可得出有利于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尚贤堂特辟十间房,开设华品陈列所”,可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展览事业的发展;“且籍以引进工艺扩张商业”“鼓励中国制造商在堂内展销国货”等,可得出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922—1923年”“北京尚贤堂各教联合会讨论和平方案向各省首领发出息战通电……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等,可得出推动反战和平活动的开展,响应了人们反对军阀混战的呼声,从消极影响来看,“从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便自愿要求到中国传教”“开创了一种不容忽视的传教方式,这种方式对中国和整个东方的传教事业产生广泛的影响”,可得出带有基督教传教的意图,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一种方式。20.【答案】示例论题:劳模形象的塑造植根于时代变迁。(1分)阐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五年计划的实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赶超思想的影响,劳动模范身上体现出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2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劳模形象的塑造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紧密结合,突出劳模的“斗争英雄”形象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进一步解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模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份子,其人物形象也出现了日常化的变迁,从“英雄”走向了“大众”,契合了时代的变化。(3分)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变化等,劳模影视作品也主动适应时代变化,以既贴近群众需要又能起到宣传作用的塑造手法,构筑了新的劳模形象。(2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视作品也与时俱进,塑造了一批批契合时代精神的劳模形象,引领了社会风尚。(2分)(开放性试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赋分)【解析】根据材料给出的三个时间段“1949—1965”“1966—1989”“1990年至今”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时空特征,同时根据材料提供劳动模范的形象特征,可以认识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劳模人物形象发生的变化植根于时代。故此可以加以阐述,正确作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13 20:30:02 页数:6
价格:¥3 大小:108.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