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万源中学高2026届第一次月考(高一、上)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和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礼器等信息表明,龙山文化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当时社会已呈现出从部落逐步发展到国家的趋势,故答案为D项;材料仅仅言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不足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排除A项;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C项中的“非常发达”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2.如图是史前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特点是()A.众星捧月B.区域发展C.多元一体D.星罗棋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从图中可知文化遗存分布较广,呈现多个中心,并且从黄河正下游向外扩散,因此体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众星拱月强调的是一个中心,排除A项;区域发展没有突出个别的中心作用,排除B项;星罗棋布只是强调多元没体现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3.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 变化说明西周时期()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万邦”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商朝统治之下,……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及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于周边方国的控制力较弱;周朝推行分封制,封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着血缘关系,且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样更有利于中央政令与文化的传递与覆盖,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使地缘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缘政治,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都属于早期国家时期,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5.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C.可以自由买卖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A项正确;井田制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下,受封奴隶主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农具以及少量青铜农具,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C.以民为本D.严刑峻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可知,这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思想,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的应用,排除BD项。故选C项。7.老子认为人对事物的欲望越多,就越不自由。孔子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表明他们()A.都突出仁的思想核心B.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C.都主张改革社会制度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根据“人对事物的欲望越多,就越不自由”可得出老子主张人的自由;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反映出孔子关注人的成长。因此二者都强调人体的生命价值,B项正确;仁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法家主张改革,排除C项;老子、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8.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商鞅推行的授田法()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B.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D.突破了“工商食官”局面【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根据“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可得出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商鞅变法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分封,排除A项;授田法并不会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排除C项;春秋时期已经突破了“工商食官”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9.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可见当时的中国()A.青铜器大量运用农业生产B.农业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C.废除了等级制度社会安定D.奴隶制经济逐渐走向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根据“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可得出春秋时期商业有所以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反映出农业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B项正确;当时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排除A项;等级制度并没有废除,排除C项;奴隶制经济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0.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这些大型工程,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这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程建设,A项正确;思想文化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内环境稳定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1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D.内外服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秦时期的中国。根据“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和所学可知,这一大变局指的是从周朝时期的贵族政治向秦朝时期的君主专制转变,秦朝时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了官僚政治,B项正确;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和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是在夏朝,排除AC项;内外服制度实行于商朝,这一制度是转向了分封制,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出处记载《峄山刻石》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庙,孝道显明。《泰山刻石》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琅琊刻石》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讨伐乱逆,威动四极”、“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之后的东巡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使百姓臣服于秦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有效治理,排除A项;秦朝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文化政策并非开放包容,且材料未提及文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3.“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屯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该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滥发徭役激化矛盾B.忽视了交通建设C.严刑酷法导致暴政D.国家治理的滞后【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屯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可知,秦完成统一后,仍然沿袭旧制度,激化了社会的矛盾,故秦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治理的滞后,D项正确;滥发徭役属于国家治理滞后的表现,排除A项;秦朝建立便捷的弛道、直道等,重视交通建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严刑酷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4.“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A.休养生息成效显著B.耕作方式发生改变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儒家仁政得以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汉朝经过前七十年的积累,物资充盈丰富,这说明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A项正确;汉朝时期耕作方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汉初物资充盈主要是得益于休养生息政策,而非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排除C项;汉初并没有实行儒家仁政,排除D项。故选A项。15.东汉刘秀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奇特局面的出现反映了A.中央机构权力制衡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遏制D.贵族等级体系严格【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尚书令属于皇帝的亲信侍从,所以借助皇权,导致其权力较大,说明的是皇权的加强,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东汉时期的特征之一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C错误。故选B。16.表为广州汉墓铁器变化情况(据朱世荣《汉武帝时代江南、岭南经济地位的变迁》)。基数(座)出土铁器基数(座)铁器墓数占基总数比(%)其中铁兵器与铜兵器比 西汉早期200余61303:4西汉中晚期至东汉23647201:5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B.国家复苏使岭南地位不断下降C.统治者加强大一统的需要D.江南等地的铜矿资源逐渐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早期,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北方的铁器传播到江南、岭南地区,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以后,政府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实力的需要,加强对盐、铁等重要资源的管控导致西汉中期和东汉时期江南地区的铁器特别是铁兵器数量减少,C项正确;表中铁器减少说明政府对江南等地的战略选择是在经济上削弱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无关,排除A项;表中铁器减少不能说明国家复苏使岭南地位不断下降,岭南逐渐得到开发,排除B项;材料信息得不出江南等地的铜矿资源逐渐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17.历史逻辑推导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下列推导符合逻辑的是()A.阶级关系新变化——铁犁牛耕——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B.秦暴政速亡——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C.分封制易形成割据——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七国之乱”D.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创立——中央集权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吸取秦朝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B项正确;铁犁牛耕的出现,引发了阶级关系的变动,排除A项;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士族政治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利于加强皇权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和所学可知,"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C项正确。中央官制调整不涉及地方管理,排除A项;明朝朱元璋终结丞相制度,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加强,有利于政治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19.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人在御史中丞领导下对所辖郡国按“六条”标准进行监察,并直接听命于皇帝。与此相关的官职是()A.丞相B.太尉C.中朝D.刺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中国)。据题意可知;此官职的职责是代表中央按“六条”标准监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将全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所辖郡国进行巡视监察,D项正确;丞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A项;太尉管理军务,排除B项;中朝是决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20.如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 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题干表格中“是否垄断发行”所显示的内容来看,从秦朝到汉朝初年,中央对铸币权的不断垄断,反映出汉朝政府对经济管控力度的加强,说明中央集权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C项正确;秦朝没有对铸币权进行垄断,汉武帝对铸币权进行了垄断,不是“汉承秦制”,排除A项;汉武帝垄断铸币权,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王国的控制,而不是“王国问题渐趋严重”,排除B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对铸币权的垄断,不涉及“铸币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1.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两种古代封建王朝覆亡的模式,都()A.体现王朝的速亡进程B.利用宗教发动民众C.体现严刑峻法的弊端D.源于阶级矛盾激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比,使得阶级矛盾和农民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时不断等,贫苦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材料让分析这两种古代封建王朝覆亡模式的原因,A项属于现象,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并非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B项;东汉主要缘于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并未严刑峻法,排除C项。故选D项。22.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皇帝的支持下编撰《汉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先秦以来各种图书分为六大部类,即“六略”。第一部类是最重要的典籍,其中按重要性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和小学等。《汉书·艺文志》的书目分类及排列显示出 A.统治者倡导文化多样化发展B.史书编撰成为官方垄断事务C.儒家思想仍然处于主导地位D.思想活跃带动文化交流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第一部类是最重要的典籍,其中按重要性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和小学等”可知,在《汉书·艺文志》的书目分类及排列中,儒家经典居于前列,以显示它的重要性,说明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处于主导地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将儒家经典列在首位,以显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体现其倡导文化多样化发展,排除A项;史书编撰成为官方垄断事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将儒家经典列在首位,以显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思想活跃带动文化交流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23.司马迁的《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司马迁的《史记》()A.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B.具有文学史题材的首创性C.展现了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D.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既整理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材料说明《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史记》的记载开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未说明《史记》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史记》首创文学史题材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高度评价了《史记》,但并未展现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24.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A.巩固了汉朝疆域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 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5.据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考证,西晋时门阀等级序列业已排定,虽有一些“新出门户”,如颍川庾氏、阳翟褚氏出身寒微,也有个别寒人因军功而被提升到士人地位,但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仕途蹉跎,无法涉足士流。由此可知,西晋时期()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B.察举制的弊端凸显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门阀等级序列稳定,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无法涉足士流等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不畅,A项正确;西晋时期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而非察举制,排除B项;门阀制度达到鼎盛是在东晋南朝而非西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削弱了其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2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通过阅读李白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D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而非破坏了南方农业发展,排除A项;人口南迁有利于南方开发,缩小南北差距,题干并未强调南北矛盾的激化与割据分裂,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尚未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27.如表摘引了一本史学专著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横线处应该是()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节三国的建立与治理 第二节西晋的短暂统一第三节____第四节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朝政权的交替A.春秋五霸的迭兴B.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形势C.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D.五代十国与契丹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晋皇室南迁,北方先后出现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这一时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B项正确;春秋时期从前770年到前476年,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到589年,二者时间相差太远,排除A项;北魏的建立是在“十六国时期”之后,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则更晚,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于907年唐朝灭亡,契丹建国于916年,均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8.《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A.说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易汉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是对改汉姓的描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汉姓,非说汉话、通婚姻及易汉服,排除ACD项。故选B项。29.《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了段灼曾上表给晋武帝:“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官员选拔重视家世与才能C.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官员考核得到强化并完善【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台阁官员选拔由中正官评定,中正官对被推荐者写出的评语称为“状”然后分品级,居于上品的人多为权贵公卿,说明九品中正制已成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选官,缩小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不是官员的考核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30.下图所示是皇帝礼佛图浮雕。该浮雕描绘了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交领宽袍、广袖飘垂的文武官员等人的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该图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A.对正统思想的推崇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C.传统礼仪得到恢复D.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图中北魏孝文帝和文武官员的服饰衣冠趋于汉化,体现出当时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据所学,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与该图反映的“礼佛”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北魏皇帝礼佛不属于传统礼仪,排除C项。故选D项。31.《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此可知,唐朝实施羁縻府州的政策()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B.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及所学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交融,起到了稳定边疆地区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羁縻府州的政策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2.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C.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继续北运”和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辟,排除B项;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是在宋朝,排除C项。故选D项。33.下表所示是唐代两税法的部分史料。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两税中的户税和地税“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宜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欧阳修等《新唐书》A.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B.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响应C.未能减轻民众的负担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在实行两税法时,不仅保留了以往征收的赋税,还照以往最高税额征收,导致“民愈困”,说明两税法未能减轻民众负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税收流向和中央财政收入增多的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和所学,唐朝地方官推行了两税法,排除B项;放松农民人身束缚的说法与材料强调两税法增加了人民负担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4.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A.强化了三省权力B.加强了权力监督C.扩大了统治基础D.规范了决策程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三省长官每日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所做决策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规范了决策程序,D项正确;三省原本就有参与决策和负责执行的权力,看不出权力强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三省长官的监督牵制,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中央决策,未提及基层治理和官员选拔,不能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35.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6%13%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在进士中也占据一定比例来看,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到了多个阶层,但很不完善,因为“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比例很小。故答案为C 项。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不同,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排除B项;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6.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针对当地“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価仁”的情况,他“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因此举顺应了百姓的心理和习俗喜好,社会教化明显改善。柳宗元的这一做法()A.说明佛教有取代儒道之势B.反映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C.杜绝了岭南鬼神崇拜的风气D.有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可知,柳州一带越地的人,迷信鬼神而且轻易杀生,傲慢地对待教化而不讲仁义;因此针对此种情况,柳宗元“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顺应了百姓的心理和习俗喜好,社会教化明显改善,儒学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取代儒道之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针对“越人的习俗采取的措施及作用”,有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7.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家经典,“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B.选拔了实用人才C.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D.改变了官场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制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写作,“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可见当时社会有着浓厚的尚学风气,C项正确;当时门第观念受到冲击,但是仍然存在,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参加科举的学子研习诗赋和儒家经典,没强调“实用”,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官场风气,且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38.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下表为唐朝的诗歌成就,这些诗歌()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李白愿将腰下剑,直斩楼兰杜甫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A.说明唐朝社会危机严重B.反映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C.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D.折射出唐朝民族关系的融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1出自《从军行》,意思是宁愿做一名军队里的低级军官去杀敌保国,也比整天舞文弄墨高谈阔论者强;诗句2出自《少年行四首》,意思是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诗句3出自《塞下曲》,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诗句4出自《登楼》,意思是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边患危机的严重,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39.下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B.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C.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D.佛教思想最受到尊崇【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据此判断,在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品已经出现了,C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开始”一词说法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领先世界”,也无法判定“佛教最受尊崇”,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40.白居易用“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诠释自己一生思想和行事。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朝()A.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三教并行政策的发展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白居易的思想中包含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这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诗歌创作的信息,排除A项;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是在宋朝,排除C项;材料与中外交流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阅读41.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古代变法效果较为显著的一次变法,历代史家与当下学界对此评价可谓百家争鸣。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民不逃栗,野无荒草,则国富。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百人农一人居(闲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摘引自(战国)商鞅《商君书》材料二下图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标准量器)。其一侧壁刻有“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西,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材料三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摘引自(汉)班固《汉书·食物志》(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的史料价值。(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影响。【答案】(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2)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3)积极影响: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导致贫富差距较大;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诸侯争权”“百人农一人居(闲居)者,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小问2详解】史料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君书》属于文献史料,商鞅方升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一岁力役,三十倍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信息,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积极消极等角度分析可知,积极影响: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导致贫富差距较大;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延搅始 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材料三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各自职能,并分析三省六部制作用。【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或扼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3)三省职能: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减;减少决策失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环节,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别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由材料“ 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得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即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采取以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这也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统一的表现,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虽然巩固了国家统一但是钳制了思想。【小问3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朝(中国)。第一小问三省职能:根据结构图可知,三省职能分别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三省职能有别,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减;三省属于群相制度,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1:15: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1.6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