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答案】D【解析】【详解】对多种动物形象神化的红山文化玉龙,“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D项正确;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排除A项;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排除B项;龙的形象只是多种动物的神化,不足以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2.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3.《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 举的积极意义在于A.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C.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D.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武王分封古代帝王后代为诸侯,表明周天子对古代圣王的重视和尊敬,既有利于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也有利于树立自己厚德重贤的良好形象,B项正确;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今西安市附近),而材料中所提到的封国均在镐京以东,因此“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不属实,排除C项;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是在秦朝,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4.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A.道德观念的差异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政治立场的分歧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的是中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因此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C项正确;AB项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根本因素,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商人参与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处可以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故C项说法正确;宗法体系遭到破坏与商人阶层壮大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不是商业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尚处在形成时期,不可能广泛认可农商并重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6.《商君书》载:“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这些记载 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A.奖励军功B.君主专制C.重农抑商D.取信于民【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强调的是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的政策,C项正确;ABD项都没有体现。7.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一时间可表述为()A.公元前2世纪前期B.公元前2世纪后期C公元前3世纪前期D.公元前3世纪后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纪年方法为公元纪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分封制下的血缘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政治,C项正确,排除B项;A项不符合“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9.秦朝时,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非上”,即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汉武帝时,诽谤罪发展到极致,出现“腹诽”之罪,即“腹诽而心谤”,许多获罪者并非因为捏造事实诽谤皇帝,而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统治者。诽谤罪发展的根源是A.谏议制B.皇权至上C.监察制D.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可知诽谤罪是对皇帝进行攻击,此举触犯了皇帝尊严,违反了皇权至上的要求,所以是诽谤罪的根源,故选B;据题意可知,诽谤罪的根源在于皇权至上,ACD与题意不 符,排除。10.元狩五年,汉武帝下诏,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并严格规定形制和重量。元鼎四年,汉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这反映了A.汉朝商品经济繁荣B.武帝时郡国经济实力强大C.中央铸币技术先进D.大一统思想深入金融领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统一货币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等措施,将大一统思想深入到了金融领域,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货币,禁止郡国私自铸币,无法体现郡国经济实力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中央铸币技术与郡国铸币技术进行比较,无法说明铸币技术先进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11.东汉初年,刘秀下诏采取了如下措施:释放囚徒,不断扩大赦免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七次释放奴婢,不断地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对诸侯王的政治行为进行限制等。刘秀的上述措施A.针对当时突出的人地矛盾B.意在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旨在控制全国农业劳动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多次释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有利于增加地方劳动力,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对诸侯王苛刻的政治行为进行限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没有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可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释放奴婢,减弱了人身控制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2.如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边疆地区进行铁犁牛耕生产,说明的是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受到中原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画中人物的身份,排除A项;当时的耕作方式并不完善,排除C项;当时内蒙地区仍然是游牧经济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13.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命名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项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项;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4.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在鼓励禁欲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佛教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B.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C选项正确。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故排除A项。崇尚“清谈”的是玄学,B选项排除;佛教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D选项。15.公元5世纪后期,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的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排除A项;王莽改制是两汉之际,排除B项;王安石变 法发生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16.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一定疗效。可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借鉴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唐本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A项正确;《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不是药物学著作,排除C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颁布的药典,排除D项。故选A项。17.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材料体现的唐太宗思想是()A.守法精神B.以民为本C.兼收并蓄D.用人唯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主要涉及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守法精神主要涉及守法、懂法、知法方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兼收并蓄是指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用人唯才是用人要选用有才能的人的意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8.如表所示内容当属我国古代项目乡试会试殿试参加者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考试项目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参加者身份和第一名称号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故答案为D项;世官制下世袭为官,不存在考试,排除A项;察举制是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对人才进行等级评定,不需考试,排除C 项。19.“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B.租调制C.均田制D.租庸调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不符题意。20.下图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内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此图反映了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通过和亲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描绘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节向唐太宗求亲的情景。松赞干布是西藏地区的首领,唐太宗是中原王朝的君主,由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西藏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此可推知唐朝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C项正确;图片中的文成公主不是使者,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册封,排除B项;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主要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非唐朝通过和亲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21.唐代门下省处中书,尚书两省之间,是诏令文书下达上呈的中转站,置政事堂于此,正是为了便于三 省首长集中办事…门下政事堂正是平衡三省的保证。但在裴炎为中书令时,却把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三省长官权力遭到削弱C.三省体制遭到破坏D.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事堂原设立于门下省,是三省首长集中办事的场所,也是平衡三省的保证。但裴炎把政事堂迁徙到中书,使这一平衡机构出现了倾斜,表明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D项正确;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与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三省体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22.唐代服饰具有追求自由多样且高贵奢华特点。在宋代,上至贵族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以儒雅素净为风尚,反对过度的装饰与造型。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宋明理学影响社会生活B.积贫积弱导致民众贫困C.思想文化影响审美风尚D.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宋代,上至贵族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以儒雅素净为风尚,反对过度的装饰与造型”并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主张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奢靡之风,影响了宋代民众的审美风尚,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宋明理学影响审美风尚,而不是整个社会生活,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宋明理学影响审美风尚,无法得出积贫积弱问题,排除B项;宋代依然是阶级社会,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3.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夺将帅权力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据图片信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北宋地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极力提高皇权”、“竭力削弱相权”都是中央机构的调整,A、B与题意不符;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削夺将帅权力”,C错误。24.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宋朝有比较明显的松解,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A;材料反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不能得出社会矛盾趋向缓和,排除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并非行政能力降低的表现,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5.《宋史》对宋太祖备加赞誉:“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此种评价是基于太祖 A.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C.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D.实行鼓励贸易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可知,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反映的是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26.“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青苗法负责官吏)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认识和理解。材料中主要介绍了王安石的青苗法,从“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个州定额”可以看出官吏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获取财富而强行摊派,故B项说法正确;给各州摊派定额不能说明政府经济帮助农民,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完全违背题意,排除;材料的角度并未体现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打击,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27.宋词数量很多,唐圭璋编的《全宋词》及孔凡礼所编的《全宋词补辑》朝录存宋词2万余首,可考作者多于1300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A.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是宋朝空前强盛的表现D.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壮大,宋词的世俗化风格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故A符合题意;宋词本身属于句式灵活的诗歌,故宋词的繁荣并不意味诗歌走向衰落,故B项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积贫积弱,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8.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迁徙。辽朝此举(  )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南面官负责……北面官负责……”可知,辽朝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D项正确;此举体现了温和的民族政策,而非民族歧视,排除A项;辽朝此举有利于笼络民心,巩固自身政权和发展,加重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而非减轻,排除B项;此举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而非日趋紧张,排除C项。故选D项。29.从地理形势上看,元代湖广行省的归州西扼长江三峡,遏制四川行省。同时,又犹如打入江北河南行省的楔子,使其不能独据长江北岸之险。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划界旨在A.便利边疆治理B.平衡南北经济C.发展交通运输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又犹如打入江北河南行省的楔子,使其不能独据长江北岸之险”是对犬牙交错原则的描述,该原则人为的割裂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便利边疆治理、平衡南北经济及发展交通运输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30.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均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汉唐帝国的历史影响有限B.元朝的政治疆域已经比较辽阔C.汉唐以来大一统进程缓慢D.元朝的大一统凸显民族融合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可知,材料是在强调辽金以来的民族融合促使小中国变成了大中国,这突出的是民族融合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汉唐帝国的历史影响,故A错误;元朝的政治疆域已经比较辽阔,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大一统的进程,故C错误。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周是一个经济大增长、社会大变动同时又政治大发展的时期,旧的精神和世俗的权威失灵加上正在进行的改革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所知的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和哲学家也应该在东亚被看作是最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这个人就是孔子。——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神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心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材料四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是“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的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途径。【答案】(1)孔子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创立儒学,主张“仁”、“礼”、“为政以德”。(2)思想主张:强调“大一统”。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社会的繁荣与开放。(4)意图: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获取途径:格物致知。【解析】【详解】(1)依据:孔子是“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指的是孔子在教育和哲学思想方面的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孔子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创立儒学,主张“仁”、“礼”、“为政以德”。(2)思想主张: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可得出强调“大一统”。影响:根据材料“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使得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特点:根据材料“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神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多元文化因素”可得出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唐代思想文化多元性的原因是唐朝社会的繁荣与开放。(4)意图:根据材料四“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可知目的是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获取途径是格物致知。32.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国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材料二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他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三(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摘编自[日]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示例:举措:盐铁官营。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太祖时期宰相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答案】(1)原因:周朝分封制的教训;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2)①举措:实行推恩令。依据: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②举措:设刺史。依据:设十三州刺史,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③举措:设中朝。依据:外廷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④举措:兴儒学。 依据:太学生毕业后政府机构任职。(3)特点:数量增多;职权被分割。积极影响: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消极影响:降低行政效率;致使官僚机构臃肿;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秦国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可知,周朝分封制的教训;根据材料“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可知,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可知,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2)①举措:根据材料“”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可知,实行推恩令。依据:根据材料可知,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②举措: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可知,设刺史。依据:根据材料可知,设十三州刺史,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③举措:根据材料“他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知,设中朝。依据:根据材料可知,外廷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④举措:根据材料“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可知,兴儒学。依据:根据材料可知,太学生毕业后在政府机构任职。(3)特点:根据材料“(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可知,数量增多;根据材料“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可知,职权被分割。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可知,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宰相数量增多和职权被分割,一定程度上降低行政效率;致使官僚机构臃肿;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等等。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二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变为农业发达、物质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都比较重视发展经济;人民的辛勤劳动;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民族交融的推动)。(2)原因: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火耕而水耨”可知西汉江南地区荒凉、生产方式原始落后,根据材料一“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得出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农业发达、物质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富庶的原因可从政治局面、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自然条件、统治者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融等方面分析,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都比较重视发展经济;人民的辛勤劳动;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民族交融的推动。(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二“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可得出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根据材料二“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可得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可得出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其实,宋代弱而不贫。如果一定要说宋代贫,也仅仅是指其中央政府在一段时期内财政比较困难。有宋一代“革命”多。某些学者将宋代石炭即煤的广泛使用并运用于冶炼称为“煤铁革命”或“燃料革命” ,其实质为能源革命;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称为“农业革命”;将城市面貌大改观,坊市制度的打破,商品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再受限制称为“商业革命”;将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将印刷技术的提高以及所引起的书籍逐渐普及称为“印刷革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使用“革命”一词是否恰当,人们可以提出质疑。但很难否定宋代在不少领域的较大发展,有的领域甚至可以用“突飞猛进”一词来形容。积贫积弱之说实不可取。——摘编自张邦炜《瞻前顾后看宋代》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的辉煌阶段。评析:宋代,政治上成功消除了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广泛使用煤炭进行冶铁,棉花等农作物推广种植,城市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对外交通发达,贸易繁盛;科技文化上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梦溪笔谈》等科技著作。在政治、能源、农业、商业、金融和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因此,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突飞猛进"的辉煌时期【解析】【详解】本题属于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根据“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可以得出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辉煌阶段。然后结合所学宋代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评析。最后要有结论,对前面的论证加以总结升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0:15:03 页数:16
价格:¥2 大小:1.1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