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北镇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辽宁省北镇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最初的“鼎”是一种陶制的烹饪器具,在一些地方是用来煮肉以及贮藏肉类的。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青铜鼎出现了。青铜鼎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商周时期,等级制度严格,人们崇尚神明,祭祀成为了沟通人神的重要环节,因此统治者推出“鼎”这一礼器,青铜鼎就这样成为了礼器之首。除了祭祀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那么为什么青铜鼎又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呢?《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又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传说黄帝一统天下后,曾铸鼎荆山;而大禹曾经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用来象征着九州,成为传国重器。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古代工艺的一大进步。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此外还有目羽纹、绳索纹,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各种铸造方式如失蜡法、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从青铜鼎表面花纹的精良,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从印纹到划纹的发展,使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精妙华美。青铜鼎上的纹路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摘编自一更历史《细说青铜鼎的功能及艺术特色》) 材料二: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往往用“杖”象征权力,而中国上古却把权力寄寓在普普通通的炊器或食器上。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它是用普通人不易得到的珍贵的材料制作的。青铜是当时产量不多的、极珍贵的原材料。第二,这些食器和炊器是祭祀用的礼器。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鬼神祭祀,不仅食品讲究,器皿也十分华贵,多用青铜制作。古人特别重视祭祀,春秋时人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样祭祀用的礼器,价值也会倍增。第三,鼎鼐等食器等于现代的饭锅,谁占有了用天下九州贡献的青铜制造的饭锅,自然也就象征性地掌握了天下人的饭碗,古代治国,“食”有极重要的地位。《尚书·洪范》中谈到治国“八政”第一个就是“食”。孔子说为政三要,为兵、食、信。食物在中国的确也成为实现社会有效控制的手段。西方的权杖象征着武器,君王要领兵和外邦作战;中国权力象征的鼎是大家长实现统治和控制的工具。流传至今的能够大体上确定为夏代的铜器极少,鼎就更少。商代的青铜炊器、食器、饮具流传后世和出土的极多,许多著名的大鼎都出自商代。商代铜器的精美,后世也罕有其匹。商代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风格与出土的原始时代陶器的器形和纹饰迥然不同。原始陶器虽然制作粗糙,但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一概是轻盈活泼、开朗欢快,充满稚气。而商代的铜器造型凝重、肃穆,纹饰图案狰狞恐怖,令人感到神秘莫测。这就是当时权力本质的体现。这些图案不少是被夸张了的动物或怪物的头像,多为双目凸出,血脉贲张,锯齿獠牙,血盆大口,这种虽然是处在静态但却充满了动感的图案似乎蕴涵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时时准备暴发出凶猛的怒吼和迅疾的腾跃搏击。恐怖的形象对被统治者、被压迫者的精神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重压、一种威慑力量;而食具的拥有者,便和器物所体现的力量和威严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可见,食具逐渐变成祭祖的器具,祭器又变成重器,还与它们的造型、图案有关。正因为它们要起象征权力重器的作用,才有如此的造型。(摘编自王学泰《鼎的文化演进》)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的鼎是陶制的,是一种实用工具。当青铜鼎出现后,它就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也具有了更多功能。B.我国最早的鼎是黄帝采集首山的铜铸造而成的,从此鼎就成了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了尊贵的内涵。C.我国的青铜鼎承载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研究青铜鼎的功能与艺术,其实也是在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D.商代是我国青铜器比较盛行的时代,一是体现在流传后世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很多,二是体现在其工艺的精美。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冶铁技术的出现要晚于青铜铸造技术,但冶铁技术的出现可以有助于青铜器变得更加精美。B.西方用“杖”来象征权力,而中国上古用鼎这种食器来象征权力,可见古代西方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C.材料二引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是国家重大事务,从而体现青铜鼎的重要意义。D.青铜鼎有作为祭祀礼器的功能,也有作为权力象征的功能,两则材料都认为这两种功能是相互作用的。3.下列选项中的四个成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是()A.拔山扛鼎B.钟鸣鼎食C.革故鼎新D.问鼎中原4.1995年10月21日,为庆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一尊名为“世纪宝鼎”的青铜巨鼎。此举意义深远,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写到了青铜鼎的纹饰,但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B2.D3.D4.①我国古代有在重大典礼铸鼎来记载盛况的传统,故我国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这一重大典礼上,赠送“世纪宝鼎”来记载其盛况。②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的载体,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是文化自信的体现。5.①材料一写青铜鼎的纹饰,主要是借纹饰来表现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和艺术的日益精美。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雕纹到印纹再到划纹,工艺不断进步,纹饰也日益精美。②材料二写青铜鼎的纹饰,主要是以此作为论证“鼎是权力的象征”的论据之一。青铜鼎上纹饰图案狰狞恐怖、神秘莫测,给人以压迫感,是因为统治者借此来体现权力的威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此项有两个错误。“黄帝采首山铜铸鼎”只是一个传说,不能说我国最早的鼎就是它。而且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鼎成为权力的象征、“鼎”字被赋予尊贵的内涵,是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认为这两种功能是互相作用的”不对。材料一没有提及两种功能的相互作用;材料二第一段只提到青铜鼎的祭祀功能有助于使它成为权力的象征。故选D。【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青铜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A.“拔山扛鼎”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形容力气强大。B.“钟鸣鼎食”指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突出的是富有。C.“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这里的“鼎”是动词。D.“问鼎中原”原指楚庄王不甘偏居一隅,来到周朝都城洛邑附近擅问九鼎,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问鼎中原”符合要求。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二段“青铜鼎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可知,我国古代有在重大典礼铸鼎来记载盛况的传统,故我国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这一重大典礼上,赠送“世纪宝鼎”来记载其盛况。②由材料一第五段“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可知,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的载体,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是文化自信的体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的第四段“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古代工艺的一大进步”“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各种铸造方式如失蜡法、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从印纹到划纹的发展,使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精妙华美。青铜鼎上的纹路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可知,这一段是按时间顺序介绍青铜鼎的铸造工艺和与之相应的纹饰变化,主要是借纹饰来表现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和艺术的日益精美。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雕纹到印纹再到划纹,工艺不断进步,纹饰也日益精美。②由材料二的第二段“商代的铜器造型凝重、肃穆,纹饰图案狰狞恐怖,令人感到神秘莫测。这就是当时权力本质的体现。这些图案不少是被夸张了的动物或怪物的头像,多为双目凸出,血脉贲张,锯齿獠牙,血盆大口,这种虽然是处在静态但却充满了动感的图案似乎蕴涵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时时准备暴发出凶猛 的怒吼和迅疾的腾跃搏击。恐怖的形象对被统治者、被压迫者的精神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重压、一种威慑力量;而食具的拥有者,便和器物所体现的力量和威严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可见,食具逐渐变成祭祖的器具,祭器又变成重器,还与它们的造型、图案有关。正因为它们要起象征权力重器的作用,才有如此的造型”可知,写青铜鼎的纹饰,主要是以此作为论证“鼎是权力的象征”的论据之一。青铜鼎上纹饰图案狰狞恐怖、神秘莫测,给人以压迫感,是因为统治者借此来体现权力的威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蹲野猪七里老塞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书记经过路口,抱起双手问,钉锤,又来蹲野猪啊?①钉锤面无表情,不看书记也不回话,只瞟一眼那棵老椿树苑。某日,钉锤又蹲在这里。突然,从山里窜出一头野猪,嘭的一声,野猪撞椿树苑上,死了。钉锤捡了野猪回去。女人问,哪来的野猪?捡的。他干巴巴地回道。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一头七八十斤的野猪,他只留了半边猪头、五斤肉,其他的挑镇上卖了。回来时,他给女人买了一身新衣服和一部收音机。他说,给你听听外面的世界。女人说,崽啊,你不去外头打工,天天帮我种田,何苦呢?我又没得工钱给你!每当这时,②钉锤就盯着女人看半天,不说话。有时说,种田,有饭呷,知足哩。书记听了就会接话,婶娘,你有福啊,丢了个亲崽,捡个不要钱的崽,前世肯定是个好人。女人瞪眼回一句,嗯,我这世是坏人!说钉锤是捡来的崽,也不准确。其实是他自己寻来的。那是1995年冬的一个傍晚,当时,钉锤手里拄一根棒棒,打狗用的,背着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把杀猪刀和一条长长的白布。他穿着单薄,冻得浑身打哆嗦,嘴唇都乌青了。他立在门口,一边朝屋里张望一边问,是万刚家吗?女人听见声响就摸出来,是是,你是哪个?我找万刚,他在屋里吗?钉锤哆嗦着问。找刚子啊,这个天杀的一年到头四处游荡,一回来还要打劫我这个半瞎子娘。我卖辣子卖花生的钱都被他摸走了。钉锤没接话,继续张望,浑身颤得更厉害了。小刚娘又问,你是他同事吧,快进屋,外头冻死人哩。钉锤打量着半瞎子,缓缓地把包拉进怀里抱紧,拳头也不自觉地攥紧又松开。他面无表情地咬紧下嘴唇,似乎怕嘴里的话杀出来。他的心跳跟寒风中的枯草一样。良久,他才说,嗯,他讲他过一阵子就回来 过年,叫我过来看看你。这一看就是三年。这三年来,小刚从没回过家。有人就讲,肯定是被人贩子骗走了。也有人讲,讲不好是去做传销了。还有人讲,手脚不干净的烂人,被人打死了也难讲。女人也不生气,有时她还跟着骂,天杀的,死在外头更好!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了,小刚娘和他都差点儿葬身火海。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了下来。耕田种地是日常事务。得闲了,他就踩土砖,挖地基,打石头,给小刚娘重新修了两间屋。上梁那天,又出了事,小刚娘被一根椽砸中了腰。他原想等修好屋就回去,毕竟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再恨,也要回去。但这事一出,他又走不脱了。他得负责到底。耕田种地,搞建筑,蹲村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人晓得他为什么去村口蹲着。书记的玩笑开了之后,就有了理由:蹲野猪。女人时不时地说,崽,你回去吧。钉锤就说,等小刚回来,我就回去。女人就摇头,似乎知道小刚再也回不来了。女人心想,公安都找不到,你能等到?钉锤还有一个祖传的手艺:杀猪。这个手艺不挣钱,只挣肉。杀一头猪,二斤肉。当天还有好酒好菜招待。他把肉都交给半瞎子,偶尔回家也带一点儿给娘。但,事情就出在这门手艺上。说起这事,钉锤就恨他爹。事并不大。那人就偷了一个西瓜,被他爹抓了个现行,骂了几句。偷瓜贼上来就拳打脚踢。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就回屋里摸出杀猪刀。偷瓜贼也不跑,他想狠出名,打算让对方见点儿血,这样以后在十里八乡混就没哪个敢惹了。当时偷瓜贼就夺下刀,一顿乱舞,结果误杀了老头儿的孙女,也就是钉锤唯一的女儿。女人跟钉锤讲,崽啊,你还是回去吧,再讨个婆娘。钉锤不吭声。他不是不想讨,是讨不到。当年,要不是有门手艺在身,他根本讨不到婆娘。但到最后,婆娘还是跑了。如今在外打工的女人都见过世面,个个眼光都高得很,他一个钉锤高,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哪个能看上他?女人给钉锤做媒。来一个黄一个。钉锤就讲,你就莫操心哩,我不想害人。第六年,钉锤攒了些钱,就带半瞎子去城里治眼睛。钱花得不少,女人的眼睛还是没治好。女人就讲,崽啊,算哩,瞎了更好,天杀的要是回来,我不想看到他。周围的人看钉锤对半瞎子这么好,就开始猜测,钉锤肯定是半瞎子的私生子。书记动员村里人把荒田荒地重新翻开,种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荒,政府有补助。钉锤把荒地包下来种猪血李,荒田种水稻。他说,打工打不得一世,还是要耕田种地,这是祖祖辈辈的事业。书记佩服钉锤能干,帮他挂了一个猪血李生产基地的牌子。有了这个牌子,申请专项款就更容易了。挂牌那天,书记偷偷问他,半瞎子真是你娘吗?③钉锤面如死灰,也不看书记也不答话。书记又问,你到底跟刚子是什么关 系?钉锤咬咬牙说,要命的关系。书记并不晓得,钉锤是去找万刚报仇的。他要万刚偿他女儿的命。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人你敢吗?第十一年,半瞎子病逝。闭眼前,她拉着钉锤说,崽啊,刚子有天收他,你千万莫犯错啊。出山那天,万刚仍未现身。钉锤回到自己家,他爹鼻子哼哼:仇没报成,替别人当孝子,真能干啊!④钉锤面无表情,也不回话,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钉锤初到万刚家时几次哆嗦颤抖,既是因为天气寒冷,也是因为他准备报仇,内心感到快意与激动。B.钉锤对刚子的称呼由一开始的“万刚”变成了后来的“小刚”,这暗示着钉锤复仇心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C.钉锤最初执意报仇,最后却替仇人当了孝子,这种极致的反差源于钉锤内心的善良不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D.文章大量运用“崽”“有饭呷”“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等方言口语,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生活风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钉锤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原因在于村长的猜测不正确,但他又不愿意也不能告诉村长他蹲守的真实目的。B.句子②中对钉锤的描写体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既想向刚子娘将实情和盘托出,又害怕刚子娘知晓了真相。C.句子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钉锤的表情,说明他怀疑村里人已经得知他来村里的真实目的,内心十分害怕。D.句子④钉锤对爹的责备面无表情也不回话,说明他不认同爹的说法,也说明他此时已做了扎根刚子村庄的决定。8.一个复杂的小说人物总是要面临和处理一些矛盾,请分析钉锤所面临的矛盾。9.本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善于讲述故事,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讲好故事的。【答案】6.A7.C8.①复仇与放弃复仇的矛盾。钉锤带着复仇的想法来到刚子的家中,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使钉锤一直处在复仇还是放弃的矛盾之中,直到最后放下。 ②从刚子家走还是留的矛盾。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下来帮刚子娘种田盖屋。原本准备房子重建好了就离开,但刚子娘被一根椽砸中了腰,他觉得自己要负责到底,于是又留了下来。③在刚子的村庄扎根还是回自己家的矛盾。响应村书记的号召开垦荒田荒地,但世俗的不理解和爹的责骂以及刚子娘的逝去,使他原本可以离开刚子的村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拿上户口本回到了他的基地。9.①采用了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②叙述方式上,倒叙、顺叙、补叙多种交替使用,既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③在情节设计上善于运用伏笔、照应,使情节紧凑而严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内心感到快意与激动”错误。由后文“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人你敢吗?”可知,他哆嗦颤抖主要是因为紧张害怕。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面如死灰”体现此刻钉锤内心的痛苦:自己照顾刚子的娘这么多年,已然把刚子的娘当作自己的娘,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她毕竟又是杀子仇人的娘,书记的疑问刺痛了他原本矛盾复杂的内心。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复仇与放弃复仇的矛盾。钉锤带着复仇的想法来到刚子的家中,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如文中写道“他面无表情地咬紧下嘴唇,似乎怕嘴里的话杀出来。他的心跳跟寒风中的枯草一样。良久,他才说,嗯,他讲他过一阵子就回来过年,叫我过来看看你”“书记并不晓得,钉锤是去找万刚报仇的。他要万刚偿他女儿的命。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人你敢吗”,这些思想斗争使钉锤一直处在复仇还是放弃的矛盾之中,直到最后放下,“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其次,从刚子家走还是留的矛盾。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下来帮刚子娘种田盖屋,如“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了,小刚娘和他都差点儿葬身火海……”,原本准备房子重建好了就离开,但刚子娘被一根椽砸中了腰,他觉得自己要负责到底,于是又留了下来,如文中写道“但这事一出,他又走不脱了。他得负责到底……”。 最后,在刚子的村庄扎根还是回自己家的矛盾。响应村书记的号召开垦荒田荒地,如“钉锤把荒地包下来种猪血李,荒田种水稻。他说,打工打不得一世,还是要耕田种地,这是祖祖辈辈的事业”,但世俗有很多的不理解,比如大家的猜测“钉锤肯定是半瞎子的私生子”。后文中爹的责骂“仇没报成,替别人当孝子,真能干啊”以及刚子娘的逝去,使他原本可以离开刚子的村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拿上户口本回到了他的基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采用了全知视角,如“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这一看就是三年。这三年来,小刚从没回过家”等,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其次,叙述方式上,从文章开头“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以及后文中“说钉锤是捡来的崽,也不准确。其实是他自己寻来的。那是1995年冬的一个傍晚……”可见。此文为倒叙,而介绍钉锤是如何在此处扎根的情节为顺叙,中间又有补叙,多种书序方式交替使用,既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最后,在情节设计上善于运用伏笔,如开头的“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文章还有前后的照应,如前文中“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和后文的“钉锤还有一个祖传的手艺:杀猪”,使情节紧凑而严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①,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乃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材料二:豫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注】①知伯,即智瑶,也称“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知(智)氏家族家主。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居顷A之B襄子C当出D豫让伏E所当过F桥下G襄子至H桥而马惊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漆,涂漆,“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为“与……交好”,两者活用类型不相同。B.众人,指一般人,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众人”词义相同。C.爱,爱惜、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词义不相同。D.厌,也作“餍”,意为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的“厌”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不得志,投靠知伯后受重用。他认知伯把自己当国士对待,所以不顾一切要为知伯报仇。B.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刺杀未能成功,他请求击刺赵襄子的衣服,然后被杀,完成了自己的心愿。C.豫让认为刺杀赵襄子替知伯报仇是国士报答君主的方法,但方孝儒认为豫让没能尽到国士应尽的职责,自甘沦为刺客。D.方孝孺认为如果豫让在知伯肆意妄为时直言劝谏,甚至以死劝谏,使知伯醒悟,避免灭亡的命运,则豫让虽死犹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14.方孝孺为什么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0.BDG11.C12.B 13.(1)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报答知伯。(2)知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他的至诚感动,也许会再醒悟过来。14.方孝孺认为“国士”是能够挽救国家危亡的人,应该在主人犯错之时及时劝谏。豫让在知伯贪婪暴虐之时并没有及时劝谏,导致知氏灭亡;只是在知伯死后逞血气之勇。故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不久,赵襄子将出外巡视,豫让预先埋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上而马受惊。“居顷之”为时间状语,其后可断开;“襄子当出”语意完整,“襄子”为句子主语,前边应断开,故B处断;“豫让伏所当过桥下”中“豫让”为句子主语,前边应断开,故D处断;“所当过桥下”做“伏”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故G处断。综上,BDG处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句意:于是用漆涂身生癞。/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B.正确。句意:他们把我当普通人对待。/如今的普通人,他们的才能远低于圣人。C.“词义不相同”错误。句意:忠臣不吝惜一死以成就名声。/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D.正确。句意: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被杀”错误,依据文本一“遂伏剑而死”可知豫让是自杀而死,不是被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悦”,喜欢;“容”,打扮;“其”,一定。(2)“顽冥”,顽固;“不灵”,愚昧;“庶几”,也许。【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可得出:方孝孺认为“国士”是能够挽救国家危亡的人,应该在主人犯错之时及时劝谏。由“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可得出:豫让在知伯贪婪暴虐之时并没有及时劝谏,导致知氏灭亡。由“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可得出:只是在知伯死后逞血气之勇。故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参考译文:材料一:豫让最初侍奉范氏、中行氏而不受喜欢,他就离开而投奔了知伯,知伯很赏识他。等到赵、魏、韩三家瓜分了知氏,赵襄子因最怨恨知伯,把知伯的头拿来当作盛酒器皿。豫让逃到山中,说: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报答知伯。于是用漆涂身生癞,剃掉须眉,毁伤自己的面容,又吞炭使嗓子变哑,改变自己的声音。过了不久,赵襄子将出外巡视,豫让预先埋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上而马受惊。襄子说:这必定又是豫让。派人一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豫让,说:您不也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灭掉了范氏、中行氏,您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知伯。知伯已死,您为什么偏偏这样拼命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把我当普通人对待,所以我也像普通人那样去报答他;知伯把我当做国士,所以我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于是慨叹而又悲伤,派兵把豫让围起来。豫让说:我听说明君不埋没别人忠义,忠臣不吝惜一死以成就名声。今天的事,我本当伏法。但我仍希望拿您的衣服来让我刺它,那样的话我虽死无憾。赵襄子认为他很有义气,就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三次跳起来,喊着天挥剑击刺襄子的衣服,说:“这样我就可以报答知伯了”。于是就就挥剑自杀而死。材料二: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就是能挽救国家危亡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知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他的至诚感动,也许会再醒悟过来。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豫让在那时,竟然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徉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中①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注】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ān):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D.诗中人们在春天的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如一片春意欣欣向荣,显得健康、饱满。16.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分别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②《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错,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主题的能力。①《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这插秧时节,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一齐来到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抛”“接”“拔”“插”,人人各司其职,不敢稍有懈怠。这头两句诗,运用“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动作描写,活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②《春中田园作》“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有好的开端的君主诚然多,然而“________________”,之所以会这样,并不在于“难易”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很多君主处于忧虑之中,便竭尽诚意来对人,得志之后,便“__________________”。(2)李商隐《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句子,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写到杜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鬓”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借此表现自己的某种哀怨、愁思、欣喜、期待或抱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能克终者盖寡②.纵情以傲物③.其间旦暮闻何物④.杜鹃啼血猿哀鸣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尘满面,鬓如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寡、傲、啼、斑、霜、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到底是什么让刺耳的尖叫声无法不令人忽视呢?②这取决于尖叫声对我们的大脑神经做了些什么。③根据《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④人类尖叫的声学特性能刺激大脑神经回路。⑤从飞过头顶的飞机到簇生脚边的各种生物,⑥我们的每一刻都被噪音所包围着,⑦但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哭喊可以打破这一切。尖叫声有什么特别的?为了寻求解答,研究人员准备了一份综合了网络短视频、流行电影和受试者尖叫的样本。研究人员分析了各种尖叫声的声学特征,发现这些声音不仅很大,而且特别粗糙,也就是说,甲。正常的说话声相对平滑,频率范围仅在4〜5赫兹(每秒的周期)之间,但是尖叫声可以在30〜150赫兹之间迅速波动,这个频率范围可以让人寒毛直立。当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评估尖叫声的恐惧程度时,他们发现声音越粗糙,乙。有趣的是,鸣笛声足以让人吓到尖叫。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①不合逻辑,“无法不令人忽视”改为“令人无法忽视”;③杂糅,改为“《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或者“根据《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⑥赘余,“被噪音所包围着”改为“被噪音包围”。19.甲:声音的频率变化很快乙:“人的恐惧程度越高”或者“大脑恐惧神经越活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不合逻辑,“无法不令人忽视”可以改为“令人无法忽视”;第③句,结构混乱,“根据《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句式杂糅,可以改为“《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或者“根据《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⑥成分赘余,“被噪音所包围着”可以改为“被噪音包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这些声音不仅很大,而且特别粗糙”“尖叫声可以在30〜150赫兹之间迅速波动,这个频率范围可以让人寒毛直立”,推断①处是说声音的频率范围变化很快,可以填入“声音的频率变化很快”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他们发现声音越粗糙”“鸣笛声足以让人吓到尖叫”,推断②处内容与上文情况成正比,是说人会越感到恐怖的情况,可以填入“人的恐惧程度越高(大脑恐惧神经越活跃)”之类的内容。(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20.文中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体现“药引”的难得,请简要分析。21.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用法丰富,如①表示语意未尽。②表行文中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③表说话断断续续。④表重复性词语等。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和作用。22.下面句子(1)和本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大概”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圣人不一定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政治而言,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2)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答案】20.①“起码”体现对“药引”的基本材料要求就较高;②“须”体现寻找“药引”地点的唯一性;③“至少”体现寻找时间长(难寻)。21.①第一处省略梧桐叶“以气感气”如何使得病人病愈的内容,既表现了舆论的含糊与不可信,也表现出作者对用药原理“并不了然”的事实;②第二处表示医生说话语意未尽。此处省略表现出医生想要将责任推脱干净,又不知如何组织周全语言的窘态。22.第一处中的“大概”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其实作者对“没有机会”是肯定的,加上“大概”让语气更委婉。第二处中的“大概”表明作者对舆论其实抱着怀疑的态度。【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由原文“是芦根”可知,“起码”从药引的材料方面,体现对“药引”的基本材料要求就较高;②由原文“到河边去掘”可知,“须”从药引寻找的地点方面,体现寻找“药引”地点的唯一性;③由原文“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知,“至少”从药引寻找的时间方面,体现寻找时间长(难寻)。【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①由原文“我虽然并不了然”可知,第一处省略梧桐叶“以气感气”如何使得病人病愈的内容,省略了舆论中药引与病愈间的具体联系,符合舆论煞有介事却含糊其辞的特点,另一方面省略也体现自己对药引作用并不是真正理解。②由原文“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可知,第二处省略号表达医生语意未尽,此处省略表现出医生想要将责任推脱干净,面上挂不住但又不愿惹恼作者,却又不知如何往下说,于是陷入窘迫的状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的能力。①第一段材料是议论性文本,作者表述要避免极端化,故用“大概”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其实作者对“没有机会”是肯定的,加上“大概”让语气更委婉,给自己留有余地。②第二段材料是文学类文本,作者用“大概”和“的确”两个看似矛盾的表达来体现对舆论其实抱着怀疑的态度,有讽刺意味。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苦痛或苦难,人的感受、见解和行为会有差异。有人说苦痛能够毁灭人,也有人说苦痛能够使人崇高;有人说苦难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也有人说苦难不值得赞美,苦难就是苦难……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提出面对“苦痛”或“苦难”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见解和行为。第二层次是针对“苦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前者强调苦痛的消极作用——毁灭人;后者强调苦痛的积极作用——使人崇高。第三层是针对“苦难”的不同观点,前者强调苦难的积极意义——磨炼人,后者强调苦难的消极意义,提出苦难不值得被赞美的看法。省略号提示人们对于“苦痛”或“苦难”还有其他的感受、见解或行为。材料围绕着“苦痛”“苦难”展开,展现出了苦难与苦痛的利弊,提出了不同人对其的不同观点。考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但如果可以辩证分析,二者兼顾,体现出思辨性,则为上乘立意。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苦难的内涵与实质,苦难的利弊,如何正确对待苦难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苦难的积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国家富强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苦难”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一方面,我们应不惧怕苦难,于挫折中起舞,磨练自我,成就人生;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苦难就是苦难,我们不应该歌颂苦难,而应该歌颂勇于站起来面对苦难的自己。立意:1.于苦痛中绽放,于苦难中成长。2.辩证看待苦难,成就精彩人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8:30:02 页数:18
价格:¥3 大小:46.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