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人文化成之道。诸如崇尚“中和之美”和“尽善尽美”,重视“礼乐教化”和“耕读传家”,观照“生活趣味”和“精神境界”,讲究“文以载道”和“器以藏礼”,追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和“平天下”的社会抱负,等等。这些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美育传统,给了世代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和崇文尚德的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伟大智慧。从实践路径来看,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均保持着一种通达状态。不同阶层之间的通达,打破了世袭制导致的阶层固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和社会发展动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除了门客、幕僚、从军等,最主要的阶层上升渠道莫过于科举考试。从隋唐至晚清开科取士的一千两百多年间,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难能可贵的是,在传统中国的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而并非单一向度的所谓政治专制和经济剥削的关系。比如周朝就设有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体察民俗民风的“采诗官”,不仅成就了一部能够“正得失,动灭地,感鬼神”并且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经》,而且使统治阶层了解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百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而最具特色的,当属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一方面使“庙堂”之美有效地垂范和滋养着乡土中国,如唐代韩愈被贬潮州不到八个月间便通过驱鳄除害、延师兴学等措施赢得民心使“一片江山尽姓韩”;北宋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但每到一处都撒播下文化的种子,故而自认为“平生功业”就在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另一方面,这条“重返民间”之路也使千古文人墨客在山河间的行吟中走向天地境界,留下无数传世之山水画与田园诗,以及诸如严子陵“山 高水长”之风范和张季鹰“莼鲈之思”的情怀,使知识分子得以存续一种“田园将芜胡不归”“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与风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通达,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所处的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即西南与西北均有高山纵横,北方则是草原大漠,东面和东南面向大海。自西向东三级阶梯逐级下降的地势和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加之黄河、长江横贯东西的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使这片辽阔疆土之上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因而能够出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的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然后逐渐形成诸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这样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众多原本差异性比较鲜明的族群,通过不断的交流、交战和交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如费孝通所言“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的通达,首先体现在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上。这与传统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对经验和力量的倚重有关,因为需要经验,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需要力量,所以“人丁兴旺”是必要的,“多子多福”也是有道理的。这样一种“尊老爱幼”“望子成龙”的价值观为代际之间的人文美育和生活美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内在动力。其次,由于传统宗法社会从家族到国族的超稳定结构和中国文化刚柔并济、崇文尚德等特质,使其具有诸如怀柔远人这样的同化整合力,也使得不同朝代之间有一以贯之的文明赓续。(摘编自宋修见《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美育传统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伟大智慧。B.科举制使传统中国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因此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C.在传统中国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D.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使庙堂之美有效地滋养着乡土中国;同时也留下无数传世山水画与田园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列举了中华美育传统的种种表现,然后引出三个维度的通达实践路径。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有力。C.文章引用晏子和费孝通的话来论述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和交融。D.文章末段论证了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保持通达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数千年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美育传统的影响。B.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通达,打破了阶层固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和社会发展动力。C.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黄河、长江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形成了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D.“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丁兴旺,多子多福”这样的思想认识与传统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有关。【答案】1.A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是“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两个分句“既……也……,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这”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中“这”指代的是“统治阶层了解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百态”。D.“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曲解文意。原文是“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不是因贬谪或辞官而形成的优良传统。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总分总结构”“对比论证”错,文章是“总分”结构,没有最后的“总”,也无“对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人文化成之道”“些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美育传统,给了世代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和崇文尚德的价值观”。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3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材料二: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有的地方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材料三: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 前我国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省—市—县—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因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罅隙与信息孤岛。(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我国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B.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导致这一行进过程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以及潜在风险。C.“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目前来看,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D.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一些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无法融合。6.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答案】4.B5.A6.示例:①硬件上,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②软件上,积极面对挑战,尽快在实践中实现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使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形成有效耦合。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③人才上,让更多数字职业从业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④平台建设上,打造信息平台,构建面向农村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整合数据资源,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打造共性平台,建立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由材料一可知,数字化浪潮重塑了社会分工,但没有说“促进高端人才两极分化”,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导致”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第一段可知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张冠李戴。“数据资源开发”不是“硬件底座”,而是“软件基础”。D.“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无法融合”过于绝对。原文是“难以形成有效耦合”,不是“无法融合”。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硬件上,结合材料三“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可知,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②软件上,结合材料三“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可知,积极面对挑战,尽快在实践中实现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使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形成有效耦合。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③人才上,结合材料一“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可知,让更多数字职业从业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④平台建设上,结合材料三“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省—市—县—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因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罅隙与信息孤岛”可知,打造信息平台,构建面向农村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整合数据资源,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打造共性平台,建立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标准王愿坚天色渐渐昏暗下来了。草地行军,这黄昏时分是一天里最好的时光。连队从满是泥泞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在一块小高地上停住了脚,宿营了。傍着矮树丛,用布单、包被皮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捡来树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风雨和水草、烂泥里跋涉了一天的红军战士们,围着这一簇簇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擦拭着枪支;篝火上架着的脸盆,口杯里,清水在响着,冒着热气。于是,歌声和笑声就随着这火苗、轻烟和雾气,一块儿在大草地上升腾起来。但是,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绪却没有往常宿营那么愉快。他提着个竹篾背篼,在篝火间蹒跚地走着。见到一个战士,就从背篼里拿出拳头般大的一块牦牛肉递过去,随口嘱咐道:“注意,省着点儿吃,这可是一天的口粮!”说着,他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唉,这算什么伙食标准哟!”确实,这样发放伙食,在他当司务长以来还是第一次。昨天,他冒着风雨赶到团里,领到了一头瘦牦牛。团供给处长把牛绳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交代他说,走出草地之前,这是最后的一次供应了,而且还小声补了一句:“这还是根据上级的指示,照顾连队。总部机关从前天起就已经只靠挖野菜过日子了。”他把牦牛赶回来宰了,狠着心,留出了一半作为第二天的伙食;把这一半切成了小块,按人头发下去。走过了一处又一处。背篼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宋新华摇摇头:“扔了!”“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他本来要重重地说上两句的,却突然住口了。就在这时,那人抬起身来。他看到了一张熟识的脸:方脸膛,宽宽的额角,瘦削的双颊上长满了髭须。穿戴也是熟悉的;用自捻羊毛线织成的衣服,扎着那条宽宽的皮带,背上是一只牛皮斗笠。但是,两道浓眉下那双一向温和的眼睛,此刻却照直注视着他,闪着严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声叫道:“总司令!”朱总司令摆摆手,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下去:“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 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等等。”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的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那你……”说话的是个年轻战士,“我知道,你是在党的……”“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国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声音渐渐低下去了。“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多好的战士啊!他们,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总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华的肩头上,话,比刚才温和多了,“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心贴在战士们的身上。要学习他们,关心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好了。”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牛皮烧好了,朱总司令拿起来轻轻吹了吹,欣喜地看着。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个警卫员走过来,把烧好的牛皮接过去。“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种子啊!”说着,朱总司令又从皮斗笠上切下了一小块牛皮,放在火里烧着,“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财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到陕北,带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去!”话说得很低,很慢,但像这暗夜的篝火一样,把人烘暖,把人照亮。听着这深情的话,宋新华觉得浑身都热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总司令,我错了!我不该老想着过去的供给标准。”“标准!是啊,无论是供给,还是思想和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朱总司令把烧好的牛皮递给警卫员,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说罢,他向警卫员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宋新华站在篝火旁边,目送着敬爱的朱总司令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语着:“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朱总司令,还是司务长,在草地行军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都能先替别人考虑,这体现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B.第二段写草地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的动作行为,并用歌声、笑声来渲染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D.朱总司令强调要用有限的财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子。8.从文章开头到结尾,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以“标准”为题,司务长宋新华感慨伙食标准低,朱总司令严肃地说:“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理解。【答案】7.C8.①开始是因为连队伙食严重不足而心情沉重,听到有人要牛皮就更生气了;②在看到朱总司令切牛皮、烧牛皮,又听了树林后面的谈话,感到自己认识不足而内疚:③听完朱总司令的一番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有了更深的沉思和新的觉悟。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一个干部的自我反思与成长。9.示例:①“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是依据草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伙食标准,遵从革命的最高要求制定标准。②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奋斗、救助伤员的作风,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这个标准更应该成为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的标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具有了普遍意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压力,让他难以承受”错。听到总司令的分析和陈述,宋新华深感内疚和感动,应该是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的变化:①原文“ 背篼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宋新华摇摇头:‘扔了!’‘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据此分析出,开始是因为连队伙食严重不足而心情沉重,听到有人要牛皮就更生气了;②“‘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据此分析出,在看到朱总司令切牛皮、烧牛皮,又听了树林后面的谈话,感到自己认识不足而内疚;③原文“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说话声。‘……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国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声音渐渐低下去了。‘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据此分析出,听完朱总司令的一番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有了更深的沉思和新的觉悟。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一个干部的自我反思与成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依据原文内容,文章主要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由于食物匮乏,战士的口粮严重不足,而司务长宋新华刚开始很是担忧,后来经过朱总司令的教导,让宋新华深深感到在困难时期,不能按以前的标准定制伙食,要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奋斗、救助伤员的作风,而这正是我军优良的传统作风,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据此分析出,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奋斗、救助伤员的作风,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其次,依据原文“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可知,在革命者眼中,这种传统、这种精神、这个标准需要代代相传,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使得文章主题得以升华,同时也具备了普遍意义。据此分析出,这个标准更应该成为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的标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具有了普遍意义。 综合以上可以分析出,“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是指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伙食标准,是遵从革命的最高要求而制定的标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逐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B.“比”意思是“等到”,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不同。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B.管仲认为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国家就安定了。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D.管仲建议齐桓公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2)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答案】10.A11.C12.C13.(1)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2)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A.句意: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圣王之治天下也”是一个完整句子,谓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定民之居”和“成民之事”结构一致,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推辞;告辞,辞别。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句意:鲍叔推辞说:/早晨告辞爹娘离开。B.等到;挨着。两句中的“比”含义不同。句意: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C.同“悌”,尊敬兄长;弟弟。两句中的“弟”含义不同。句意:年幼的则谈论如何孝敬兄长。/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D.解说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快实现。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臣,君之庸臣也”,判断句,我是您的庸臣;“若”,“如果”;“其……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此士三万”定语后置,三万名这样的兵士;“诛”,诛杀,讨伐;“莫之能御”,宾语前置,没有能抵御您。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政。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恪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如何孝敬兄长。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 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依次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您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您若想快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好。”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率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部教令告成,军令就不得再变。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同样受到抚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交游。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拼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舟次青神①【元】李齐贤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②,朝来莫漫惊。【注】①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C.下片写晚上人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5.“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案】14.C15.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绿”“青山曲”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更加迷人。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操沿江东下时战船相连、旌旗招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诗经·氓》中用比兴手法来写年轻女子容貌靓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封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③.舳舻千里④.旌旗蔽空⑤.桑之未落⑥.其叶沃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胥、赢、仓皇、舳舻、旌、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国交出了一份①的时代答卷。《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这些成就背后,蕴藏着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包含着多少气贯长虹的行进,凝聚着多少②的巨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一个③的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时间前行,④,十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中国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在这段沉甸甸的历史中,不仅让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欢迎复兴的万道霞光,而且让一个走过百年的政党永葆青春活力。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项工作必须我们一起完成。B.我们去干活,你要是没事,咱一块儿去。C.老师对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D.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答案】17.示例:①彪炳千古(举世瞩目)②震撼人心(动人心魄)③浓墨重彩(卓有成效)④不舍昼夜(日月如梭)18.修改示例:这段沉甸甸的历史,不仅让一个走过百年的政党永葆青春活力,而且让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迎来复兴的万道霞光。19.D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对应“非凡十年为证”“伟大的历史书写”,此处形容中国取得的业绩大,影响深远,可填“彪炳千古”或“举世瞩目”。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②此处指中国的巨变令人震惊,可填“震撼人心”或“动人心魄”。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③对应“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此处指十年时间产生的力量和效果巨大,可填“浓墨重彩”或“卓有成效”。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④结合“时间前行”“十年弹指一挥间”可知,此处指时间不停息,时间过得快,可填“不舍昼夜”或“日月如梭”。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日月如梭:太阳和月亮像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三处语病:①“不仅让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欢迎复兴的万道霞光,而且让一个走过百年的政党永葆青春活力”语序不当,“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两句内容互换位置;②“在……中”,句首介宾短语造成句子无主语,去掉介词短语;③“欢迎复兴的万道霞光”搭配不当,“欢迎”改为“迎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及作用的能力。文中画线处的“我们”,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可以泛指一类群体人物,D项用法与之相同。A.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B.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一方,但不包括听话人一方。C.相当于“你”或“你们”,指听话人一方,但在此语境中用“我们”更显亲切。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秋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到来。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迎来“十八连丰” ,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夏,中国夏粮产量达2948亿斤,勾勒全年“丰收答卷”。曾经,“馑”“旱”“凶”“歉”充斥我们的历史;现在,“饥荒”只留下一个遥远的背影。曾经,“如何养活中国人”让我们难以释怀;现在,中国人的饭碗被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于一个数千年与饥饿抗争的民族而言,“吃饭”曾是多么关键而又沉重的命题!哪怕就问问上一代人,谁能想到,盼了千年的小康真能一朝梦圆;100年前,谁又能预料,①!这一切都离不开“奋斗”二字。天道必然酬勤。过去几十年,全球摆脱饥饿的人口中有2/3在中国,第一个实现联合国“零饥饿”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超速向高能量、高蛋白转变的是中国!什么是由富而强?什么是历史巨变?②!大地、耕种、果实———永远代表着苦心不负、劳有所获,永远传递着踏实感和安全感。所以,丰收节不仅仅属于中国农民,③。在这个节日到来之时,让我们在自己的行业中“行其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共品事业之甘苦,长思奋斗之所得。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20.示例:①吃饭这个难题竟能解决②那就看看百姓的餐桌吧③也属于每个行业的耕耘者21.构成:前一句将中国曾经粮食欠缺、全民饥荒的历史与如今粮食丰收、全民富裕的现实进行对比;后一句将曾经无法解决吃饭难题的苦恼与现在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的自信进行对比。效果:这两组对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解决了温饱以及粮食产能的问题,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呼应前面“‘吃饭’曾是多么关键而又沉重的命题”,以“谁又能预料”的方式提出此问题得到解决,对应句式应填“吃饭这个难题竟能解决”。②此处以“居民膳食结构超速向高能量、高蛋白转变”的具体情况说明“什么是由富而强、什么是历史巨变”,此处可换用餐桌来回答:那就看看百姓的餐桌吧。③此处和“丰收节不仅仅属于中国农民”为对照句,句式为“也属于……”,再结合“让我们在自己的行业中”可知应填“也属于每个行业的耕耘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构成:前一句,“馑”“旱”“凶”“歉”,指粮食欠缺、全民饥荒;“饥荒”只留下一个遥远的背影指粮食丰收、全民富裕。此处是将中国曾经粮食欠缺、全民饥荒的历史与如今粮食丰收、全民富裕的现实进行对比。后一句,“如何养活中国人”让我们难以释怀指无法解决吃饭难题的苦恼;“中国人的饭碗被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很自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此处是将曾经无法解决吃饭难题的苦恼与现在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的自信进行对比。效果:这两组“曾经”与“现在”的对比,都扣合下文“这一切都离不开‘奋斗’二字”“天道必然酬勤”等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解决了温饱以及粮食产能的问题,让读者“共品事业之甘苦,长思奋斗之所得”,有思有得,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对此,同学们热议不断,见仁见智。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以“调控自我,绽放青春”为主题的班会上发言。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给网络热词“松弛感”下了定义,指出它是一种状态: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然后,展示了同学们的不同观点:有人从时间宝贵、青年应该奋斗的角度出发,认为“松弛感”要不得;有人从要眼光长远、不能只看当下成败的角度出发,认为应有适当的“松弛感”;还有人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松弛”时则“松弛”。这些观点,虽然表面上主张不同,策略不同,但都是着眼于成长发展,目的是一致的。通观整则材料,命题人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调控人生的紧张与松弛,如何协调珍惜时间、抓住当下、奋发有为与放远眼光、着眼未来、久久为功之间的关系。 而引导语要求,写一篇以“调控自我,绽放青春”为主题的发言稿,这告诉我们,要在思考如何调控自我,以让自己在青春年华华丽绽放的大背景下,来辩证地思考怎样看待“松弛感”。另外,既然是发言稿,那么,在注重思辨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称呼语、问候语、开场白、正文、收束语。写作时,在发言稿的开场白中,可以从“调控自我,绽放青春”这一背景主题出发,提出问题:面临成长的压力,如何调控自我。接下来顺势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对“松弛感”的看法。结合材料综合考虑,还是选择第三种观点更富有思辨性,也更符合现实。然后,在发言稿的主体部分,则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辩证分析对松弛感的认识:适当的松弛感,可以给予心灵以呼吸的空间,让人更从容悠游地去规划人生;但是,如果松弛过了头,沦为“躺平”,则就挥霍了时间,浪费了生命;因此,当松则松,当紧则紧。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当紧张时必须时间上抓紧,精力上多付出;而在心态上,则应从容放松,不必汲汲于一时之得。在演讲稿的最后,可以呼吁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张弛有度地处理自己的高中生活,让青春绽放光彩。立意:1.负重前行不能不勤,逆水行舟怎可松弛?2.人生长宜放眼量,松弛方能致远方。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4.紧一紧,赢得人生精彩;松一松,换来浅酌低唱。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等四地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2:50:02
页数:21
价格:¥3
大小:891.1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