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重点中学高2025届高二上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扶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专此即颂安好聂荣臻八月二十二日(摘编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材料二:本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以及新冠肺炎等灾害接踵而至,据统计,自 1980年以来全球共有16亿人死于灾害。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挑战乃至根除相关主体的联结关系,对人们情感造成开放性的创口。而这种形势下的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产生新的情感联结,将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联系在一起,重塑信任与认同,乃至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首次提出了“灾难外交”这一概念。“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己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强调“灾难外交”通过发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来促进国家间关系升级。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喜爱、信任等积极情感可以使援助国免受受援国对其动机的怀疑,而担忧、恐惧等负面情感可能使受援国拒绝接受援助或只接受援助但不改变对援助国的刻板印象和态度,从而使灾难外交难以达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的。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当受灾者和援助者寻求一种方式来表达其经历或感受时,灾难外交通过向双方传达对方的情感来吸引两国民众形成情感联系——援助者可以借此表达同情与友谊,受灾者则从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孤立的个人情感由此被嵌入到更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外交实践,也证实了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的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收到多国帮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在相互的援助与协作中增进了国家间的互信、巩固了国际团结,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疫情前期,日本官方和民间慷慨地向我国捐赠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我国的社交媒体、人民和政府也积极主动回馈着这份善意。外媒评论称,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当然,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民主党在“9·11”事件后针对中东受众的一项旨在促进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倡议的失败中得到证明——仅展示了美国的观点,缺少同中东国家经历与情感的相互承认。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文化对公开展示震惊和恐怖的表情有规定,而美国文化则没有。规则表达了某种社会确定的规范或习俗对情感信息交流方式的期望,包括语言、强度等,在跨文化环境中,违反特定文化的情感表达规则就会导致沟通障碍和敌意,不利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建设。(摘编自韦红、马赟菲《论灾难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建设》)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阀造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老人失去儿女,此弱女成孤仅是其中一例。B.聂荣臻元帅的信,蕴含着平等、和平、人道、友爱的思想,胸怀宽广,境界高远。C.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灾难外交援助的重要基础,舍此,往往会失却灾难外交的意义。D.“灾难外交”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也将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阀发动了侵华战争,但两国士兵、人民不宜交恶,应携手反战,赢得自由和幸福。B.破坏性的灾难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它即能为重建“情感共同体”提供契机。C.在灾难外交中,相较于传统手段,发挥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升级国家间关系更为重要。D.中日如能在外交实践中相互支援,就能培育共同情感,消除中日几代人之间的敌意。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观点的一项是()(3分)A.糟糕的埃博拉危机提供了认识我们真正的朋友的机会,而中国则是利比里亚真正的朋友之一。 B.新冠疫情燃起,中国把多国联结在一起,善意在各国民众之间传递,显示了民族间的情感力量。C.情感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即使远在天涯的人们坐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国“遥远的情感”。D.在形成共同情感的路径中,人们通过互动传递情感,并共同理解灾害中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聚合。4.聂荣臻将日本人分为“日阀”和“日本士兵及人民”两部分进行阐述,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文本,就“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请整合出几点合理化建议。(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梁 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炎培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有删节)文本二: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B.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C.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D.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勾勒出不同时期“船”的文化形象,深情回顾了党的发展史,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B.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C.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全文,列出评论要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因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绥/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11.下列对字词及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就陵阜而居”与“就有道而正焉”中的“就”含义不相同。B.陵阜:有“山丘”和“坟墓”的意思,“就陵阜而居”中指的是“山丘”。C.台榭: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常用于宫室、宗庙。D.文采:“饰车以文采”与“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中的“文采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古代圣王之举给你哪些启示?请你用三个否定句或否定短语分别加以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答张十一功曹①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 ①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张署到临武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功曹:官名。②筼筜(yúndānɡ),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景,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之感。 B.颔联写景,给冷落的景象点缀了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春天的生气。C.尾联“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D.诗人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感动,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16.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在我们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短暂与永恒、变化与恒久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①)的, 是中华民族(②)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正是一个个这样(③)、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儿童、老年人、孕产妇为流感多发人群。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进行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的黏膜进行接触传播,还更因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每年的冬春季是____①____,而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相比之下,普通感冒____②____,病原体主要为普通冠状病毒等。在症状表现方面,普通感冒往往表现为局部症状,治疗时一般需要对症处理。而流感则表现为全身性的症状,即高热、头疼、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有少部分流感患者会因此罹患流感肺炎,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此外,由于流感病毒____③____,患者应注意自我隔离,避免交叉感染。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有两处逻辑问题,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下面材料选自三封书信,阅读后按要求作文。(1922年)聂荣臻致父母:“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1959年)邓拓给女儿邓小岚:“我希望你能选择一个在各方面都比较适合的学习道路,使你的一生能走一条适合社会需要也符合你自己愿望的最好的道路。”(1991年)路遥给弟弟王乐天:“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班级计划开展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上述三封书信,你对哪一封信感触最深,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和大家分享。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重庆市重点中学高2025届高二上期10月联考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解析】该项“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二段:“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即救灾为外交活动提供契机,促成灾难外交,而不是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2、A【解析】B.“有好的一面”理解错误,能提供契机并非是“好处”,只是一个机会,利用好才会带来好处。C.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己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更为”重要的影响。D.“就能”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五段“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可知,选项推论中的“就能……消除”充分条件推理误用,绝对化了。3、C【解析】该项内容是说媒体带来的情感表达形式的变化,与“灾难、重塑、情感共同体”没有必然关系。所以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这一观点。4、答案:①既能鲜明地谴责日本人的侵略行径,又利于团结日本人中的人道和正义力量去抵制战争。②先分点阐述,文末总结,明确立场,并发出警告,行文思路更清晰。【解析】首先,从内容上来分析:依据文章“日阀横暴”“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不图日阀专政”以及“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等内容可知,作者这样分,既能鲜明地谴责日阀的侵略行径,又有利于团结日本人中的人道和正义力量去反对战争、抵制战争。其次,从结构上来分析:文章先分说“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以及“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最后总结“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提出希望,明确立场,发出警告,这使得文章思路清晰。5、答案:①利用机会,主动伸出援手,增加人道主义输出,强化情感联系。②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③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解析】首先,依据文中“‘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收到多国帮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可知,要利用机会主动伸出援手,进而强化情感关系。其次,依据“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可知,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最后,依据“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可知,要遵从受援国的情感表达规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D【解析】D.“文章以时间为序”是错误的。文中有关荀子和魏征以“舟水”喻“君臣”的叙述,并不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无中生有。7、A【解析】B.“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错。“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C.“《骆驼祥子》”错。《骆驼祥子》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不是红色经典。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错。由原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可知,文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两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8、答案:①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由原文“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红船。由原文“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可知,“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文中的“船”是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由原文“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等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依靠这种奋斗精神获得成功。“船”这里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9、答案: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解析】首先要明确“散文三重美”(即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的内涵,然后再结合《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的相关内容加以评论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D【解析】句意: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故”为因果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引出结果,“故”前断开,排除A;“左右”与“象之”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结构相同,应在“侈”“馁”后断句,排除C。11、A【解析】A项两句话中的“就”含义相同,都是“靠近”的意思。12、C【解析】C.“当今之主……实际上吃不到”错,由原文“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可知,“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13、(1)制作衣服、腰带、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作出奇怪的(装束)。(2)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解析】(1)得分点:“作”,制作。“履”,鞋子。“辟怪”,词组,奇怪,怪异。(2)得分点:“急”,形容词作动词,催逼;“不劳”,不必劳苦;“足用”,财用充足。14、(1)建造住室不追求奢华。(2)饮食不能浪费。(3)出行工具不追求豪华。【解析】根据“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可得出答案:建造住室不追求奢华。根据“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可得出答案:饮食不能浪费。根据“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可得出答案:出行工具不追求豪华。参考译文:墨子说:上古的人不知道修造宫室之时,靠近山丘、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 王开始营造宫室。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湿润,四边足以御风寒,上面可以抵挡雪霜雨露,屋内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间按礼有所分隔。(宫室的原则)只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实际上无多大益处的事情,(圣王是)不会做的。(如此)服劳役,修整城池,民众虽有劳作,但不受伤害;照常规去征收租税,民众虽然有所耗费,但不会困苦。所以圣王制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装异服来显示怪异的。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就可以充足了。当今的人主,制造宫室就与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衣食财用(去制造宫室)。讲究亭台楼阁曲折多姿的壮观景象、彩色雕刻的装饰。像这样的宫室的建造,左右的人也都效法,所以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救济孤寡,所以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安定,不希望天下混乱,那么建造宫室时,就不可以不节俭。上古的圣人教男人们耕稼种植,给民众生产食物。(他们)制作食品,足够用来增加热量补充消耗,增强体质满足口腹罢了。所以他们用财时节省,自奉少,于是民众殷富,国家也治理好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强征暴敛民众财产,以享受牛羊猪肉之美味,蒸烤鱼鳖以为佳肴。大国之君堆摆了上百样的菜,小国诸侯摆设了十多样菜,(美味食品)摆出来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夹得到,嘴不能全尝得到。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远古的民众,不知道造车船的时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动,远处不能到达,所以圣王制作车船,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可以运载重物到达远方,这样做花钱少而得到的好处多,因而百姓喜欢利用它。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五彩刺绣饰车子,用花纹雕刻饰船只。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刺绣,因而民众(没有衣服穿而)受冻,男子离开他们耕种的田地去给车船雕刻装饰,因而民众就(缺粮)挨饿。人君这样讲究车船的装饰,左右人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多了,刑罚就严峻,刑罚严峻了,国家就混乱。人君如果真的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制造车船,不可以不力求节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解析】D.“晓畅直白”错,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答案: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是面,并且第一句为远景;颔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是点。②色彩浓淡相宜。既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不仅没有打破宁静,反而更突出了此处环境的幽静。(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联写景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是面;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这是远景;在这空阔的背景下,简笔勾勒出两三人家,这是点,是近景,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哀猿啼处两三家”,猿啼是声音,这偶尔出现的声音不仅没有打破宁静,反而渲染出一派宁静的氛围,写出乡村环境的幽寂。而这声音又与明净的山水共同构成有动有静的画面,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色彩点染,浓淡相宜。“山净江空水见沙”仿佛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色彩淡雅;而“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则色彩浓烈,对比鲜明,翠绿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火红的或明黄的花朵。在首联的冷落景象上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既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18、答案:①一脉相承②不可磨灭③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解析]第一空:依据“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历史记忆”推断精神传统是一以贯之的,故可填写“一脉相承”。“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第二空:依据“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推断精神传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故可填写“不可磨灭”。“不可磨灭”: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第三空:依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断应填入的成语与上下文的意思一致, 故可填写“筚路蓝缕"或“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披荆斩棘”:指拨开荆丛,砍掉荆棘;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19、答案:示例一: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示例二:林县人民为了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四处语病, 每改对一处给1分。)[解析](1)“为了”开头导致句子主语缺失,应将“为了”放在“林县人民”后面;(2)“解决”缺失宾语,应在后面添加“问题”;或修改为“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3)“......下”介词短语缺失成分,应是“在.....下”;(4)“自发组成的10万人”中“的”助词使用错误,导致成分残缺,应为“了”。20、答案:使用数字,突出工程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重、成就之高,更具真实性,更有说服力、震撼力; (2分) 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2分)[解析]由原文“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可知,所列数字为事实论据,增加文章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说服力。用具体的数字突出了工程之大、克服困难之多、完成的任务之重、取得的成就之高;通过这些数字,也让读者形象具体的地感受到林县人民的丰功伟绩,以及只有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取得这样宏伟的业绩,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21、答案:①流感的高发季 ②季节性不明显 ③传染性较强【解析】第①处,根据后面的“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可知,此处说的是流感病毒的季节性流行,再根据与“每年的冬春季是”的搭配关系可知,此处应填“流感的高发季”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面的“相比之下”可知,此处将普通感冒和流感病毒进行对比,前面说流感病毒在每年冬春季流行,季节性明显,与之相反,普通感冒的季节性并不明显,故此处应填“季节性不明显”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面的“由于”可知,前后形成因果关系,即为什么要“注意自我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呢?因为流感病毒传染性较强,故此处应填“传染性较强”之类的内容。22、答案:①“还更因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讲的不是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前后内容不对应,且和前文没有递进关系;②“而流感则表现为全身性的症状……会因此罹患流感肺炎”因果关系失当,“高热、头疼、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不是“罹患流感肺炎”的原因。【解析】分析语句的逻辑问题,要重点关注文段中表示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是否合乎逻辑和常理,是否与前后文连贯等。第一处,“还更因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中的“因为”表明此处说的是流感病毒传染的原因,而前面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说的是流感病毒传播的途径,从内容上看,前后是脱离的,逻辑上也没有“还更”所表达的递进关系。第二处,“而流感则表现为全身性的症状,即高热、头疼、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有少部分流感患者会因此罹患流感 肺炎”前后分句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此句中的“因此”不合逻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23:3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695.2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