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叙州区一中2023年秋期高二第一学月考试生物试题本试卷共6页,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都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C.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D.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也叫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详解】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A正确;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B错误;C、肠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泪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2.画概念图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按照序号填入下方概念图中,其中隶属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框号123456A细胞中的脂质脂肪磷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B核酸DNARNA转运RNA核糖体RNA信使RNAC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D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1)脂肪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它是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2)磷脂是脂质的一种,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3)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细胞中的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3应为固醇,A错误;B、核酸包括DNA和RNA,RNA包括转运RNA、核糖体RNA和信使RNA,B正确;C、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具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正确;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D正确。故选A。3.医生给低血糖休克病人在静脉内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其目的主要是()A.供给全面的营养B.供给能量C.维持细胞渗透压D.供给水分【答案】B【解析】【分析】低血糖的病人血糖含量低,治疗手段是补充血糖,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详解】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静脉注射葡萄糖主要是提供能量,B正确;故选B。4.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A.NaCl—HClB.NaHCO3—H2CO3C.NaOH—HClD.NaHCO3—NaCl【答案】B 【解析】【详解】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缓物质。人体内的缓冲对物质可以是强酸弱碱盐组成,比如血液中的NaHCO3和Na2CO3.以及Na2HPO4和NaH2PO4等等。故本题选B。5.如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图中1、2、3、4分别是A.消化、循环、泌尿、呼吸B.循环、呼吸、泌尿、消化C.呼吸、泌尿、循环、消化D.消化、泌尿、呼吸、泌尿【答案】A【解析】【详解】呼吸系统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4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可排出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3是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另外三大系统相联系,2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1是消化系统。故选A。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所构成的液体环境B.对多细胞生物而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B、多细胞生物的大多数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液体环境中,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 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D、内环境稳态可以保证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C。7.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使Hb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上升,不利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O2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D.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因此a为R型,c为T型,b为对照。【详解】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上升,氧分压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不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O2,A正确;B、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氧供应不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B正确;C、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错误;D、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则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氧分压下降,则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D正确。 故选C。8.将单细胞动物变形虫置于人工设置的液体环境中,定期测定变形虫和环境中的离子浓度,下表为离子浓度稳定后的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Na+K+Cl-变形虫(μmol/mL)1423119体外环境(μmol/mL)211641119A.变形虫维持这个状态需要消耗ATPB.变形虫与体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依赖内环境C.该人工设置的液体环境中不可能只含Na+、K+、Cl-和四种离子D.在变形虫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和HCO3-、HPO42-等离子有关。【详解】A、变形虫可以逆浓度从体外环境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故变形虫维持这个状态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而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没有内环境,B错误;C、变形虫是原生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需要从该人工设置的液体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故该人工设置的液体环境中不可能只含Na+、K+、Cl-和HCO3-四种离子,C正确;D、HCO3-在变形虫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D正确。故选B。9.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A.脊髓、小脑、脑干、下丘脑、大脑、大脑B.脑干、小脑、下丘脑、下丘脑、脊髓、大脑C.下丘脑、小脑、小脑、大脑、脊髓、大脑D.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答案】D 【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详解】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D正确。故选D。10.下列有关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所有神经细胞的胞体均在神经中枢全面C.人体感受器只能分布在皮下,有的形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D.反射弧可由2个神经细胞参与组成【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活动。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详解】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腺体或其他结构,A错误;B、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不在神经中枢中,B错误;C、感受器种类很多,例如有的分布在血管壁,C错误;D、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构成,是最简单的反射弧,D正确。故选D。1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感受器,电信号在传入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B.电刺激传出神经,小腿产生上踢动作的过程属于反射C.电刺激传出神经,在传入神经上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D.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 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详解】A、刺激感受器,电信号在传入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A正确;B、电刺激传出神经,小腿产生上踢动作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电刺激传出神经,由于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在传入神经上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D、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会受到大脑皮层控制,D错误。故选A。12.膝跳反射是人体最简单、最基本的反射,正常人在放松的状态下会产生膝跳反射,个别人在紧张状态下,受到刺激后不能完成膝跳反射。下列有关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紧张状态下,不能完成膝跳反射反映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B.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反射C.放松状态下,若传入大脑皮层的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受刺激后仍能完成膝跳反射D.临床上常通过膝跳反射,初步诊断某人的神经系统是否受损或患病【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膝跳反射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而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故反映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A正确;B、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但是不属于反射,B错误;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故传入大脑皮层的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受刺激后仍能完成膝跳反射,C正确;D、膝跳反射是人体最基本的反射,在临床上常用于诊断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受损或患病,D正确。故选B。13.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A.运动语言区B.书写语言区C.视觉语言区D.听觉语言区【答案】C 【解析】【分析】1、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2、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详解】A、病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正常,A错误;B、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不能写字,B错误;C、病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C正确;D、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说话,说明听觉语言中枢正常,D错误。故选C。14.过量饮酒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上述生理状态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大脑、小脑和脑干B.小脑、大脑和脑干C.脑干、小脑和大脑D.脑干、大脑和小脑【答案】A【解析】【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详解】(1)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2)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3)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故选A。15.下列有关胰腺和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腺分泌的激素不止一种B.沃泰默通过实验提出了胰腺分泌胰液是受化学物质调节的C.促胰液素通过导管进入到体液当中,随血液流到全身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答案】A【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详解】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是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胰腺分泌的激素不止一种,A正确;B、沃泰默通过实验提出了胰腺分泌胰液是受神经调节的,B错误;C、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分泌后,弥散到体液当中,随血液流到全身,C错误;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D错误。故选A。16.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NA、RNA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合成的场所及方式都不相同B.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组成元素不同,与双缩脲试剂均无紫色反应C.糖类不可以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但一定能为生命活动供能D.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蛋白质和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是有的糖类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详解】A、DNA、RNA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主要合成的场所:DNA和RNA的主要在细胞核,但是合成时碱基的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NA分子中有A和T的配对,RNA分子中A和U配对,A错误;B、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不是蛋白质,都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B正确;C、多糖与蛋白质形成的糖蛋白可以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不是都能为生命活动供能,如纤维素是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能为植物细胞供能,C错误;D、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主要的结构物质,D错误。 故选B。17.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B.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C.膝跳反射和皮质醇的分泌一样都可以有分级调节D.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答案】A【解析】【分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后形成肽键;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可引起脑组织水肿。【详解】A、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体内的水增多,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A错误;B、脑水肿由于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引起,减少蛋白质类摄入可减少谷氨酰胺的含量,B正确;C、膝跳反射是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皮质醇的分泌是内分泌系统大的分级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实现,C正确;D、膝跳反射共经过两个神经元,缩手反射经过三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有突触结构,存在突触延搁现象,故膝跳反射比缩手反射快,D正确。故选A。18.研究发现,细胞内脂肪的合成与有氧呼吸过程有关,机理如图所示。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据图可知,Ca2+通过内质网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器B.Ca2+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调控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进而影响脂肪的合成C.若脂肪在细胞中以脂滴的形式存在,则包裹脂肪的脂滴膜最可能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D.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脂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可将葡萄糖转变成脂肪【答案】C 【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脂肪的合成过程:钙离子进入内质网,由内质网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丙酮酸形成柠檬酸,柠檬酸从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脂肪。【详解】A、由题图甲可知,Ca2+进入内质网需要蛋白的协助,且消耗ATP,因此是主动运输过程,A错误;B、由题图可知,Ca2+进入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进而影响脂肪的合成,线粒体基质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B错误;C、磷脂分子具有疏水的尾部和亲水的头部,包裹脂肪膜上的磷脂分子的亲脂(疏水)一端与脂肪相近,因此包裹脂肪的脂滴膜最可能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C正确;D、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脂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可将丙酮酸转变成柠檬酸,柠檬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脂肪,D错误。故选C。19.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B.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C.刺激P点,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D.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再刺激P点,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相似【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K+外流减少,则电表Ⅰ的指针右偏幅度减小,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电表Ⅰ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的④基本相同,不发生⑤,B错误;C、刺激P点,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D、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则电表Ⅰ、Ⅱ的电极所处位置相同,再刺激P点,根据B项分析,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电表Ⅰ的图乙相似,D正确。故选D。20.下图是以枪乌贼的神经纤维为材料进行的相关实验,图中PM与PN距离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受体进入后膜后引起后膜电位变化B.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胶质细胞的数量C.神经递质在电信号产生时合成并存放于突触小泡中等待释放D.同时给予P、Q两点相同强度刺激时﹐为确保指针不偏转,QN的距离应大于PN的距离【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详解】A、神经递质并不进入后膜,A错误;B、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等数量远多于神经元,B错误;C、神经递质一般在电信号传到前就已经合成并储存在突触小泡中了,C错误;D、为确保指针不偏转,则QN的距离应该大于PN的距离,这样P点产生的往两边传导的电信号同时让M、N点兴奋,此时指针不偏转,当刺激P点产生的向右传播的信号与刺激Q点产生的向左传播的信号在NQ段某点相遇时,因为同一个细胞上动作电位相同,理论上刚好抵消,这样就可以确保同时刺激P、Q两点,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60分) 21.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②③④为体液,据图分析:(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_____(填标号)。(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标号)。(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4)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________。(5)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①血红蛋白②胃蛋白酶③尿素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⑥血浆蛋白⑦溶酶体酶(6)某人因营养不良,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_________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答案】(1)②③④(2)②(3)淋巴和组织液(4)蛋白质(5)③⑥(6)组织液【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①组织细胞,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小问1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②③④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小问2详解】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小问3详解】由题图可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小问4详解】②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与③组织液相比,③组织液中明显少的是蛋白质。【小问5详解】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②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胃液不是体液,因此胃 蛋白酶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尿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⑦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③⑥属于内环境成分。【小问6详解】若某人因营养不良,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则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③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间的关系。2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字母,“________”上填文字):(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a、d、e、f分别表示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至少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________。(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__,将导致________。【答案】(1)①.2/3②.淋巴液、血浆、红细胞、组织液③.无机盐、蛋白质(2)①.④②.e→d→c→f→g③.4④.g组织细胞(3)①.f组织液②.组织水肿【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为淋巴液;b为毛细淋巴管;c为毛细血管;d为血浆;e为红细胞;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解】 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结合题图分析可知,b为毛细淋巴管,c为毛细血管,g表示组织细胞,故a、d、e、f分别表示淋巴液、血浆、红细胞和组织液;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Na+、Cl-等)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小问2详解】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对应图中过程④(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需要从红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浆、依次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细胞膜,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中被利用,即图中e→d→c→f→g;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结构;CO2在组织细胞中产生,因此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g组织细胞中。【小问3详解】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会引起f组织液增多,将导致组织水肿。23.某生物兴趣小组以若干只健康且生理状况相似的小鼠、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和胰岛素溶液等为实验材料,进行了血糖调节相关的实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健康小鼠的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促进其对葡萄糖的_____,使血糖浓度降低。(2)除胰岛素外,机体中调节血糖的激素还有_____(答出2点)。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尿量会增加,原因是_____。(3)血糖过低会出现行动迟缓、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请用上述材料和试剂,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实验思路:_____。【答案】(1)①.β②.摄取、利用和储存(2)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②.原尿中葡萄糖增多,导致渗透压增高(或“原尿与血浆的浓度差变小”),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先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出现行动迟缓、嗜睡等症状;再注射葡萄糖溶液,恢复正常【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除了胰高血糖素之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胰岛素降血糖的过程:胰岛素的分泌决定于血糖浓度。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当血糖升高时,如进食后血糖浓度超过120mg/dL,胰岛β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胰岛素通过调节细胞代谢,促进细胞对血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使血液中胰岛素浓度随之下降。4、胰高血糖素升血糖的过程:当两餐之间血糖浓度下降时(低于80mg/dL),这一信号直接作用于胰岛α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作为信号又会反馈调节胰岛α细胞,使其减少分泌胰高血糖素。【小问1详解】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故健康小鼠的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促进其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使血糖浓度降低。【小问2详解】除了胰高血糖素之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糖尿病的小鼠原尿中葡萄糖增多,导致肾小管腔中的渗透压增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尿量增加。【小问3详解】在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实验设计中,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先给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其行为变化,比如小鼠出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嗜睡等低血糖症状,然后再注射葡萄糖溶液,血糖浓度恢复,小鼠行为逐渐恢复正常。24.研究发现,毒品种类不同,其药物成瘾性机理也不尽相同。吗啡、可卡因和冰毒等不同类型的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来说是异源物,会被天然免疫受体TLR4识别,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从而放大成瘾药物诱导的神经信号活性,导致其药物耐受、依赖和成瘾。因此TLR4是研发广谱戒毒治疗药物的靶点,请回答下列有关毒品与人体健康的问题。 (1)图中的TLR4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毒品还可通过小胶质细胞作用于神经元,最终在_________产生愉悦感。(2)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其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主要为_________。(3)“瘾君子”未吸食毒品的时候,大多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的症状,推测可能是其机体内_________(填激素)的含量减少导致的,吸毒者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一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_________。(4)杜冷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剂,与吗啡有相同的止痛镇静作用,经常使用会上瘾,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止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推测杜冷丁的作用机制:_________。【答案】(1)①.糖蛋白②.大脑皮层(2)胞吐(3)①.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②.人体的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4)杜冷丁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镇静的作用【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小问1详解】TLR4为天然免疫受体,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大脑皮层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毒品可通过小胶质细胞作用于神经元,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愉悦感。【小问2详解】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小问3详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代谢活动,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瘾君子”未吸食毒品的时候,大多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的症状,推测可能是其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减少所致。由于吸毒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吸毒者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小问4详解】杜冷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剂,杜冷丁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镇静的作用。25.用脊蛙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和用具:脊蛙、硫酸溶液(0.1%、0.3%、0.5%、1%)、1%可卡因(麻醉剂)、清水、秒表、铁架台、纱布、滤纸片、培养皿等。实验一: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称为反射时。现研究不同硫酸浓度对屈反射时的影响,完善下列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1)实验思路:①将蛙左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1%硫酸溶液中2~3mm,同时开始计时。当出现屈反射时,立刻停止计时,记录秒表所示时间,此为屈反射时。②停止计时后,立即用_____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间隔一定时间后,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记录。③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_____刺激左后肢最长趾所引起屈反射时,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记录。④对实验数据进行_____。(2)有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请将a和b所缺部分填充完整。处理次数a_____b_____0.1%硫酸溶液123…(3)实验分析:①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求相邻两次测量间隔时间较长且_____外,还需要注意每次浸入硫酸的趾尖_____。②反射时长短除与刺激强度有关外,还与反射弧中_____有关(答出1点即可)。实验二:现将右侧坐骨神经原位暴露,将含有1%可卡因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过一会刺激皮肤完好的趾尖,将无反应。这时,用蘸有稀硫酸的纸片放到背部,脊蛙出现搔扒反射(一般是指用沾了低浓度硫酸的纸片涂抹青蛙腹部的皮肤,蛙受到刺激后会用后肢去挠被涂抹的部位的现象)。这说明:(4)①从背部的感受器到脊髓的_____功能完好。②支配后肢的_____没有被麻醉。再过一会,搔扒反射消失,这说明_____被麻醉。可见坐骨神经属于_____。【答案】(1)①.清水②.0.3%、0.5%、1%硫酸溶液③.统计分析 (2)①屈反射时②.平均值(3)①.相等②.深度相同③.反射弧在反射中枢中间神经元的多少、有无中枢抑制存在(4)①.传入神经纤维②.传出神经纤维③.传出神经纤维④.混合神经【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小问1详解】实验思路:①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称为反射时。现研究不同硫酸浓度对屈反射时的影响,本实验的因变量是屈反射时;②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每次计时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间隔一定时间后,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记录并求均值;③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浓度,现已测定0.1%硫酸溶液处理条件下的屈反射时,还需分别测定0.3%、0.5%、1%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肢最长趾所引起屈反射时,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记录并求均值。④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问2详解】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浓度,需要分别测定0.3%、0.5%、1%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肢最长趾所引起屈反射时,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记录并求均值。【小问3详解】实验分析:①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求相邻两次测量间隔时间较长外,还需要注意:相邻两次测量间隔时间和每次浸入硫酸趾尖深度为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即相邻两次测量间隔时间相等,每次浸入硫酸的趾尖深度相同。②反射时的长短除与刺激强度有关外,反射弧中在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元的多少、有无中枢抑制存在也会影响反射时的长短。【小问4详解】由于用蘸有稀硫酸的纸片放到背部,脊蛙出现搔扒反射,说明从背部的感受器到脊髓的传入神经纤维功能完好;由于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使神经麻醉的可卡因棉球放在坐骨神经处,过一会刺激皮肤完好的趾尖,将无反应,说明支配后肢的传出神经纤维没有被麻醉。再过一会,搔扒反射消失,这说明传出神经纤维被麻醉。可见坐骨神经属于混合神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0-23 05:25: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89.7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