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鹤壁市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0月)(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0月)(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8
2
/8
剩余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B.《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C.《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D.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2.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B.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C.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D.《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3分) A.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B.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C.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D.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方式的利弊。(4分)5.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示众鲁迅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他这时隐约悟出先前的伟大的障碍物的本体了,便惊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着红鼻子。胖小孩本是注视着小学生的脸的,于是也不禁依了他的眼光,回转头去了,在那里是一个很粗大的脖子,肩头有几枝很长的毫毛。“他,犯了什么事啦?……”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拼命搔头皮。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他双眉一锁,回头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什么?”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向小学生那一面奔去,推开他,冲出去了。小学生也返身跟出去了。“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 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斜下了一边的肩膊,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的长夏街景图,运用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写出了京城酷夏的闷热,更隐喻着人的生活的沉闷、懒散、百无聊赖,构成了生存环境的背景。B.“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从听觉到味觉,又转到触觉,多角度描写,将读者的感官调动起来。C.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人看”,由此形成“看/被看”的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D.为了把看客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在《示众》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外表各有不同,个性特征迥异而鲜明,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在不同的小说里都塑造过看客形象,如《示众》里当路过的车夫跌倒时同声喝彩的人们,《祝福》中特地赶来听祥林嫂讲“我真傻,真的……”的老女人们。B.《示众》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从真实的现实中提炼出生活的荒诞性,达到了象征的目的,这与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变甲虫所使用的荒诞表现手法是一致的。C.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抨击的“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一样,因空虚、无聊而消费别人的痛苦,以此满足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D.“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达了健全国民身心的愿望。8.全文刻画了众多人物,却没有一个人拥有姓名,为什么?试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9.本文的标题“示众”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玄宗太平之政,夫何罪哉!(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选自《明皇杂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每处一分,共3分)然A享国岁久B近者C稍倦D于勤E当有小人F乘此而进G君其志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在文中是“回头看”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的“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不相同。B.“竟”在文中是“到底”的意思,与《与妻书》中的“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意思相同。C.“用事”,在文中是“当权”的意思,《红楼梦》第一〇一回中的“吏部奏请急选郎中,奉旨照例用事”的“用事”意思不相同。D.“笃”在文中是“病势沉重”的意思,与《陈情表》中的“刘病日笃”的“笃”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请假十多天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复出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C.因为卢怀慎的才能比不上姚崇,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时人称他为“伴食宰相”,表达了对卢怀慎的讽刺。D.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常挨饿受冻,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4分)(2)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玄宗太平之政,夫何罪哉!(4分)14.司马光与“时人”对卢怀慎的褒贬评价不一样,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①年少虚垂涕,王粲②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③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④竟未休。注释:①贾生:即贾谊。②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中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挽回、扭转。④鹓雏;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汀洲连成一片的辽阔景象,乃登楼之所见。视野开阔,气象万千。C.颈联的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在现实的打击下,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无为,避世心态油然而生,于是渴望在白发苍苍的晚年归隐江湖,开创人生的新天地。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又用鹓雏自比,借此剖白自己处世的立场和志趣,比喻巧妙,意味深长。16.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简述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的《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2)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3)陆游的《书愤》中追忆两次抗金战场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日晷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在钟表普及使用之前,日晷曾是①_______。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置身两种生活维度——空间与时间。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历程中,在日晷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如果说空间的维度是立体、清晰、完全可感触的,无所不在的时间维度却是②_______。这种状况在一定意义上使人类的时间观与大多数动物相差无几,阻碍了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化动物向更高级发展阶段进化的进程。日晷,如同漫漫长路上的里程碑,使人类③_______,从此对时间这个不可思议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的认识。换句话说,人们借助日晷清楚地“看”到了(细分的)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进一步说,人们“抓”住了时间,就好像从此可以抓住自己的命运,从命运主宰的对象变成了命运的主宰。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9.文段中“看”“抓”二字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①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②之嫌。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了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许多作品也都被娱乐化,但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发疯”的,情绪却是极其真实的。林黛玉“花式怼人”大火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情况下,一些亲戚、同事或者朋友在提出无理要求时,拒绝的意图总是要被人们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起来。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勉为其难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③“糊弄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20.在文中①处“画饼”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在文中②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是,第③处“糊弄学”引号的作用是。(3分)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22.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员工的不满,你认为这种“林怼怼”式的表达合适吗?请结合情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怎样的团队才最有潜力,最有可能成功呢?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团队成员的“同”,即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协同一致。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团队成员的“异”,即他们在观点、能力和专长各方面的不同。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团队是很难创新突破的,对他们来说,1加1只是等于2;而团队成员的“异”,使得彼此之间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完善,结果1加1可能等于3、等于10甚至等于100。上面的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1.【C】C.“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过于绝对,原文为“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说的是多数的情况。且“放大分析”说法错误,原文为“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可见并不需要读者放大分析。2.【D】D.“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错,根据原文“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可知学界并未对此问题达成共识。3.【D】A.通过图画形式暗示巧姐为刘姥姥所救,在荒山之中靠纺织度日。B.通过灯谜暗示贾惜春后来出家为尼。C.通过诗词暗示将来远嫁海疆,和家人分别。D.借僧道二人之口直接点明《红楼梦》的结局。4.利:①能使作品中的部分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弊:容易误导读者,使他们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5.首先,文章指出《红楼梦》的两种预叙方式,并举例阐述直接预叙的特点;接着,重点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形式及其利弊;最后,指出正确看待预言叙事的方法。(每点2分)6.【D】D.“个性特征鲜明”错误。鲁迅在《示众》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但是内在个性特征是一致的,都是精神世界空虚、无聊,内心麻木、愚昧。7【A】B.“这与卡夫卡《变形记》中所使用的手法是一致的”说法错误,《卡夫卡》用变形的方法体现象征性,不是现实主义写法。C.“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抨击的‘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一样……”说法错误,“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不一样,他们是鲁迅所厌恶和抨击的反动文人,是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所以这里应为“无恶意的闲人”。D.“健全国民身心”错误,“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表达对唤醒麻木民众精神的呼吁。8.①凸显人物共性。小说中的人物面目模糊,也没有精心刻画的中心人物,意在展现“看客”群体的众生相,更能集中笔墨凸显人物的共同习性一“看”。②强化象征意味。《示众》中的人物,没有姓名、身份,只有标志性的生理特征,高度抽象化,象征了众多普通的中国人,体现出看客心态是中国国民共同的病态心理。③突出小说的主题。没有姓名使人物更具普遍性,深刻批判了中国特有而又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顽疾。(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满分。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9.①巡警对“白背心”进行示众的刑罚。②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打发无聊,体现了中国的看客文化。③前来围观的人同为被压迫者,却成为示众刑罚的参与者,统治阶级施暴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悲剧性。10.【BEG】句意: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然享国岁久”,主谓结构,“岁”为主语,“久”为谓语,句意完整,且“近者”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B处断开;“近者稍倦于勤”,状语后置句,“于勤”为后置状语,E处断开;“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兼语结构,“小人”为前句宾语,后句主语,“乘此”为状语,“进”是“小人”的谓语,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G处断开。11.【B】A.正确。“顾”,回头看。/环视。句意: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B.错误。“竟”,到底。/结束、完成。句意: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不能写完,而想要停笔(不写)。C.正确。“用事”,当权。/做事。句意:如果不贤的人当权。/吏部上奏请求加紧选拔郎中,奉旨按照旧例去做事。D.正确。两处“笃”都是“病势沉重”的意思。句意:他在病危的时候。/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12.【D】D.“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错,文中“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意思是卢怀慎虽然贫穷,但是他对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13.(1)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关键字:谓、一、成。)(2)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来成就唐玄宗太平盛世的基业,怪罪他什么呢(为什么怪罪他呢)!(关键字:戮力、济、罪)14.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满分,可不分析)解析:结合“能知其贤而下之”“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可概括出,谦逊让贤;结合“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可概括出,清正廉洁;结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可概括出,善于荐人;结合“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可概括出,明察政事;结合“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可概括出,理政能力有限。参考译文:材料一: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司马光评论说:昔日(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 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责备他什么呢!材料二: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卧在床很久,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哀悼惋惜。15.【C】C.“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避世心态油然而生”错误。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想扭转乾坤,即抱建立功业之志。颈联是说,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到回天撼地之日,肃清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之后就功成身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16.①颔联:借对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贾谊和王粲的惋惜和同情,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②颈联:既要扭转乾坤,又并不贪恋名利的崇高理想。③尾联:诗人自比凤凰,以清高自守、光明磊落的人格自况,并对那些自己追名逐利、却妄加猜忌他人的无耻小人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批判。译文: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赏析: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清代查慎行谓“王半山(安石)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查初白十二种诗评》)。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17.(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重点字:称)(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字:暖)(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18.①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②混沌、无形、难以捉摸的③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再迷茫【解析】①处,根据“日晷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在钟表普及使用之前”可知,日晷曾是常用法人计时仪器,故可填“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②处,根据“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历程中,在日晷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如果说空间的维度是立体、清晰、完全可感触的,无所不在的时间维度却是”可知,时间维度应与“空间的维度是立体、清晰、完全可感触的”相反,故可填“混沌、无形、难以捉摸的”。③处,根据“从此对时间这个不可思议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的认识”可知,此处可填“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再迷茫”。19.①“看”突出了日晷能帮助人们清楚地感知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抓”突出了日晷有助于人们把握时间、掌握命运。②“看”“抓”二字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将难以捉摸的时间刻画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20.①比喻②断章取义③特定称谓【解析】①“你瞧,又开始画饼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指上司给的空头承诺”比作“画饼”,而没有实际行动或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②结合“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可知这是不考虑原文而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可填“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③此处的“糊弄学”指的是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1.很多情况下,在一些亲戚、同事或者朋友提出无理要求时,人们总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把拒绝的意图包裹起来。(修改一处1分,两处3分。若有过多修改,在不影响句意、语法的情况下,不扣分。<如“包裹”改为“包装”不扣分。>)【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将“在”提前到“一些”前面。二是主客颠倒。“拒绝的意图总是要被人们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起来”改为“人们总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把拒绝的意图包裹起来”。22.示例一: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态度,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示例二:不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23.【材料解析】(1)对于材料的理解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进行设问,写出材料探讨的对象——团队,探讨的目标——让团队有潜力,容易成功。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对第一段问题的回答。第二段一些人的观点侧重于团队成员的“同”。“同”指的是成员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性,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一致,努力方向一致。第三段侧重于团队成员的“异”。异指的是成员观点、能力、专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即追求目标的过程、方式方法、每个成员发挥的作用可以不同。(2)关于审题立意本次作文命题并没有直接将大方向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反而给出了两个看似矛盾对立的观点,由这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作文材料体现的两个关键词“同”和“异”,看似是一对反义词,实则在团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同”的内涵是团队的目标与方向性的一致,而“异”的内涵是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化,发挥团队成员个体的优势,但这并不妨碍共同目标的一致性,反而有助于扬长补短、突破创新,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作文重在考查学生对 “同”和“异”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明白一个团队要想获得成功,既要团队成员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协同一致,又需尊重团队成员在观点、能力和专长各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学生在写作时,应围绕“同”和“异”二者的内涵和作用展开,阐述二者在促使“团队”走向成功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即视为偏题。对于“团队”,考生要能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做出联想,要能够想到集体、国家、民族或世界,这样才能写得深刻。(3)对引导语的理解①“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上面材料”,要求学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其中的“你”应该特指考生,就人群而言,可以理解为“新时代青年”或“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启示”是指看完某种事物后,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这就要求考生行文应注意要联系材料,所有的观点应该从材料思考得出。②“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此”指的是上一句中的“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写作的重点是“启示”,但“启示”要建立在准确理解材料内容和含意的基础之上。③“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是指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和体会,“思考”指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这要求学生的写作要有材料,但不能只是就材料评材料,而应由此及彼,由材料向自己的生活扩散,写出自己的领悟和体会。(4)立意举例同异助力团队发展。求团队之同,存个体之异求同凝聚向心力,存异激发创新性求同使1+1≮1,存异使1+1>2坚定共同目标,发扬个体差异秉持团结之风,兼顾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促发展,合作共赢孕新机以同踏平坎坷,以异铺就大道同以合作,异以互补求同存异,共创佳绩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鹤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Word版带解析)
2022届河南省豫北名校高三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预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最终模拟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11:40:01
页数:8
价格:¥3
大小:53.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