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
2
/14
剩余1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念2024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 伦埋和政治。说埋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3分)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狩猎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①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 “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②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③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卖香烟的!”他走过去。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你不卖梨糕了?”“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④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讲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启他的“离乡”之旅,也为后文“还乡”张本。B.在这个专门争斤论两的城市,姨表妹被培养成了“生活能手”,这也是年轻的孟安卿离乡开始生活大狩猎的原因之一。C.“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的原因除了“青春”“雄心”,还因为他对故乡的情感淡漠。 D.孟安卿在旅馆里拔白头发的细节,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明了他希望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故乡人面前的心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有性格有主见的少女形象。B.句子②通过孟安卿动作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归乡时的迟疑心理,制造合理的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张力。C.句子③写卖纸烟的“熟人”,说明孟安卿并没有忘却故乡和故乡的人,和“熟人”忘了自己形成了对比。D.句子④“按月出租”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他乡与故乡,孟安卿无处可逃。8.有评论说,孟安卿是理想的化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本文和《祝福》都有一个“归乡”模式,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个“归乡”模式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4分)(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4分) 14.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沅水驿(明)王守仁①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耶溪②有信从谁问,楚水无情只自流。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注:①王守仁,号阳明,余姚县(古属绍兴府)人。本诗是诗人因触怒权贵被谪至贵州龙场途中所作。②耶溪,即若耶溪,绍兴著名的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的“辰阳”、“沅州”是诗人被贬谪到贵州的途径之地,“古驿楼”照应标题中的“沅水驿”,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地点。B.颔联突出路途中环境的空寂荒凉。“风土异”即自然环境不同,“瘴云浮”写出南方瘴气重的特点,突显自然环境的恶劣。C.颈联中的“耶溪”巧妙化用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的“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之意,表达作者因被贬而厌倦官场之情。D.尾联选取了“鹤”的意象,但其含义与刘禹锡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不同。16.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中作者的感情变化。(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也有与之相近的句子“,”。(2)王充在《论衡》中有言:“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荀子《劝学》中的 “,”八个字与之意思相近。(3)电视剧中主人公与挚友离散多年,在久别重逢的一刻却将只有深情的凝望。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诸多描写无言、无声却情韵悠长的情景的诗(词)句,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成为现象级爆款,敦煌、三星堆等遗址动态备受社会关注,我国____A____。但与此同时,考古专业招生难、考古岗位招人难的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①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已逾百余年,②考古队伍和工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④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⑤寻找历史遗物,追寻历史跫音,⑥更多时候需要从业者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⑦考古从来不是一项可以凭“赚了多少钱”来计算价值的事业。⑧但让全社会看见其价值所在和光明前景,⑨启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⑩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从事考古需要强烈的情怀,但____B____。我们要努力改善考古人员的工作待遇、拓展考古人员的成长空间、解决考古人员的生活问题,让留下不只是“奉献”,情怀不再是负担。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A:B: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序号__________修改序号__________修改序号__________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对于青岛的樱花,我久已听人讲究过;既然今年有看着的机会,一定不去未免显着自己太别扭;虽然我经验过的对风景名胜和类似樱花这路玩艺的失望使我并不十分热心。太阳刚给嫩树叶油上一层绿银光,我就动身向公园走去,心里说: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这个主意果然不错,差不多除了几位清道夫,就只有我自己。我在那条樱花路上来回蹓跶,远观近玩的细细的看了一番樱花。②樱花说不上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它艳丽不如桃花,玲珑不如海棠,清素不如梨花,简直没有什么香味。它的好处在乎“盛”: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来一阵微风,樱树没有海棠那样的轻动多姿,而是整团的雪全体摆动;隔着松墙看过去,不见树身,只见一片雪海轻移,倒还不错。设若有下判断的必要,我只能说樱花的好处是使人痛快,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若是以一朵或一株而论,我简直不能给它六十分以上。③无论怎说吧,我算是看过了樱花。不算冤,可也不想再看,就带着这点心情我由花径中往回走,朝阳射着我的背。20.请用否定句概括出作者对青岛樱花“不十分热心”的原因。(4分)21.请简要分析划线处两个冒号的用法的不同。(3分)22.请简要分析加点处“发了疯”一词的词意。(3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的讲话中引用了古语“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东难为功”,该语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宣帝纪》,意指做事顺乎义理,就容易见效;行动违背时势,就难以成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念2024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语文答案1.D【解析】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2.B【解析】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3.C【解析】A项,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B项,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D项,“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4.【参考答案】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评分建议:共4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参考答案】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评分建议:共6分,每点2分,原文对说理构成因素的相关论述1分,结合该论述进行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对故乡的情感淡漠”错误,文中写柳树上的鸟儿,写果园的树,街上的狗、猪及声响和后文补充他小时候买零食等都可见孟安卿对故乡的情感是深厚的、眷恋的。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按月出租的房子”强调突出了“按月”,与“火车”“旅馆”两个意象一起是想表明在外狩猎的生活是漂泊的、无依的。8.【参考答案】①他是有理想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评分建议:共4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 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离乡、归来、再次远离”1分;追问人生意义等主旨、影响1分)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第三人称”或“全知视角”1分;“内心世界”“心路历程”或有具体的“精神困境”1分)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回忆与现实交织”1分;“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变与不变”或人物命运1分)(评分建议:共6分,每点2分,没有对“归乡”模式的阐释,即“离乡、归来、再次远离”,最高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忘记了对管仲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安忘其怒”“出忘其雠”结构整齐,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遂”作为下一句的句首,前面应断开。“是”,指示代词,指代“遂立为仲父”这一内容,前面应断开。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偏辞”是一面之辞,片面之辞的意思。D.“妇女无所幸”的“幸”指宠幸、宠爱,与文中“侥幸”的词义不同。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将国内治理得秩序井然”于文无据,从“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可知贵贱长少都随着齐桓公更加敬重管仲,而非齐桓公。故选D。13.【参考答案】(1)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2)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炮宰”,古代职掌庖厨的人,1分;“进”,进奉,1分;“强”,勉强、强迫,1分;大意1分。(2)“节”,关键,1分;“莫”,没有谁(人),1分;“亡”,使动用法,使……灭亡,1分;大意1分。14.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材料二则强调国君的作用(善于用人)。(评分建议: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一句,韩非子否定了叔向、师旷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在文末“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中总结道:齐桓公成功的原因在于君臣合力。根据材料二中荀子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无人可以灭掉他,接着列举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诸多事例,证明齐桓公对于掌握治理天下的关键已“尽有之”,他能成就霸业,“非幸也,数也。”【参考译文】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虞叔在虞国时笨,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后性命不。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成功扬名,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材料二: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言谈中也耻于谈论春秋五霸。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春秋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在以前,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它杀死了他的哥哥;现在,在家庭内部,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廷之内,他更是纵情作乐、奢侈放纵,齐国收入的一半还不够他消费;对外,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了三十五个国家。他的所作所为是这样的险恶肮脏、骄淫奢侈,这样他怎么能够为孔子的门下得所称道呢?“齐桓公这样,齐国没灭亡反而称霸诸侯,这是为什么呢?”答道:“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15.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颈联中的“耶溪”与“楚水”相对,耶溪是作者家乡的小溪,楚水是作者被贬途中经过的河流。这一联借“耶溪”指代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王籍的《入若耶诗》无关。16.【参考答案】①因触怒权贵遭贬而感到落寞失意。颔联借景抒情,异乡风土空寂蛮荒,“日怜”“惟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落寞。②在贬谪途中因思乡而感到孤独寂寞。颈联以“耶溪有信”和“楚水无情”对比,表达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③虽然身处逆境,但作者并未放任自己的悲观情绪,而是努力告诫自己要在逆境中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尾联写自己虽然被贬去偏远的贵州,但庆幸因此获得了更大的身心自由,如闲云野鹤一样可以摆脱世事的羁绊,潜心钻研学问。(评分建议:共6分,每点2分,其中情感和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示例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示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示例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示例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A出现了考古热潮B不能只靠情怀(评分建议:共4分,每空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9.①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已逾百年(“逾百余年”改为“逾百年”) 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去掉“随着”)或④考古工作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添加主语)⑨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搭配不当,“启发”改为“激励”)(评分建议:共6分,每空2分,写对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20.①听人讲究过没有好奇心;②看过的风景名胜没有给作者好的体验。(评分建议:共4分,每空2分,否定词1分,原因1分)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的冒号用在“说”的后面起提起下文的作用(1分);第二处起解释说明作用(1分),冒号后对樱花从一丛到一枝再到一株株盛开情景的描写都是在解说“盛”字(1分)。(评分建议:共3分,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发了疯”的本意是指失去常态(失去控制/反常)(1分),在句中写出了春天的樱花开得热烈肆意(1分),表达了作者对樱花开得过于繁盛反而适得其反的遗憾(1分)。(评分建议:共3分,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作文解析】本次作文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生须在阅读题目给出的材料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一)关于题意理解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1)对材料的理解材料共1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的讲话中引用了古语“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这句话首先告诉我们习近平主席在国际重要讲话中引用了“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这一古语。这说明这一古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尤其价值和意义。第二层,该语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宣帝纪》,意指做事顺乎义理,就容易见效;行动违背时势,就难以成功。这句话说明这句古语的出处及释义,其意思是:做事顺乎义理,就容易见效;行动违背时势,就难以成功。这句话告诉我们:“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这一古语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正面来讲,做事情要顺乎义理。“理”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中所蕴含的规律性,“顺理而举”就是要顺应规律。另一方面,从反面来讲,行动不能违背时势,否则就难以成功。“时”即“时势”,“时”往往与“势”紧密相连,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过程的大势、趋势。《易传•艮卦》所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静行止只有适应了时势发展,才能有光明的前景。综合两方面的意思,这句话强调做事情既要顺乎义理,又要顺应时势。中国古代贤哲常将“理”与“时”作为一对范畴,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因而做事要把握规律、顺应时势。把握理、时、势,尊重规律、顺应人心,因时顺势、主动谋势,是中国古代先贤定国安邦的精髓要义。(2)对引导语的理解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其中,“联想”是由材料引发的联想,写作时可以联系个人、企业、国家的事例来说明“顺理而举”、“应时而动”的道理。“思考”是对材料的思考,围绕着材料内容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如什么是“理”,什么是“时”,为什么要“顺理而举”,为什么不能“背时而动”等。(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能联系现实深入阐述“把握规律”、“顺应时势”两个方面,并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属于符合题意。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六校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广东省四校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附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附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附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广东省六校2023届高三数学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广东省六校2023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PDF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11:25: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37.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