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二上9月月考语文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来看,先秦儒家思想中哪些部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A2.A3.D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②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③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④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结合“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既要胸怀宽广,又要有宽恕之心;既要追求高远,又以天下为己任。结合“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分析可知,我们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夫妻粉庞泽云雨镇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夫妻粉”。这粉摊经过几代的单传,传到了鲍大勺手里,那手艺已经是炉火纯青了。摊上只有两张案桌,是用四条长板凳支起的。案桌周围参差不齐地摆着几把竹椅、几个方凳和几个石礅。旁边,是一张放调料、碗具、家什的条桌和一个泥炉。泥炉上架着一只深底铁锅,锅上没有盖儿,却横着一个钻着密密麻麻小眼的桃木压漏。因为夫妻粉的传统忌用现成干粉条,说是“干粉不鲜”;都是把粉面和好了,放入压漏里挤压,直接从眼儿里落水下锅的。这样,煮出来的粉晶莹透亮,有鲜气。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人多逼得手脚忙,两口子半天下来,裤裆里都是汗。 是的,这粉摊有些与众不同:只卖半天。倒不是怕忙,而是要用半天去预备调料。饭靠火候,酒靠窖,百样佳肴靠调料嘛!这粉,绝就绝在调料上。咋绝?酱油醋,葱姜蒜,味精白糖辣子面。这些普通的玩意儿它都下,自不必说。可有两样东西,却是外界人不大晓得的,那就是娃娃椒和雅鱼汤。娃娃椒是离雨镇十五里地青溪山上的特产。一般的椒,一粒就是一粒,可娃娃椒大粒上还背着个小粒,肉头厚,润色好,油气重,不但麻味浓,还有一股醉鼻舒肺的特殊香气。这娃娃椒在青溪山上只有几十棵树,夹杂在遍坡遍岭的普通野椒之中;而且,还专爱往那悬崖峭壁上长。雅鱼则是雨镇边羌江里的独产珍品。肉细嫩,且无刺,熬出汤来,又白又酽又鲜。可是,这鱼专生于江边激流拍岸处的石穴、石腔,要得此物还有几分危险。历来夫妻粉的摊主儿都有“上青溪,悬采娃娃椒;下羌江,险捉雅御鱼”的本事。不然,就当不了摊主。然而,也曾有人把以上调料样样数数弄了个齐,但做出粉来,却仍然比不上“夫妻粉”。他们不晓得,这料的齐全,还只是事情的一半;还有那怎样配料的另一半呢?配调料也像和墙泥、抓中药一样,得严格地讲究比例,这就全靠人的摸索了。如今的鲍大勺,是朗个在配调料?那是金口玉牙也问不出来的。人们只是传说着,说他都是五更半夜起来配,把窗户掩了,把门闩子上了,还要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袁老头儿。这老头原是公司的品酒员,那味觉器官灵得令人吃惊。用这张嘴来吃粉,那体验当然就比别人更为深、细,评价得也就更为中肯。这几年老头儿退休在家,嘴闲得慌,没那么多酒品了,就一头扎进了雨镇的小吃摊儿,这夫妻粉摊当然是常来的。“喂,鲍老板,”有一回,袁老头儿吃完粉,一边捏着根火柴剔牙,一边就对夫妻粉评起来,“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咸,香中透鲜。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既不肯换摊子,那就多卖半天嘛,”婆娘忍不住又说,“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鸟,也别做排尾雁呀。”“多卖半天?”鲍大勺觉得婆娘说话太可笑,“那找哪个去给我下江捉雅鱼?第二天还卖不卖了?”“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 汤顶嘛。”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嘿嘿!这鱼汤怎么能换呢?祖上没这个规矩,再说,让人吃出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嘛。”“你呀,就是……”就是什么,婆娘一时找不到合口的词儿,就跳过去说,“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窸窸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地品?孙二娘开黑店,用人肉包包子,不是看到几根什么毛,武松还吃不出来呢!”“不会品?袁老头儿会不会品?”“雨镇上有几个袁老头儿?他不来,又咋样?”是的,就是袁老头儿不来,也不会影响夫妻粉生意的。夫妻粉名声在外,就是换了鱼汤,一般人马上也不会就吃得出来。特别是那一群一群来雨镇旅游、公干的人,他们晓得个啥?可是,鲍大勺还是不愿这么做。婆娘拗不过他,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婆娘的话真还说准了。不到两月,鲍大勺碰到了难事:由于农村的承包越来越彻底,青溪山的林坡划给了十户农民。要吃娃娃椒,只剩一条路:买。可是,现时的物价,又兴自调了。物以稀为贵,物以需为贵。娃娃椒对于鲍大勺来说,既需又稀,因此,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要三十块钱一斤。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这事使鲍大勺很伤心。那十户农民,可以说每回到雨镇赶场,都要吃他的粉,吃过又都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如何如何的好,还说鲍家两口子的品性也好,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可是,这些人的脸,朗个一下子都变了呢?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从粉摊写起,设施简陋,生意红火,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桃木压漏”的描写巧妙点染出老店的特色。B.鲍大勺配调料时,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这照应了前文的“几代单传”,也增添了夫妻粉的传奇色彩。C.袁老头儿是粉摊的常客,也是小镇的美味鉴赏家,他对夫妻粉的盛赞维护了粉摊的招牌,却引发了夫妻两人的争执。D.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放开物价后,卖娃娃椒的农民跟着涨了价,小说结尾反映了鲍大勺面对社会变革猝不及防的心理。 7.文中插入对娃娃椒和雅鱼的叙写,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段文字叙述了娃娃椒和雅鱼的特点,侧面衬托出鲍大勺谋生的艰辛、开店的诚信。B.娃娃椒只生长在青溪山上,为后文青溪山林划给农民后,鲍大勺只能高价购买做铺垫。C.既要到山崖上采椒,又要到江水里捉鱼,采配费时费力,交代了粉摊只卖半天的原因。D.椒专爱往悬崖峭壁上长,鱼专生于激流石穴中,两者象征了当地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8.本文中夫妻俩的对话,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如果作者续写,鲍大勺最终是否会依从婆娘的话,改变夫妻粉的调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答案】6.C7.D8.(1)多处运用方言,如“伸抖”“着辣”等,体现地域特色,富有乡土气息。(2)穿插引用民谚俗语,如“马要鞍装,人要衣裳”“桌椅吱嘎,篷子补巴”等,增加了语言的趣谐性。(3)纯用口语,多用问句,表现了夫妻俩拌嘴的生活气息。(4)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9.不会改变。理由:(1)鲍大勺是个恪守传统的人,而改变调料违背了祖训。(2)鲍大勺视袁老头为知音,非常在意顾客的用餐体验。(3)鲍大勺认为十户农民“厚脸皮”,所以不会仿效。(4)作者借此肯定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坚守传统的做法。会改变。理由:(1)鲍大勺在妻子面前赔笑让步,口气已经变软。(2)除了袁老头,其他人也吃不出差别。(3)娃娃椒价格大幅上涨,难以维持原来的配料。(4)作者借此表达对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世道人心的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却引发了夫妻两人的争执”错误,由原文“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可知,是市场的影响和生意的兴隆引起的夫妻的争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插叙手法作用的能力。D.“两者象征了当地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错误,属于过度解读,此两者只是写这两种东西难得,刻画鲍大勺诚信不欺的形象,进而揭示成功贵在诚信、肯定商品经济浪潮中坚守传统的做法的主题。 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由原文“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可知,多处运用方言,体现地域特色,富有乡土气息;由原文““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可知,穿插引用民谚俗语,增加了语言的趣谐性;由原文“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和“‘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汤顶嘛。’”可知,纯用口语,多用问句,表现了夫妻俩拌嘴的生活气息;由原文“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鸟,也别做排尾雁呀”和“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可知,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题型要先明确观点,再具体分析。不会改变。由原文“‘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可知,鲍大勺是个恪守传统的人,而改变调料违背了祖训;由原文“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可知,鲍大勺视袁老头为知音,非常在意顾客的用餐体验;由原文“这些人的脸,朗个一下子都变了呢?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可知,鲍大勺认为十户农民“厚脸皮”,所以不会仿效;从主题展现的角度分析,作者在鲍大勺这一形象上,用笔最多,对他诚信品质进行了肯定,作者借此肯定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坚守传统的做法,所以鲍大勺不会改变夫妻粉的调料。会改变。由原文“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可知,鲍大勺在妻子面前赔笑让步,口气已经变软;由原文“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窸窸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地品?……”可知,除了袁老头,其他人也吃不出差别;由原文“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要三十块钱一斤。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可知,娃娃椒价格大幅上 涨,难以维持原来的配料;从主题展现的角度分析,作品结尾并未写鲍大勺调料贵也不怕,作者借此表达对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世道人心的思考,所以所以鲍大勺也有可能改变夫妻粉的调料。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系着丝绳的短箭,因系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常人。C.老子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14.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答案】10.B11.C12.A13.(1)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14.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钧鱼用的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错去射它。 其中,“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三者句式一致,且均结构完整,各自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走者”“游者”“飞者”分别对应前面的“兽”“鱼”“鸟”,作三个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在三者前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位高于太师”错。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这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贾”,商人;“虚”,空,空虚,此处译为“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高尚的品德。(2)“合”,合并;“离”,分离;“霸王者”,称王称霸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大意,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隐君子”即“隐居避世的人”,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老子“隐君子”的内容即可,如“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之衰,乃遂去”“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册,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抛弃你骄傲自满的作风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放荡的志向,这些对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钧鱼用的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错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能驾着风云升上天空。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了。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真意,共五千多宇,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功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所以长寿。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曾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个稳居避世的人。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印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顺应自然,无所追求而使百娃得到感化;清虚宁静,无欲无为而使百姓变得正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唐】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鼓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举目所及皆异地之景,引发思乡之情,“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手低眉间有着深深的感伤。B.第二联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C.泛觞是古时一种宴饮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的气氛之中,也完全从孤独失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变得洒脱了。D.尾联诗人将仕途多阻、身处异乡的隐痛和盘托出,末句以“身羁旅”与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旅次”二字。16.唐代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以“清奇”二字评价方诗,“清”指清丽的风格,“奇”指奇巧的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5.C16.①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设体现“清”。选用“鹤”“蝉”“凉月”“澄泉”等意象,描绘了清秀风雅的画面,营造出清丽脱俗的意境风格。②情感表达上追求清远闲适的人生境界。诗人倦于人世浮沉,牵挂故园,尾联更是传达了对江南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侧面反映了诗人渴望恬静安宁的心态。③炼字追求“奇”。“投”“曳”“迟”等词的选择独具匠心。比如,“泛觞迟”的“迟”字,点出诗人对着泉流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坐出神的情态。④造境手法平中见“奇”。颔联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叫着飞过别枝,绘声绘色,传神逼真,使读者身临其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也完全从孤独失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变得洒脱了”错误。从“倦”和“迟”这两个字可知,诗人并未从孤独失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故选C。【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颔联“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和“凉月”“澄泉”,以飞翔的鹤、清啼的蝉、清凉的月、澄澈的泉,描绘了清秀风雅的画面,营造出清丽脱俗的意境风格。尾联“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可知,诗人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从侧面反映了诗人渴望恬静安宁的心态。颈联“澄泉绕石泛觞迟”,“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幅寡言少欢的神态,“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从写景角度而言,颔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视听结合,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才能获得知识。(3)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朝闻道②.夕死可矣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后知至⑤.慎终如始⑥.则无败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夕、致、格、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 “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横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所适从体验手足无措杠杆B.无法呼吸体验神魂颠倒统治C.无所适从验证神魂颠倒杠杆D.无法呼吸验证手足无措统治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B.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C.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D.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为政之要,惟在得人”B.“君子之仕,行其义也”C.“上古君王,为政好德”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答案】18.A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所适从:指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无法呼吸:因为(激动、恐惧等)而感到呼吸困难。从后文中“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可知,此处是强调不知怎么办才好,应用“无所适从”。 第二空,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验证:经过检验得到证实。从后文“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可知,文中强调亲身感受,应用“体验”。第三空,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一般形容迷恋某种事物而精神恍惚。从文中“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没有办法理解庄子而感到慌乱,应用“手足无措”。第四空,杠杆:①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②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事物或力量。统治:控制;支配。在文中,作者是要表达一个人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对社会的调控。此处是将“杠杆”用作动词,应用“杠杆”。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1)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才导致“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2)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先要开阔眼界之后才会扫清俗情。故应是“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填入句子的位置,其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所表达意思类似,也就是借助世俗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A.句意: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这句经典指出了人才对于治国经邦的重要性。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B.句意:君子出来做事,是为了尽道义。强调拥有了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符合题意。C.句意:上古君王,喜欢用道德治理国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D.句意: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意思是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强调思想的自由,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为组织好研讨活动,年级学生会决定邀请本校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给予指导,下面是其邀请函正文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①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②陶冶审美情操,③我们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④操办一场专题研讨会。⑤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⑥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在此,⑦我们特邀您担任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⑧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⑨恭候您莅临指导。【答案】(1)③删去“围绕”或者删去“以……为”;(2)④将“操办”改为“举办”;(3)⑤将“贵校”改为“我校”;(4)⑧删去“拨冗”或“从百忙之中”“抽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③句式杂糅,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和“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删去其中一种句式即可。④“操办……研讨会”搭配不当。“操办”是独自办理,不须别人插手的意思;“举办”指举行活动,办理事务,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强调的是主体。⑤谦敬词用错,“贵校”是对别人的学校的尊称,这里称呼自己的学校,应改为“我校”。⑧“拨冗”是敬词。指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与句中的“从百忙之中”“抽身”语意重复。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脂砚斋对凤姐的评价较为全面,既赞“凤姐无私”,也言其“可怕可畏”,又贬其“奸酸刻薄”,还评其“极不义气”,更称其为“贾宅第一罪人”。(1)凤姐原名__________,为贾府__________的妻子。(2)请从脂砚斋对凤姐的评价中任选一种,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①.王熙凤②.贾琏(2)示例:事件——秦可卿死后,宁国府无人能担起操办丧事的担子,王熙凤不畏困难,答应贾珍请求,协理宁国府,整治丧事,不偏于爱恶,确立规矩,秉公办事,将宁国府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端,短时内一概都解决了。结论——熙凤因无私而能更好地施展才华,也得到了阖府上下的称赞,因而评熙凤无私是有道理的。【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据此可知:凤姐原名王熙凤,为贾府贾琏的妻子。【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王熙凤“凤姐无私”是有道理的。“凤姐无私”主要是针对王熙凤处理秦可卿的丧事而言的,秦可卿死后,宁国府无人能担起操办丧事的担子,王熙凤不畏困难,答应贾珍请求,协理宁国府,整治丧事,不偏于爱恶,确立规矩,秉公办事,将宁国府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端,短时内一概都解决了。熙凤因无私而能更好地施展才华,因而评熙凤无私是有道理的。王熙凤“可怕可畏”是有道理的。王熙凤“可怕可畏”,是由于凤姐在人情世故上的机变,待人接物上的泼辣,对此脂砚斋有这样评语:“琏二爷惧内形景写尽了”,“凤姐训贾琏声势亦盛矣,令人胆寒”,“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怕可畏!”可见王熙凤的强势已经使贾琏畏如虎,只能言听计从。在六十五回“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中,兴儿曾这样评说凤姐:“……人家是醋罐子,她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她有本事当着二爷的面打个烂羊头。”然而王熙凤再怎么强势,毕竟是女人,而且随着身体的一点点垮掉,她后来已经无力惩治贾琏;而贾琏一旦翻脸,强于王熙凤十倍,他可以休妻,甚至可能杀死王熙凤。这就是《红楼梦》一派华丽温婉场面下残酷的人生,曾经的强者王熙凤其实也是一个可悲可叹可怜的女性。因而评王熙凤“可怕可畏”是有道理的。王熙凤“奸酸刻薄”是有道理的。贾瑞只是偶然对她起了不轨之心,伤了她的自尊心。于是,凤姐便有意引诱贾瑞,在园子里向他笑,暗地里却寻思着:“这才是真正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呢,哪儿有这样的禽兽,他若是继续如此,就把他弄死,让他见识见识我的方法!”王熙凤两番使计,使贾瑞不但重病在床,还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本可以放贾瑞一条生路,却置贾瑞于死地,体现了王熙凤的“奸酸刻薄”,因而评王熙凤“奸酸刻薄”是有道理的。王熙凤“极不义气”是有道理的。王熙凤居然撵了周瑞家的儿子,原因是那小子在凤姐生日那天犯了错,洒了馒头,事后认错态度不好,于是凤姐大手一挥撵了。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王夫人的心腹,可凤姐居然不看太太的面子,只接把周瑞家的儿子撵了,还吩咐两府里不许收留他,体现了王熙凤的“极不义气”,因而评王熙凤“极不义气”是有道理的。王熙凤“贾宅第一罪人”不恰当。脂胭斋评王熙凤为“贾宅第一罪人”主要是因其使各种狠毒手段阻止贾琏娶尤二姐,而不顾贾家香火延续。虽然王熙凤阻止贾琏娶尤二姐一事确表现出了女性的嫉妒、自私和 狠毒,是一大罪责,但因此就断定她是“贾宅第一罪人”是不恰当的。贾府真正“第一罪人“绝非是某个个体,而是穷奢极侈、吃喝玩乐、养尊处优、声色犬马的府中掌握者,是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一代不如一代的子孙,是滥用职权、损公肥私、离心离德的贾家上下,其中包括贾府众多仆从。将所有人的罪责归于王熙凤是不公平的,不恰当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负重前行,方得始终人一出生,身上便有了无形的“大木头”,人们背着大木头前行却各有各的选择:有人选择抛弃;有人为轻松些选择将大木头越削越短;有人则默默无闻,始终负重前行。然而材料告诉我们,只有负重者才可以凭自身力量跨越沟壑。其实这所谓的“大木头”,就是我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啊!一个人始终将责任放在心上,不断砥砺行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时,便会用自己超出旁人的能力化解。其他人嫌弃这责任太沉重,便不断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遇到问题时自然只能低头叹息。曾参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肩负这“任重”方能达到先贤指明的“道远”,压在身上的大木头就仿佛是无形的生活压力,不断地压迫自己,有的人不堪重负,倒下,却没能再站起来;有的人选择忽视逃避,做了一个只会放弃自己的人;能承受住压力并勇敢前行的人是胜者,是令人敬佩的。虽然负重和减重前行的人在前期并没有差别,但到最后,胜利的人是负重者。日本颓废派作家太宰治在其作品《人间失格》中写道:“生而为人,我很遗憾。”为什么要遗憾?太宰治的遗憾,是在认清了人之本性和社会现实中的虚假、黑暗与冷淡之后的遗憾,他多次自杀未遂, 最终还是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许就是不堪重负,最终只想减重的例子吧。认识到现实残酷的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他不堪重负而死了呢?既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为什么不勇敢承担起自己的重担,而以一死减重呢?对此,对人各有言,我却不置可否。勾践遭受亡国之痛,却能卧薪尝胆;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古代女将花木兰,迫于家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承担起替父从军的责任,以区区女儿身竟混迹军队中12年,还成为了将军;宋濂担起求学的责任,手冻僵也要继续,一日三餐,只吃两餐,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无慕艳意;司马光家穷,点不起油灯,便凿壁偷光;马丁·路德·金多次受到死亡威胁,几乎在监狱度过半生,却仍然初心不改;海伦·凯勒盲聋哑,却以自己坚强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华章。这些人中,哪一个不是忍辱负重,哪一个不是负重前行,这些人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度过人生呢?负重前行是给自己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是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是一种期望,也是一种信仰。不忘初心,负重前行,方得始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由两则组成,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两则材料有同有异。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联系现实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奋斗。第二则材料中的“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以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凭借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便被拦下、不能再继续前行。背负的“大木头”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而这些正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对其不放弃、不抛弃,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都强调了“担当” “奋斗”,这就是立意的方向。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只择其一;“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即要求考生对两组示范性的词有所辨析,可以是具体的语句体现,也可以是行文思路中的体现。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可以分析为何需要负重前行,因懈怠而减轻重量会有什么后果,如何更好地克服前行中的困难,担起该担的责任。可以联系现实批评那些“躺平”者,“ 摆烂”者,从而号召广大青年践行曾子的格言,为托举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注意发言稿的格式。立意:1.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2.青年人当担负使命,负重奋进。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10:55: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6.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