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3/22

4/22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理解“中华不振”“租界”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字词乐园疑惑训斥胸怀赞叹juéshěnfànwèisùxīhuáizūhuòchì崛起沈阳模范魏校长严肃清晰淮安租界 竟然抱负胸怀追问赞叹屈辱果真非凡响亮哭诉指望撑腰围观劝慰不幸体会分量左顾右盼若有所思字词乐园 1.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3.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4.好像在思考着什么。()5.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6.劝说安慰。()7.指向左右两边看。可以用来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模范疑惑不解左顾右盼胸怀若有所思热闹非凡劝慰字词乐园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整体感知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第二件(10--14自然段):第一件(1--9自然段):第三件(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父让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却无处说理,从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2.画出“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周恩来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句子。3.思考: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课文精读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同学们的回答是课文精读 思考: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周恩来: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为了自己为了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而读书课文精读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精读 这一部分讲在(),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并号召大家向周恩来学习。修身课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结回顾 1.指名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2.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了解周恩来为什么事而疑惑不解?课文精读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租界?课文精读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兴课文精读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华不振”的含义:课文精读 课文11-14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这使他(),难以忘怀。周恩来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小结回顾 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合作探究 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合作探究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课后作业 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感谢各位的聆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20:55: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216.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