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历史卷(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该水利系统由自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A.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B.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显C.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出现需要长时段建设施工 的大型水利系统,说明当时组织能力强大,需要依靠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落实,这体现出良渚已经出现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A项正确;良渚时期未出现精耕细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看出生态环境破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良渚文化,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A项。2.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八故",一曰征(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四曰谋(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七曰雨(降雨与否)、八曰瘳(病愈与否)。这反映出()A.殷周之际社会动荡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D.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的卜筮与商朝相比,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所以更带有人文理性色彩,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商代与西周卜筮内容的不同,没有涉及殷周之际的社会状况,排除A项;生活化的卜筮不能说明天命观遭到质疑,排除B项;西周的卜筮体现出王权利用神权,排除D项。故选C项。3.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规定,诏书下行形式为御史大夫下丞相,丞相下车骑将军、中二千石、郡太守、诸侯相,郡太守下郡国都尉、农都尉、部都尉,再由都尉下达候官。这一现象()A.提升了政府信息传递速度B.体现了集权体制内在要求C.推动了文书制度日益繁琐D.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宣帝时期对诏书的下行流程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体现出了集权体制下的要求,B项正确;从材料所给信息无法看出传递速度是否加快,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文书制度的发展情况、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D项。故选B项。4.汉朝初年,“任子”是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吏二干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这一现象易导致()A.社会阶层严重固化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贵族政治卷土重来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二千石以上官僚“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可知,任子制度使官僚子弟可以凭借特权进入仕途,忽视了官员素质,易导致官员施政能力下降,B项正确;据所学,任子制度只是汉初选官制度的一种形式,并未导致汉代社会阶层“严重”固化,排除A项;据所学,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之一,之后官僚政治不断发展,汉朝任子制度并未导致贵族政治的卷土重来,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任子制度与官员考核制度变革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元年、太和十一年两次修改律令旧文,"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废除或降等了过去车裂、腰斩、夷五族等残酷的刑律。这一做法客观上()A.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B.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C.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两次修改旧有的法律律令,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严苛刑法。这一做法客观上适应了北魏封建化的历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和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都是孝文帝的主观目的,排除A和B项;律令儒家化的历程从汉代开启,排除C项。故选D项。6.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选项诗句历史现象A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B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圹头劝君酒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D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 月制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可知,三月出现干旱无雨的情况会影响到收获,说明小农户经济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具有脆弱性,C项正确。“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说的是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排除A项;“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圹头劝君酒”体现的是民族交流频繁,排除B项;“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反映了商业受时间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7.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A.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B.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革D.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期武将领兵收复失地的荣耀比不过状元及第,由此可见朝廷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D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排除B、C两项。故选D项。8.1137年,黄岩(今浙江黄岩)知县刘觉民推行分成制,“以金、银坑冶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雇佣劳动形式的普及B.社会经济活力的增强C.盐铁专卖制度被废止D.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朝廷在冶炼业领域采取了官民抽分的做法,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增强,B项正确;宋代雇佣劳动尚未普及,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专卖制度的发展情况,无法得知是否废止,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发展,排除D 项。故选B项。9.某位思想家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是()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C.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及所学可知,该思想家为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其思想重视人的内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心学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理学的实践论为格物致知,排除C项;王阳明心学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10.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喝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废除藏王制度,由中央任命的驻藏大臣处理相关事务,体现出了大一统理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华、夷的区分,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内地与边疆治理是否一体化,排除B项;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要看中央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等,排除D项。故选C项。11.鸦片战争前,丝的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六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丝、茶的出口量、出口额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被卷入了世 界市场,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A;材料信息无从得知经营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排除C;民族工业是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有一定的发展说法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故选B项。12.咸丰三年(1853年)夏,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雷以鐵首先在里下河设局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劝厘助饷,每一石米,捐钱五十文。该收入大多纳入地方金库,而非上交中央。这一举措()A.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发展B.旨在助推晚清的近代化C.简化了赋税征收的手段D.体现政治权力出现下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雷以鐵率先在地方征收厘金并将厘金纳入地方收入的做法,扩大了地方财政权,导致中央权力下移,D项正确;征收厘金用于地方军饷,并非为了促进洋务企业的发展,且洋务运动到19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表明雷以鐵征收厘金的目的在于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而非助推晚清的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赋税征收手段的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13.针对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严复认为:“牛有牛之体,有牛之用;马有马之体,有马之用……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主张意在()A.解释“实业救国”的合理性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为洋务运动指出新的方向D.宣传改良路径以挽救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是中国。根据材料,严复批判洋务运动的体用观,认为洋务派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到位,需要调整做法,再结合和严复是维新运动的人物可知主张宣传改良路径以挽救危机,D项正确;严复未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严复是维新派并非革命派,排除B项;严复批判洋务派的目的在于鼓吹维新,而非为洋务运动指出新方向,排除C项。故选D项。14.1884年中法战争中,香港工人自发开展罢工运动,船舶修造工人拒绝修理法国军舰,运煤工人拒绝法国“挑煤上船”的要求等。对此《申报》认为“中国之所恃者人心而已,而香港工人反对法国侵略者的罢工斗争正是这种人心团结的表现”。这体现出() A.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B.工人阶级朴素的爱国精神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法战争中,香港工人开展罢工运动以抵制法国侵略,这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的爱国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的联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15.1907年到1910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黄鹤楼》等剧目。这些剧目的演出()A.增强了民众对共和国的认同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C.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的意义D.是“亚洲觉醒”的主要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带有革命性质的剧目先后演出,说明剧目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C项正确;此时辛亥革命尚未爆发,排除A项;材料中剧目大多涉及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排除B项;亚洲觉醒的重要标志是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射”是古代“六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礼记》中,有大量关于先秦时期“射艺”的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礼记》材料二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朝廷设立了培养能带兵打仗的教育教学场所,即武学。宋代武学的招生途径为每三年招一期,选拔文武官员中谙熟兵法的战略决策者;武学生的生源有一定的限制条 件,入学者需是大臣命官的子弟或门生,或由京城官员做担保的中小地主子弟。武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理论部分以军事理论为主,并且为武学制定了专门的教材《武经七书》;实践部分包括身体训练技术和军事指挥,教学内容经过发展不断完善,朝廷将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兵卒,让武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操用,提高他们的军事实践能力即军事知识的运用水平。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宋代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衰退的开始。——摘编自匡丽萍《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的衍变特征及动因研究》材料三1904年后,随着《癸卯学制》颁行,蒙养院(招收3至7岁儿童)开设游戏、乐歌、谈话、手技、算术、数方、自然等7门课程,与体育相关者2门,分别为游戏和乐歌,并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蒙养院体育课教学比重较大。当时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幼儿体育广泛开展,每周一般是2~3个课时。由于开明人士和归国留学生对欧洲和日本近代教育理念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积极兴办私立学堂,倡导在蒙养院开设体操课,注重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同时十分向往欧洲和日本的国盛民强,提倡尚武精神,因此非常看重体操课,有些蒙养院体操课每周6个课时,与国文、算术同。蒙养院注意培育幼儿健壮的体格,促进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与成才,这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摘编自苏永骏、黄贵《清末幼儿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近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实行“射艺”教育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设立武学的背景与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蒙养院体育教育的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当今中国体育教育的启发。【答案】(1)目的:强身健体,培养人才技能;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等级观念,维护等级秩序。(2)背景:边境地区战乱频发,政府需要大量军事人才(应对边境战事的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科举制的发展,“武举”创立。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效有限。(3)意义: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促进了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培养了相关专业的人才;有助于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体育教育的近代化。(4)启发:从国情出发,培养实用人才;借鉴外来成果,取其精华;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将强化身体素质与培养道德情操相结合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目的:根据材料一“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 童,舞象,学射御。”可得出强身健体,培养人才技能;根据材料一“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可得出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根据材料一“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知体现等级观念,维护等级秩序。【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只是局部地区的统一,边境地区战乱频发,故政府需要大量军事人才应对边境战事;根据材料二“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朝廷设立了培养能带兵打仗的教育教学场所,即武学。”可知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二“宋代武学的招生途径为每三年招一期,选拔文武官员中谙熟兵法的战略决策者”可知科举制的发展,“武举”创立。特点:根据材料二“武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理论部分以军事理论为主,并且为武学制定了专门的教材”可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材料二“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宋代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衰退的开始。”可知成效有限。【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三“1904年后,随着《癸卯学制》颁行,蒙养院(招收3至7岁儿童)开设游戏、乐歌、谈话、手技、算术、数方、自然等7门课程,与体育相关者2门,分别为游戏和乐歌,并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可知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并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根据材料三“因此积极兴办私立学堂,倡导在蒙养院开设体操课,注重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可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根据材料三“蒙养院注意培育幼儿健壮的体格,促进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与成才,这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可知促进了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培养了相关专业的人才;根据材料三“由于开明人士和归国留学生对欧洲和日本近代教育理念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可知有助于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体育教育的近代化。【小问4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启发: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中国体育教育应从国情出发,培养实用人才;并注重借鉴外来成果,取其精华;根据材料三“因此积极兴办私立学堂,倡导在蒙养院开设体操课,注重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可知注重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将强化身体素质与培养道德情操相结合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此,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如“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藉林木固护 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摘编自戴庞海、陈峰《北宋政府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材料二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堵筑决口所需甚巨,“多者千余万.少亦数百万”,清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故“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饬令地方官更疏浚积潦,凯切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贡”。此举拉开了晚清新河道由地方治理之序幕……地方官绅积极治河,自行筹措治水经费等。在基层官绅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民地可耕,渐能复业”。尽管如此,由于基层官绅囿于局部利益,治水实践无法形成有计划的系统水利工程,导致所筑堤埝多“尺寸较卑,未能连贯”。——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治理黄河水患的根本目的及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黄河治理的认识。【答案】(1)根本目的:确保黄河沿岸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稳定与安全。(仅作答维护统治只给一半分,需根据材料强调地域)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治理;设立专门官员,官员疏通水道;修筑混合河堤,加固河堤;植树护堤;利用机械力量疏浚河流;明确官员责任,严格考核。(2)原因: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官员贪污腐败,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地方督抚势力上升。(任答三点即可)影响:有一定效果,但无法形成连贯的、有计划的治理系统。(3)认识:黄河治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中央与地方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治理;要建立连贯、系统的水利工程。(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和“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再结合所学可知根本目的是确保黄河沿岸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稳定与安全。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可知措施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治理;根据材料“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可知措施是设立专门官员,官员疏通水道;根据材料“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可知措施是修筑混合河堤,加固河堤;根据材料“藉林木固护堤 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可知措施是植树护堤;根据材料“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可知措施是利用机械力量疏浚河流;根据材料“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可知措施是明确官员责任,严格考核。【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和“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可知原因是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根据材料“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可知原因是官员贪污腐败,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从内忧外患角度分析原因是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从地方权力上升角度分析原因是地方督抚势力上升。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在基层官绅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民地可耕,渐能复业’”和“由于基层官绅囿于局部利益,治水实践无法形成有计划的系统水利工程”可知影响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无法形成连贯的、有计划的治理系统。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从黄河治理的长期性角度分析得到的认识是黄河治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从中央与地方角度分析认识是中央与地方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治理;从连续性角度分析认识是要建立连贯、系统的水利工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看法:我认为春秋、东汉时期的文化的浮沉演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阐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士阶层逐渐崛起,学在官府现象逐渐被打破。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的形势,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出发,提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观点,试图寻求解决之道,这些观点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权力大 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接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使得官员的选拔与教育受到门第的干扰,文化种子留存于门第中。纵观春秋至东汉的历史,文化的浮沉演变与政治时局、经济变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2:02 页数:12
价格:¥3 大小:858.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