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50分)1.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A.化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D.细胞生物学证据【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详解】化石、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的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都能给生物进化提供证据,但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BCD错误,A正确。故选A。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物种是不变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与积累【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进化的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物种是可变的,B错误;C、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故选C。3.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B.鲫鱼发生定向变异,产生多种形态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答案】B【解析】【分析】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2、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详解】A、由题干中信息“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人类的喜好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来实现,使人类喜好的性状得以保留,因此,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故选B。4.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和形成,要求考生识记物种的概念,掌握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明确新物种出现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即可【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则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反之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关键抓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5.超高速奔跑是猎豹的生存本领,它依靠减轻体重来实现低能耗。为了达到极速,猎豹的身体有很多特殊的结构,比如相对劣质的骨骼、修长的体型等。这些结构在加快猎豹速度的同时,也让它成为了猫科动物中的“瓷娃娃”,一旦受伤,它就会几乎失去捕食能力。猎豹奔跑速度越来越快的主要原因是瞪羚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食草动物,瞪羚的速度只有猎豹的70%左右,但是瞪羚学会了一种绕过猎豹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跑得更快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猎豹等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瞪羚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猎豹产生了超高速奔跑的变异D.猎豹和瞪羚在追逐中速度的相互提升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A错误;B、猎豹等捕食者往往吃掉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瞪羚的速度越来越快对猎豹进行了选择,奔跑速度快的猎豹可以通过捕食瞪羚存活,C错误;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猎豹与瞪羚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D。6.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B.输尿管内的液体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知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 正确;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错误。故选A。【点睛】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7.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安徽籍田径运动员王春雨曾以1分57秒的成绩夺得女子800米决赛第五名。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血糖C.肾上腺素D.性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符合题意,A正确;B、血糖属于营养物质,需要随着体液传送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符合题意,B错误;CD、肾上腺素和性激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需要随着体液传送,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8.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详解】A、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经呼吸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错误;B、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液通过淋巴 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正确;C、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正确;D、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D正确。故选A。9.与毛细血管壁相比,毛细淋巴管管壁薄,通透性高且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只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下列叙述错误是(  )A.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包括组织液B.淋巴液中的大量淋巴细胞与淋巴液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C.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其回收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D.毛细淋巴管的单向活动瓣膜可以保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详解】A、毛细淋巴管浸浴在组织液中,其中流动的是淋巴液,因此毛细胞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毛细血管壁浸浴在组织液中,其中流动的是血浆,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故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包括组织液,A正确;B、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液中的大量淋巴细胞与淋巴液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B正确;C、淋巴液是组织液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淋巴液回流到血浆中,因此,毛细淋巴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C错误;D、盲端的内皮细胞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只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毛细淋巴管的单向活动瓣膜可以保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有利于淋巴液能回流到血浆中,D正确。故选C。10.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①的渗透压会减小,从而形成组织水肿B.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C.④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①D.③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②处【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2、内环境:(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2)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淋巴因子、血液运送的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气体(如O2、CO2)、激素、其他维生素等。3、分析题图: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详解】A、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浆蛋白减少,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B、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题图分析: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故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B正确;C、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基本成分相似,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最相近,因为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由题图可知,④表示淋巴,④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①,C错误;D、二氧化碳是组织细胞代谢的废物,故③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②处,D正确;故选C。11.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故选D。1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 【分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4.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如图为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时图中①、②均能释放神经递质B.神经元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基本结构C.神经胶质细胞参与髓鞘的构成,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D.神经元有许多突起可以增大膜面积从而有利于酶附着 【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是树突,②是神经末梢,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兴奋时能够释放神经递质的是②轴突的神经末梢,A错误;B、神经元是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不含有细胞壁,B错误;C、神经胶质细胞参与髓鞘的构成,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可以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C正确;D、神经细胞表面形成了树突和轴突,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故选C。15.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于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的支配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详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B、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B正确;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为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C错误;D、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故选C。16.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因此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C、运动时大汗淋漓来增加散热,这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是其与生俱来的行为,该反射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B。17.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答案】D【解析】【分析】1、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多种多样,几乎全身的每一块骨骼肌和每一个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完成反射的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2、题图a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伸肌中的肌梭属于感受器,伸肌属于效应器,屈肌属于效应器;b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a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Ⅱ刺激的神经为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也受传出神经元的末梢支配,因此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正确;B、b神经元位于脊髓,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故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B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C正确;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D。18.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B.图中弧线可表示局部电流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D.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故A是兴奋部位,B和C是未兴奋部位。【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位,A错误;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可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D、膜内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在膜外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错误。故选B。19.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的相关知识。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点睛】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要注意静息状态时,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20.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1.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在突触前膜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B.④⑤⑥共同构成突触C.神经递质依赖主动运输通过⑤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2、据图分析,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详解】A、突触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但在突触前膜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转变,A错误;B、据图分析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④⑤⑥共同构成突触,B正确;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扩散到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C错误;D、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D错误。故选B。22.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K+同时内流【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按作用效果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尤其是对Cl-的通透性,就会提高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峰值绝对值,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详解】A、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A正确;B、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化学信号,B正确;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D、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D错误。故选D。23.如图刺激箭头处,发生电位变化的部位是()A.a、b、c、dB.a、c、d、eC.b、c、d、eD.b、c、e、a【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b、c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d、c处也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a 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因此,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e,故选C。24.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实现,A正确;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导致阴离子内流,进而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更大,表现为抑制作用,B正确;C、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了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D、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因此,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故选C。25.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其中可卡因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它对脑部突触间兴奋的传递会发生干扰,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B.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能通过多巴胺转运体重新吸收回突触小体中C.可卡因可使多巴胺转运体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导致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D.可卡因的存在最终会导致多巴胺受体增加,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会使突触后膜兴奋,使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A正确;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能通过多巴胺转运体重新吸收回突触小体,用于下一次兴奋时再释放,B正确;C、可卡因抑制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上升,导致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D、可卡因的存在最终会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进而使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4道大题,共50分)2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材料1: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2:蛙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生活在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中,蛾的适应性特征(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的结果。(2)根据材料2所述,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___,依据是___。(3)在材料2 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___。(4)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及其个体数。基因型XDXDXDXdXdXdXDYXdYA种群(个)20050100180170B种群(个)01602000270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___。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的最可能原因是___(合理即可)。【答案】(1)自然选择(2)①.是②.“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3)小(4)①.60%②.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小问1详解】材料1中,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小问2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材料2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这两个种群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小问3详解】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在材料2中,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小问4详解】①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200×2+50+180)÷[(200+50+100)×2+180+170]=60%;B种群基因型类型中无XDXD个体和XDY个体,故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27.在下图空白框和括号中填写适当的名词(箭头表示流动方向)。 ①___,②___,③___,④___,⑤___,⑥___,⑦___,⑧___,⑨___。【答案】①.组织液②.血浆③.内环境④.渗透压⑤.酸碱度⑥.O2、养料⑦.CO2、代谢废物⑧.O2、养料⑨.CO2、代谢废物【解析】【详解】③是内环境,包括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图中的淋巴液来自①回到②,故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结合图示可知,⑥、⑦分别是O2、养料;CO2、代谢废物;⑧和⑨分别是O2、养料;CO2、代谢废物;内环境稳态可包括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28.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2)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其中④代表___。对传入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___(填图中的序号)。(3)兴奋以___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是___。(4)在b处施加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___,随后⑤出现应答反应,而②没有出现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原因___【答案】(1)反射(2)①.传出神经②.③(3)①.电②.神经递质(4)①.外负内正②.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解析】【分析】1、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多种多样,几乎全身的每一块骨骼肌和每一个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2、题图②有神经节,则②是传入神经,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小问1详解】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故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小问2详解】由图示可知,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其中④代表传出神经。对传入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③神经中枢。【小问3详解】当刺激部位(兴奋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未兴奋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故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以及它们之间微小的缝隙,共同形成了突触,兴奋在突触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小问4详解】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由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或内正外负)。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29.为了验证反射弧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 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 分别浸入 0.5% 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 0.5% 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 (填“能”或“不能”) 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 【答案】①.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②.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③.不能④.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各结构的功能,能根据题中信息得出结论。完成反射活动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详解】(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由于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因此不会出现屈肌反射。(2)阻断传入神经后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脊髓是神经中枢,捣毁乙的脊髓,则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此时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0-19 07:15: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848.0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