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月考(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二)生物学本试题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棕熊在冬季来临前会大量进食浆果类食物,体重增加迅速,一般可达400kg,其脂肪层可厚达15cm,每年的10月到翌年5月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它主要靠脂肪供能,以度过寒冷的冬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棕熊体重的增加是糖类大量积累的结果B.脂肪分子储能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氧元素的含量较高C.每年的10月到翌年5月,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过程为棕熊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大量能量D.通过制作脂肪层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在光镜下可看到脂肪颗粒【答案】D【解析】【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详解】A、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储存能量的物质,糖量摄取过多会转化成脂肪。所以,入冬前棕熊摄入食物中的糖类会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棕熊身体中,A错误;B、脂肪分子中的碳、氢比例较糖中含量高,而氧含量少,B错误;C、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冬天长期不进食时,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进一步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C错误;D、通过制作脂肪层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在光镜下可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可以鉴定脂肪的存在,D正确。故选D。2.下列各项实验与其使用的科学方法或技术配对错误的是()A.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B.追踪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C.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纸层析法【答案】D【解析】【分析】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2、高中生物试验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对比实验法、同位素标记法、差速离心法、显微观察法等。【详解】A、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是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进行的,属于对比实验,A正确;B、追踪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是标记14C进行探索的,属于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C、由于各种细胞器的密度不同,分离各种细胞器是用差速离心法,C正确;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是用无水乙醇,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D错误。故选D。3.遗传性心房颤动的致病机制与核孔复合体的运输功能障碍有关,核孔复合体是镶嵌在内外核膜上的篮状复合体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各种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核孔的数量维持稳定B.核孔复合体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等的出核运输C.核孔运输障碍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体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D.有丝分裂过程中,核孔复合体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详解】A、核孔能够控制物质进出,核孔的数量因细胞种类及代谢状况不同而有差别,A错误;B、核孔复合体是大分子运输的通道,也可运输小分子物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等的出核运输,B正确;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核孔复合体不能正常形成或功能异常,C正确;D、有丝分裂过程中,核孔复合体会随核膜的出现和消失发生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D正确。故选A。4.Usp30蛋白是去泛素化酶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定位在线粒体外膜。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Usp30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的数量减少,结构发生改变(如下图)。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上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B.Usp30蛋白参与了线粒体结构的调控C.野生型小鼠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增加了相关酶的附着面积D.Usp30基因敲除对有氧呼吸过程影响最大的阶段是第一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与野生型小鼠相比,Usp30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的数量减少,结构发生改变。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Usp30基因敲除小鼠有氧呼吸强度会发生变化。【详解】A、图示能看到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因此属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A不符合题意;B、Usp30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此可推知USP30蛋白参与了线粒体结构的调控,B不符合题意;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野生型小鼠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增加了相关有氧呼吸酶的附着面积,C不符合题意;D、Usp30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的数量减少,结构发生改变,而线粒体内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因此Usp30基因敲除影响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D符合题意。故选D。5.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NRT1.1(硝酸盐转运蛋白)会根据外界环境的硝酸盐浓度,通过位点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在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之间切换,来完成氮素的吸收,保证了植物细胞对氮素的需求,如图表示硝态氮的转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细胞外的硝态氮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改变细胞质的pH不会影响高亲和力下的硝态氮转运C.NRT1.1只能特异性运输硝态氮D.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中转运蛋白的构象会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特点: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特点: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特点: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详解】A、由图可知,硝态氮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协助,消耗H+的电化学势能,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B、改变细胞质的pH会影响H+的转运,同时影响硝态氮的运输,B错误;C、由图可知,NRT1.1可以运输硝态氮和H+,C错误;D、转运蛋白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过程中构象会发生变化,以便转运物质,D正确。故选D。6.为探究酶的催化效率,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甲中溶液(0.2mL)乙中溶液(2mL)不同时间测定的相对压强(kPa)0s50s100s150s200s250s Ⅰ肝脏提取液H2O2溶液09.09.69.810.010.0ⅡFeCl3H2O2溶液000.10.30.50.9Ⅲ蒸馏水H2O2溶液00000.10.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2O2分解生成O2导致压强改变B.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C.250s时Ⅰ组和Ⅱ组反应已结束而Ⅱ组仍在进行D.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详解】A、H2O2分解产物是H2O和O2,其中O2属于气体,会导致压强改变,A正确;B、据表分析可知,甲中溶液是酶或无机催化剂等,乙中是底物,应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B正确;C、三组中的H2O2溶液均为2mL,则最终产生的相对压强应相同,据表可知,250s之前(200s)Ⅰ组反应已结束,但Ⅱ组和Ⅲ组压强仍未达到I组的终止压强10.0,故250s时Ⅱ组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C错误;D、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对比Ⅰ、Ⅱ组可知,在相同时间内Ⅰ组(含过氧化氢酶)相对压强变化更快,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正确。故选C。7.下图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图中Ⅰ至Ⅳ过程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1所有酶活性都降低,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相同B.Ⅰ过程产生三种不同的细胞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差异及其执行情况不同C.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此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D.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代谢旺盛,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更高【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Ⅰ表示细胞分化;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Ⅱ过程表示细胞衰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因此过程Ⅲ表示细胞癌变;Ⅳ表示细胞凋亡。【详解】A、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说明细胞1是衰老的细胞,衰老细胞中部分酶活性降低,而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细胞1是衰老细胞,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而细胞2是癌变细胞,其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即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因此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不同,A错误;B、I过程产生三种不同的细胞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执行情况不同,B错误;C、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D、细胞2属于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其与正常肝细胞相比,代谢旺盛,因此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更高,D正确。故选D。8.图甲、乙、丙为某一高等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Dd)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细胞正常分裂可产生2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B.甲细胞中A、a出现的原因与丙细胞中A、a出现的原因相同C.细胞乙不可能是由细胞甲分裂形成D.图乙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丙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详解】A、甲细胞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互换),正常分裂可产生4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A错误;B、甲细胞中A、a 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A、a出现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C、细胞甲分裂而来的细胞应该是含Aa的染色单体和黑色的染色单体在一个细胞里面,而图乙不是,C正确;D、图甲、乙、丙为某一高等哺乳动物的分裂图,由于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故判断为雄性动物,图乙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D错误。故选C。9.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将亲本和子一代豌豆的母本在开花前进行人工去雄和套袋处理B.F1植株所结种子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3:3:1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假说内容之一D.“F1与绿色皱粒个体进行杂交,预期后代有四种表型,比例为1:1:1:1”属于实验验证【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子一代豌豆的母本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A错误;B、子一代植株所结种子属于子二代,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约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B正确;C、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还未涉及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等,C错误;D、F1与绿色皱粒个体进行杂交,预期后代有四种表型,比例为1:1:1:1”属于演绎推理阶段,实验验证是进行测交实验,D错误。故选B。10.三黄鸡(2n=78,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因黄羽、黄喙、黄脚得名,是我国最著名的土鸡之一。其鸡爪有无螺纹、鸡毛颜色金黄色与黄中带褐色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B/b、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将金黄色有螺纹的三黄鸡公鸡和母、D/d鸡杂交,F1的表型及数量如下表。金黄色有螺纹金黄色无螺纹黄中带褐色有螺纹黄中带褐色无螺纹公鸡(只)1520510母鸡(只)75782526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三黄鸡基因组进行测序,需测定40条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可根据鸡爪有无螺纹来判断性别D.F1中金黄色有螺纹公鸡的基因型有四种,其中杂合子占5/6【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三黄鸡(2n=78),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对三黄鸡进行基因组测序,需测定40条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即38条常染色体、1条Z染色体和1条W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A正确;B、F1公鸡中全部有螺纹,母鸡中有螺纹和无螺纹的比例为1:1,说明控制鸡爪有无螺纹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F1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金黄色和褐色比例为3:1,说明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结合B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dZBZb、DdZBW,仅考虑鸡爪性状,F1的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该群体自由交配,后代雌雄个体均有两种性状,无法从鸡爪性状判断性别,C错误;D、F1中金黄色有螺纹公鸡的基因型有2×2=4种,分别为1DDZBZB、1DDZBZb、2DdZBZB、2DdZBZb,可见杂合子占5/6,D正确。故选C。11.艾弗里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会释放自身的DNA小片段,这些小片段和R型活细菌表面的感受态因子结合后,双链被解开,其中一条链被降解,另一条链进入受体菌,和R型菌的部分同源区段配对,切除并替换相应的单链片段,形成杂合片段(如图所示),使R型菌(无荚膜多糖)转变成S型菌(有荚膜多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转化形成S型细菌和原S型细菌的遗传信息有差异B.转化过程中会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C.R型菌向S型菌的转化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D.受受体菌状态等的影响,只有少数R型菌能转化成S型菌 【答案】C【解析】【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总结:1、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2、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是: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3、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的结论是:R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由于S型菌DNA片段双链拆开后,一条链降解,另一条单链进入R型菌并与其基因相应“同源区段”配对,使R型菌DNA的相应片段一条链被切除并将其替换,形成S型菌,可见,由R型菌转化形成的S型菌和原S型菌遗传信息不同,A正确;B、由于S型菌DNA片段的单链进入R型菌并与其基因相应“同源区段”配对,使R型菌DNA的相应片段一条链被切除并将其替换,因此,转化过程中会发生氢键和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C、基因可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是指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性状,R型菌向S型菌的转化不能体现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受受体菌状态等的影响,只有少数R型菌能转化成S型菌,D正确。故选C。12.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如下的实验:①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肠杆菌若干代,使其DNA均被15N标记,在试管中离心结果如图Ⅰ;②转至含14N的培养液继续培养;③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某生物小组绘制可能结果如图Ⅱ、Ⅲ、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比大肠杆菌更适合作为本实验的材料B.将图Ⅳ对应时期的DNA样本加热后立刻离心,试管中条带数量不会发生变化C.图Ⅱ可表示转入含14N的培养液中繁殖的第二代D.仅根据图Ⅱ和图Ⅳ的条带分布就能证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题意,15N和14N这两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含15N的DNA比含14N的DNA密度要大,因此,利用离心技术可以在试管中区分含有不同N元素的DNA。【详解】A、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遗传物质简单,繁殖快,故相对于酵母菌,更适合作为本实验的材料,A错误;BC、转入含l4N的培养液中繁殖的第二代,得到4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为14N,另外2个DNA分子一条链14N,一条链15N,故图IV可表示转入含l4N的培养液中繁殖的第二代,将图Ⅳ对应时期的DNA样本加热后立刻离心,试管中条带数量不会发生变化,仍有2条,分别是14N和15N带,B正确,C错误;D、图I、III、IV根据DNA条带的位置能证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中心法则是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下图是关于中心法则中的某些信息传递过程模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C为DNA,D为DNA,则A是脱氧核苷酸,B可以是DNA聚合酶B.若C为RNA,D为DNA,则A是脱氧核苷酸,B可以是逆转录酶C.若C为RNA,D为RNA,则HIV侵染T细胞过程中会发生该过程D.若B为核糖体,D可以是脂质,该过程中有三种RNA的参与【答案】C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所要阐述的内容就是生物界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即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但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发展后的中心法则又增添了从RNA流向RNA和从RNA流向DNA,即RNA 复制和逆转录。【详解】A、若C为DNA,D为DNA,图示为DNA分子复制过程,则A是脱氧核苷酸,B可以是DNA聚合酶,A正确;B、若C为RNA,D为DNA,图示为逆转录过程,则A是脱氧核苷酸,B可以是逆转录酶,B正确;C、若C为RNA,D为RNA,图示为RNA复制过程,HIV是逆转录病毒,侵染T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发生RNA复制,C错误;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若D是脂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D错误。故选CD。14.某昆虫体色的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翅形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这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2:3:3: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这两种性状独立遗传,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B.若对F1个体进行测交,则在得到的子代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C.选择F2中的灰身长翅与灰身残翅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为黑身残翅的概率为1/9D.选择F2中的灰身长翅与灰身残翅个体,让其随机交配,子代表现为灰身长翅的概率为25/81【答案】A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某昆虫体色的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翅形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2∶3∶3∶1,为9∶3∶3∶1的变式,说明在灰身长翅中存在致死现象。若为配子致死,由子代份数为2+3+3+1=9可知,雌雄配子中各有一种类型死亡,又由于后代只有双显性个体减少,所以可初步判断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此时子二代符合题目所示2∶3∶3∶1的表现;若为合子致死则无法出现上述比例。【详解】A、F2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2∶3∶3∶1,为9∶3∶3∶1的变式,说明在灰身长翅中存在致死现象。若为配子致死,由子代份数为2+3+3+1=9可知,雌雄配子中各有一种类型死亡,又由于后代只有双显性个体减少,所以可初步判断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所以两纯合亲本的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aabb,只能是aaBB×AAbb,A错误;B、由于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F1(基因型为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1:1:1,分别对应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显然,子代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B正确;C、由于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子二代灰身长翅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 ,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1∶1∶1,子二代中灰身残翅个体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该群体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b∶ab=2∶1,则二者随机杂交,子代表现为黑身残翅(aabb)的概率为1/3×1/3=1/9,C正确;D、灰身长翅与灰身残翅的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5/9Ab、1/9aB、3/9ab,故子代表现为灰身长翅的概率为2×5/9×1/9=10/81,D错误。故选AD。15.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B.F2红眼雄蝇的基因型共有2种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的雌蝇中伊红眼占5/24D.F2红眼雌雄蝇杂交,子代不会出现奶油眼雌蝇【答案】B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果蝇的野生型表现为红眼,奶油色为突变雄蝇,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子一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之间相互交配,子二代雌雄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且子二代比例为8:4:3:1,和为16,说明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详解】A、分析遗传图解可知,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中4种果蝇的比例为8: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B、假设果蝇眼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果蝇的比例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假设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_、aaXBX_,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2红眼雄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B错误;C、F1红眼雌蝇(AaXB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2/3AaXbY)杂交,得到雌蝇中伊红眼(A_XbXb)占(1-2/3×1/4)×1/2=5/12,C错误; D、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_、aaXBX_,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aaXBY,则杂交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正确。故选BC。16.囊性纤维病是由CFTR蛋白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约70%患者发生的是CFTR蛋白508位苯丙氨酸(PPhe508)缺失。研究者设计了两种杂交探针(能和特异的核酸序列杂交的DNA片段):探针1和2分别能与Phe508正常和Phe508缺失的CFTR基因结合。利用两种探针对三个含囊性纤维病患家系各成员的基因组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探针检测结果与上面的家系中的个体位置对应)A.利用这两种探针能对甲、丙家系Ⅱ–2的CFTR基因进行产前诊断B.乙家系中再生一个孩子,其CFTR基因正常的概率为1/4C.丙家系Ⅱ–1携带两个DNA序列相同的CFTR基因D.如果丙家系Ⅱ–2表型正常,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1个条带的概率为2/3【答案】BD【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约70%患者发生的是CFTR蛋白508位苯丙氨酸(Phe508)缺失,存在其他基因变异导致得病,所以不能利用这两种探针对甲、丙家系Ⅱ-2的CFTR基因进行产前诊断,A错误;B、由题意和题图分析可知,乙家系成员CFTR蛋白的Phe508没有缺失,但Ⅱ-1患病,说明可能由CFTR基因的其他位点异常导致,乙家系再生一个孩子,其CFTR基因正常的概率为1/4,B正确; C、丙家系中Ⅱ-1由于患病,编码CFTR蛋白的两个DNA片段(基因),应该都不正常,但从图中Ⅱ-1个体探针1、2都有,可以发现两条异常DNA的序列不相同,C错误;D、假设A/a为相关基因,丙家系的患病原因不是因为CFTR蛋白508位苯丙氨酸(Phe508)缺失,根据其父亲基因型为Aa,母亲基因型为AA,Ⅱ-1为Aa,说明a基因来自父亲,A基因来自母亲,且Ⅰ-1A基因序列正常,a基因序列其他位点异常,Ⅰ-2A基因序列正常,另一个A基因序列其他位点异常,Ⅱ-2可能的基因型为AA:Aa=2:1,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1个条带(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3,D正确。故选B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蛋白质合成)、S期(DNA复制期)和G2期(蛋白质合成)。为了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细胞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监控系统检验点。研究证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在细胞顺利通过检查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DK可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形成CDK/Cyclin复合物,推动细胞跨越细胞周期各时期转换的检查点,且不同的CDK/Cyclin复合物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染色体的________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的遗传稳定性。(2)若将同步培养的G1期的HeLa细胞(一种癌细胞)与S期的HeLa细胞(预先紫外线照射去核)进行电融合,结果发现G1期细胞提前进入了S期。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3)图中检验染色体是否都与纺锤体相连的细胞周期蛋白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4)据图和所学知识分析,若要使更多细胞阻滞在G1/S检查点,可采取的思路或者措施包括______A.加入DNA合成抑制剂B.抑制CyclinE活性C.抑制脱氧核苷酸的吸收D.加入呼吸抑制剂【答案】(1)正确复制和平均分配(2)S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能促进G1期细胞进行DNA复制的调节因子(3)CyclinC(4)ABC 【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指由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G1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期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该时期主要完成RNA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S期,指DNA复制的时期;③G2期,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该时期主要完成RNA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④分裂期即M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包括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小问1详解】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染色体的正确复制和平均分配,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的遗传稳定性。【小问2详解】将同步培养的G1期的HeLa细胞与S期的HeLa细胞进行电融合,结果发现G1期细胞提前进入了S期,出现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S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能促进G1期细胞进行DNA复制的调节因子,从而导致G1期细胞提前进入了S期。【小问3详解】根据细胞各分裂时期的特征可知,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体相连。结合题图信息可知,周期蛋白C属于分裂期中间的时段,因此可以通过周期蛋白CyclinC检验染色体是否都与纺锤体相连。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体相连,可以确保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小问4详解】ABC、G1/S检查点形成的复合物是CDK/CyclinE,因此若要使更多细胞阻滞在G1/S检查点,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入DNA合成抑制剂,或者抑制CyclinE活性,或者抑制脱氧核苷酸的吸收,ABC正确;D、加入呼吸抑制剂,不能抑制细胞停留G1/S检查点,D错误。故选ABC。18.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海水稻最高亩产量超过800公斤。专家表示这创下了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使数亿公顷盐碱地有望成为粮仓。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稻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和普通水稻是相同的,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是___________(答出三点即可)。(2)为探究NaCl溶液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海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小组用海NaCl水稻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如图1、2所示。由图可知,用NaCl溶液处理后海水稻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图1中,A、B、C三组海水稻经NaCl溶液处理后,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图2中,NaCl溶液处理后甲乙两组光合速率下降,而丙组光合速率不变,这说明限制海水稻丙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研究了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的抗盐机理,测得相关数据如图丙、图丁所示。①若以NaCl溶液浓度150mmol/L为界分为低盐和高盐胁迫,据图丙可知,该海水稻根尖细胞适应低盐和高盐胁迫的调节机制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②据图丁分析该海水稻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先降后升的原因:第15天之前色素含量下降不大,很可能是因为气孔导度(指气孔张开的程度)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而叶绿体从细胞间吸收的CO2增多,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第15天之后胞间CO2浓度逐渐上升,从色素含量变化对暗反应影响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 【答案】(1)O2、NADPH和ATP(2)①NaCl溶液处理后,海水稻根部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植株气孔开放度下降,导致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光合速率下降(或者答“NaCl溶液处理后,海水稻根部细胞吸水减少,植物缺水导致植株气孔开放度下降,导致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光合速率下降”)②.A③.光照强度(3)①.前者主要是逐步提高细胞内无机盐的相对浓度,后者主要是大幅度提高细胞内可溶性糖浓度②.降低③.色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不足,C3未能被及时还原并形成C5,最终导致CO2固定减少,胞间CO2浓度升高【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小问1详解】光反应阶段主要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是O2、NADPH和ATP。【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NaCl溶液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海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NaCl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据图可知,用NaCl溶液处理后海水稻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NaCl溶液处理后,海水稻根部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植株气孔开放度下降,导致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光合速率下降;图1中,NaCl溶液处理后,A、B、C三组海水稻光合速率都下降,说明此时植物细胞液浓度低于NaCl溶液浓度,三组植物细胞都失水,引起气孔开放度下降,导致CO2吸收量下降,NaCl溶液浓度越高,气孔开放度越低,CO2吸收量越低,CO2吸收量下降,与C5固定产生的C3速率降低,由于三组中光照强度相同,短时间内C3的还原速率相同,因此A、B、C三组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的大小关系是A组>B组>C组,即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最多的是A组;图2中,NaCl溶液处理后甲乙两组光合速率下降,而丙组光合速率不变,这说明限制海水稻丙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小问3详解】①根据曲线图可知,该海水稻根尖细胞在低盐环境中,主要通过逐步提高细胞内无机盐的相对浓度适应环境,在高盐环境中,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细胞内可溶性糖的浓度适应环境。②第15天之前,可能是由于气孔导度降低,叶绿体从细胞间吸收的CO2增多,使胞间CO2浓度降低;第 15天之后,色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不足,C3未能被及时还原并形成C5,最终导致CO2固定减少,胞间CO2浓度升高。19.我国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现一个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种,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如下。已知A为核孔,B~H为细胞器或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细胞中磷脂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2)经检验该植物细胞的分泌物中含有一种蛋白质,请写出该分泌蛋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运输出细胞的“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用“→”和图中字母表示)。(3)该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通过通道F进行信息交流,则F代表______。苹果切开后很快变褐色,是因为细胞受损后释放的多酚氧化酶将无色的酚类物质氧化变色。由于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存在,使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分隔开,导致正常细胞不变色。【答案】(1)内质网(2)B→C→M→G→N→H(3)①.胞间连丝②.生物膜【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其中结构A为核孔,B为核糖体,C和D为内质网,E为线粒体,F为胞间连丝,G为高尔基体,M和N为囊泡,H细胞膜。【小问1详解】磷脂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光面)内质网。【小问2详解】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该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B核糖体→C(粗面)内质网→M囊泡→G高尔基体→N囊泡→H细胞膜。【小问3详解】该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通过通道F进行信息交流,则F代表胞间连丝。生物膜系统可将细胞分为许多区 室,使多种反应能同时进行,互不干扰,因此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正常细胞不变色。20.水稻的粒形与产量和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研究粒形发育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对提高产量、改善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野生型正常粒水稻,获得了1株长粒单基因突变体水稻。(1)以突变体为父本,野生型为母本,杂交得F1,F1全为野生型,F1自交得F2共有野生型321株,突变型106株。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粒型性状的遗传所遵循的孟德尔定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相同,常用于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为确定长粒基因在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用位于这两对染色体上的SSR进行基因定位。科研人员扩增(1)中亲本及若干F2个体的Ⅱ号和Ⅲ号染色体SSR序列,电泳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F2的1~7号个体电泳结果说明长粒基因位于_____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F1个体的粒形基因(A和a)和SSR分子标记(野生型II、III号染色体的分子标记为S1、S2;突变体II、II号染色体的分子标记为S3、S4)的对应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绘图表示)。少数长粒F2个体的电泳结果如上图8号个体,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为探究水稻粒形的调控机制,对野生型与突变体中某些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已知GS2基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来正向影响籽粒长度,TGW6基因通过抑制胚乳的发育影响粒长,这说明在野生型个体中A基因通过____________来影响水稻粒长。【答案】(1)①.隐性②.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2)①.Ⅱ②.F2长粒个体的SSR与突变体的Ⅱ号染色体的SSR相同,且与Ⅲ号染色体的SSR 无关联③.④.F1产生配子时(Ⅱ号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产生a和S1连锁的配子(3)抑制GS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分裂,抑制TGW6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胚乳发育【解析】【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以突变体为父本,野生型为母本,杂交得F1,F1全为野生型,F1自交得F2,共有野生型321株,突变型106株,F2中野生型:突变型=3:1,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为隐性突变,且遵循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小问2详解】根据电泳结果可知,Ⅱ号染色体的SSR序列中1、3、6的序列相同,都是纯合子,且与野生型的不同,而Ⅲ号染色体的SSR序列中1、3、6的序列不相同,因长粒是隐性突变,所以可以确定长粒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依据是Ⅱ号染色体的SSR序列中1、3、6的序列相同,都是纯合子,而Ⅲ号染色体不是。长粒基因a在Ⅱ号染色体上,所以a和S3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其等位基因A和S1在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即为。图中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为S1S3,可推测在F1产生配子时Ⅱ号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产生a和S1连锁的配子。【小问3详解】野生型个体中不存在长粒,据图可知,在野生型水稻中GS2基因与TGW6基因表达水平非常低,而在突变体水稻中GS2基因与TGW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由此可见,野生型个体中A基因通过抑制GS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分裂,抑制TGW6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胚乳发育。21.RNA编辑是某些RNA包括mRNA前体的一种加工方式,通过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使DNA所编码的mRNA发生改变。apoB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载脂蛋白B,其在人体中主要有两种亚型,一种为B–100蛋白,另一种为B–48蛋白。apoB基因在不同细胞中表达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CAA(谷氨酰胺的密码子)UAA(终止密码子)(1)载脂蛋白B的合成过程中,参与过程①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与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推测,______(填“甲”或“乙”)肽链最可能对应着B–48蛋白。B–48蛋白的氨基酸数目与B–100蛋白有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RNA编辑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基因突变,原因是__________。(4)研究者发现核糖体上刚合成B–100前端有一段特殊的短肽(S),推测其是一段“信号序列”,具有引导肽链的合成转移到内质网上继续进行的功能。研究者设计了以下实验:AB处理不携带S肽段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肽链+内质网携带S肽段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肽链十内质网孵育一段时间后离心,使内质网沉积在离心管底部,核糖体分布在上层,比较底层和上层的放射性强弱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到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上述推测的正确性。【答案】(1)①.RNA聚合酶②.T-A(2)①.乙②.在小肠细胞中经过加工,使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mRNA中密码子CAA被修饰转变成UAA,使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3)①.不属于②.该过程并没有改变基因的结构,而是改变了RNA的碱基序列(4)A组放射性上层>底层;B组放射性上层<底层(A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层,B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底层)【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apoB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编码的蛋白质不同,在肝、肾细胞通过转录和翻译形成的是apoB-100蛋白,在小肠细胞通过转录和翻译形成的是apoB-48蛋白;小肠细胞中合成的氨基酸数减少与mRNA编辑有关,mRNA上的一密码子为CAA,编辑后变为UAA,而UAA为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终止,进而导致肤链变短。【小问1详解】过程①是转录过程,参与转录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①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有A-U、G-C、C-G、T-A,而过程②是翻译,配对方式是A-U、G-C、C-G、U-A,故与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T-A。【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乙的肽链较短,故可能对应着B–48蛋白;因为小肠细胞脱氨酶将apoB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使该部位的密码子由CAA(谷氨酷胺的密码子)转变成了UAA(终止密码子),翻译过程提前终止,所以apoB一48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比apoB-100蛋白少。【小问3详解】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而RNA编辑过程并没有改变基因的结构,而是改变了RNA的碱基序列,故不属于基因突变。【小问4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0-12 15:24:0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1.1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