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二)(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管题卡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今晚,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一个巨大的“他者”,它正在威胁着我们,撼动我们的根基,它的名字叫ChatGPT。它是说人话的,但是它不是人。当它以自然语言与我们对话时,在我们和它之间横亘着一个根本的、危险的问题:它是谁?它在发出问题等待回答的一秒钟、两秒钟的停顿和空白中它在想什么?在那个空白里,它是在运算,还是在沉吟?运算所求的是一个逻辑的、概率的答案,而沉吟则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一个“我”与另一个“我”之间在不确定性中酝酿着主观决断。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判定我们面对的是一台“机器”还是另一个“我”呢?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是,ChatGPT会写文章。而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它会不会成为一个小说家或者诗人。②AI有一个根本的弱点,那就是它不需要吃饭、不能吃饭。这硅基的超级智能,它将永生,不要妄想靠拔掉电源去解决它,正如你不能把制止原子弹发射的希望寄托在拔插销上。这永生的神仙,它的真正问题是,没有生之快乐,也没有生之痛苦。它就是一个绝对的唯心主义机器,它不需要与世界、与事物、与身体的直接关联。③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罗兰·巴特曾经铁口直断:作者死了。罗兰·巴特把人类的所有书写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无限膨胀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在现代已经膨胀为超现实的存在,超出了任何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在罗兰·巴特看来,所有的现代写作者,我们今晚在场的人都在这个图书馆里游荡,我们其实已经远离了图书馆外边的原野、远离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无数前人的梦境、无数前人的语法和修辞中游荡,在无数前人的宏大交响中力图发出微弱的回声,我们是响应者,不是发出声音的人,不再是那个作为创造者的作者,而只是在拣拾碎片,拼凑缝补我们的文本。或者说,现代写作者是本雅明所说的“拾垃圾者”,本雅明甚至想象,在机械复制时代最恰当的写作就是写一部书,从头到尾由引文构成。 ④从本雅明到罗兰·巴特,他们其实是科幻作家,在恢宏的现代纵深中想象未来。现在,我想我们极为清晰地知道了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六十年代所看见、所描述的情景正在清晰浮现,他们说的就是超级AI,就是ChatGPT,这庞大的图书馆取消了“作者”,它将提供无穷无尽的“引文之书”,如果我们真的置身于、囚禁于这样一个图书馆,那就是真正的虚无。⑤现在,真正的问题不是超级AI会不会砸掉我们的饭碗,而是我们如何在超级AI在场的情况下,证明作者还活着、还在,证明我们依然是那个作为创造者的作者,证明我们能够捍卫人类对人的语言的主权。面对超级AI这个巨大的唯心主义机器,成为作者意味着什么?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坚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⑥这个“物”,既是指外在的世界,也是指人的身体,还有那个作为身体一部分的、而不是从身体割裂出来的大脑。也就是说,相对于永生的、没有身体的超级AI,人的文学必须守护人的根基,回到我们的身体,作为人的存在基础的身体,这个大脑、这颗心脏、这双手、这一具皮囊,由此出发,向着马克思意义上的那个全面发展的人,那个实践和创造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那绝对的图书馆被拆开了围墙,封闭的游戏被打开和敞开,物的身体和物的世界、真实的身体和真实的世界,这是我们对抗和冲破虚无的缺口,在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中,文学创生人的语言,彰显人的存在。⑦我们必须回到“作者”的本意:他是创造者,他抵抗虚无,他在空无中确认有,他的信念是“惟陈言之务去”,而超级AI,它的底层逻辑是“无一字无来历”,在文学艺术的意义上,它注定无可救药地平庸。我毫不怀疑,在很多情况下与超级AI合作将会成为文本生产的常态,比如在那种需要征用成规、惯例,推演现成的类型和模式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语言不是奔向未知的荒野,而是在一条高速路上奔驰。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级AI重新界定着创造性的写作,超级AI时代的创作一定是冲出护栏、另辟赛道的写作。我甚至想象,今后的批评家会把超级AI作为批评基准,以此去衡量和判定作品的价值,掉进AI赛道里的,就不是艺术品而是工业品。而当AI不知所措、在空白、停顿中焦虑和犹豫的时候,我们知道,人的创造时刻开始了。罗兰·巴特、本雅明和博尔赫斯预见到人类必将受困于那个无穷无尽的图书馆,但事物的奇妙辩证法在于,当那个图书馆真正出现的时候,无限之事终究暴露了它的限度,我们反而看到了出口。⑧现在,让我们幻想一下那最终的可能性:在未来,任何一个人都只阅读自己的诗或者自己的小说。不是杜甫苏东坡写的,不是曹雪芹鲁迅写的,当然,其实也不是你自己写的,是超级AI为你生成的,它会告诉你,这就是你的,因为它比你更懂你自己,就像X光和核磁更懂你的身体一样,它从内部把你照亮、把你投射出去,依照你的经验和习性、情感和欲望为你写诗、为你讲故事,甚至把你直接设置为故事的主人公。到那时,小说好不好不再重要、诗好不好也不重要,因为不再有普遍性,每个人就是自己的标准,然后,每个人都活在孤岛上、活在寂静无人的星球上。这时候 ,也许会有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他们分别在某一天清晨有了一个念头,不,我不想再读这些垃圾,我要认识另一个人,我要成为另一个人的读者或听众,那个有姓名、有身体的人,我坐在他的对面,听他的故事,只有在如此个别、具体的他人的故事中,只有在面对面的确信中,我才能感知我的存在,我才真正获得了世界。⑨于是,在那一天黄昏,一个陌生人站在我的面前,直视我的眼睛,对我说,求求你,别打开你的AI,现在,说吧,对我说出你的故事,让我们诉说和倾听,让我们相互认识。⑩在这幻想中的一天里,人类又有了最后的和最初的读者,与最后的和最初的作者。人的自然语言、人的文学,从根本上是为了保持和延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当我们读杜甫的诗,我们知道他是杜甫,是另一个人,带着他的悲辛、苍劲和宽阔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在这个人身上感受、勘探我们自身的可能和不可能。我们注视着梵高,我们确信如此眩目的色彩并非数字选择的结果,而是一个人生命的风暴,这风暴将裹抉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和传统的关系、和已有的全部文本的关系不是一个知识问题,不是数据的检索和生成问题,而是我们作为有限的个体,以有限的生命去阅读、学习、体认、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的“道成肉身”,把自己从传统中转化出来、发明出来、创造出来,成为那个坚实的、超级AI所消化不了的、最个别和最普遍的“物”。(节选自李敬泽《语言主权与作者的存亡》,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ChatGPT虽然是人所创造的,但它既非人也非自然,而是一个危害人类的“他者”。B.ChatGPT是一个唯心主义机器,它能运算,能思考,能在不确定性中进行主观决断。C.罗兰·巴特说作者死了,是因为作为科幻作家,他预见到了ChatGPT写作的虚无性。D.作者认为,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者”,就必须坚定捍卫人类的语言主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如果不能守护人的根基,去实践、去创造,就不可能对抗和超越超级AI所生成的作品。B.超级AI在写作上并非无用,对于那些按成规惯例、现成类型和模式进行的写作,它效率极高。C.辩证地看,超级AI可能比我们更懂我们自己,其作品能让我们区别于其他人而具有独特个性。D.作者认为,超级AI其实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图书馆”,它将提供无尽的“引文之书”。3.下列选项,能作为支撑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A.文必盛唐,诗必秦汉。B.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C.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D.《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请结合原文,概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5.本文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梳理。【答案】1.D2.C3.C 4.真正的“作者”具备的条件:①必须成为一个坚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在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中进行创作,创生人的语言,彰显人的存在。②必须重视创造。以有限的生命去去阅读、学习、体认、选择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自己。5.①论证结构:文章用先驳后立的方式(层进式结构)。②行文脉络:A.首先提出问题,会写文章的ChatGPT会不会成为一个小说家或者诗人。B.然后进行反驳,指出ChatGPT是绝对的唯心主义者,因为它与人、与世界缺少直接的关联;并引用罗兰·巴特和本雅明的观点进一步反驳,ChatGPT的“引文之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而是“虚无”。C.最后,作者从正面提出观点:“作者”必须成为一个坚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捍卫人类的语言主权,并进一步阐述“物”和“作者”的内涵,指出捍卫语言主权的方法(途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危害”一词错,原文认为ChatGPT正在“威胁”人类,但威胁不等于危害,属于对于程度的表述不当。B.原文认为,“在不确定性中进行主观决断”的是人,而不是ChatGPT。张冠李戴。C.罗兰·巴特所说的“作者死了”,是批判一些“现代写作者”缺少创造性,只是在进行机械复制,他们的文章,从头到尾由引文构成。认为“ChatG-PT写作的虚无性”的是作者本人,而非罗兰·巴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原文说,“因为它比你更懂你自己,就像X光和核磁更懂你的身体一样,它从内部把你照亮、把你投射出去,依照你的经验和习性、情感和欲望为你写诗、为你讲故事,甚至把你直接设置为故事的主人公。到那时,小说好不好不再重要、诗好不好也不重要,因为不再有普遍性,每个人就是自己的标准”。这一段话否定了超级AI在文学写作上的意义。“不再有普遍性,每个人就是自己的标准”的作品,不等于有独特个性,因为这样的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垃圾”。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是的向古人学习。B.强调文风要“自然”。 D.强调的是中和之美。C.强调的是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而材料的观点强调“作者”要创造,要表现人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直接关联,要表达真情实感。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坚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中,文学创生人的语言,彰显人的存在”可知,必须成为一个坚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在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中进行创作,创生人的语言,彰显人的存在。②由“他是创造者,他抵抗虚无,他在空无中确认有”“我们作为有限的个体,以有限的生命去阅读、学习、体认、选择”可知,必须重视创造。以有限的生命去去阅读、学习、体认、选择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自己。【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论证结构:文章用先驳后立的方式(层进式结构)。②行文脉络:A.首先“ChatGPT会写文章。而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它会不会成为一个小说家或者诗人”提出问题,会写文章的ChatGPT会不会成为一个小说家或者诗人。B.然后进行反驳,“它就是一个绝对的唯心主义机器,它不需要与世界、与事物、与身体的直接关联”指出ChatGPT是绝对的唯心主义者,因为它与人、与世界缺少直接的关联;“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罗兰·巴特曾经铁口直断:作者死了”“现代写作者是本雅明所说的‘拾垃圾者’”“他们说的就是超级AI,就是ChatGPT,这庞大的图书馆取消了“作者”,它将提供无穷无尽的“引文之书”,如果我们真的置身于、囚禁于这样一个图书馆,那就是真正的虚无”引用罗兰·巴特和本雅明的观点进一步反驳,ChatGPT的“引文之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而是“虚无”。C.最后,“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坚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作者从正面提出观点:“作者”必须成为一个坚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捍卫人类的语言主权,“这个‘物’,既是指外在的世界,也是指人的身体,还有那个作为身体一部分的、而不是从身体割裂出来的大脑”“我们必须回到‘作者’的本意:他是创造者,他抵抗虚无”“我们作为有限的个体,以有限的生命去阅读、学习、体认、选择”并进一步阐述“物”和“作者”的内涵,指出捍卫语言主权的方法(途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蟋蟀声声蓝翎①深秋到,夜渐长,霜愈浓,风更凉。②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③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④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⑤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⑥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⑦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①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⑧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粱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了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粱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粱,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②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⑨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是最恐怖的地方。小朋友在村头上玩,碰上阴天,晚上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或者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头发竖,心发怵,跑回家蒙上被子闭上眼,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地亮。⑩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⑪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 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⑫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⑬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⑭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却没有“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③我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⑮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⑯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④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将城市的噪音和田园的虫鸣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也为后文做铺垫。B.文章借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意在写出伴着虫声夜读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C.写坟场睡觉的经历与感受,是为了表明虫声曾为“我”赶走寂寞与恐惧,与前文“虫声胜似催眠曲”呼应。D.本文语言自然素朴却不失雅致,句式灵活多变却不显繁杂,感情直白真率且不失热切。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多灾多难童年的回忆。B.句子②将“坟场”喻为“课堂”,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C.句子③多个动作描写,写出在游击队消灭鬼子后,“我”昂首挺胸地走向安全的家的坚定与自豪。 D.句子④中“进入”的引号表“特殊含义”,是“侵略、入侵”之意,有撕开侵略者粉饰之用。8.文章围绕“虫声”既写出“我”喜欢秋夜虫声的理由,也借此展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第⑫段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这一段,结合文本围绕本段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B7.B8.①表现对宁静、安稳生活的喜爱:喜欢秋夜虫声的种种理由。②表达对给家乡人们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回忆童年躲避日军睡坟地的往事。③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蟋蟀的声音是“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④表现对中国人们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碉堡被毁。⑤表达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侵略者肯定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⑥表达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9.①拥有自由,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呈现本段关键词“自由”)②先写由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作者借此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再写给蟋蟀以自由,表明自由的声音才最美、最好听,表达对自由的渴望。(结合文段内容分析)③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结合文本分析)【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与作者产生共鸣”分析错误,此处主要是为了写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它能激发人的联想,并引发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分析鉴赏能力。B.“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分析错误,将“坟场”喻为“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意在写出“被迫睡坟场”让“我”明白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可怕、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散文情感的能力。结合原文“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中作者所用的“我喜欢”可看出,作者对于秋叶虫声是非常喜爱的。而结合“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 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中作者对蟋蟀歌唱的评价,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对宁静、安稳的生活的喜爱。结合作者在文本主体部分中叙述自己睡坟头的经历,以及作者“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的叙述和“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在文中表达了对给家乡人们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根据原文“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根据原文作者叙述抗日游击队炸碉堡的经历的原文“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可知,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对中国人们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根据原文“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可知,作者表达了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文中最后一句话“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围绕文段关键词写文学短评思路的能力。试题要求围绕本段关键词写文学短评,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找到本段关键词。结合段落中“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可知,段落的中心词是“自由”,也就是全段的中心思想都是围绕“自由”而展开。对此,写文学短评时,可以先表现自己评价的中心思想,然后概述段落的大意或行文思路,说明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的。比如,结合原文“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可看出,作者正是通过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从而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通过叙述抗日游击队炸碉堡的经历,表达了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的思想;而最后,“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的评价,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与向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则尊于富贵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虽名为诸侯,实有万乘,不足以挺其心矣。诚辱则无为乐生。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忠 臣亦然。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国有士若此,则可谓有人矣。若此人者固难得,其患虽得之有不智。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能之。”吴王曰:“汝恶能乎?吾尝以六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满把,而不能中。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要离曰:“士患不勇耳,奚患于不能?王诚能助,臣请必能。”吴王曰:“诺。”明旦加要离罪焉,挚执妻子,焚之而扬其灰。要离走,往见王子庆忌于卫。王子庆忌喜曰:“吴王之无道也,子之所见也,诸侯之所知也。今子得而去之,亦善矣。”要离与王子庆忌居有间,谓王子庆忌曰:吴之无道也愈甚请与王子往夺之国王子庆忌曰善乃与要离俱涉于江。中江,拔剑以刺王子庆忌。王子庆忌捽之,投之于江,浮则又取而投之,如此者三。其卒曰:“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要离得不死,归于吴。吴王大说,请与分国。要离曰:“不可。臣请必死!”吴王止之,要离曰:“夫杀妻子,焚之而扬其灰,以便事也,臣以为不仁。夫为故主杀新主,臣以为不义。夫捽而浮乎江,三入三出,特王子庆忌为之赐而不杀耳,臣已为辱矣。夫不仁不义,又且已辱,不可以生。”吴王不能止,果伏剑而死。(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有删改)(二)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君曰:“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见从,出亡而送,是诈为也。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节选自《说苑·臣术》,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吴之无道A也愈甚B请与王子C往夺之D国E王子庆忌曰F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下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诚辱则无为乐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两句中的“诚”意思不同。C.文中“幸汝以成而名”的“幸”与《鸿门宴》中的“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D.“疏爵而贵之”中的“贵”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一句中的“贵”的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人重名节而轻富贵,私利不足以使他心情愉悦;士人如果受辱,宁死不乐为生。B.只要便主利国,忠臣决不推辞;国君之患,在于即使遇到这种人,却不了解他们。C.要离因为刺杀庆忌不成,深感有负于吴王信任,所以在返回吴国之后,拔剑自刎。D.晏子认为忠臣事奉自己的君主,应“有难不死,出亡不送”,此观点被齐侯质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捽而浮乎江,三入三出,特王子庆忌为之赐而不杀耳,臣已为辱矣。(2)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14.在“忠臣之事其君”的问题上,两则材料对“忠臣”的看法有何不同?请概括并分析。【答案】10.BEF11.C12.C13.(1)(王子庆忌)揪住我的头发把我投入江中,又把我三次投入水里三次使我浮出,(我之所以还活着),只不过是王子庆忌给予我恩赐不杀我罢了,我已经受尽屈辱。(2)臣下进言如果被采用,君主就会终身无难,臣子又何必去殉死呢?臣下的谋略如果被听从,君主就终身不会出逃,臣子又何必去送行呢?14.①材料一所谓“忠臣”,强调“勇”,只要便主利国,则敢于杀生殉国。②材料二强调的是“智”,忠臣应该使君主善于采纳臣下的善计良谋,而不是与君主共同陷入灾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王暴虐无道越发厉害了,我愿意跟您去把他的国家夺过来。”王子庆忌说:“好。”“吴之无道也愈甚”中间“也”是句中停顿,无须断句,“愈甚”是补语,其后断开,即B处;“请与王子往夺之国”,句前省略主语“我”,“与王子”作状语修饰谓语“往夺”,“之国”作宾语,句子表意完整,且“王子庆忌曰”,“王子庆忌”是主语,主语前断开,即E处;“曰”后表示要说的话,需要断开,即F处。故在BE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如果;的确。句意:假如受到羞辱,他就不愿活下去。/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C.错误。使……活命;幸亏。句意:饶你一死,让你成名。/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D.正确。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贵;形容词,高贵。句意:分赐爵位使他显贵。/因此无论地位高贵卑贱。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为刺杀庆忌不成,深感有负于吴王信任”错误,应该是要离认为自己作为士人,不仁不义,而且又已经受辱,所以不能活在世上了。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捽”,揪住头发;“特”,只,不过;“为”,给予。(2)“见用”,被采用;“见从”,被听从;“亡”,出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由原文“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可知,所谓“忠臣”,强调“勇”,只要便主利国,则敢于杀生殉国。要离为了君主、国家的利益,主动请缨去刺杀王子庆忌,不惜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女,刺杀不成反而受尽屈辱,最终自刎也论证了这个道理。材料二,晏子认为“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所以晏子认为臣子应该使君主善于采纳臣下的善计良谋,而不是与君主共同陷入灾难。参考译文:(一)士人的名节不可被屈辱,这是因为士人十分珍惜名节。珍惜名节,就会把它看得比富贵还重要,私利也不足以使他心情快乐。即使名列诸侯,实际上拥有万辆兵车,也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志。假如受到羞辱,他就不愿活下去。像这样的人,有权势一定不会自私自利,做官一定不会贪赃枉法,率领军队一定不会屈服败逃。忠臣也是如此。只要是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决不会推辞,一定杀身成仁为君主、为国家献身。国家如果有这样的士人,就可以称得上拥有人才了。像这样的人本来就很难得到,国家的忧患在于即使遇到这种人,君主却不知道。吴王想要杀掉王子庆忌,但是没有谁能杀死他,吴王很忧虑这件事情。要离说:“我能够杀死王子庆忌。”吴王说:“你怎么能行啊?我曾经乘着六匹马的马车追赶他,一直追到江边,却赶不上他;用箭射他,他左右两手各接了满把的箭,却还射不中他。而今你拔剑在手却举不起手臂,登上车子却无法倚靠车轼,你怎么能行?”要离说:“壮士只担忧自己不够勇敢罢了,哪里用得着担忧事情做不成呢?大王假如能够相助,我一定能够成功!”吴王说:“好吧。”第二天,吴王假装将要离治罪,拘捕了要离的妻子和孩子,处死了他们,并烧了尸体,撒了骨灰。要离逃跑,跑到卫国去见王子庆忌。王子庆忌很高兴说:“吴王暴虐无道,你亲眼见到了,是诸侯共知的。如今你得以幸免离开了他,也算幸运了。”要离和王子庆忌住了不长一段时间,就对王子庆忌说:“吴王暴虐无道越发厉害了,我愿意跟您去把他的国家夺过来。”王子庆忌说:“好。”于是他跟要离一起渡江。行到江中,要离拔剑刺中王子庆忌。王子庆忌揪住要离的头发,把他投入江中,等他浮出水面,就又把他抓起来投入江中,像 这样反复了三次。王子庆忌最后说:“你是天下的国士,饶你一死,让你成名。”要离得以不死,回到吴国。吴王非常高兴,愿意跟他分享国家。要离说:“不行。我决心一死!”吴王劝止他,要离却说:“我让您杀死我的妻子和孩子,并烧了他们的尸体,撒了他们的骨灰,为的是有利于事业,但我认为这是我的不仁。为了原先的主人要杀死新的主人,我认为这是我的不义。(王子庆忌)揪住我的头发把我投入江中,又把我三次投入水里三次使我浮出,(我之所以还活着),只不过是王子庆忌给予我恩赐不杀我罢了,我已经受尽屈辱。作为士人,不仁不义,而且又已经受辱,决不可以再活在世上了。”吴王劝止不住,要离最终还是伏剑自杀了。(二)齐侯问晏子说:“忠臣事奉自己的君主该是怎样的呢?”(晏子)回答说:“君主有难不殉死,君主出逃不送行。”齐侯说:“君主割地封赏他,分赐爵位使他显贵,但是君主有难不殉死,君主出逃不送行,可以说是忠臣吗?”(晏子)回答说:“臣下进言如果被采用,君主就会终身无难,臣子又何必去殉死呢?臣下的谋略如果被听从,君主就终身不会出逃,臣子又何必去送行呢?如果进言不被采用,君主有难(臣子)却去殉死,这就是胡乱送死;如果谋略不被听从,君主出逃(臣子)却去送行,这就是奸诈虚伪的行为。所以忠臣,是能够使君主采纳善计良谋,而不与君主共同陷入灾难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赠何七判官昌浩李白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①,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②群?【注】①济南生:即西汉伏生,名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传九篇,即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召伏生,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②沮溺:指长沮和桀溺,《论语》中提到的两位隐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开篇“惆怅”二字点出诗人心情抑郁,长夜难眠。B.“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上承“解世纷”,写诗人曾渴望归隐,自由自在。C.“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写诗人担心自己寂寂一生,老死乡野,美名不扬。D.“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用管仲、乐毅比何昌浩,也暗写自己的志向。16.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B16.①直接抒情:开篇四句,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直接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远大。②间接抒情:第一,用典。“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第二,对比。“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表明自己尽管年事已高,也不会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写诗人曾渴望归隐,自由自在”错,“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二句,应是上承“解世纷”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直接抒情:“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意思是“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兀然独坐直至夜半。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惆怅”“思欲”等表明这是直接表达情感,直接点出积郁于心的“惆怅”;间接抒情:“思欲解世纷”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表明自己想要解除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意思是“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表明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意思是“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吹散天空中的浮云。我羞作济南伏生,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前两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后两句是反面的对比,就李白看来,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为民生担忧,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言只要自己的著作能够传遍全天下,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后悔。(2)我们在感慨时光易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亦有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写诗,喜欢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鸥鸟”这一形象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有“淡泊寡欲、与世无争”之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则仆偿前辱之责②.虽万被戮③.夫人之相与④.俯仰一世⑤.万里归船弄长笛⑥.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偿、辱、责、戮、与、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期的医疗领域反腐,可谓备受关注,种种举措无不让老百姓A。究其原因,这涉及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人吃五谷杂粮,也生百病。”生了病,人的身体本就不适,如果求医问诊时还遭遇药价虚高、不给红包医生就不好好看病等问题,岂非B?老百姓早就对医疗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深恶痛绝,迫切期望这些乱象得到整治,从而更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①老百姓除了关心切身利益,还关心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行业发展。②自古以来,在老百姓的心中,医生的夫职就是救死扶伤。③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医生乃至医院院长毫不罔顾医者仁心,④逞私欲、谋私利,⑤甚至败坏医德医风,⑥还严重污染医疗行业。⑦因此,人们特别关注本轮医疗反腐,⑧心里有了更多期待,⑨希望能够整顿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⑩进一步推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医疗反腐,是为了让老百姓更放心地享受医疗服务。这一轮医疗反腐是由国家统一部署、十部委联合出手的重大行动,尤其C!我们相信,随着医疗领域反腐驶入深水区,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医疗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医疗行业的形象也将得以重塑并真正赢得公众的信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拍手称快B雪上加霜C声势浩大19.语句③“毫不罔顾医者仁心”改为“罔顾医者仁心”;语句⑤“甚至败坏医德医风”改为“不仅败坏医德医风”;语句⑨“整顿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改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在说反腐的举措让老百姓高兴,可用“拍手称快”。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形容因事情有 称心如意的结局而高兴愉快的样子。B处,语境是说生了病还要遭遇求医问诊时的一系列困难,可用“雪上加霜”。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C处,语境形容医疗反腐重大行动声势大,可用“声势浩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盛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③“毫不罔顾”语意重复,“罔顾”指毫不顾及,删掉“毫不”;语句⑤“甚至……还……”递进关联词搭配不当,“甚至”改为“不仅”;语句⑨“整顿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不合逻辑,改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也看人生的悲剧。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①。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却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完美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悲剧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是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这人生的悲剧,②,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这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D.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21.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过是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B21.①.示例:假如诸葛亮真正收复中原②.祝英台真正嫁了梁山伯 22.示例:①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有缺陷的②不说你勾销不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和文中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插入语;C.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D.表示意思的转折。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画线句“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采用“假如……真正……,……真正……”的句式,内容上前句是对历史人物事件,后句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的反向假设,体现人生悲剧的必然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前面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后面“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却含有至理”可以推断是要填写与其相互矛盾的内容。此外后面还有“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可见是因果关系上的相互矛盾,应填“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有缺陷的”。第②空后面以“就是”作为让步,可以推断前面为“不说你勾销不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我们努力登上山顶,是为了让世界看到我们;有人说,努力登上山顶,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世界;有人说,一个人登上山顶的目的,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决定了他最后会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对此,作为当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你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登山的不同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类人说,努力登上山顶,是为了让世界看到我们。这类人,他渴望被看到,木求秀于林,人求出于众,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思维方式,其价值取向在于“成为人上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从本质上说,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也是为了让世界看到。因为个体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人们渴望被更大空间、更长时间范围的人看到。第二类人说,努力登上山顶,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世界。人生而有缺陷,所到之处受腿的制约,所见之物受眼的制约,登高而望远,他看到了世间万物众生。有人因为看到世界的美,所以痴心于呈现万物的美;有人因为看到世界的神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决定探索世界奥秘;有人因为看到苦难,立下大济苍生的宏愿;也有人因为看到天地的寥廓,感慨自身的渺小,于是他决定超越自我的局限,追求无我的境界。在这些人身上,奋斗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疆界。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思维方式,其价值取向是“实现自我的价值”或者“寻找生命的趣味”。综合两种人的看法,代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他们的最后的幸福。立意时学生可以肯定其中任一种,也可以两种都肯定,也可以通过比较有所选择,言之有理即可。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生的价值取向决定最后的幸福。主体可以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形式。正面论证:因为人生的价值取向高远,因此有大的成就。可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比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决定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国家和人民。反面论证:因为没有远大的理想,最终一生一事无成。比如放羊娃的故事等。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立意:1.寻找生命的趣味。2.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3.价值取向决定最后的幸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2:35:01 页数:18
价格:¥3 大小:53.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