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狼考点精讲课件(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7

2/67

3/67

4/67

剩余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8狼屠户与两只狼的生死较量,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句式,活学活用。壹背诵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贰揣摩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把握屠户与狼的形象。叁(重点)(难点)学习屠户勇敢机智、敢于斗争的精神。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曾为其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作者简介 《狼》原文共有三则故事,本文是第二则。它们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狼不能抱有幻想,必须勇敢机智地与它们进行斗争的思想。知识链接 《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00余篇。它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有三:一是改编民间的传说和故事,二是编写亲友提供的材料,三是据作者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而编撰。其主题包括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等,大都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奇幻的世界,表达美好的希望,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意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作品简介 1.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暂时略过。然后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2.人与动物之间也有争斗。描述这类关系的作品,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有的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还有的则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读时注意思考:本文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课前预习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zhuì整体感知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jiǒnɡshànxīndānshǎojìnɡmínɡchánɡ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suìkāomèixiáqǐnɡ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户。仅,只。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译文连接,紧跟。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把骨头投给狼。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译文跟原来一样。跟从。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处境困迫,为难。看,视。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一起遭受它们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这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译文遭受它们的攻击。堆积柴草。覆盖,遮盖。解除,卸下。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译文径直。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闭上眼睛。这里指神情、态度。从容,悠闲。突然。时间长了。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译文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屁股。(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译文睡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狡猾。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译文一会儿。巧变诡诈。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古今异义一狼径去盖以诱敌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字词清单场主积薪其中古义:柴今义:薪水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古义:罢了今义:耳朵弛担持刀古义:解除,卸下今义:放松,松懈 ◆一词多义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动词,攻击名词,敌人止止有剩骨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副词,仅、只动词,停止意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与日去名词,神情、态度动词,打算、企图名词,意志《诫子书》 前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名词,前面动词,上前以投以骨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把介词,用、拿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静以修身(《诫子书》) 其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屠乃奔倚其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人不堪其忧代词,指狼代词,指麦场代词,指柴草堆代词,指屠户代词,那种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指狼助词,的《〈论语〉十二章》 乃屠乃奔倚其下乃悟前狼假寐副词,于是、就副词,才行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动词,行走名词,品行、行为《诫子书》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词类活用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攻击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名词作状语,从通道止增笑耳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文言句式省略句:省略宾语“狼”,即“投(狼)以骨”投以骨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即“(屠)顾野有麦场”省略介词“于”,即“屠乃奔倚(于)其下”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省略介词“于”,即“一狼洞(于)其中” 意暇甚倒装句:投以骨状语后置,即“以骨投”状语后置,即“意甚暇” ◆成语积累成语本课例句释义故步自封并驱如故腹背受敌恐前后受其敌去国怀乡一狼径去悬梁刺股自后断其股梦寐以求乃悟前狼假寐死不瞑目目似瞑原来攻击离开大腿睡觉闭上眼睛 成语本课例句释义左顾右盼顾野有麦场杯水车薪积薪其中虎视眈眈眈眈相向倚马千言屠乃奔倚其下好整以暇意暇甚无所适从一狼仍从靠着,靠从容,悠闲跟从看柴草注视的样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都写了什么?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议论。点明故事的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究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课文精讲 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课文中间的三段写了这三次交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屠户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屠户背倚麦秸垛(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屠户奋起,杀死二狼。 (西藏中考)结合选文(《狼》)内容,用二字词语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梳理文言小说的情节考点[答题思路]①划分层次。通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若题干已给情节提示,可根据提示找到对应段落进行划分。②概括大意。可按照“何人+何事”的模式概括各个层次的大意。③注意保持角度一致,字数大致相同;填空题,形式应保持一致。[参考答案]惧狼(怕狼)御狼(拒狼)返回遇狼→______→______→杀狼 学习任务单屠户:研读课文,按照小说故事的发展来理清故事情节,分别从屠户和两狼的角度为下面的连环画命名。人狼对抗,紧密交织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两狼:两狼缀行屠户遇狼屠户惧狼两狼并驱两狼眈眈屠户御狼屠户杀狼两狼被毙 缀行甚远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贪婪狡诈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尾随跟踪,寻找时机交相吃骨,穷追不舍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与人对峙,琢磨对策相互配合,前后夹击 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成语狼狈不堪、鹰视狼步、狼烟四起狼的形象这些词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从这些词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凶狠贪婪、阴险狡诈的。我的看法传统文化中对狼的形象的描述有其合理的一面,确实写出了狼的特性,但是这并不代表狼性的全部。其实,狼身上还有许多闪光点。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狼的形象描述为“野性、激情、坚忍、挑战、团结、勇猛”。 怯懦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屠惧投以骨;复投之“惧”直接写出屠户害怕的心理。“投以骨”表明屠户最初采用退让策略;“复投之”表明屠户仍抱有侥幸心理,对狼继续妥协。心理描写聪明机智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顾”“奔倚”“弛”“持”等动词,写屠户当机立断占据有利地形,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无畏细心谨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暴起”“劈”“毙”“断”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果断。他抓住时机,勇敢出击,杀死两狼。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细心,有较高的警惕性。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识破了狼的意图,表现其机警。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狼人贪婪、狡诈机智、勇敢人类富有智慧与力量恶势力必将自取灭亡对比(动作、心理) 随着故事的发展,屠户的心理也在变化,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屠户心理相关词句遇狼①____________________“惧”“投以骨”“复投之”御狼改变态度,准备抵抗“顾”“奔倚”“驰”“持”杀狼②____________________“暴起”“劈”“毙”“转视”“断”心存侥幸,害怕、妥协坚定决心,奋勇反抗 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抱有幻想,不能胆怯退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待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齐毙两狼那样不留后患。 解释下列句中标红的词。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文言文中名词的活用现象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技法]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3.普通名词作状语。4.方位名词作状语。5.时间名词作状语。[参考答案]1.前:前进。2.犬:像犬一样(像狗似的)。3.洞:打洞。隧:从通道。返回 从整体倾向看,本文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深入探究 主要写狼。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每段文字描写的着眼点均落在狼上,通过写屠户的种种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奸诈;作者在文末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本文的落脚点在“狼”;文章的主要用意并不是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而在于突出“禽兽无论怎样贪婪、奸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思想。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最初处于主导地位,意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屠户则处于被动地位,可是最终是人奋起自卫,先后杀死两狼。这就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狼如此狡黠,却在与屠户的交锋中“顷刻两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狼的失败是因为遇到了更强的对手——屠户。面对两只狼,屠户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屠户开始“惧”而投骨,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对狼的本性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不再恐惧,放弃妥协,巧妙利用有利的地势,趁着两狼分开的时机果断出手,彻底扫除了狼患。 狼的失败是因为它们的贪婪和自作聪明。一方面,两只狼已经从屠户那里得到了所有的骨头,却仍然穷追不舍,逼得屠户与之生死相搏。另一方面,狼自以为聪明,兵分两路,而它们这一举动正好给了屠户逐个击破的机会,最后双双毙命。 作者用“黠”字评价两只狼。你认为它们真的狡猾吗?请你用一个词评价它们。两只狼是自作聪明。它们“缀行甚远”,给了屠户寻找柴草堆掩护自己的机会;“一狼径去”,给了屠户各个击破的机会;一狼假装睡觉,给了屠户趁势劈死它的机会;一狼将头钻进柴草堆里打洞,又给了屠户从背后杀死它的机会。 典型考题1.(天津中考)下面对选文(《狼》)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D【解析】文章结尾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2.(西藏中考)结合选文(《狼》)内容简要分析,屠夫和狼各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从狼与人的较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示例】屠夫:机智、果敢。狼:狡猾、贪婪、自作聪明。启示:①做人不能贪得无厌;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③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④对待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谈) 狼狼(贪婪狡猾)缀行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结构梳理屠户(机智勇敢)并驱耽耽遇狼御狼惧狼杀狼两毙 文章叙述了一个屠户晚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主旨归纳 本文阅读考点文言小说的情节梳理文言文中名词的活用现象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本文考点回顾 《狼》三则的另外两则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素养提升 译文:一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只狼,(狼)窥探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好像流着口水,(就这样狼)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害怕,于是就拿出屠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想狼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地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犹犹豫豫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只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腭,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价格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译文: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夜耕的农民留下的窝棚,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草帘中伸进爪子。屠夫急忙捉住狼爪,让它出不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刀割破狼爪下面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大腿直挺挺的,不能弯曲,嘴张着无法闭上。(屠夫)就背着它回去了。(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狼》与《狼子野心》比较阅读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dūn)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⑤!然野心不过遁逸⑥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⑦耶!(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畜(xù):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俟(sì):等待。④啮(niè):咬。⑤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诬,虚假、虚妄。⑥遁逸:逃跑。⑦贻患:留下祸患。篇目狼的特点写作特点道理(启示)《狼》《狼子野心》贪婪、狡猾贪婪、凶狠、狡诈、本性不改狼无论多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总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以议论的形式点明主题(点题);卒章显志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一定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参考译文]有个富户意外得到两只小狼,把它们和家里的狗群一起饲养,小狼也能和狗平安相处。小狼长大一些后,也比较驯良,富人居然忘记它们是狼了。有一天,主人在堂屋午睡,听到狗群发出愤怒的呜呜声,他被惊醒,起来四处查看,没有看见什么人。当他靠着枕头又要睡觉时,狗群又像前面一样发出叫声。于是,他假装睡着,静静等待,原来是那两只狼想趁主人没有发觉,要咬主人的喉咙,狗群在阻止狼,不让它们上前靠近主人。主人就把两狼杀了,留下狼皮。这件事是堂侄虞惇说的。狼子野心这句话,确实不虚妄啊!不过,说野心不过指逃走而已;表面上亲热,暗地里却心怀不轨,就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的本性不值得一说,这个人怎么为自己留下祸患呢!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科举之路——艰难坎坷童子试县、府、道皆列第一,考中秀才。18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名落孙山。20岁再应乡试,仍未中。23岁第三次应乡试未中。32岁再应乡试,未中。35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谋生,开始坐馆当塾师,并开始创作狐鬼系列小说。39岁再应乡试,因“越幅”(未按格式书写)被黜。47岁再应乡试,因再次犯规与中举无缘。50岁率众弟子一同应乡试,结果全军覆没。56岁在当年秋天的乡试中,再次被现实挫伤。62岁赴青州考贡,山东学政黄叔琳为其精神所感动,拔为岁贡生。71岁 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自30余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集腋成裘。全书共400余篇。所述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成书及地位聊斋——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书名 ①改编民间的传说和故事;②编写亲友提供的材料;③据作者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而编撰。故事来源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等,大都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奇幻的世界,表达美好的希望,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意识。主题及艺术特色 书中故事劳山道士书生王七,痴迷于道家法术,听说劳山有个道行甚高的老道,便背上行囊前往寻师修道。王七拜师后没多久,便对每天的必修课——上山砍柴之类的事情厌倦至极。他请求师父传授法术。师父见他根本无心修行,便只教了他一招穿墙术并嘱咐他回家后要清白做人,否则法术不灵,随即送了路费让他回家。王七立即下山,向妻子吹嘘本领。没想到,就在他踌躇满志冲向墙壁的刹那,只听“砰”的一声,他已鼻青脸肿地摔在地上。 促织促织,就是蟋蟀。明朝宣德年间,皇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向民间征索蟋蟀。想讨好上司的县官逼着里正(负责催征粮税等的乡官)成名去征索蟋蟀。成名是个老实的读书人,不好向百姓催收,只有自己去捉。他千辛万苦地捉到一只有名的“青麻头”,可是又被儿子抓死了。儿子害怕,跳了井,打捞上来虽然没死,但已呆痴得像个木头。这时,成名又捉到了一只小蟋蟀。不想,小蟋蟀不仅能斗胜所有的蟋蟀,而且还能斗公鸡。官员们把小蟋蟀献给皇帝,得到奖赏。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神志清醒过来,说他做梦变成了蟋蟀,进了皇宫,善于角斗。 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课后作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2:45:02 页数:67
价格:¥2 大小:6.3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