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大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齐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东方戏剧虽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其内部具有广泛歧义的内涵构成,但相对于西方戏剧来说,它仍可说是较为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既带有文化区分的意义,也含有传统的内蕴。从历史概念来讲,西方戏剧对应于欧洲技术革命以来所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东方戏剧则对应于传统文明。从文化范域来讲,西方戏剧勃生于基督教文化领地,东方戏剧则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历史与文化的交合作用,将世界戏剧定型为东西两大基本范畴,二者具有不同的传统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形成了不同的形式规则与美学风范。东方戏剧具有相同的近代命运:西方文明的崛起,在它与过去以及与东方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鸿沟,并以其强力把世界纳入了全球化的轨道,与传统生存方式相联系的东方文明从此被归结为传统,划归与现代相隔离的概念。受到这一强势的冲击,东方文明逐渐萎缩和衰落,而西方文化则成为东方的法本。置身于这一涡流中的东方戏剧,它的自在衍生状态被打破,舞台开始向西方倾斜,而异质戏剧的作用导致它走向式微与变异。东方戏剧的命运受到了挑战。更多的东方国家,特别是保存了悠久戏剧传统的中国和日本,当它们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辐射以后,虽然其民族戏剧面貌有极大改观,但不足以使传统戏剧样式发生整体蜕变,而只把其中一些蜕变较大的部分分离而使之独立出去,造成戏剧的传统样式与蜕变形式并存的局面。这些国家对于西方戏剧的接受,通常都从翻译和介绍经典作品开始,最初的注重点是内容而非形式。在将这些作品搬上舞台的初期,往往利用或借鉴了民族戏剧的形式,导致了一些蜕变戏剧样式的出现,日本的新派剧、中国的改良戏曲和文明新 戏、马来西亚邦沙万剧的新剧、越南的小说从剧都是类似的产物。从异质文化的接受过程来看,随着对西方舞台本质了解的深入,运用民族语言而按照西方舞台样式进行演出的新剧(在中国称之为话剧)从而形成,创作也继而开始。在部分特质蜕变出新的戏剧样式的同时,东方古典戏剧的传统舞台样式接受了现代社会为之提供的筛选和改造,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最重要的变异取决于剧场建筑形制的改造,在西方建筑学思想和技术的影响下,东方戏剧改变了以往剧场的简陋与随意,逐步建立起采纳现代声学和光学原理构设的新式剧场,并采用了西方的舞台技术设备,如机械传动、灯光照明、分幕与垂幕、各类新颖材料制作的景片等。戏剧生存空间的变化影响到表现形式的改变,通常新的戏剧场地都要求对传统表演程式做出或多或少的调整。这种时代的要求如果在尊重民族艺术原则的前提下实现自然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都给艺术带来正面的效应,一个不该发生但却一直在发生的事实是,盲目地模仿西方倾向使东方戏剧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例如镜框式舞台对伸出式戏台的取代,逼迫中国戏曲过分改变了自己的舞台行为方式,而过度的写实倾向则对东方戏剧的本质属性造成了阉割。中国戏曲面临的局面最为复杂,因此目前的状况也最值得忧虑。它的传统从一千年前的宋代一直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在悠久的时间和广袤的地域里,繁衍出了众多形态接近而风格各异的剧种样式。它们的生命历程迭相交织、此起彼落、古典的消亡了,近代的又兴起,一些过了盛年进入衰退期,一些刚刚萌发向往着未来,老迈地孕育着新生的萌芽,稚嫩地流淌着远古的血液。它保持历史延续性的顽强生命力就体现在这种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中,一旦运动终止,它就失去了活力。(摘编自廖奔《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材料二:话剧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早在20世纪初的中国就存在世界化与本土化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戏剧理论家张庚提出“话剧民族化”,成为中国话剧人的普遍追求。北京人艺奠基人焦菊隐执导的《蔡文姬》中,台词步法、服装舞美均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任鸣这一代话剧人则从继承走向发展创新,“我们考虑的是,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拓宽一些,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在话剧艺术领域内探索‘东方戏剧’的美学精神。”《司马迁》的艺术风格就体现出这样的探索:舞台既具备雄浑的汉代气象,又跳出传统历史剧铺锦列绣、镂金错彩的模式。作为背景的深色汉画像随剧情发展转动,结尾时全部翻转成具有金属质感的巨大镜面,寓意“以史为镜”。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透射出现代感,变化多样的灯光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让司马迁与屈原的“隔空对话”更具艺术真实性。创排莫言的《我们的荆轲》时,任鸣已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懂这部戏”的自觉。莫言的剧本彻底颠覆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侠士,在此基础上,任鸣将荆轲塑造为一个肩负重任又迷惘于自身价值的人,一个被功利心蚕食着理想却最终悲壮赴死、成就英名的人。这令“外国观众即便不了解荆轲,也能 在自己的文化当中找到对应的艺术形象”。在任鸣看来,用整个东方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滋养中国当代话剧,催生出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是从业者应有的探索,“这是广泛吸收传统东方文化精髓、融合东方美学与哲学思想、同时又与舞台表达的现代精神相和谐的审美风格。这是一座引人攀登的艺术高峰。”(摘编自曾震宇《走向世界的“东方戏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方戏剧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对应传统文明,与西方戏剧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美学风范。B.东方戏剧在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辐射后,民族戏剧面貌有极大改观,戏剧的传统样式与蜕变形式并存。C.我国戏剧剧种样式众多,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戏剧艺术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活力。D.中国当代话剧经过东方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滋养,成了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西方戏剧文化的冲击,东方戏剧经受了相同的命运,但东方不同种类的戏剧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B.东方古典戏剧的传统舞台样式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剧表现形式的改变,这就需要对传统表演程式做出适当调整。C.虽然话剧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一代代戏剧从业者的实践中,“东方戏剧”美学精神的逐渐凸显将其西化特征逐渐消解。D.东西方戏剧之间的冲突、影响、借鉴、融合的过程,折射出人类思维的整体趋势,也体现了人类文化共融的时代特征。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先将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阐述,可以更有力地突出东方戏剧的特点。B.文中借东方文明因西方文明的崛起而逐渐衰落的现实,明确了东方戏剧受到挑战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C.文中以“镜框式舞台”为例来说明东方戏剧因盲目模仿西方而迷失自我,并以此论证科技手段并不适用于东方戏剧。D.最后一段的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散结合,与上文严谨、客观地论述结合起来,使文章显得沉稳而不失灵动。4.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以材料二中提及的话剧《司马迁》和《我们的荆轲》为例,谈谈你的理解。5.你认为东方戏剧应如何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保存自己的东方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D2.C3.C4.①从艺术风格(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司马迁》中对于舞台汉代气象的呈现和现代科技舞美的运用,体现了东方戏剧在民族化基础上的拓展和实践。②从人性的角度看,虽是民族化、个人化的作品,但反映的人性却是共性的、世界性的。如《我们的荆轲》中荆轲的形象同样能够引起外国观众的共鸣。5.①尊重民族艺术,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②合理借鉴西方戏剧文化,不盲目模仿。③坚持创新发展,保持东方戏剧历史延续性的顽强生命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D.“成了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表述错误,原文是任鸣对中国当代话剧从业者探索方向的表述,从句子时态来看选项把未然当成了已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东方戏剧”美学精神的逐渐凸显将其西化特征逐渐消解”错误,从原文看,是借鉴融合的过程,并非“此消彼长”。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C.“并以此论证科技手段并不适用于东方戏剧”曲解文意。材料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都给艺术带来正面的效应,一个不该发生但却一直在发生的事实是,盲目地模仿西方倾向使东方戏剧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例如镜框式舞台对伸出式戏台的取代”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都给艺术带来正面的效应,但并不是说科技手段不适用于东方戏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从艺术风格(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的艺术风格就体现出这样的探索:舞台既具备雄浑的汉代气象,又跳出传统历史剧铺锦列绣、镂金错彩的模式”“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透射出现代感,变化多样的灯光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让司马迁与屈原的‘隔空对话’更具艺术真实性”可知,《司马迁》中对于舞台汉代气象的呈现和现代科技舞美的运用,体 现了东方戏剧在民族化基础上的拓展和实践。②从人性的角度看,虽是民族化、个人化的作品,但反映的人性却是共性的、世界性的。结合“创排莫言的《我们的荆轲》时,任鸣已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懂这部戏’的自觉”“莫言的剧本彻底颠覆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侠士,在此基础上,任鸣将荆轲塑造为一个肩负重任又迷惘于自身价值的人,一个被功利心蚕食着理想却最终悲壮赴死、成就英名的人。这令‘外国观众即便不了解荆轲,也能在自己的文化当中找到对应的艺术形象’”可知,《我们的荆轲》中荆轲的形象同样能够引起外国观众的共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北京人艺奠基人焦菊隐执导的《蔡文姬》中,台词步法、服装舞美均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可知,尊重民族艺术,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结合材料一“这些国家对于西方戏剧的接受,通常都从翻译和介绍经典作品开始,最初的注重点是内容而非形式。在将这些作品搬上舞台的初期,往往利用或借鉴了民族戏剧的形式,导致了一些蜕变戏剧样式的出现”“从异质文化的接受过程来看,随着对西方舞台本质了解的深入,运用民族语言而按照西方舞台样式进行演出的新剧(在中国称之为话剧)从而形成,创作也继而开始”概括出:合理借鉴西方戏剧文化,不盲目模仿。结合材料一“东方戏剧改变了以往剧场的简陋与随意,逐步建立起采纳现代声学和光学原理构设的新式剧场,并采用了西方的舞台技术设备,如机械传动、灯光照明、分幕与垂幕、各类新颖材料制作的景片等……这种时代的要求如果在尊重民族艺术原则的前提下实现自然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它保持历史延续性的顽强生命力就体现在这种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中”材料二“任鸣这一代话剧人则从继承走向发展创新”,话剧《司马迁》和《我们的荆轲》的创排就是典型事例,概括出:坚持创新发展,保持东方戏剧历史延续性的顽强生命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悲寺外老舍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可是,我年年愿看看他的矮墓,在一株红叶的枫树下,离大悲寺不远。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他初来到学校,差不多没有一个人不喜爱他,因为他与别位先生是那样的不同。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我们佩服他们和佩服书籍差不多。即使他们是活泼有趣的,在我们眼中也是另一种 世界的活泼有趣,与我们并没有多么大的关系。黄先生是个“人”,他与别位先生几乎完全不相同。他与我们在一处吃,一处睡,一处读书。半年之后,有些同学对他不满意了,其中有的,受了他的规诚,有的是出于立异——人家说好,自己就偏说坏,表示自己有头脑,别人是顺竿儿爬的笨货。暑假后,废除月考的运动一天扩大一天。在重阳前,炸弹爆发了。英文教员要考,学生们不考,及至事情闹到校长那里去,问题便由罢考改为撤换英文教员。有人传出来,在职教员会议时,黄先生主张严办学生,黄先生劝告教员合作以便抵抗学生,黄学监……风潮转了方向,黄学监,已经不是英文教员,是炮火的目标。黄先生还终日与学生们来往,劝告,解说,笑与泪交替地揭露着天真与诚意。有什么用呢?我在街上遇见了他。“黄先生,请你小心点。”我说。“当然的。”他那么一笑。“你知道风潮已转了方向?”他点了点头,又那么一笑,“我是学监!”“今天晚上大概又开全体大会,先生最好不用去。”“可是,我是学监!”“他们也许动武呢!”“打‘我’?”他的颜色变了。“为什么呢?”他好似是诘问着他自己的良心呢,“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我的泪几乎落下来。他问得那么天真,几乎是儿气的;始终以为善意待人是不会错的。“顶好是不到会场去,无论怎样!”“可是,我是学监!我去劝告他们就是了;劝告是惹不出事来的。谢谢你!”果然晚间开了大会。开会五分钟后,黄先生推门进来了。屋中连个大气也听不见了。黄先生的眼好似被灯光照得一时不能睁开了,他低着头,像盲人似的轻轻关好了门。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他的面色是,也许因为灯光太强,有些灰白。他向讲台那边挪了两步,一脚登着台沿,微笑了一下。“诸位同学,我是以一个朋友,不是学监的地位,来和大家说几句话!”“假冒为善!”“汉奸!”后边有人喊。黄先生的头低下去,他万也想不到被人这样骂他。他绝不是恨这样骂他的人,而是怀疑了自己,自己 到底是不真诚,不然……忽然由窗外飞进一块砖,带着碎玻璃碴儿,像颗横飞的彗星,打在他的太阳穴上。登时见了血。他一手扶住了讲桌。后面的人全往外跑。我们几个搀住了他。“不要紧,不要紧。”他还勉强地笑着,血已几乎盖满他的脸。找校长,不在;找校医,不在;找教务长,不在;我们决定送他到医院去。“到我屋里去!”他的嘴已经似乎不得力了。老校役张福进来看了一眼,跟我们说,“扶起先生来,我接校医去。”校医来了,给他洗干净,绑好了布,叫他上医院。他笑了。低声地说:“死,死在这里;我是学监!我怎能走呢——校长们都没在这里!”老张福自荐伴着“先生”过夜。第二天早晨,老张福告诉我们,“先生”已经说胡话了。校长来了,不管黄先生依不依,决定把他送到医院去。可是这时候,他清醒过来。我们都在门外听着呢。我们听见了黄先生说:“好吧,上医院;可是,容我见学生一面。”“在哪儿?”校长问。“礼堂,只说两句话。不然,我不走!”钟响了。几乎全体学生都到了。老张福与校长搀着黄先生。血已透过绷布,像一条毒花蛇在头上盘着。他的脸完全不像他的了。刚一进礼堂门,他便不走了,从绷布下设法睁开他的眼,好像是寻找自己的儿女,把我们全看到了。他低下头去,似乎已支持不住,就是那么低着头,他低声——可是很清楚地——说:“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他出去了,学生没有一个动弹的。大概有两分钟吧。忽然大家全往外跑,追上他,看他上了车。过了三天,他死在医院。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大悲寺外黄先生的矮墓开篇,又以其结尾,前后照应,使文章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B.“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和惋惜之情。C.“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语言诙谐又略带讽刺,从中可看出教员与学生之间的隔 膜。D.结尾处“大家全往外跑……”,显然黄先生的宽恕与仁爱感化了学生,让他们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7.下列对文中黄先生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他意识不到自己善意可能招致的危险,写出了黄先生的天真与善良。B.“我是学监”这句话多次出现,通过反复的方式刻画出黄先生忠于职守、死于职守的形象。C.当学生风潮集会时,只有黄先生到场,校长、教务长等人的临阵脱逃衬托出黄先生的勇敢无畏。D.黄先生最后坚持到礼堂来,他想用“决不计较”帮助打人者卸下思想包袱,表现了他的仁爱精神。8.本文在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悲”是本文的中心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而悲。【答案】6.B7.C8.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述,自然真实,便于直接抒发自己对黄先生遭遇的情感态度。②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回忆的方式讲述黄先生的故事,并在开篇交代黄先生因“学监”职务而死的结局,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更为集中。9.①为黄先生之死而悲。黄先生仁义、善良,富有责任心,面对别人对他的伤害依旧选择原谅和宽恕,但最终却在这场人为的灾难中死去。②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而悲。黄先生的真心付出并未换来学生的理解,无端的猜忌、隔阂甚至冷漠最终把他推向了死亡,人性的复杂与冷漠令人悲叹。③为自己的苦痛已无法与黄先生探讨而疏解,无法聆听黄先生的教诲而悲。文末最后说“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深愿黄先生……来与我谈一谈”,表达出“我”经历的苦痛,及对黄先生离世而自己的苦痛无法消解的悲伤。【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表达了‘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说法错误,反问的语气主要是表达“我”对黄先生之死的悲痛和惋惜之情。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校长、教务长等人的临阵脱逃衬托出黄先生的勇敢无畏”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对于校长、教务 长的缺席并未交代原因。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特点的能力。从叙述人称上看,由文本“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可以看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如“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我的泪几乎落下来”等句子中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对黄先生遭遇的情感态度,使文章更加具有真实性。从叙述顺序上看,由文中“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可知,小说以大悲寺外黄先生的矮墓开篇,并在开篇交代黄先生因“学监”职务而死的结局,再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与黄先生相关的故事,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手法。先交代黄先生“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的结局,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对他确切的死因产生疑问,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文中“‘黄先生,请你小心点。’我说。‘当然的。’他那么一笑。‘你知道风潮已转了方向?’他点了点头,又那么一笑,‘我是学监!’”等内容可知,文中有很多关于人物对话的情节,作者以人物之间对话的形式来展现人物形象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黄先生回答“我是学监”刻画出他忠于职守、死于职守的形象,我在街上遇见黄先生后展开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故事更为集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由文章开头“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可知,作者为黄先生的死而“悲”。通过文中“可是,我是学监!我去劝告他们就是了;劝告是惹不出事来的。谢谢你!”“死,死在这里;我是学监!我怎能走呢——校长们都没在这里!”“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等内容可知,黄先生是个仁义、善良,富有责任心的人,但最终却在这场人为的灾难中死去,所以作者为他的死感到悲伤。由文中“半年之后,有些同学对他不满意了,其中有的,受了他的规诚,有的是出于立异——人家说好,自己就偏说坏,表示自己有头脑,别人是顺竿儿爬的笨货”“‘诸位同学,我是以一个朋友,不是学监的地位,来和大家说几句话!’‘假冒为善!’‘汉奸!’后边有人喊”等内容可知,黄先生对学生的真心付出并未换来相应的理解和尊重,反而遭到无端的猜忌和谩骂,并最终被窗外飞进的一块砖砸中,使他走向了死亡,人性的复杂与冷漠令人悲叹。所以作者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而“悲”。由文章结尾“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 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谈”可知,作者在这二十年里也遭遇了很多的苦痛,很想将这些说与黄先生听听,再聆听一下他的教诲,但黄先生却早已不在了。所以作者为自己的苦痛已无法与黄先生探讨而疏解,无法聆听黄先生的教诲而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①,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诚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诚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梁,指魏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B.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 以为君市义/C.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D.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券契,放债的凭证,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约时拼而相合。B.就国,指前往分封领地久住并对该地进行管理统治。文中指孟尝君回到薛地。C.顾,在文中意为回头看,与《荆轲刺秦王》中的“终已不顾”的“顾”含义相同。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常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士不设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通过张贴告示来选用门下食客为自己到薛地收债,冯谖主动请缨前往,可见孟尝君是一个懂得储备人才和任用人才的人。B.冯谖认为孟尝君生活富足,所以到薛地后他假托王命,烧掉薛地百姓的债券,从而也为孟尝君赢得薛地百姓的拥护。C.对于冯谖到薛地收债的结果,孟尝君一开始很不满意,但后来他卸职返回薛地时受到百姓的迎接,他才理解冯谖市义的做法。D.齐王弃用孟尝君后又以重金邀请孟尝君回国执掌政务,文中借助齐王对孟尝君前后态度的差异,突出了冯谖卓著的政治才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2)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14.从原文来看,冯谖为何要“西游于梁”?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答案】10.D11.D12.B13.(1)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看着买我家缺少的东西吧。”(2)于是梁王(魏王)空出最高的职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请孟尝君。14.①表层来看冯谖是为了说服梁王聘请孟尝君;②深层目的是提升孟尝君威望,给齐王以危机感,摆脱不被重用的局面。【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冯谖说:“您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猜想,您家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群。您家中所缺少的,唯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臣窃计”为主谓结构,“君”修饰“宫中”,应在“君”前断开,排除BC;“狗马实外厩”是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顾”含义相同,都是“回头看”。句意: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荆轲)始终不曾回头。D.“士不设庙”错误,“士为一庙”,庶人不设庙。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所以到薛地后他假托王命”表述有误,从原文看,他是假托孟尝君命令,并非王命。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毕”,结束、完;“市”,买;“寡有”,缺少。(2)“虚”,空出;“黄金千斤”,定语后置;“聘”,聘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冯谖先驱诚 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可见表层来看冯谖是为了说服梁王聘请孟尝君;依据“齐其闻之矣”“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可知,冯谖的深层目的是提升孟尝君威望,给齐王以危机感,摆脱不被重用的局面。参考译文: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看着买我家缺少的东西吧。”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债券全部核对完毕,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将债款赏给百姓,因此烧掉了那些债券,百姓高呼万岁。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一大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戴好衣帽就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怎么回来得这般快?”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您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猜想,您家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群。您家中所缺少的,唯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是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您有小小的薛地,不但不体恤薛地百姓,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臣为君计,私下假传您的命令,将他们所有的债务都免去了,并将所有债权焚毁,百姓都高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殿下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来做我的臣子。”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仁义,今天才看到。”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做到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个洞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西边的魏国。冯谖来到魏国,对魏惠王说:“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诸侯国去,诸侯首先迎接他的,国富而兵强。”于是梁王(魏王)空出最高的职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齐国应该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魏国使者往返多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都是寡人不善,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寡人不值一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冯谖劝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就,殿下姑且安心享乐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眼儿媚·一枝雪里冷光浮黄公度一枝雪里冷光浮。空自许清流。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昔年曾共孤芳醉,争插玉钗头。天涯幸有,惜花人在,杯酒相酬。【注】此词作于词人屡遭秦桧党徒诬陷被贬任肇庆府通判时,为和参议傅霁韵而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自许清流”,既是写梅也是在写词人自己,暗示了自己被贬的缘由。B.“蛮烟瘴雨”恶劣环境下,词人直言自己精神“憔悴”,写出自己被贬之后的精神困顿。C.“昔年曾共”紧承“谁肯寻搜”,过去与现实两相对照,并突出“天涯幸有”的可贵。D.全词语言少有夸饰,朴素自然,却营造出感人之深境,深得“词浅意深”之妙。16.本词注重表现梅的内在情韵和词人内心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开篇“雪里冷光”四个字将梅花的孤冷情韵描摹出来,并以梅自喻。②借昔日赏梅寄予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曾经“共孤芳醉,争插玉钗头”的日子终成过往。③对幸有知己唱和赏梅的欣慰。被贬他乡,内心凄苦,所幸有友人陪伴,聊以慰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结构等的能力。B.“词人直言自己精神‘憔悴’”错误,从词中来看,“如今憔悴”是直接写此地的梅花。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一枝雪里冷光浮”描写梅花孤冷的情韵,“空自许清流”写梅花德行高洁,孤傲,这既是写梅,也是在写词人自己,以梅自喻。“昔年曾共孤芳醉,争插玉钗头”,回忆过去与友人一起赏梅的情景,但如今这已成为过去,借昔日赏梅寄予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天涯幸有,惜花人在,杯酒相酬”,结合写作背景“此词作于词人屡遭秦桧党徒诬陷被贬任肇庆府通判时,为和参议傅霁韵而作”,作者被贬他乡,内心凄苦,好在有友人陪伴,聊以慰藉,表达作者对幸有知己唱和赏梅的欣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诗经·月初》诗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把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3)在古诗词中,鹧鸪因叫声凄切,常被用于表达处境之艰难、心情之惆怅等,比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诵明月之诗②.歌窈窕之章③.舍南舍北皆春水④.但见群鸥日日来⑤.江晚正愁余⑥.山深闻鹧鸪(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诵、窈窕、皆、鸥、余、殿、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时代的阅读,选择读纸还是读屏?——这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随着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早已从过去单一的纸质阅读,______,最典型的便是读屏,即通过手机、阅读器、电脑等数字产品接受信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有人给屏幕阅读贴上了“碎片化”“肤浅性”“快餐式”等标签,认为虽然数字化产品屏幕传送信息便捷,但内容质量却(A);有人认为长时间盯着数字化产品屏幕会使眼睛产生疲劳,有的人还会成为“低头族”,伤害颈椎,由此带来其他疾病……凡此种种,(B)。其实,屏也好,书也罢,两者本身也是兼容的。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探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点及优秀文章,也被出版社经常印刷发行。这也就是说,我们习惯读书就读书,______,只要是能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还分什么书与屏。_____,其实都是“内容为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虽是常理常道,但却穿越时空,(C),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对于经典不仅要多读,还要努力读懂读透。这些作品不但有纸质书籍的,还有电子书或通过其他网络方式传播的。无论是通过书籍还是屏幕获取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都将受益无穷。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答案】18.A参差不齐/B不一而足/C历久弥新(经久不衰)19.示例: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点及优秀文章,也经常被出版社印刷发行。20.①变成了多元化阅读方式②习惯读屏就读屏③无论读纸还是读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说屏幕阅读质量有好有坏,可填“参差不齐”。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第二处,前面列举的是屏幕阅读的弊端,从省略号和“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弊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可填“不一而足”。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第三处,此处指作品经历时间长反而更有魅力,可以“穿越时空”,可填“历久弥新”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经过长久的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新、更好。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著作”与“网络探索”不能搭配,将“探索”改为“搜索”;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到“被出版社”前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面“早已”可知此处应谈变化,可用“变成了……”表达;从“单一的纸质阅读”可知阅读方式变得多样,可填:变成了多元化阅读方式。第二空,前面说“其实,屏也好,书也罢,两者本身也是兼容的”,表明阅读和读屏都可以,后文“只要是能够……还分什么书与屏”也是这个意思;再根据句式特征“习惯读书就读书”,可填:习惯读屏就读屏。第三空,由“其实”可知前面应有“无论……”,从后文“内容为王”可知,阅读形式不重要,而本则材料主要是探讨读纸质书还是读屏,可填:无论读纸还是读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潮”①一般指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日用商品和文创产品。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商业品牌,李宁、鸿星尔克等,还有一些文创产品,故宫口红、三星堆书签等,它们不仅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也引领了文化的潮流。“国潮”消费趋势背后的文化心理引人深思。这首先在于如今的年轻人具备较强的文化自信。伴随国家繁荣进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终于可以平视世界,过去一度流行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②的调调,已经没有了市场。再者,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热衷。从十几年前的“国学热”③开始,穿汉服、品诗词、听古风音乐,已经从小圈子里的亚文化,变成日益主流的流行文化。如今,年轻人终于不用再羞羞答答地穿上汉服逛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购买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相关消费领域也在蓬勃发展。当然,在这股热潮之中,难免会存在浮躁的问题,一些“国潮”产品过度同质化,也容易让人“审美疲劳”④。因此,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要有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要将“国潮”趋势融入中国文化的繁荣之路,更好地发挥“国潮”的价值。21.下列对文中四处双引号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B.①②③④均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22.如何让“国潮”产品得到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两条建议,每条不超过30个字。【答案】21.A22.①提升“国潮”产品中的创新力,积极开发更吸引消费者的产品。②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将“国潮”趋势融入中国文化的繁荣之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①“国潮”特定称谓;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直接引用;③“国学热”特定称谓;④“审美疲劳”表强调。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结合“在这股热潮之中,难免会存在浮躁的问题,一些‘国潮’产品过度同质化,也容易让人‘审美疲劳’”概括出:提升“国潮”产品中的创新力,积极开发更吸引消费者的产品。结合“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要有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要将‘国潮’趋势融入中国文化的 繁荣之路,更好地发挥‘国潮’的价值”概括出: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将“国潮”趋势融入中国文化的繁荣之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快速变革的科技创新、新知识新思想对人类的召唤,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唯有以“向上”的心态开创自己的人生格局、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而生活绝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青年。然而,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正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向下扎根,向阳奋长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可见,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我辈青年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引体向上的青春是我们向往的模样,低姿匍匐的青春是我们必有的经历。一日春雷惊起,竹笋拔节而生,缘其向下深根;一日同风鲲鹏扶摇万里,缘其坚实翅膀。我们的青春也需要向下扎根,如此方能向阳奋长。泉深流远,根固木长。我们的青春需要蓄势,需要韬光养晦,在潜伏中提升自身高度。古语有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唯有台下的刻苦练习才可换得台上赢得一片喝彩。诚可见,北斗卫星的成功组网缘自数代北斗人的努力,不断蓄势;诚可见,中国高铁里程世界第一,缘自科研人员专注于每一颗螺丝。诚然如此,我们的青春需要蓄势,需要泉深,需要根固,为以后的向阳奋长奠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越是艰苦处,越发见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扶贫干部走过最险的山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把心血和汗水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向下扎根,到艰苦领域、艰苦地区施展个人才干,书写的是向上绽放的精彩人生,成就的是交口称赞的大我价值。向阳奋长,破壁前行。我们的青春需要热烈,需要逆风飞翔,在挑战极限中散发闪耀光辉。青春可以 将广宽戈壁变成万顷林海,可以将星星光热变成耀眼火炬。苏炳添打破黄种人世界记录,无不散发着青春的热烈:中国女排的奋起反击无不映射着青春的逆风飞翔。他们以青春之名不断彰显青春“向上”的奥义,哪怕前方是极限壁垒,也要冲过去将其打破,破障奔跑。我们的青春需要张扬,需要自见,不断追求至善至美,不断破壁前行。蛰伏积养料,破障释光芒,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青春需要将两者汇聚,如此方可无悔青春,否则只会落得“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的结局。朗朗自小开始练琴,不断扎实基本功,如今成为一代宗师;周杰伦从酒店驻唱,每天坚持写歌,如今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我们需要贴近大地,做一个匍匐前进的孤勇者,更应该展翅飞翔,纵情绘制自己的梦想。中学时光既往,是过去的青春,是扎根的青春;当下的备考拼搏,是如今的青春,是蓄势待发的青春;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是迎面而来绘制梦想的青春,是值得为之拼搏的青春。唯有根扎深处,才能向阳奋长,但无论怎样“引体向上”与“低姿匍匐”都是值得过的青春。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任何巍峨高山之下都有不可撼动的坚固基石,任何光彩成功的背后都有不计其数的辛苦付出。愿当代青年扎根祖国大地,扎根脚下土壤,努力向上生长,去实现辉煌的人生价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强调“向上”生长的重要性,唯有“向上”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以此启示我们“向上”是青年人成长的时代所趋,青年人应以“向上”的积极心态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开拓进取。第二段围绕“向下”一词,以胡杨为例,强调“向下”扎根的重要性,“向下”稳固根基,“向上”才能稳健生长。材料围绕“向上”和“向下”两个核心词展开,引发青年学生对自己应如何成长这一问题的思考。写作时,考生应正确认识“向上”与“向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在写作时,应综合考虑两者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体现出辩证思维能力。行文过程中,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向上”与“向下”的内涵,“向上”与“向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向上”如何“向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获得者陆鸿虽患脑瘫,却永不服输,逆流而上,最终成就自我的事例,论证“向上”的意义。也可引用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名言,论证“向下”扎根的重要性。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不“向上”求索,不“向下”扎根的危害,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更为严密。 在素材的选取上,可以立足当下,直指社会上存在的“浮躁”“躺平”等现象的危害,以此论证“向上”“向下”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立意:1.向下扎根,向上求索。2.以扎实之功底,成瑰丽之人生。3.仰望星空力争上游,脚踏实地砥砺前行。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7:10: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2.7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