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兴文二中2023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其他古典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以“闺阁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他把熟悉的素材锻铸变形,写的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其实,通过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小说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曹雪芹根据要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摹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作者在摹拟各人所写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为人行事及与身世经历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喜欢素朴淡雅,遇到旁人见怪的事情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借此道出她面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而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不可。作者让湘云的《咏白海棠》“压倒群芳”,让黛玉在《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宝钗讽和的《螃蟹咏》被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回目点明是“谶语” ;小说人物咏柳吟花的诗也常常是“诗谶式”的。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它多少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从小说角度看,艺术成就很高。读懂它,欣赏它,才不致辜负曹雪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一片苦心。(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材料二: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说里的诗词。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若以诗词标准来说,还是有高下之分。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性质,预先用诗词介绍小说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判词。作为小说看,很巧妙地掌握了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另外一类,《红楼梦》中常常写女孩子组织一些诗社。比如菊花开,组织菊花社,大家写菊花诗。柳絮飘飞,大家组织柳絮社,填柳絮词。这一类作品有它的特色。曹雪芹表现了他各方面的才华,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前边他用了谐音、拆字,概括掌握了金陵十二钗的一生。现在更进一步,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设想每个人的遭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这很了不起。《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了自己内心一份真正的感情和感慨的诗词。如《好了歌》,写世人追求物质的落空。《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假托“荒唐言”,因为有些他不愿直说,不能直说。外表看是“荒唐言”,真正里面是“一把辛酸泪”。《红楼梦》中写得最长最动人的是《葬花词》。托拟林黛玉的身世,以林黛玉的年龄写《葬花词》,曹雪芹写得好。但如果真与中国大诗人、词人相比,像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就知道层次的不同,哲理的深浅,幽微曲折,言外意思的多少是有所不同的。(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诗词吟咏等情节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有关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取材于现实,又重新创造,体现作家的艺术才能。B.《红楼梦》中有多次诗社活动,众人写诗,风格各不相同,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诗社中所咏之物,常与季节、自然景物的变化有关。C. 诗谶式的方法是《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很常见。如太虚幻境中的判词、《葬花词》等,都预先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D.《水浒传》《聊斋志异》不同于《红楼梦》,它们只是根据一段历史或一个神怪的传说加工改编,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很有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跳过不看,往往会影响对前后文意的理解。B.《红楼梦》写了日常生活琐事,以“闺阁昭传"面目出现,而实际反映的现实生活很广阔。C.小说中宝钗、湘云等女孩们的海棠诗,与她们的为人行事、经历都有一定联系,不能互换。D.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这导致《红楼梦》中的诗都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A.《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用谐音、拆字等方法暗示了香菱的一生,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很好的诗。B.《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是好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概括了石头的悲剧,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C.脂砚斋批语“(《红楼梦》)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王实甫《西厢记》中有“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句。D.李后主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春去”寄寓了深远的亡国之痛,而《葬花词》主要表现的是葬花的场景和心里的哀伤,两者层次不同。4.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咏菊》诗的作用。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答案】1.D2.D3.C4.①《红楼梦》中的诗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作为小说里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③这些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能反映现实生活,不可或缺;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作者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修养,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逼真成功)。④若脱离小说孤立看这些诗,不能说都是很好的作品。5.突出林黛玉的形象特征:吟咏者的气质(首联、颔联),身世悲愁、无人理解的自哀自怜(颈联),孤标傲世的高洁志趣(尾联、以“素怨”“秋心”咏“菊”)。借林黛玉之口,流露作者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感慨,颈联句有“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的味道,暗含作者生命的体验。【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它们只是根据一段历史或一个神怪的传说加工改编,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很有限”曲解文意,推断有误。结合材料一“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其实,通过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和材料二“《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只能说曹雪芹是根据自己经历写作,但不能说明其他两部小说的加工改编不是作者有意为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这导致《红楼梦》中的诗都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强加因果。根据原文“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它多少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可知,作者只是先说一般容易出现的问题,再转折指出曹雪芹的优点,选项将二者顺序颠倒并强加因果。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该项说的是《红楼梦》化用前人诗句,与材料二观点“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和草不能分离,意思就是诗不能脱离小说内容而存在。根据原文“《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可知,①《红楼梦》中的诗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作为小说里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根据原文“《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 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可知,③这些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能反映现实生活,不可或缺;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作者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修养,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逼真成功)。根据原文“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也可得出:④若脱离小说孤立看这些诗,不能说都是很好的作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不可”“以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以及结合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可知,作者是要突出林黛玉的形象特征: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这里两联写出吟咏者的气质。而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传达出身世悲愁、无人理解的自哀自怜。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写出一种孤标傲世的高洁志趣。根据原文“《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假托‘荒唐言’,因为有些他不愿直说,不能直说。外表看是‘荒唐言’,真正里面是‘一把辛酸泪’”可知,作者其实是借林黛玉之口,流露作者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感慨,颈联句有“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的味道,暗含作者生命的体验。(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祭陈敏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坡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帝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不过渡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分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分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临江而立,已经没有人能体味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唯有她能够听懂。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处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虞姬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愁,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奈何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迸发起来的一团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想到此时此刻西子湖畔依然笙歌画舫、灯火明灭,临安王朝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热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生灵涂炭似金人铁蹄下乌黑的烂泥。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而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立足垓下古战场,以难民奔逃的场景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混乱凄清的氛围,且由面到点,为下文李清照巧遇霸王祠做铺垫。B.金人入侵、山河破碎的现实让李清照从“浓睡”与“闲愁”的诗情画意中清醒过来,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C.乌江渡口夜里不好渡船,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老艄公认为江水似乎从来不平息是楚霸王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D.祠堂里霸王和虞姬的塑像触动了李清照的情怀,在她眼中,人间至情超越成败得失,慷慨赴死促成生命伟岸,她对人物评价的角度独具特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雕像的甲胄是冰冷的,李清照却仿佛摸到了一团火,这样的触觉反差带有夸张,却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语言张力,魅力横生。B.“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借虞姬对项王的忠贞表达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C.“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这句话化抽象为具体,极言项王气势之盛,便于和下文形成对比。 D.李清照狂笑,一个笑字蕴含丰富:金人猖狂嚣张,侵我河山;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无为;百姓流离失所,度日艰难;奸贼作祟,祸乱朝堂。8.小说以“乌江江面风浪滔天,无法渡船”始,到“江水浪平,日日渡人”终,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9.有人评论本小说“这是当代女作家与一千年前的女词人的灵魂交流和追索解读,它提供的是凌空高蹈、诗意沛然的精神境界,构建了一个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B7.B8.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内容上,通过江水由汹涌到宁静的变化,表现了正确理解项王自刎乌江的意义的重要性。③主旨上,可以更好地凸显对"气节"的礼赞;④艺术手法上,增加了小说的玄秘色彩。9.①这篇小说取材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但是作者虚构了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通过细节描写、联想想象、人物形象的刻画、神话色彩的添加,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②作者以李清照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为基础,以新编的方式为手法,着眼于历史和现实,以史喻实,历史和现实均有关照。③借助李清照渡江拜访霸王祠的虚构故事,表达出了对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的弘扬,对屈辱偷生的入骨讽刺,也展现出对家国担当的热烈期许。【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错误,文中并没有反映社会动荡的原因,无文本依据,无中生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错误,作者主要是借此来表达李清照的气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开头“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不行,夜里是从来不过渡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没有平息过”,结尾“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以乌江江面风浪滔天,无法渡船始,到江水浪平,日日渡人终,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江水如泣如诉,从来没有平息过,到最后“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可见,通过江水由汹涌到宁静的变化,表现了正确理解项王自刎乌江的意 义的重要性。主旨上,霸王祠有了李清照赞扬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江水开始浪平。凸显对“气节”的礼赞;江水前后变化之大,增加了小说的玄秘色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对题干评论性的话进行解读,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信息,“一千年前的女词人的灵魂交流”“凌空高蹈、诗意沛然的精神境界”“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其次,要对这些评价性的关键词进行精准解读,“与千年前女词人的灵魂交流”是指小说在创作特色上打破时空,富有联想性和艺术性,“凌空高蹈、诗意沛然的精神境界”指向小说的主旨呈现,“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指的是小说题材具有故事新编的特点,联系历史与现实;最后,结合文本进行规范作答。小说写李清照的所见所思所感,都是虚构的情节,“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等语句,通过细节描写、联想想象等,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文章内容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和历史有关,但作者采用新编的方式为手法,着眼于历史和现实,以史喻实,历史和现实均有关照。结合“冲天霸气”“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可知,表达出了对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的弘扬,对屈辱偷生的入骨讽刺,也展现出对家国担当的热烈期许。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 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D.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12.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4.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答案】10.ACG11.B12.A13.(1)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14.苏洵不是偏爱六国。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以史为鉴,针砭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他们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改变贿赂敌国的政策,以免国家败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秦兵未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宾语前置句,“自困”应为“困自”,“矣”为句末语气词,C处断开。“至于……”和“可不……哉”,应是“直到……,怎不……啊”,各自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ACG三处需加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途径。/规律。句意:这是危险的途径啊。/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C.正确。D.正确。句意:到了战国。/到现在为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错误。齐国、燕国、赵国没有贿赂秦国,但“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国灭亡是因为派荆轲刺秦王招来祸患,赵国灭亡是因为诛杀良将。 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佐”,协助;“寇”,敌寇;“当”,抵挡。(2)“克”,能够;“是以”,因此;“自弱”,削弱自己;“夷灭”,灭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苏洵《六国论》最后一段说到“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以看出作为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了当时北宋的统治者不要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而是要以史为鉴,针砭当时的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要改变这种贿赂敌国的政策,以免国家灭亡。所以苏洵不是偏爱六国。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域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像这样,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材料二: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太强盛,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王没有恶贯满盈,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岳德敬提举①甘肃儒学[元]赵孟頫苦欲留君君不留,奋髯跨马走甘州。功名到手不可避,富贵逼人那得休。春酒葡萄歌窈窕,秋沙苜蓿饱骅骝②。儒冠也有封侯相,万里归来尚黑头。【注】①提举,元朝设置儒学提举司,掌管地方儒学。②骅骝,赤色骏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炼字精妙,“苦”字表达了诗人挽留友人时的痛苦,奠定了诗歌的抒情基调。B.诗歌颔联直抒胸臆,运用否定和反问句式,展现了岳德敬“跨马走甘州”的豪迈之情。C.“儒冠也有封侯相”,与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一样,都运用了借代手法。D.尾联的“归”与首联的“走”形成呼应,既表达了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之情。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答案】15.A16.①运用比喻,用“骅骝”比喻有才之人。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赞美岳德敬是饱读诗书的有才的贤士。②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岳德敬此行必为甘肃的地方儒学做出政绩的勉励,以及诗人对岳德敬归来后必将“封侯”的期盼之情。【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表达了诗人挽留友人时的痛苦,奠定了诗歌的抒情基调”错,“苦”字表达了诗人不辞烦劳、反复恳切地挽留友人的恳切之情,“奋髯跨马走甘州”,诗人赞美岳德敬“走甘州”的豪迈之情,尾联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和期望之情,所以此诗首联中的“苦”字并没有奠定诗歌抒情基调的作用。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颈联“春酒葡萄歌窈窕,秋沙苜蓿饱骅骝”,虚实结合。前句写实,意为:眼下是诗人宴请友人,喝葡萄酒唱离别歌,在春天为友人饯行。后句想象,秋天时,友人就到了甘肃,甘肃的苜蓿草将喂饱友人的赤色骏马。“窈窕”是才子的意思,“骅骝”比喻有才之人,诗人用这两个词赞美岳德敬是饱读诗书的有才之人,相信他此行必为甘肃的地方儒学做出政绩,这就为尾联中诗人期待友人“封侯”作铺垫。(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慨叹人生很短促,人的个体很渺小。(2)《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来表现琵琶女虚度岁月。(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西湖景色令人陶醉,诗人观赏不够,流连忘返。【答案】①.寄蜉蝣于天地②.渺沧海之一粟③.秋月春风等闲度④.最爱湖东行不足⑤.绿杨阴里白沙堤【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人生很短促,人的个体很渺小”,第二句中“琵琶女虚度岁月”,第三句中“西湖景色令人陶醉,诗人观赏不够,流连忘返”,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蜉蝣”“渺沧海”“粟”“度”“绿杨阴”“堤”等。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素有“好古”情结,往往崇拜千百年前的人物和思想,也特别喜欢古物收藏。______建筑,中 国人的“好古”情结亦不例外,如唐诗中的“清晨入古寺”“寥落古行宫”等等,似乎建筑一定要“古”,才能显现出神韵。“好古”情结会使人们天然地敬仰甚至敬畏古代建筑,(①)。除了因改朝换代而刻意毁掉前朝宫殿及宗庙的行为外,人为地破坏前代建筑古迹的做法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大多数木构建筑是因为自然原因而毁坏的。除了“好古”,(②)。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人崇尚古代却不______于古代,他们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参与和改变着历史。因此,在古代建筑的修缮过程中,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这是______的“鼎新”活动,始终让建筑物保持生命力。中国人的“好古”使他们颇为珍惜古代的遗迹,但现实的想法又会使其对建筑不断“鼎新”来满足现世的______。(③)恰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即调和各种有价值的要素,并努力使其在不同场合及情景下发挥作用。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关于拘泥代代相传功能B.对于局限薪火相传功能C.对于拘泥代代相传功用D.关于局限薪火相传功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B.人们既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C.人们既不是极端地进行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了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D.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C19.D20.①不敢擅自破坏它②中国人也乐于“鼎新”③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解析】【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关于:用于引进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此处是指出对象“建筑”,应选“对于”。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局限: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语境指中国人崇尚古代却不会固执而不知变通,应选“拘泥”。代代相传:指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指这种“鼎新”活动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才能让建筑物保持生命力,应选“代代相传”。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功用:功能和用处,常用于形容某种事物的效果。与“满足”搭配,应选“功用”。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精确刻板”是状语,应修饰动词,而“前代的建筑样式”是宾语,前面也缺少谓语,应在“精确刻板”后加上“地复制”;成分残缺或赘余,“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应改为“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BC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再说“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最后说“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说“‘好古’情结会使人们天然地敬仰甚至敬畏古代建筑”,后面谈到“人为地破坏前代建筑古迹的做法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可见是出于敬畏而不敢擅自破坏古代建筑,可填:不敢擅自破坏它。②有“除了”,这里可有“也”;与“好古”相对,后面有“‘鼎新’活动”,注意加上主语“中国人”,可填:中国人也乐于“鼎新”。③前面谈到中国人既“好古”又“鼎新”,这是一种矛盾的做法,后面谈到“恰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即调和各种有价值的要素”,可见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可填: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 戏;在第二种方法里,①,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②,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③。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认为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上天待他们,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21.①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②不但和旁人一样③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22.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虫和花自己都认为不值得计较或留恋”,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虫和花对待生死的淡然态度;同时将虫和花对生死的态度和人类对生死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看待生老病死不够超然。【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此句为照应句,与前句“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对应,故可填写“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之类的句子。第②空,结合“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可知,此处是说当我把自己摆在前台时的具体做法;句式表述为“不但……一样”,故可填写“不但和旁人一样”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为照应句,照应“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即“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的原因;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那么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自然是因为这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故可填写“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之类的句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在虫和花自己都认为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赋予“虫和花”以人的情感态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 了虫和花对待生死的淡然态度;“在虫和花自己都认为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将虫和花对生死的态度和人类对生死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看待生老病死不够超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身穿青蛙服,手提一堆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码。近段时间,“卖崽蛙”因呆萌造型和有趣的互动成为网红。但是,一些“卖崽蛙”被“执法”的画面也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怜。近日,一则上海街头一只“卖崽蛙”不遵守城市秩序被城管驱离,并被斥责“每天都在这里,像什么东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卖崽青蛙”是一道城市考题关于“卖崽青蛙”是去是留是一场无关对错的追逐,甚至是一种难分胜负的较量。城管有依法管理的职责,“卖崽青蛙”有自食其力的诉求。如果城管积极履职,蛙蛙们难觅藏身之处;如果蛙蛙们大行其道,难免意味着城管失职。不只是“卖崽青蛙”,类似的“零和博弈”存在于城市管理的很多方面,由此暴露的问题不仅仅是“卖崽青蛙”应该何去何从,而是城市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理念面对小商小贩,如何以智慧管理真正优化营商环境。首先,卖崽青蛙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确实会给城市管理提出一些新的挑战。但避免“一放就乱”未必一定要“一禁了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以有序引导,本身就是优化消费营商环境的内涵。所以对于卖崽青蛙类似的烟火气息,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注意,管理执法不能一桶水浇灭,在执法中引导烟火气不变成烟熏火燎甚至乱成一气才是大众希望看到的柔性执法应有的效果。对于卖崽青蛙,一些区域情况特殊,可以不允许,更多的区域和时间段,综合权衡下,若安全因素可控,完全可以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是对这种新生事物应有的态度,既在制度的允许范围内,毕竟一般情况下,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小,同时也顺应了社情民意。因为这属于一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对于它们的适度包容,避免“重罚”,释放了与民生共情的信号。其次,也应该听到,出现了直接穿戴青蛙衣服骑电动车,穿着青蛙头套在人流密集地区后空翻以及直播等不和谐的声音。城市管理也有法规,作为网红青蛙,可爱的“外表”下也要有守法的心。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但无序的“烟火气”,也最让人烦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句“生存不易” 就可以让无证经营、随意叫卖成为合理的存在,如果仅仅因为藏在头套下面,就可以为所欲为,那到最后,网红青蛙难免变成过街老鼠,受损的终究还是自己。所以作为聚光灯下的青蛙,更应做好榜样,遵纪守法,让自己的言行和蛙礼一样标准。只有既顾到城市的“面子”才能保住自己的“肚子”。小地摊里有大民生,小青蛙体现着大环境。实际上,不管是看起来蠢萌的“卖崽青蛙”,还是其他一些并不那么具有“新意”的街头生意,在包容中规范,在规范中包容,而不是简单排斥,都是必要的。换言之,不是因为“卖崽青蛙”可爱,才应该被包容对待,而是与民生相关的活动,都应该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一方空间。这尽管考验城市管理智慧,百姓守法观念,但这个过程中,实际提升的是城市的治理水平,增强的是公民的法治意识,营造的是社会的和谐氛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针对近段时间“卖崽蛙”成为网红,但有一些“卖崽蛙”被“执法”引发讨论。“卖崽蛙”因呆萌造型和有趣的互动成为网红;但是有些“卖崽蛙”不遵守城市秩序被城管驱离,并遭到斥责。一方面“卖崽蛙”受群众的喜爱,另一方面又被城管驱逐,这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卖崽蛙”该不该存在?“卖崽青蛙”要养家糊口,而孩子也正好需要一只青蛙崽获得欢乐,这是市场行为,更是人间的“烟火气”。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存在。对于“卖崽青蛙”这样的新业态从业者,也可能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关部门既要积极引导其合法化,又要在执法时保持柔性,才能让城市“烟火气”越来越旺。世间千百态,你我皆平凡。给他人一点善意,让生活中留下一些乐趣与温情,是每个城市应该追求的人情与温度。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从“法理”与“人情”的角度进行探讨,对于这种新的业态,不要驱逐了之,应该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给他们柔性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可能会更好。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既要柔性执法,也需积极引导。主体部分可以先分析其现象,这是一种新业态,这种市场行为更具有人间“烟火气”,因此不能“堵”;然后分析,应该积极引导,柔性执法;最后指出这样做的效果。立意:1.城市管理有堵也要有疏2.“卖崽青蛙”们一些柔性空间。3.既要柔性执法,也要积极引导。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4:1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3.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