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学情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学情高二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气象”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政的气象。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以看出,“气象”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据呢?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则跟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恣纵似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很难归入“荡”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的极端表现罢了。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代表。温、李的诗风,襞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律、求“兴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词(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型形态,而在 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材料二: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士人提供晋身之阶。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种开朗、乐观、健康、雄壮的审美理想。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比起政治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气仍非常浓厚并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初唐。真正反映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有了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才有了“厚”与“雄”。B.“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是李肇的观点,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此时的诗风仍旧是“雄厚博大”的。C.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境界狭小,笔力荏弱,但它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宋词的先导。D.杜甫的诗歌在安史之乱后延续了盛唐气象,呈现出最夺目的光芒,列举此例是为证明“文学有其独立 性”的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阎宽的诗句“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中的“气象”与王湾《江南意》中的“气象”含义相近。B.内容空泛、骈俪对仗的“上官体”诗歌却在贞观时期风靡一时,这表明文学发展与政治兴衰并非完全同步。C.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刺激着许多盛唐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以延续。D.一个时代的诗风,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同时也受文学风格变化的内部规律的影响。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A.“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B.“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C.“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D.“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4.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蜀相》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而此时政治上的盛唐时代已经结束,《蜀相》为什么依然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答案】1.B2.C3.D4.①材料一侧重论证唐诗气象是发展变化的,盛唐气象是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②材料二侧重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与发展既与时代的盛衰密切相关,又有相对的独立性。5.①《蜀相》具备盛唐气象的特点。一是具备盛唐气象厚实的特点,作品内容充实;二是具备盛唐气象浑成的特点,语言精练、含蓄。②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李肇的观点,作者并不认同”错,材料一第三段,贞元、元和诗风遽变是作者的观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刺激着许多盛唐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以延续”因果逻辑错误,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仍然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是盛唐气象得以延续的表现,不是原因。 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盛唐气象”指的是盛唐诗歌的风貌“雄壮”与“浑厚”,也就是诗歌内容厚实、气象浑厚。D.“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李商隐的《贾生》中的诗句,用来讽刺汉文帝,说汉文帝半夜把贾谊叫进宫里,不问苍天百姓的事宜,倒问起鬼神之事。不能体现“盛唐气象”。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材料一,从“气象”一词说起,引出“盛唐气象”的概念,接着“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代表”论证唐诗气象的发展变化,最后总结“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型形态”,指出盛唐气象是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总括性,“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指出盛唐气象的形成与发展既与时代的盛衰密切相关,第二段“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指出盛唐气象的形成又有相对的独立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蜀相》具备盛唐气象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可知,《蜀相》是一首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它具备盛唐气象厚实的特点,作品内容充实;结合“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归于浑成”可知,《蜀相》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具备盛唐气象浑成的特点,语言精练、含蓄。结合材料二“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可知,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蜀相》一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聚餐傅菲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生产队里要聚餐。聚餐放在我家,中晚各一餐。我家房子大,能摆二十几桌。聚餐只能挣工分的人上桌。菜有炒白萝卜片、芋头、猪肉汤泡明笋、红烧冬瓜、白玉豆、红烧豆腐、鱼、文肉、煮黄豆、豆腐皮、白木耳汤、炒香菇蒂、海带、带鱼、炒茭白、炒荸荠、牛熟、牛肉、鸡块、文鸭、红烧南瓜。主食有米饭和麻子果。杀牛,在头一天进行,杀两头。我们不叫杀牛,叫敲牛。在我家屋后的瓦场,有一块空地,牧童把牛从栏里牵出来,用黑布把牛的眼睛蒙上。黑布罩上去,牛流浑浊的眼泪,长长的,后蹄甩起来踢人。牧童把牛拴在香椿树上。香椿树有油脂,凝结起来,粘手,鼓胀,看上去像肿瘤。敲牛人端一把斧头,用拳大的鹅卵石对准两只牛角中间的漩涡,斧头对准鹅卵石,一锤,牛跪下去,再一锤,牛瘫倒在地,四肢蜷曲,口腔里流黏稠的血。唇须上,煽动的耳朵上,都是血。牛把舌苔伸出来,舔血,抹在鼻梁上。呼呼呼,喘着粗气,腹部不断地起伏。敲牛人拿一把杀猪刀,在牛肚子上来回正反面搽,再用牙齿咬住刀槽,把装有滚热的沸水的木桶端到牛脖子前,抽下刀,呲起牙,摸摸牛的眼部,一刀捅进咽喉,搅动一下刀,抽出,血喷射到木桶里。杀牛人把盐花撒在沸水里,用手沿桶边搅动。血慢慢成块状,面上有一层白白的带血丝的泡泡,用嘴一吹,泡泡飞得不见踪影或噗地裂了。牛的内脏和牛筋,在土灶里用火煮一个整夜,成了牛熟。牛头在另一个土灶里,用干木柴煮一个整夜。牛头不熟多一灶火。牛肉牛排剔下来,挂在竹杈上,晾水分,水滴在地上,渍液风干后成一片黑色。生产队固定几个老人煮牛头牛熟,关在一个土坯房里,生产队长管着钥匙。天快亮了,土坯房的窗户下站满了小孩,眼巴巴地等老人从里面递几块热乎乎的牛熟出来吃。我母亲天麻麻亮起床生火,做豆腐。磨浆、点卤、压箱。做豆腐的还有三人,启炎老婆、月巾嫂、金兰姑姑。压箱时,我母亲从每箱匀一木勺豆腐脑,多压一箱,说:“生产队小孩多,聚餐后小孩尝尝鲜。”我才五六岁、光着屁股跟在母亲后面,端一个青花碗,放点酱油,求母亲打一碗豆腐脑给我。团叔看见,就大巴掌打我屁股。他穿猪皮制的褂,眼角有垢状的眼白屎。他就是那个杀牛的人。白白的豆腐脑漾在四方体的木箱里,热热的蒸汽在幽暗的厢房里萦绕,明瓦的光照下来,蜘蛛网挂在梁上,蜘蛛盘踞在网中间,荡秋千一样。团叔还负责打麻子果。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蒸好的糯米饭铲在石臼里,用木杵一下一下打在糯米饭上,打一下,把糯米饭翻个身,再打,直至黏稠,搓成拳头大的一团,有序地排 列在团席子上,席子铺了一层白糖拌匀的黄豆粉或芝麻末。做饭则在隔壁启炎叔家里。饭是捞饭,早上就捞出饭坯,晾在团席子上。开饭时间到了,厅堂、厢房、弄堂、院子里都摆满八仙桌,坐满了人。烧菜的,端菜的,洗碗的,切菜的,添火的,穿着围裙,油光满面。小孩在弄堂打打闹闹,不时跑到自己父母身边,张开嘴巴,吃一口菜,又去打闹,来来回回地吃,来来回回地闹。晚上,我们躲在启炎叔家的团席子下,用手抓饭吃。饭没有蒸,硬硬的,刮喉咙,有糙糙的米心,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木匠老七,谁也不愿和他坐一桌。他的食量惊人,吃得又快,叭叭叭,一碗饭没了。他不说话,埋头吃。厅堂里的人都走了,他把几个桌子的菜汤(任何一桌都不会有剩菜)全集中在一个脸盆里,把饭倒进菜汤,哗哗哗,灌进肚子里,吃完了,抹一下嘴巴,把旱烟点起来。生产队里的人说,木匠老七能吃四十碗饭。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我二哥也能吃一大脸盆的白粥。他说,饿了,石头也能吃下三大个。我信,因为每天中午他从田里回家,走路都拖着步子,虾着腰,过门槛抬脚都显得费力,眼睛深深凹陷在眼眶里,嘴巴金鱼一样张开。(有删改)文本二:中国是一个乡村密布的国度,河汊、炊烟、静谧的黄昏、低矮飘忽的雾岚,都是散文家衷爱或倾述衷肠的对象。写作者以怀乡的姿态出现,以贵族式或乡村骑士的模样出现,没有贴近和深入泥土,蔑视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挣扎,不了解底层人的荒凉和痛苦,抓不住底层人的骨骼也触摸不到血液。他们不知道,其实生活是一把锉刀,锉开底层人的手、脚、脸,流出的血已经结出厚厚的痂壳。我曾写道:“我能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看到生活战车辗过的痕迹,或者说,他们是战车的本身。手是他们未搏战的惟一武器。”他们的生活温暖而惨烈。(摘编自傅菲《<缺席的旷野>自序》)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团叔给“我”的感觉有些复杂,“我”因觉得他敲牛的行为残酷而有些害怕他,但是却爱他打的麻子果。B.挂在屋梁上的蜘蛛网给人以破败的感觉,作者描写它是为了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而不是美化那个时代。C.只有挣工分的人才能上桌的聚餐,小孩子成为了“特权阶层”,因为人们容易对小孩子产生柔软的情感。D.本文在对普通生活的细微观察、描述、解剖中,有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同时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同情与关怀。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二十一种菜,反映了食物留给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孩子的深刻记忆,从侧面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贫困。B.文本一以儿童的视角,带着人们去回看了那段贫苦的岁月。儿童好奇心强,可以自然地带读者看到敲牛、做麻果等细节。C.写木匠老七吃完饭了还能将一盆子菜汤灌进肚子里,一个人能不搭菜吃四十碗饭,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的饥饿。D.把吃饱了鼓起来的肚皮比作“小南瓜”,很生动,很自然,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似乎是从生活中顺手拈来的。8.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温暖而惨烈”?请简要分析。9.作者傅菲自己说过:“我把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趣味性,提升到一个决定散文成败的高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C8.①他们的生活因为贫穷艰难而惨烈。小孩子和劳力都吃不饱,饥饿是生活的主旋律。②他们的生活因为一直的乐观顽强而温暖。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把他们打倒。9.①这句话强调了作者对于细节描写和叙述趣味性的重视。这一点在文本一中明显体现出来,文本一中有敲牛、做麻子果、偷饭、木匠老七喝菜汤等许多富有趣味的细节描写。②这句话强调了细节描写和叙述趣味性对于散文成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儿童对“吃”留下的深刻细致的记忆,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贫穷。另一方面,叙述的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敲牛和麻果的制作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觉得他敲牛的行为残酷而有些害怕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才五六岁、光着屁股跟在母亲后面,端一个青花碗,放点酱油,求母亲打一碗豆腐脑给我。团叔看见,就大巴掌打我屁股”可知,“我”并不是因为觉得敲牛残酷,也不是因为他敲牛而怕他。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的饥饿”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生产队里的人说,木匠老七能吃四十碗饭。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可知,这是事实,不是夸张。 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聚餐只能挣工分的人上桌”“天快亮了,土坯房的窗户下站满了小孩,眼巴巴地等老人从里面递几块热乎乎的牛熟出来吃”“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我二哥也能吃一大脸盆的白粥。他说,饿了,石头也能吃下三大个。我信,因为每天中午他从田里回家,走路都拖着步子,虾着腰,过门槛抬脚都显得费力,眼睛深深凹陷在眼眶里,嘴巴金鱼一样张开”等描写,充分展现了那个年代食物短缺的现实。正因小孩子和劳力都吃不饱,饥饿是生活的主旋律,所以小孩子才会如此费尽心力回忆这一场聚餐。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活因为贫穷艰难而惨烈。原文中,母亲说“生产队小孩多,聚餐后小孩尝尝鲜”,以及特意为孩子们多压的一箱豆腐脑,充分展现了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母亲对晚辈们的关心。从这里可见人性的温暖。而“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则用诙谐幽默的口吻展现了孩子们贪食米饭的情景。此中虽可见食物的贫乏,却也可见孩子们对食物的珍惜,以及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活因为一直的乐观顽强而温暖。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把他们打倒。【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原文中,“敲牛人端一把斧头,用拳大的鹅卵石对准两只牛角中间的漩涡,斧头对准鹅卵石,一锤,牛跪下去,再一锤,牛瘫倒在地,四肢蜷曲,口腔里流黏稠的血。唇须上,煽动的耳朵上,都是血。牛把舌苔伸出来,舔血,抹在鼻梁上”生动展现了杀牛时敲牛人的动作细节以及牛濒死时的神态动作细节;“白白的豆腐脑漾在四方体的木箱里,热热的蒸汽在幽暗的厢房里萦绕,明瓦的光照下来,蜘蛛网挂在梁上,蜘蛛盘踞在网中间,荡秋千一样”展现了豆腐脑做好时的场景细节;“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蒸好的糯米饭铲在石臼里,用木杵一下一下打在糯米饭上,打一下,把糯米饭翻个身,再打,直至黏稠,搓成拳头大的一团,有序地排列在团席子上,席子铺了一层白糖拌匀的黄豆粉或芝麻末”详细叙述了做麻子果的具体过程;“晚上,我们躲在启炎叔家的团席子下,用手抓饭吃。饭没有蒸,硬硬的,刮喉咙,有糙糙的米心,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孩子们偷饭吃的细节;“厅堂里的人都走了,他把几个桌子的菜汤(任何一桌都不会有剩菜)全集中在一个脸盆里,把饭倒进菜汤,哗哗哗,灌进肚子里,吃完了,抹一下嘴巴,把旱烟点起来”则叙述了木匠老七喝剩菜汤的动作细节。敲牛、做麻子果、偷饭、木匠老七喝菜汤等这些富有趣味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细节描 写和叙述趣味性的重视。而从文本本身来讲,正因为主人公“我”经常吃不饱,所以才会对“菜有炒白萝卜片、芋头、猪肉汤泡明笋、红烧冬瓜、白玉豆、红烧豆腐、鱼、文肉、煮黄豆、豆腐皮、白木耳汤、炒香菇蒂、海带、带鱼、炒茭白、炒荸荠、牛熟、牛肉、鸡块、文鸭、红烧南瓜”以及杀牛、做豆腐脑和麻子果等情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儿童对“吃”留下的深刻细致的记忆,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贫穷,也使读者充分感受到贫穷这一时代现象的真实性。但作者并不只是平铺直叙地进行细节描写。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还会特意描写“血慢慢成块状,面上有一层白白的带血丝的泡泡,用嘴一吹,泡泡飞得不见踪影或噗地裂了”这一充满童趣的泡泡细节,在“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中会用拟人手法来展现糯米、火舌等的形象,还会说“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充分展现孩子的可爱形象。因此,在这里,叙述的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敲牛和麻果的制作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华父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桓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节选自《左传·桓公二年》,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B.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C.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D.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弑,含有以下犯上之意,古代称臣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B.戊申,在文中是干支纪年。中国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C.大庙,指太庙。夏朝称为“世室”,殷商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者把国人中的下层称为庶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父督诡计多端,阴险狡猾。宋殇公即位后多次发生战争,百姓不能忍受,华父督先宣传都是司马造成;不久杀了孔父和殇公,立庄公为国君。B.桓公反听内视,谏鼓谤木。四月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不符合礼制;臧哀伯进行了劝阻,桓公虚心接受了他的劝阻。C.师服认为根本大而枝节小,国家才能够牢固。如今的晋,作为天子郊外的诸侯,却另外建国,违反礼制,产生混乱,不可能会长久。D.天子建立国家,诸侯建立家庭,卿大夫设置侧室,大夫有两支宗族,读书人有隶子弟,庶人、工匠、商人各有亲属。各有等级,才能使下面人遵守秩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2)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14.师服为什么认为太子仇恐怕要被废黜?【答案】10.D11.B12.B13.(1)君主要发扬道德遏止邪恶,来做百官的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所失误。(2)国家衰败,是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丧失德义,私宠贿赂就会大行其道。14.①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应符合礼制;②违反礼制,就发生动乱;③国君给儿子取的名字违背礼制,太子叫仇,兄弟叫成师。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祭天之车用蒲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不吃舂过两次的米,这是为了表示节俭。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AB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在文中是干支纪年”错误,戊申,在文中指戊申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桓公反听内视,谏鼓谤木……桓公虚心接受了他的劝阻”错误,原文是“公不听”。反听内视: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谏鼓谤木: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昭”,发扬;“塞”,遏止;“临照”,做表率。(2)“邪”,邪恶;“宠赂”,私宠贿赂;“章”,大行其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可知,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应符合礼制;②由原文“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可知,违反礼制,就发生动乱;③由原文“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可知,国君给儿子取的名字违背礼制,太子叫仇,兄弟叫成师。参考译文:宋殇公即位以后,十年之中发生了十一次战争,百姓不能忍受。孔父嘉做司马,华父督做大宰。华父督由于百姓不能忍受,先就宣传说:“这都是司马所造成的。”不久就杀了孔父和殇公,把庄公从郑国召回而立他为国君,以此亲近郑国。同时又把郜国的大鼎送给桓公,对齐、陈、郑诸国也都馈送财礼,所以 华父督就当了宋公的宰相。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戊申日,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件事不符合礼制。臧哀伯劝阻说:“君主要发扬道德遏止邪恶,来做百官的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祭天之车用蒲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不吃舂过两次的米,这是为了表示节俭。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明显的表示,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百官也模仿这种行为,还能惩罚谁呢?国家衰败,是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丧失德义,私宠贿赂就会大行其道。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哪一个比公开受贿更厉害的呢?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运到洛邑,当时的义士还有人认为他不对,更何况把显然违法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如何办?”桓公不听。周朝的内使听说了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可能长享禄位吧!国君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劝阻。”当初,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条地战役的时候生了太子,取名叫仇。仇的兄弟是在千亩战役时生的,因此取名叫成师。师服说:“奇怪呀,国君替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意义产生礼仪,礼仪是政事的骨干,政事端正百姓,所以政事没有失误百姓就服从,相反就发生动乱。相爱的夫妻叫妃,相怨的夫妻叫仇,这是古代人所命名的方法。现在国君给太子取名叫仇,他的兄弟叫成师,这就开始预示祸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被废黜了吧!”鲁惠公二十四年时,晋国开始混乱,所以封桓叔在曲沃,靖侯的孙子栾宾做师傅。师服说:“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节小,因此能够牢固。所以天子建立国家,诸侯建立家庭,卿大夫设置侧室,大夫有两支宗族,读书人有隶子弟,庶人、工匠、商人各有亲属,都有不同的等级。因此民众服从侍奉上级,而下面的人也不会有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如今的晋国,只是天子郊外的诸侯,而另外建国。根本既已衰弱,怎么还能长久呢?”鲁惠公三十年,晋国的潘父杀了昭侯而接纳桓叔,没有成功。晋国人立了孝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芳姿”一语双关,既指美丽的白海棠,又可指诗人薛宝钗自己。B.第三句运用比喻,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表现出白海棠的娇美高洁。C.第五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表现了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D.第八句“不语”表现薛宝钗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默然不语,黯然神伤,又迎来了一个黄昏。16.海棠诗社的社长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本诗的首联和颔联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首联表现出宝钗自重矜持的大家闺秀身份。因“珍重芳姿”而白昼掩门,亲自浇灌,这正是一个大家闺秀的表现。②颔联写出宝钗性喜雅淡的贵族少女形象。白海棠洗掉胭脂现出本色,精魂如冰雪般洁白,这正是宝钗身份特点的写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不语’表现薛宝钗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默然不语,黯然神伤”错,“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不争是非,默默独守自己的处事方式,并非选项说的意思。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及观点的能力。要扣住“这诗有身份”来分析,范围是首联和颔联。①首联表现出宝钗自重矜持的大家闺秀身份。首联开头第一句即体现其“含蓄浑厚”的风格特色。“芳姿”两字,既是写花,也是写人。诗人爱惜海棠的美丽,洁身自爱,于是在大白天把门关上,隔断外面世界的喧哗。诗人亲自提水灌溉海棠,是因为洁白的海棠,象征着诗人自己高洁的品性。因“珍重芳姿”而白昼掩门,亲自浇灌,这正是一个大家闺秀的表现。②颔联写出宝钗性喜雅淡的贵族少女形象。颔联两句用的是倒装句式,顺回来即是胭脂影子秋阶上洗出,冰雪魂在露砌旁招来。所谓“洗出胭脂影”,是说海棠是洗去所有的涂抹而显出原本的素白之色;所谓“招来冰雪魂”,是说白海棠如冰雪般洁净。白海棠洗掉胭脂现出本色,精魂如冰雪般洁白,这正是宝钗身份特点的写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 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高险。(3)杜甫《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草绿鸟鸣、春意盎然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姜夔《扬州慢》中,以拟人手法表现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后,百姓因遭受战乱而不堪回首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羌管弄晴②.菱歌泛夜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⑦.废池乔木⑧.犹厌言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羌”“菱”“扪”“胁”“膺”。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放眼望去,如今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三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因为明天不再受清贫之苦而今天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领略穷追不舍居高临下齿寒B.领会围追堵截高高在上齿寒C.领略围追堵截居高临下齿冷D.领会穷追不舍高高在上齿冷19.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A.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难得的佳肴。 C.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猪猡”。D.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答案】18.C19.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领略”,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领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根据原文“似乎从字里行间到另一种风景”可知,此处重在强调情感的体悟,故选“领略”。第二空,“穷追不舍”,追赶到底不放过。“围追堵截”,把军队分成几路同时进行包围式的追击,将敌人堵截成几块加以消灭。语境形容“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百般堵截、追击,可知,此处应选“围追堵截”。第三空,“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此处是用来形容“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即傲视敌人,故应选“居高临下”。第四空,“齿冷”,耻笑。“齿寒”,一般不单用,常被用为成语“唇亡齿寒”(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根据原文“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可知,此处应指被些富翁嘲笑,故选“齿冷”。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例句中的引号属于反语。A.属于直接引用。B.属于反语。C.属于特定称谓。D.属于突出强调。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常熬夜怎么办?”“来一瓶‘熬夜回血快乐水’啊!”近日,一款以中药冷泡萃取而成的“熬夜水”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火速升温,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①?顾名思义,就是适合熬夜人群喝的水。以市面上的一款“熬夜水”为例,其主要成分为人参、贡菊、罗汉果、葛根、大宋、蜂蜜。细看这张 处方,显然费了不少心思。以西医理论解释这张处方,可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增强人的记忆力,增强工作效率,具有抗衰老、保肝等作用的功能,这看上去非常诱人。不过,不要以为喝了“熬夜水",②。中医养生颇有讲究,盲目补气,反倒会伤及身体。与其迷信“熬夜水”,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传统的作息规律。中医认为,白天属阳,多动可以养阳:夜晚属阴,睡眠可以养阴。()。早睡能保证充足的睡眠,而充足睡眠后的早起,有助于提高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早睡早起才能保障健康生活,不做“夜猫子”。B.早起早睡就能保障健康生活,不做“夜猫子”。C.不做“夜猫子”,早睡早起才能保障健康生活。D.不做“夜猫子”,早起早睡就能保障健康生活。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C21.(1)“熬夜水”是什么(2)熬夜就不会伤身(3)不如规律作息/不如早睡早起22.可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增强人的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具有抗衰老、保肝等作用/具有抗衰老、保肝等功能,这看上去非常诱人。【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与后文的衔接照应来看,“早睡早起才能保障健康生活”最紧密,排除AB;同时符合先否定后肯定的一般表达逻辑。后文先解释的“早睡”,再解释的“早起”,此处也应先说早睡再说早起,所以排除D。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提到了“熬夜水”这个名词,并介绍了它受到年轻人的宠爱;此处是问句,应是问什么是“熬夜水”,可填:“熬夜水”是什么?第二空,根据“不要以为”可知,人们以为喝了“熬夜水”就不会伤害身体,可填:熬夜就不会伤身第三空,前面有“与其”,此处应用“不如”搭配;再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知是遵循自然的作息规律,可填:不如规律作息/不如早睡早起。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增强”与“工作效率”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提高”。重复赘余。“具有抗衰老、保肝等作用的功能”中,“作用”和“功能”语意重复,删掉“作用的”或“的功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林漫画”作品)综合材料的内容和所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漫画描述的是一家人在栽树,父亲拿着铁锹,母亲拎着水桶给树浇水,孩子蹲着扶正树苗。每个人种树时的神情都很用心投入,而他们的周围是一片浓郁的树荫。漫画下面配有一段文字: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从漫画内容来看,是一家两代人在种树,从而倡导我们一代接一代地多种树,为后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深层寓意来看,“前人种树”喻指前辈为子孙后代造福,“后人乘凉”喻指后代子孙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寓意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前辈们创造的劳动成果的享受者、受益者。“但更要做种树者”,寓意我们作为后人要不忘前人的付出,不能只坐享其成,更要懂得感恩回报,传承为后代造福的拼搏精神,做实践者、创造者、奋斗者、奉献者。材料寓意的重心在“更要做种树者”,强调我们要发扬为后代造福接续奋斗的精神,担当时代之责,做新时代的种树人。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各个时期的奉献者、奋斗者,他们不辞辛苦,甘做为后人无私奉献的“种树者”。也可以立足下当下社会,列举社会上存在的“躺平”“精致利己主义”等现象,指出他们不思进取、只为个人利益等观念和行为的危害,从而从反面论证争做“种树人”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为严密,具有现实意义。在论据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句子,指出新时代的青年应怀揣一颗为国为民之心,抛弃纯粹的个人功利主义,为民族复兴的大树贡献力量。立意:1.担时代之责,燃奉献之火。2.不忘前人种树恩,接续奋进新时代。3.传承奋斗精神,造福子孙后代。4.执奉献之笔,做时代新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05:3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51.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