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5届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不同于传统西方戏剧的“以实写实”——追求舞台时空与情节时空一致,从而使观众观看舞台表演后形成的心理时空与情节时空也一致,中国戏曲更加注重表现“虚”的时空。首先,舞台时空是对情节时空的虚化。舞台时空并未1:1的复制情节时空,而是将其抽象化、虚拟化了。戏曲更多的是通过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通过虚拟动作表现现实生活中人在某个时空场景中的神态和形态,或者以局部暗示整体的抽象方式等,在无实物实景的舞台时空中对情节时空进行虚拟化的表现,辅之以伴奏、服饰、脸谱、少数砌末(戏曲舞台上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来表现剧情中的时空情景,戏曲的虚拟表演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而是基于现实生活合情合理地模拟。但和西方戏剧表演的模仿不同的是,戏曲中的虚拟动作是经过了艺术家们对戏剧角色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表现特征程式化、艺术化、抽象化、符号化的加工,而不是直接对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模仿和复制。因此,戏曲艺术是表现的艺术,而非再现的艺术,它并非真实地将情节空间搬到舞台上,将剧情时长真实地在舞台上演出来,它表现出的舞台时空是一个观众可在其中充分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的审美空间,因此观众通过欣赏“虚空”的戏曲舞台而获得审美体验也是不被规定和限制的。其次,舞台时空又虚化为观众的审美心理时空。相比观众能看到的演员的舞蹈神态、服饰脸谱砌末以及戏台,能听到的唱腔念白和器乐伴奏这些有形,有声可感知的舞台时空之实,戏曲表演带给观众的审美心理时空则是虚的,它的虚在于其无具体之形、具体之象、具体之音、县体之感,在于其不被限制、无对象性、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观众看到的舞台画面、听到的声音只是媒介物,是引发观众产生联想和想象的媒介,观众心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时空并非与视觉和听觉感知到的舞台时空完全一致,而是经过观众主观意识的自由加工和发挥之后的结果。最后,审美心理时空虽然是虚无的,非具象的,但却是真正“实有”的审美经验。观众将感官感知到的客观实在的舞台时空“虚无化” 为审美的心理时空,此时有形有声的舞台时空已经被观众所忘记,舞台以及舞台上的演员和道具等都成为了“虚的实体”,观众只能“看到”“听到”自己的心理时空,“达到审美意义上的真‘看’、真‘听’”,因为观众的联想和想象不被舞台时空所限制,因而在其心理时空中,身段更好看,唱腔更好听,情绪更饱满,场景更真实,从而获得超出舞台表现效果的极为丰富、畅快的精神享受。(摘编自崔雅丽《论中国戏曲舞台时空的虚与实》)材料二:中国艺术强调“虚”,西方艺术推崇“实”,这已经成为美学界的共识。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例如中西绘画,西洋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物理的目睹的实质,而在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缥缈天际,化工境界。中西绘画在“虚”“实”上的不同侧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实境则在虚境的统摄下进行加工,二者合二为一,缺一不可。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胰演一样。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签》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面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赞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遇而神境生”。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赞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戏剧追求舞台时空与情节时空一致性,这种“以实写实”的方式让观众在观看表演后形成的心理时空与情节时空也是一致的B.舞台上的唱腔念白、乐器伴奏这些有形、有声、可感知的时空之实,决定了观众欣赏戏曲表演时的审美心理时空。C.材料二中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箜》中的话,扼要地阐释了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的方法,也暗合了中国舞台上的空间处理方式。D.《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是对“无景处都成妙境”“真境逼而神境生”的完美注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艺术是表现的艺术,它并非将情节空间与剧情时长真实地再现于舞台,留给了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B.当舞台时空被忘记,演员和道具都成了“虚”的实体时,观众就能获得超出舞台表现效果的更丰富畅快的精神享受。C.材料二举用近年出土的赫赫名迹有力地印证了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一观点。D.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将形式和内容统一,为我们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提供了灵感和养分。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品画》袁枚)B.“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戏题画山水图歌》杜甫)C.“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华严经》)D.“乘车观戏剧,时乐亦时哀。”(《蓬莱旅舍作其十三》启功)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中国传统戏剧在舞台布景和表演方式上的特点。5.下面文段中洪昉思和王渔洋提出的诗歌主张,哪个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钱塘洪昉思久于王渔洋之门矣。一日在司寇(王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须,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安得全体?”(赵执信《谈艺录》)【答案】1.B2.D3.C 4.①与传统西方戏剧的“以实写实”不同,中国戏曲更加注重表现“虚”的时空。②戏曲通过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通过虚拟动作表现现实环境或对象。戏曲多在无实物实景的舞台时空中对情节时空进行虚拟化的表现。③戏曲中的虚拟动作是经过艺术家们对戏剧角色表现特征程式化、艺术化、抽象化、符号化的加工。5.①王渔洋的看法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②王渔洋看重用一爪一鳞来展现“全体”,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王渔洋的看法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艺术常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法,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实境则在虚境的统摄下进行加工,二者合二为一,缺一不可。③而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只关注到“以实写实”,没有注意到“以虚写实”,没有做到虚实结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决定了观众欣赏戏曲表演时的审美心理时空”错,原文“观众心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时空并非与视觉和听觉感知到的舞台时空完全一致,而是经过观众主观意识的自由加工和发挥之后的结果”,可见“决定了”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中国戏曲艺术……留给了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偷换概念,原文“它表现出的舞台时空是一个观众可在其中充分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的审美空间”,可见“留给了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的应该是“它表现出的舞台时空”。B.“当舞台时空被忘记,演员和道具都成了‘虚’的实体时,观众就能获得超出舞台表现效果的更丰富畅快的精神享受”错,原文还有“观众只能‘看到’‘听到’自己的心理时空,达到审美意义上的真‘看’、真‘听’”,选项表述不全面。C.“印证了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一观点”错,应该证明的是“中国艺术强调‘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认为中国艺术讲究“虚”,无论是艺术表演还是绘画还是诗歌,它们的意境是相通的。A.认为品画论诗有一定的方法,画求神韵,诗重性情,藉此便可判断诗画的优劣。与“虚” 的艺术观无关。B.是说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与“虚”的艺术观无关。C.讲究由“实”到“虚”,看到更大的世界。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D.是说社会仿佛是一台戏,人们沉浸其中,哀乐自在其中。与“虚”的艺术观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不同于传统西方戏剧的‘以实写实’——追求舞台时空与情节时空一致,从而使观众观看舞台表演后形成的心理时空与情节时空也一致,中国戏曲更加注重表现‘虚’的时空”可知,与传统西方戏剧的“以实写实”不同,中国戏曲更加注重表现“虚”的时空。②由“舞台时空并未1:1的复制情节时空,而是将其抽象化、虚拟化了。戏曲更多的是通过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通过虚拟动作表现现实生活中人在某个时空场景中的神态和形态,或者以局部暗示整体的抽象方式等,在无实物实景的舞台时空中对情节时空进行虚拟化的表现”可知,戏曲通过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通过虚拟动作表现现实环境或对象。戏曲多在无实物实景的舞台时空中对情节时空进行虚拟化的表现。③由“戏曲中的虚拟动作是经过了艺术家们对戏剧角色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表现特征程式化、艺术化、抽象化、符号化的加工”可知,戏曲中的虚拟动作是经过艺术家们对戏剧角色表现特征程式化、艺术化、抽象化、符号化的加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王渔洋的看法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②“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安得全体?”王渔洋看重用一爪一鳞来展现“全体”,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王渔洋的看法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实境则在虚境的统摄下进行加工,二者合二为一,缺一不可”,中国传统艺术常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法,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实境则在虚境的统摄下进行加工,二者合二为一,缺一不可。③西方艺术推崇“实”,传统西方戏剧的“以实写实”,而中国艺术强调“虚”,讲究“虚实相结合”。“诗如龙然,首尾鳞须,一不具,非龙也”,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只关注到“以实写实”,没有注意到“以虚写实”,没有做到虚实结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商鞅变法姚远(第二幕秦宫,秦孝公三年)【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卫鞅臣卫鞅拜见国君!秦孝公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武,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狄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竟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众无语。】秦孝公公孙大人。公孙贾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秦孝公五大夫?甘龙臣唯君命是从。【秦孝公不悦。】秦孝公赵良博士?赵良臣在,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秦,知李悝之法,习吴起之术,定有超群之计策,卓越之谋断。还是应该请卫客卿先抒高见。秦孝公嗯,请卫鞅客卿论法!景监请卫鞅客卿论法。卫鞅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夺占的西河之地,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遥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勤政,民不效力。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者,懒于耕稼,息于作战。而眼下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为此国家应废除旧规,倡导农战,制定农战之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功者,虽为王侯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爵。废除子孙世袭荫封,统一律条法令,从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在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戮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百年强!行一百年,千岁强者王! 秦孝公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卫鞅所论,是谓若要国富兵强,必须重视农战;要使百姓戮力逐农战,就必须要更改律法。为此,卫鞅客卿草拟了《垦草令》,列位不妨一阅。卫客卿!(示意)。卫鞅是。秦孝公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卫客卿将简发至众大臣手中,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公孙贾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国家;这才制礼数,立法度分上下。由古至今,万民得教化而立命安身。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天下就可大治?臣,不知。卫鞅、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效古法,循旧礼。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三皇五帝、夏禹殷商,我们该循哪一朝的旧礼,效哪一代的古法呢?公孙贾……卫鞅太傅。公子虔卫客卿。卫鞅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您一定知道,从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成不变的?公子虔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纣、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卫鞅公孙大人,那我们该走哪一条路呢?祝欢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来实行变法,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卫鞅如果国君是殷纣、夏桀,又怎会在此当庭论法?公孙贾请问,卫客卿的变法之举何以能成功,而不至于使秦国百姓深受其害呢?卫鞅请问太师,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祝欢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学生,到秦国来变法就能成功吗?卫鞅魏国之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太祝官是秦国老臣了,难道对这其中的缘由也一无所知吗?公孙贾国君,如果变法成功,老臣们死而无怨。可是一旦变法不成,使一国千秋大业崩溃于顷刻之间,谁能担当?众臣是呀!甘龙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驾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啊! 卫鞅国君……众臣国君……【秦孝公犹豫起来。】祝欢国君,上天早有征兆,臣不敢妄言。(跪下)秦孝公什么征兆?祝欢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秦孝公此作何解?祝欢君上,这是上天示意,如果变法,必无正果。君上,天意难违呀!祝欢君上!天意难违呀!公孙贾君上!天意难违呀!甘龙君上!天意难违呀!(跪下)众臣君上!天意难违呀!(跪下)卫鞅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秦孝公太傅?公子虔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秦孝公赵博士?赵良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众臣国君!秦孝公……我意已决,景监宣诏!(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篇通过秦王之口介绍了秦国国力强弱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背景,也表明了秦王想要变法的意图。B.祝欢先以李悝变法失败为由来质疑商鞅变法,后又对星象进行解析,由此可见祝欢对变法之事持反对态度。C.公孙贾认为要效古法,循旧礼,并以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来质疑变法,遭到了商鞅的有力反驳。D.文本中赵良的话语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台词真实地体现了其对商鞅的赏识和对变法的支持。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中人物语言的使用相当成功。如商鞅的语言铿锵有力,句意精炼、句式整齐,多用排比诘问,节奏急促,有势不可挡,理不可曲之势。 B.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是有潜台词。文本中秦孝公在征求众人的意见时,公孙贾和甘龙的回答,暗示了群臣反对变法的态度,营造了紧张的气氛。C.文本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从商鞅于庭前陈述变法、与大臣论辩到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都正面描写出商鞅的见识超群。D.文本详写商鞅对变法的陈述和公孙贾反对的理由,略写众大臣对变法的不同态度,有详有略,相辅相成,突出了重点人物的地位,推动剧情发展。8.请简要分析剧中卫鞅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9.剧本设置的矛盾冲突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C8.通过对变法的陈述,可以看出商鞅具有非凡的治国本领,洞悉强国之道。通过和大臣的辩驳可以看出,商鞅不拘旧礼,不信天意,勇于坚持自我。②从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③大臣们的言论和商鞅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臣们顽固保守,害怕变革,商鞅则力主变法,心无所畏。9.矛盾冲突: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②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群臣以“天意难违”为由,阻挠变法,而商鞅、公孙虔、赵良和秦孝公力主人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公孙贾……并以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来质疑变法”错,原文甘龙说“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驾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啊!”,可见“并以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来质疑变法”的是“甘龙”。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正面描写”错。从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侧面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 中原六国遥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勤政,民不效力。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者,懒于耕稼,息于作战……”,通过对变法的陈述,可以看出商鞅具有非凡的治国本领,洞悉强国之道。他驳斥公孙贾“请问太师,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他驳斥祝欢“魏国之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太祝官是秦国老臣了,难道对这其中的缘由也一无所知吗?”……通过和大臣的辩驳可以看出,商鞅不拘旧礼,不信天意,勇于坚持自我。②赵良说“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秦王“我意已决,景监宣诏!”,从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③商鞅提出变法,公孙贾首先反对“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国家……”,祝欢紧随其后“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学生,到秦国来变法就能成功吗?”,还有甘龙“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驾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啊!”,而商鞅针对这些发难则一一驳斥,有理有据,义正词严。大臣们的言论和商鞅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臣们顽固保守,害怕变革,商鞅则力主变法,心无所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剧本矛盾冲突的能力。矛盾冲突: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结合商鞅坚持变法“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假如国家废除旧规,倡导农战,为此制定农战之法……”,大臣反对变法“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学生,跑到秦国来变法就一定能成吗?”等,可概括出矛盾冲突为“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②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结合“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列位,对卫鞅之法,但议无妨。列位,卫客卿制定的农战令,乃强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胆识”“我意已决,景监宣诏!”,可看出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大臣们“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等,可看出大臣竭力劝阻。由此概括出矛盾冲突为“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结合祝欢等人说的“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天意难违”可看出群臣以“天意难违”阻拦变法;而商鞅讽刺祝欢说“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公孙虔说“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赵良说“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最后秦孝公下决心“我意已决”,可见群臣以“天意难违” 为由,阻挠变法,而商鞅、和秦孝公力主人事。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帝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爵及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藤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輓辂,衣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三)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资甚美膏腴之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B.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C.北有胡苑之利臣闻求木之长者D.娄敬说是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B.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答辱军吏卒C.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D.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意思是登记,文中指登记户籍,与《鸿门宴》中“籍吏民”的“籍”意思相同。B.北,指北方,多为位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意思相同。C.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与《谏逐客书》中“西并巴、蜀”中的“巴、蜀”意思相同。D.山东,这里指殽山以东,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刚登基时以洛阳为都,并颁布了一系列安定天下的政策,宴饮中问群臣成败的原因,高起等人认为是能与功臣共享利益,不猜忌贤能。B.季布在项羽手下为将时,多次用言语羞辱刘邦,后自己剃头为奴,隐匿民间;朱家仗义执言,滕公转达给刘邦,刘邦任季布为郎中。C.娄敬因乡亲虞将军见到了高祖,他建议改都长安,并用与人争斗时要扼住喉咙、按住脊背来说明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后被高祖采纳。D.群臣以东有成皋,西有殽、渑等地利条件陈述建都洛阳可行,而张良从地利、物资和应对变乱等方面阐述理由倾向于定都长安,更打动刘邦。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2)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答案】10.D11.D12.B13.B14.①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②如今皇上刚刚拥有天下,却因为私人恩怨去(悬赏)捉拿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显露自己胸怀不开阔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依仗/资助。句意:依仗极为肥沃的土地。/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B.……的原因/用来……的。句意:我拥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啊?/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C.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北面有有利于放牧的胡苑。/ 我听说想要让树木长得茂盛。D.都是“正确”。句意:娄敬的建议是对的。/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从前有聚集在山林湖泽躲避战乱的,没有登记他们的户籍。如今天下已经安定,诏令他们各自回归所属县府,恢复以前的爵位,归还以前的田地和屋宅;官吏们用法令文告和道义教导布告百姓,不要用刑罚侮辱官吏士兵。“相聚保山泽”是“相聚保(于)山泽”的省略,中间不断开,“泽”后断开,排除AC;“归其县”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句意:没有登记他们的户籍。/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B.“北,指北方”“意思相同”错,“北”在文中是名词作状语,向北;“胡越”,胡在北、越在南,不单指北方少数民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多次用言语羞辱刘邦”错,原文中的“数窘辱帝”的意思是,作战时,多次陷刘邦于困境,让其遭遇失败。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强聒”,勉强解释;“见”,表被动;“报”,答复、回信;“自辨”,为自己辩解。(2)“始”,刚刚;“以”,因为;“求”,捉拿;“示”,显露,给……看。参考译文:高祖向西定洛阳为都。夏五月,士卒都解甲归田。朝廷下诏:“ 百姓从前有聚集在山林湖泽躲避战乱的,没有登记他们的户籍。如今天下已经安定,诏令他们各自回归所属县府,恢复以前的爵位,归还以前的田地和屋宅;官吏们用法令文告和道义教导布告百姓,不要用刑罚侮辱官吏士兵;爵位为七级公大夫以上的,都让他们享受封地民户的赋税收入。不是七级公大夫及以下的,都免除他自己和一户的赋税,不予征收。”高祖在洛阳南宫设置酒宴,说:“彻侯和诸位将领不要大胆隐瞒我,都说实话,我拥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啊?项氏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啊?”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占领地盘,趁机把地盘封给功臣,和天下共同享受利益;项羽不是这样的,有功的人陷害,贤能的人猜忌,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啊。”当初,楚人季布在项羽手下任将领,多次打败刘邦队伍,让其陷入窘境受辱。项羽被消灭后,刘邦用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如果有敢于窝藏的,罪及三族。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做奴隶,自己卖身于大侠朱家。朱家心里知道他是季布,买下他把他安置在田庄之中,亲身到洛阳拜见滕公夏侯婴,劝说道:“季布有什么罪!臣僚各自为主君效力,这是职分。项氏的臣僚难道是可以全部杀光的吗?如今皇上刚刚拥有天下,却因为私人恩怨去(悬赏)捉拿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显露自己胸怀不开阔呢!况且凭借季布的贤能,朝廷悬赏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是逼他不向北投奔胡人,就是向南投靠百越部族啊。忌恨壮士而因此资助敌国,这是伍子胥所以要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的缘由啊。你为什么不从容向君王说说这些道理呢?”滕公于是等待有机会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进言。高祖于是赦免了季布,召见他授他为郎中。齐人娄敬成守陇西,经过洛阳,停下车子,穿着羊裘,经由齐人虞将军请求拜见皇上。高祖召见他,问他求见的理由,娄敬说:“三秦之地有山河险固,四方关塞可以固守,猝然有紧急事情发生,百万士兵可立刻召集。凭借三秦故地,依仗极为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说的天府之国啊,陛下入函谷关而以此为都,殽山以东即使有动乱,三秦故地可以保全而享有。与人争斗,如果不扼住他的咽喉,按住他的脊背,就不能保全胜利。如果陛下考察确定以三秦故地为都,这是扼住了天下地理的要害啊。”高祖问群臣意见,群臣都是殽山以东的人,争着说:“洛阳东面有成皋,西有殽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固也足可以依靠啊。”高祖问张良的意见,张良说:“关中左有殽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和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两郡,北面有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水运输天下粮食,向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以顺流而下,足够用来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的建议是对的。”高祖当即决定起驾向西,定都长安。拜授娄敬为郎中,封号奉春君,赐姓刘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早梅齐已①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早梅柳宗元③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查查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注】:①诗人早年曾热衷功名,然屡试不中。②望春台:观赏春景的高台,也喻指京城。③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时期。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以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凸显了梅花不同凡俗的风骨;“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与之有同工之妙。B.二位诗人巧摹梅花。齐诗通过多情递送的寒风、惊奇窥探的禽鸟,柳诗则以高远广阔的碧空来正面描写早梅的香与色。C.二诗结构不同。齐诗颔联承前由虚入实、由远及近,颈联紧承展开对梅花做进一步描写;柳诗则颈联转为记叙、抒情。D.两首诗语言简淡清爽,无浮艳之气;诗人以含蕴的笔触展现梅花的素颜风韵和傲寒品性,将艺术美与人格美融合为一。16.两首诗同写早梅,皆感情深挚,它们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5.B16.①对早梅的喜爱和赞美。两首诗歌塑造的梅花形象都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②表现诗人对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的坚守。诗人借物喻人,借梅花的形象特点表达自己对高贵品格的坚守。【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柳诗则以高远广阔的碧空来正面描写早梅的香与色”错误,原句“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写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这两句陈述的是“朔风”和“繁霜”,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早梅的香气和颜色。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齐诗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描写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梅花不畏严寒,传递出幽香,以至于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 柳诗的“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描写北风凛冽,梅花绽放,吐露芬芳;两诗都写出了早梅的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齐诗借深雪、风、禽鸟写早梅不畏严寒,柳诗借楚天、朔风、繁霜写梅花孤高自傲,都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孤高的特点,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梅花的不畏严寒,表现自己的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有许多令人推崇的教学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侍坐》篇中,他就循循善诱,引导曾点不要有顾虑,应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一副晚秋千里江山图景。(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漂泊、自由、淡泊、悠然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车为喻,指出了失去民心的可怕,告诫太宗不可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岳阳楼》中,表现作者多年夙愿得偿,内心感慨良多,饱含强烈对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何伤乎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③.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⑤.谁家今夜扁舟子⑥.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奔车朽索⑧.其可忽乎⑨.昔闻洞庭水⑩.今上岳阳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练、簇、匏、樽、鉴、索、昔。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道德衰微的时代,孔子和屈原都没被时俗所染,而是凭“道”自任自重,本着求真求善的人生态度,以修身为要务,坚持理想,追求崇高,虽罹患而百折不挠,身处逆境而不改初衷。孔子的人生观是中庸之道,他以人生的经验务实地处理现实的一切问题。虽然重视修身,并以之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但修身与参与治国平天下与否,(),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不是万不得已,即非关系着所谓名节非死不可的时候,他是不会“成仁取义”的。当然有时也不能缄默,未免发点牢骚,对时世有所讥讽,但必守中道,“温柔敦厚”。屈原的忠君和爱国是无条件的、一心一意的。由于楚王同姓的身份、认同的宗法制和血缘宗法观念及直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所培植出的对于国家的深固依恋感和责任感,屈原把楚王、楚国、楚国人民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他与楚国命运①。即使国君疏远他,国家抛弃他,人民不理解他,他仍然在为国君为社稷为人民大众承担着无穷的忧患。钱钟书先生说:“弃置而复依恋,无可忍而又不忍。欲去还留,难留而又不易去。‘何方圆之能周兮’,世俗与自身追求的②、格格不入,为屈原架构了宿命式的悲剧。”屈原没有消极地退隐与游戏人生,而是严于律己,疾恶若仇,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政治家的一面镜子。孔子热心救世,但生性豁达,有非常的柔性和韧性,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③;屈原执着爱国,耿介中正,持“道”不屈,矢志不渝,独自背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艰难行进。孔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屈原则以砥砺不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④的节操为中国民族特色的理想人格增添了光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孔子谨慎思考的问题B.孔子的回答是肯定C.我们对孔子的回答耳熟能详D.孔子是灵活对待的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楚王同姓的认同、身份的宗法制和血缘宗法观念及直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所培植出的对于国家的深固依恋和责任,屈原把楚王、楚国、楚国人民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B.由楚王同姓的身份、认同的宗法制和直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及血缘宗法观念所培植出的对于国家的深固依恋感和责任感,屈原把楚王、楚国、楚国人民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C.由于楚王同姓的身份、认同的宗法制和血缘宗法观念及直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所培植出的对于国家的深固依恋感和责任感,屈原把自己的命运同楚王、楚国、楚国人民紧紧联系到了一起。D.由楚王同姓的身份、认同的宗法制和血缘宗法观念及直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所培植出的对于国家的深固依恋感和责任感,使得屈原把自己的命运同楚王、楚国、楚国人民紧紧联系到了一起。【答案】18.①.息息相关②.方枘圆凿③.游刃有余④.特立独行19.D20.D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这里指屈原与楚国的命运联系紧密,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②由“格格不入”可知,世俗与屈原的追求不相容,可填“方枘圆凿”。方枘圆凿:比喻两者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③这里是说孔子有柔性和韧性,能够很好解决好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矛盾,可填“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实际经验很丰富,解决困难问题毫不费事。④这里强调屈原的节操高洁而不同于流俗,可填“特立独行”。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面在说“孔子”,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这里也应以“孔子”为话题,排除AC;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等可知,孔子对修身与参与治国平天下与否的处理是根据现实灵活掌握的,排除B。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由于……所”搭配不当,把“由于”改成“由”;“……依恋感和责任感,屈原……”中途易辙,可在“屈原”前加上“使得”;“把楚王、楚国、楚国人民同自己的命运……”语序不当,改成“把自己的命运同楚王、楚国、楚国人民……”。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二)整本书阅读(本题1个小题,6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红楼梦》第十六回,说道:“咱们家大小姐(贾家大姑奶奶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日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因此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府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因此众人嘲笑他越发呆了。且喜贾琏与黛玉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了。”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请结合选段部分,谈谈你对画线语句“众人嘲笑他越发呆了”的理解。【答案】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看视秦钟,不意被秦钟之父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秦业气得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性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因此宝玉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心中还是怅然如有所失,以致发呆被众人嘲笑,从中可以看出宝玉的真性情以及宝玉对秦钟的深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人物等的整体把握能力。先看这句话出现的背景,前面介绍“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日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因此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可见宝玉之所以愁闷,是因为秦业被气死,秦钟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因此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心中还是怅然如有所失,以致发呆被众人嘲笑。从中可以看出宝玉对秦钟的感情深厚,以至于姐姐晋升也不能消除对秦钟的担忧,可以看出宝玉的真性情。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遇见一个乞丐,他很想有所施舍,但他翻遍所有的口袋却没找到一分钱。见乞丐的手高高地举着,他握着乞丐的手说:“兄弟,实在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乞丐流着泪说:“您能叫我兄弟,让我和您站在同一条线上就已经让我感激不尽了。”(2)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一学校学生萧钰隆因患病掉光头发不敢上学,班上同学展现同窗大爱,并以同理心呼应钰隆,迎接他重返班上。虽然钰隆家境贫寒清苦,又遭遇家庭离异变故,但现在他仍坚定地说“我不能被打败!”请综合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答案】例文:尊重每一个生命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屠格涅夫称呼乞丐为兄弟的故事,让我想起来自己曾看过的另一个有关于《尊重》的故事: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不假思索地将10元塞进卖铅笔人的手中,当做施舍。走了没几步,他觉得这样做不妥,连忙返回来,抱歉地向卖铅笔人解释自己忘了取笔。最后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没想到的是,在一年后,在一个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上,一位西装革履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尊重,其实并不难,而在于学会怎样去尊重别人。如果这位商人只是施舍10元后便离开,那个卖铅笔人也许到今天还认为自己是一个乞丐,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这位商人意识到了那样做是把卖铅笔人看做乞丐,是不尊重他的行为。所以他立即返回,抱歉地取回铅笔,把卖铅笔人看做和自己一样是商人,应当得到平等的待遇,受到尊重。这虽然只是一句普通的话,但给予了卖铅笔人的,又岂只是10元,更重要的是自尊和自信,使得他对自己改变了看法,重塑自尊心,使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凭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他人比施予他人更重要。尊重,这是爱最本质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美德,而受人尊重也是一种幸福。但在生活中,真正学会尊重别人的人却不是很多。在人来人往的大道旁,时常会看到一些身患残疾的人坐在那里向人乞讨。好心人就会拿一点钱给他们,当做施舍。但有些人不但不施舍,还不尊重他们,在一边幸灾乐祸,取笑残疾人,真是可恶。你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假如你是那个残疾人,被别人这样耻笑,你的心里又会多难过,你又会多渴望别人的尊重!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与人为善。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都应该懂得互相尊重,特别是我们同学之间更应互相尊重,只要互相尊重,才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成绩差的同学如果能够得到尊重,他们或许会重新有了自尊和自信,会因为你的尊重而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才,而不再是破罐子破摔。那么,你的尊重不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了吗?有道是: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只要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尊重你十分。希望更多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后,都能学会真正地尊重别人。只要人人都互相尊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构筑和谐社会,推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成就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谢谢大家!【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叙述了屠格涅夫作为大作家对乞丐的尊重的相关事件。面对一个向自己乞讨的乞丐,有的人会“嗟尔而与之”,有的人虽未如此傲慢,或许也会以施与者的姿态,俯视、悲悯乞丐,说自己没带钱。而屠格涅夫,却充分尊重了乞丐,把他当作平等的兄弟去看待。这体现的是屠格涅夫对弱者的关怀和尊重,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而第二则材料,则以台湾一患病学生萧钰隆为例子,展现了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尊重。正是因为同学们高度的“同理心”,萧钰隆才有勇气直面人生的坎坷,找到生活的勇气。由此可见,拥有同理心、尊重、关怀弱者,能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丽!试题要求根据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对此,首先可以借助材料事件,或自己展开联想,由经典故事引出“同理心”“尊重”“同情”等核心话题。然后,则可说明一个人拥有同理心的重要意义。对此,可适当结合一些名人名言加以佐证,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还活着。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当然,更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指出在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坚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方面要关注到他人所需、关怀他人的伤痛,另一方面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最后则可总结全文,说明拥有同理心对于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等的重要意义。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立意:1.尊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2.拥有同理心,让世界更和谐。3.君子之道,推己及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14:30: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4.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