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试卷类型:A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3.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⑥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⑦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是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⑧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⑨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跳动性很大,需要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 B.“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C.“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里的“猜”是指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简约文字背后丰富的“郁积”加以补充和阐发。D.欣赏《夜雨寄北》,在填补了诗歌的时空跨度之后,我们会因为被诗中夫妻二人情意绵绵的幸福感染而获得难以形容的愉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创造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这两个过程的方向是互逆的。B.对《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可见读诗时的想象活动是不受约束的。C.“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其中蕴含的“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契合中国艺术中“留白”技法的要义。D.欣赏者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不仅因为通过想象再现了诗歌形象,更因为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得到启迪。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A.《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志,发言为诗。”B.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谢榛:“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拘泥)其迹可也。”4.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把原本较为抽象深奥的诗学理论写得浅易通俗的?请根据文本概括。5.有评论家认为“《天净沙·秋思》不是一堆彼此孤立的名词,而是一幅渗透着羁旅愁思的秋景图”,请结合材料所强调的诗歌特点及元曲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案】1.D2.B3.B 4.①讲述自己赏读《长干曲》的亲身经历来阐释“再创造”,浅易自然。②选取《枫桥夜泊》《夜雨寄北》等熟知易懂的诗歌为例,便于读者理解。③选用“泡”“猜”等贴近生活的词语,寓深奥的道理于日常生活中。5.①诗歌高度精炼(极精约概括),需通过想象再现诗歌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只排列名词,赏读时需再现“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在黄昏时纷纷归巢”的画面。②诗歌的特点在抒情,需要通过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活动。如“天涯”不是客观方位,而是心理距离,蕴含离家遥远、思家难归的愁绪。③诗歌语言不连贯、跳跃性强,需通过想象加以填补。如前两句诗人写的是羁旅途中看到的村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自己千里之外的家乡,填补空间跨度后才能体会羁旅情思。【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会因为被诗中夫妻二人情意绵绵的幸福感染而获得难以形容的愉悦”错误,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是“创造性的艺术欣赏”获得的愉悦,而非被诗中“夫妻二人情意绵绵的幸福感染”。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可见读诗时的想象活动是不受约束的”错误,结合第一段“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和第三段“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及第四段“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可知,这种想象活动并非“不受约束”,要在“正确把握诗人艺术构思”的情况下去想象,而且是“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第⑦段的中心观点是诗歌的教育作用,即“欣赏诗歌能引起感情共鸣,获得启迪”。B.“兴观群怨说”体现的诗歌的德教功能,能支撑观点。A.谈诗歌的起源,与诗歌的教育作用无关;C.谈文学创作的要求,与诗歌的教育作用无关;D.强调“欣赏诗歌可以不求甚解”,是对欣赏诗歌的要求,而非诗歌的教育作用。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的能力。如第一段作者提出“再创造”这一概念,指出“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这是抽象深奥的诗学理论,紧跟着第二段以“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亲身经历进行阐释,这就让“再创造”这一抽象理论变得浅易自然。如第六段作者为了说明欣赏诗歌不仅要把握少量字词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孕味时,选取《枫桥夜泊》这首诗歌;如第九段,作者为了说明读诗的时候要对不连贯、跳动性很大的诗歌语言进行“加工”时,选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歌。这些诗歌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便于读者理解。如第四段作者用“泡”来形容欣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这一过程;如第八段作者说“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泡”“猜”这些语言贴近日常生活,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来阐释抽象深奥的诗歌理论,让人容易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分析评论家的语言,找到答题的方向,再结合材料中的诗歌特点以及这首元曲的内容进行分析。如评论家说《天净沙•秋思》“不是一堆……名词,而是一幅……秋景图”;从字面来看,诗歌中确实列举了一系列的名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其实体现了诗歌的高度精炼,如材料第八段说“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通过赏读就能发现这些看似孤立名词之间的关联,枯藤缠树,树上落鸦,桥下流水,水边住家。如评论家说《天净沙•秋思》“渗透着羁旅愁思”,结合材料第三段“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可知,诗歌的特点在于抒情,这就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活动,如“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断肠人”本就是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而“天涯”则更是远离家乡的地方,但并非实指的空间距离,更是一种心理的距离,给人远到不可归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倦于漂泊却又无所归依的凄苦悲愁。如评论家说《天净沙•秋思》“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一幅……秋景图”,曲中作者一开篇就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画面看似毫无关联,其实恰恰体现了诗歌的特点,如材料九段说“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跳动性很大”,所以阅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如“枯藤老树昏鸦”是作者眼前所见村庄之景,而“小桥流水人家”可能是他脑海浮现的千里之外的家乡,填补了这中间的空间跨度就能体会作 者的羁旅情思。(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梁生宝买稻种柳青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一种急稻子,一年可以稻麦两熟。现在他的互助组[注]已经决定:今年秋后不种青稞!那算什么粮食!“生宝!”任老四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用铅笔敲着桌子说的话。这位区委书记敲着桌子,是吸引人们注意他的话,他的眼睛却深情地盯住生宝。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梁生宝是个朴实庄稼人。1952年他被接收入党后,更雄心勃勃地肩负起改造世界的重任。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跑到了车站票房。1953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陷落在黑暗中去了。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地上铺开来了。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了,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不管他在火车上也好,下了火车也好,不管他离开家乡多远,下堡村对岸稻地里那几户人家,在精神上离他总是最近的。他想到他妈,这时准定挂着他在这风雨之夜住在什么地方。他想到继父,不知道老汉因他这回出门生气没有。他想到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要老人相信他走对了路。他想到他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是高。这里地势是高。”他自言自语说,“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站在这里时间长了,他感觉出这个差别来了。噢噢!对着哩!怪不道这里有急稻子。这里准定是春季暖得迟,秋季冷得早,所以稻子的生长期短。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哩?汤河上的土色发黑,是黑胶土,这里好像土色浅啊!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哩?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他急于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看看稻种,问清楚这种稻种的特性。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他决定赤脚。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广阔无边的平原上,只有这一个黑点在道路上挪动。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那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为了理想,他们忘记吃饭,没有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娘老子闹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么值得吝惜的了。二十几年以前,当生宝是一个六七岁娃子的时候,陕北的年轻庄稼人,就是这样开始组织赤色游击小组的。那年头,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政府、豪绅和地主的统治,简直是铁桶江山。但是,年轻庄稼人组织起来的游击小组,在党领导下,开始了推翻这个统治的尝试。到1935年,游击小组变成了游击支队,建立起了红色政权,压住山头同国民党军队挺硬打。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和胜利,多少换上军衣的年轻庄稼人的鲜血,洒在北方的黄土山头上,终于在梁生宝二十三的那年,全中国解放了,可怜的“地下农民”梁生宝站出来了!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哩。书记说得对:靠枪炮的革命已经成功了,靠优越性,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开头哩。生宝已经下定决心以前代的共产党人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选自《创业史》第一部,有删改)【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电灯的车站”“土街上的泥泞”“陷落在黑暗中”等描述表现了当时贫苦的生活状态。B.异乡陌生的车站和雨夜僻陋的票房让临睡前的梁生宝产生了孤独感,他不由地想到了家乡的亲友。C.“念你一辈子好”和“希望和信赖的眼光”反映了群众、干部急于摆脱生活困境的心理。D.“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说明梁生宝在带领群众进行合作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以主人公的视角展现环境,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写出了陕北大地苍茫辽远的特点。B.小说语言具有地域特点,如“娃们有馍吃了嘛”“愣闹哄哩”,表现了陕北地区的方言特征,使小说具有乡土气息。C.“梁生宝!你急什么?”中的“你”采用第二人称,代读者发问,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亲切感,易引发读者共鸣。D.小说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结尾,既照应了前文对“春雨”的描写,又预示着梁生宝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未来。8.小说插叙了陕北年轻庄稼人建立红色政权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9.作者是如何塑造梁生宝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讲述当地年轻庄稼人的斗争事迹,揭示梁生宝的思想根源,丰富了小说内容。②用陕北年轻庄稼人不怕牺牲的精神衬托梁生宝积极担当、不畏困难的形象。③承上启下,承接对陕北庄稼人“理想之火”的议论,引出对梁生宝传承革命精神内容的叙述。④体现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了小说主题。9.①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形象。梁生宝“弯腰”“捏”“放”“丢”等动作和担心稻种是否适于家乡耕种的心理表现了梁生宝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的农民形象。②侧面衬托。用“任老四”“区委书记”等人物的言行侧面表现梁生宝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深受群众干部信任的互助组带头人形象。③作者议论。如“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强化了梁生宝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党员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B.“让临睡前的梁生宝产生了孤独感,他不由地想到了家乡的亲友”错误,结合原文“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跑到了车站票房……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可知,表现了梁生宝为群众办事的美好品质,选项“产生了孤独 感,他不由地想到了家乡的亲友”曲解文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又预示着梁生宝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未来”错误,结合原文“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可知,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与开头的对春雨、渭河的景物描写相照应,侧面写出了梁生宝睡不着觉的兴奋。选项“又预示着梁生宝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未来”曲解文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二十几年以前,当生宝是一个六七岁娃子的时候,陕北的年轻庄稼人,就是这样开始组织赤色游击小组的……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哩”可知,讲述当地年轻庄稼人的斗争事迹,揭示梁生宝的思想根源,丰富了小说内容。结合原文“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和胜利,多少换上军衣的年轻庄稼人的鲜血,洒在北方的黄土山头上,终于在梁生宝二十三的那年,全中国解放了,可怜的‘地下农民’梁生宝站出来了!”“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哩”可知,用陕北年轻庄稼人不怕牺牲的精神衬托梁生宝积极担当、不畏困难的形象。结合原文“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那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哩”可知,承上启下,承接对陕北庄稼人“理想之火”的议论,引出对梁生宝传承革命精神内容的叙述。结合原文“书记说得对:靠枪炮的革命已经成功了,靠优越性,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开头哩。生宝已经下定决心以前代的共产党人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可知,体现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了小说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哩?种庄稼,土性有很 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可知,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形象。梁生宝“弯腰”“捏”“放”“丢”等动作和担心稻种是否适于家乡耕种的心理表现了梁生宝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的农民形象。结合原文“‘生宝!’任老四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用铅笔敲着桌子说的话。这位区委书记敲着桌子,是吸引人们注意他的话,他的眼睛却深情地盯住生宝。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可知,用“任老四”“区委书记”等人物的言行侧面表现梁生宝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深受群众干部信任的互助组带头人形象。结合原文“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那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为了理想,他们忘记吃饭,没有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娘老子闹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么值得吝惜的了”“生宝已经下定决心以前代的共产党人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可知,强化了梁生宝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党员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材料二: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①!涉之为王沈沈②者!”客出入愈益发舒③,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 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注】①夥颐:夥,多,此处指美好颐,语气助词,相当于“呀”。②沈沈:形容宫室富丽堂皇。③发舒:随意放肆。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B.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C.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D.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句式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为坛而盟(结盟)②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招抚)③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核算)④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定语后置句式)⑤载与俱归(省略句式)⑥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带领)⑦陈王以朱房为中正(纠察群臣过失的官员)⑧系而罪之(治罪)⑨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逃跑)⑩至今血食(受享祭品)A.②③④⑦⑧B.①⑤⑧⑨⑩C.①②④⑥⑩D.②④⑤⑦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吴广故意侮辱将尉,使将尉恼怒。就在将尉怒不可遏拔剑出鞘之时,吴广眼疾手快夺过剑杀死了他。B.攻下蕲县之后,陈胜命军队一路东进。起义军攻下铚、酂、苦、柘、谯等地后便息兵休养,只待陈地一战。C.陈胜带领军队攻打陈县,与守丞在城门洞中作战。战胜后,乡官、乡绅都拥立他为王,于是陈胜在陈县称王。D.有人认为陈胜的老友愚昧无知,是谗佞之徒,陈胜就把老友杀了。此举导致陈胜的故旧不敢再亲近他。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2)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答案】10.A11.D12.C13.(1)将军您亲自披着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按照功劳应当称王。(2)那些与他们交情不好的人,不交给主管的官吏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3)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希望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反复解释,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了,于是召见了他。“数”为“辩”的后置状语,不断开,排除CD;“陈王”为“出”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和特殊句式的能力。①盟:盟誓。句意: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③会计:聚会商议。句意: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当地有势力有地位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⑥引:退避。句意:陈王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⑨亡:使……灭。句意: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灭掉了秦王朝。综上,②④⑤⑦⑧⑩正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侮辱将尉”错,原文是“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是吴广故意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B.“息兵休养”错,根据“行收兵”可知,没有息兵休养,仍在行军。D.“谗佞之徒”错,根据“客愚无知,颛妄言”可知,是说客人愚昧无知,胡说八道。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被坚”,披着坚硬铠甲;“执锐”,拿着锐利的武器;“功”,按照功劳。(2)“善”,交情好;“下”,交给;“治”,惩治。(3)“虽然”,虽然这样;“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先王受地”;“愿”,希望;“易”,交换。参考译文:材料一: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佐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必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招抚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当地有势力有地位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自披着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材料二: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一位曾经与他一起被雇佣耕田的老朋友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他反复解释,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了,于是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一起回宫。走进宫殿,看见宫殿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真美啊!陈涉称王之后住的宫殿真是富丽堂皇啊!”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从此之后,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陈王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主管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城略地回到陈县来,有不服从命令的,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那些与他们交情不好的人,不交给主管的官吏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陈王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这就是陈王失败的原因。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他所封立派 遣的侯王将相最终灭掉了秦王朝,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汉高祖时,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为陈涉看守坟墓,陈涉到现在仍受享祭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别王维①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②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①《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②当路:当权的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叠词“寂寂”,既写环境又表心境,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基调。B.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C.颈联承上启下,上承前文思归的内容,下启后文诗人最终所做的人生选择。D.本诗不以华美典雅的辞藻取胜,语言浅明直率,尽显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科举不第的落寞。落第后门前“寂寂”,每天独来独往,心中苦闷无处排解。②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作者深感自己在京无望,意欲离开却又不舍与友人分别。③回归故园的无奈。面对无人引荐、仕进无望的现实,只得回乡归隐,独守寂寞。【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内容、语言的能力。B.“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错误,“惜与故人违”意思是“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违”是“分离”之意,应是为与故友离别而深感惋惜,体现二人友情的深厚,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错误,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应该是他矛盾纠结的原因。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是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体现科举不第的落寞: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颔联“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抒写惜别之情:孟浩然用“芳草”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考虑归隐,而“惜与故人违”是说归隐就要和友人王维别离,为此诗人感到惋惜,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而“欲”和“惜”字则体现出诗人思想上矛盾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颈联“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意思是“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以此说明归去的原因,体现回归故园的无奈: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因为无人举荐提携,所以最终“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只能回乡归隐,独守寂寞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写出早行之人常见的景色,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羁旅之愁见于言外。(3)多情自古伤离别,但分别之时未必全是伤感,也常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如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③.鸡声茅店月④.人迹板桥霜⑤.无为在歧路⑥.儿女共沾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忧”“茅”“歧”“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天气冷到极致时,大雪终于是落下了。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此刻,徘徊在风雪①的田埂上,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 挺立了。若说它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人们心中尊崇的②的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那当然还是麦子。③,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从严冬的④“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严冬,对懦夫,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______________。雪,对庸者,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和风,是春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17.下列填入文段空白处的词语和对加点处标点符号用法的解析,最恰当的一组是()选项①②③④A弥漫屈指可数因为表示特殊含义B弥散凤毛麟角因为表示强调C弥漫凤毛麟角/表示特定称谓D弥散屈指可数/表示引用A.AB.BC.CD.D1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9.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其后面的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案】17.A18.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紫燕、塘柳、梅花和翠竹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畏寒霜的强者形象。②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展现了强者的形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19.示例: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个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弥漫”是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一定的空间;“弥散”是指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下里扩散。此处形容风雪,可用“弥漫”。②凤毛麟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稀少的东西,也比喻可贵而不可多得的人才或事物,该成语突出稀有珍贵。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少。此处只是形容少,可用“屈指可数”。 ③后文解释麦子让作者引以为奇的原因,所以需要用到表示原因的关联词。④此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紫燕“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塘柳“甩动着婀娜的腰肢”,梅花“欢天喜地”,翠竹“不甘示弱”“挺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些动词和形容词赋予了紫燕、塘柳、梅花和翠竹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畏寒霜的强者形象。“紫燕……憧憬未来了,塘柳……露出鹅黄了,梅花……绽放枝头了,翠竹……临风挺立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连用四个整齐的句式,增强语势,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从多角度集中展现了强者的形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原句“对懦夫,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运用“对……,是……,是……,是……”的句式,“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的句子要按照这一句式和修辞去写。内容上,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写“对勇者”严冬是什么,所写内容要体现“勇者”的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研究发现,情绪和学习成绩可以互相影响。心理学家将一大群人分为几组,分别放置于正性情绪、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环境中,让他们学习相同的知识或技能。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人们大多会认为(①),但在促进学习成绩这个功能上,负性情绪不一定会比中性情绪差。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更容易记住能诱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如果某个知识点会诱发学生强烈的负性情绪,那这个知识点也往往能(②)。而且,由于“心境一致性”的影响,学生如果在考试时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那么会更容易回忆起那些引发自己紧张情绪的知识点,在考试中说不定能多答对一些题目。而且,中等程度的焦虑也会提升学习效果。因为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部分人在产生“羞愧”这种负性情绪后,学习动力会变得更强。这就是所谓的“知耻而后勇”。20.请用规范的符号划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B.通过对比研究,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C.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D.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21.C22.①负性情绪是不好的东西;②被学生记牢【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为主语,用双横线表示;“提升”为“谓语,用单横线表示;“注意力和重视程度”为宾语,用波浪线表示;“会”为状语,用中括号表示;“我们对学习材料的”为定语,用括号表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句式杂糅,“通过……显示”句式杂糅,可保留其一。搭配不当,“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应改为“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两个分句语序应颠倒过来。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但在促进学习成绩这个功能上,负性情绪不一定会比中性情绪差”可知,此句说的是负性情绪,且与后句形成转折关系,可填“负性情绪是不好的东西”。②根据“人类更容易记住能诱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如果某个知识点会诱发学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可知,此处受说的结果应是学生能记住某个知识点,可填“被学生记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无论这种经历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只有经历得足够多才能走向成熟,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有独特的价值,都能让你从中得到启发,收获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慢享生活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都给自己预设了快节奏的生活。但只顾着追求速度,我们会忘了生活的本真。那一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慢享生活的意义。寒假造访荷兰的这趟旅行经历,我真切体会到了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这种闲适的快乐。在海牙,我们驻留了6天,没有规划行程,也没有查询旅游攻略,漫步荷兰的大街小巷,毫无目的,只是随心所欲地走。这样的旅游,自由,纯粹,没有功利性。你可以不知道要去哪儿,在石板路上尽情地迷失方向,在各种各样的小商店前随意观赏流连。走进一家餐厅,伴随着迷离的音乐靠窗坐下,眼前飘着微微的烛光,闻着烤面包散发的香气,听着身边情侣的喁喁私语,用手抚摸着老旧的掉了漆的桌椅,心里感到的是一种满足、一种快活。服务员拿来菜单,也并不催促。看着上面奇奇怪怪的字母,我们吃力地用英语点菜,她许久才明白,对我们相视一笑,离去了。我们聊天,观看,静待佳肴。在这里等餐,好像不再是那么汲汲皇皇地感到一种促迫的痛苦,因为你可以闲下来与好友说说话,重新认识你熟悉的人;也可以去发现、探究身边有些陌生的人。食物摆上餐桌,道道独具风格,十分精致。尽管量不大,但精巧得让你不忍下嘴,生怕无情的刀叉会破坏这份美好。我轻轻地把一粒蜗牛送入口中,又轻轻咬碎,用味蕾细细品味溢出汁液的那种融合了香葱蘑菇的芳醇。味道很纯正,没有味精,仅仅是蔬菜的清香、肉质本身的润滑,伴着微微的肉鲜,咽下去,依然齿颊留香,让你觉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在这样一座城市,在这样一座餐厅,才能品尝每一口食物,放松地接纳身边的闲适与美好,倾心地感受生活的幸福与满足。走出餐厅,天色已晚,月色朦胧。对面的商店已经熄了灯,锁上门,仅留下隐约摇曳的黄晕的灯光。西餐厅外的一排藤椅上,一位衣着考究的老妇,将头静静地依偎在老翁的肩上,共披一条毛毯,和着清风把酒相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熟悉的旋律又回荡在耳畔,我心中顿生出莫名的感动。其实,紧张与清闲不过是相对的概念。拥有一颗悠闲的心,具有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那么,即使身再忙,心也可以清闲。慢下来,也许会更能接触到生活的真谛。这是这趟旅行经历给我的最大收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是“经历”。并且,材料还重点讲述了经历的重要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我们认知的来源,会为我们带来快乐感与成就感。一个人经历中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会给我们带来经验与教训。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迹,都是生命过程,都是一种财富。而能否从经历中得到启发,收获成长的财富,关键就在于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它们,以及我们是否能及时反思总结自身。试题要求围绕自己对于经历的联想或思考来写一篇记叙文。行文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从“生活不同的经历”角度入手。写自己或自己所见的生活片段,如写父母生活的艰辛:隆冬清晨的早起,夏夜凌晨的回归。你的所见皆见证了生活的艰辛,也见证了父母的责任心和不懈的努力。这个过程,一定会触动心灵,形成你的思想,要么增强对父母的理解和敬畏,要么赋予自己前行的力量。2.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入手。生活中的每一次流泪、流汗、微笑等,都会源于某个经历,经历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写作时可以将它再现出来,融进自己的收获,便是一次成长的见证。如记录考试失败后的痛哭、奋起;沾满自己汗水的靠勤工俭学赚来的学费;送给环卫工人关爱的一个微笑,等等。3.感悟独特的风景、对生命的热爱等。如可以记录自己在某次旅途经历中亲眼所见的自然中动植物所成的风景,如小草的顽强,蝉对歌唱的执着,展现这些小生命给自己带来的震撼,等等。立意:1.写自己在一场比赛中出师不利、失而复得的曲折经历。(经历百般滋味,收获生命成长)2.写自己在某次旅行中因所见的人、景有所感悟的经历。(悦纳多元经历,欣赏不同风景)3.写自己亲身参与某次志愿活动的经历。(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12:2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5.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