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兴化市周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由于木质结构尤为显著的脆弱性,对木拱廊桥来说,“水火无情”的形容十分贴切。根据建筑学者刘妍的研究,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也都经过重建,有的更是以50年至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不过,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这是需要直面的难题。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鉴于木拱廊桥这样的古建筑已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尤应通过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摘编自马晓澄、邓瑞璇《守护木拱古廊桥》)材料二:文化遗产记述着灿烂文明,传承着悠久历史和博大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可复制,不 能重造。保护历史文物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对那些“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的历史文物,首先要保存下来,才能做好维护。当前,仍有个别地方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出现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现象,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的重要载体。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到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4929家,全年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同时,围绕文物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快速壮大,不断推动文物与市场融合,使其更好地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历史文物的热情与日俱增;而另一方面,文物也只有揭开“神秘面纱”,更加可观可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价值。涵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必须把握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大力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文物保护措施。文物保护事业,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当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科学编制“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这其中,既有长远的科学谋划,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些都为加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离不开这种根的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我们要继续珍存历史、珍爱文化、珍惜文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摘编自杨宝成《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都经过重建,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B.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虽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面临消防人员不易到达的难题。C.当前,个别地方出现的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做法,这不是对文物的保护,而是对文物的破坏。D.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B.如果詹长法提出的保护建议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将对我国文物保护起到极大推动作用。C.保护好文物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还能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 D.要焕发文物新的生命价值,就应让它说话,揭开其“神秘面纱”,使群众能够观察、感受。3.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四川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活动,推出红军长征四川线路旅游项目。B.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到众藏文化艺术馆参加“汲取文化营养,传承文化根脉”主题活动。C.河北、辽宁等地为提升区域影响力,突显文化底蕴,展开了对“曹雪芹故里”的争夺。D.故宫博物院打造数字文物,用三维数据展示文物细节和全貌,让民众零距离触摸文物。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结合材料提出你对保护文物的建议。【答案】1.C2.A3.D4.首先由万安桥失火案例引出关注文物保护的话题;接着分析木拱廊桥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阐述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方法,最后呼吁全社会达成保护文物的共识。5.①大力宣传普及文物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②制定系统性文物保护政策,健全文物跟踪保护机制;③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④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涵养民族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并没有指出木拱廊桥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B.“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都”字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四段“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可知是“多”位于偏远山区,选项以全概偏。D.“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逻辑关系混乱,材料二最后一段“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可知“加强文物保护”和“涵养文化根脉”是并列关系,而这两者与“筑牢民族之魂”是目的关系,不是选项说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 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并没有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的相关内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加强文物保护”。A.属于开发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无关。B.属于传承文化的活动。与文物保护无关。C.属于夺名人故里,增强文化底蕴。与文物保护无关。D.属于丰富文物保护的措施。最能支持此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由万安桥失火案例引出关注文物保护的话题;第二段“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第三段“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分析木拱廊桥存在的安全隐患;第四段“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第五段“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第六段“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这三个段落阐述了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方法;最后一段“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呼吁全社会达成保护文物的共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 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可得出要对民众大力宣传普及文物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可得出应制定系统性文物保护政策,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可得出应健全文物跟踪保护机制;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可得出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根据材料二第五段“涵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必须把握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大力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文物保护措施”,可得出应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涵养民族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之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拱辰隐于司马光砸缸事件的背后,虽未直接出场,但其形象鲜明丰满,且具有动态发展变化,有很强的辨识度。 B.司马光拒绝接见王拱辰,一是因为他正全心投入《资治通鉴》的创作,二是他自己感觉两人家庭境况有天壤之别。C.司马夫人出殡那天,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可以看出当时谄媚权贵、追求名利的不良社会风气。D.“管他!再砸!”写司马光想让六神无主,坐卧不安的自己回归平静,最重要的是想满足自己一探究竟的好奇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先后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同一人物的性格形象,同时也在小说结构上形成呼应。B.“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司马光绕缸的姿态,也表现了司马光砸缸时犹豫不决的心理。C.小说结尾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画龙点睛,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凸显主题。D.小说“故事新编”,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展开丰富想象,推陈出新,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老管家对小说情节的作用。9.小说写砸缸,但迟迟不砸缸,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答案】6.C7.B8.①老管家背着司马光,同意安放被金纸包裹的大缸为下文司马光想砸缸一探究竟做铺垫。②老管家拒绝司马光砸缸,为下文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打乱,埋下伏笔。③老管家及家人拒绝他砸缸,为下文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缸做铺垫。9.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②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加起伏有致。③突出人物形象。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夫人等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有很强的辨识度”错误。王拱辰送缸,这人还腐败,但过去是诚信智勇等,无法得出“有很强的辨识度”。 B.“二是他自己感觉两人家庭境况有天壤之别”错误,结合“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分析,原因是“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D.“最重要是想满足自己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错误。表明司马光砸缸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也表现了司马光砸缸时犹豫不决的心理”错误。该处主要是展现了司马光思考时的状态。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结合“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等分析,老管家背着司马光同意人家安放的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后面司马光想要砸开大缸,一探究竟,安放大缸为准备砸缸作铺垫。结合“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之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等分析,老管家拒绝司马光砸缸,这才打乱了司马光的生活,给司马光带来了一口无形的大缸,为下文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打乱埋下伏笔。结合“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等分析,老管家及家人拒绝他砸缸,没人配合他,还找不到砸缸的工具,为下文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缸做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写砸缸,但迟迟不砸缸,迟迟不知道这缸是什么,其实“缸”是翰林学士王拱辰对司马光的贿赂,这样能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等。结合“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等分析,前面写准备砸缸,后来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 容,其实这都是“缸”带来的影响等,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起伏有致。结合“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分析,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典当五亩地安葬夫人,插入这些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的形象。结合“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等分析,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写了马光家里的贫穷,连治病抓药的钱都没有;写了拜访司马光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写了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且不空手等。插入这些内容,反映出当时人们谄媚权贵、追求名利的社会风气,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式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 之/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D.践祚,也称践胙,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B.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C.褚遂良不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他认为史官应该“不虚美,不隐恶”,对君主言行如实记载,但唐太宗一开始并不认可这样做。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2)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14.魏征曾经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即选择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11.D12.C13.(1)史官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希望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2)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14.①他谦虚、不妒能。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忽略其缺点。②他中正平和。能够合理安排贤才和平庸的 人。③他胸怀宽广。能容纳正直之士,没有贬斥责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载笔”是专有词语,借指史官。故在其后断开,排除AB;“卿”是代词,做主语,故在“卿”前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与‘受禅’含义相同”错误,“受禅”是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与“践祚”含义不尽相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唐太宗一开始并不认可这样做”错,根据“上曰:‘诚然’”可知,唐太宗并否定这种做法。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书”,笔录,记录;“备”,详细地;“庶几”,希望;“为非”,有不良的言行,做错事。(2)“置诸”,置之于,把他们揣在;“不肖”,无能的人;“怜”,怜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自古帝王各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可知,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忽略其缺点,他谦虚、不妒能。②由原文“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可知,能够合理安排贤才和平庸的人,他中正平和。③由原文“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可知,能容纳正直之士,没有贬斥责罚,他胸怀宽广。 参考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怎样做才会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偏听偏信,就会昏庸。从前尧清楚地向下面的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兜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且下面的信息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唐太宗说:“说得对!”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掌管起居注,我可以看看里面所写的内容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希望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大家敞开心扉据实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不是这样。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行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人,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人,(我)从来没有贬斥责罚过一个人。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啊。”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5.下列对本诗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皓月当空、玉宇澄澈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B.“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C.“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D.这是一首豪放词,笔势雄奇,大气磅礴,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16.“表里俱澄澈”既是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5.C16.“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着北斗星”错误,“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表里俱澄澈”的意思,这是说“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然后分析上阕所写之景和下阕所抒之情,并分析这些景、情与“表里俱澄澈”的关系。这首词上阕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 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由此可见,“表里俱澄澈”概括了上阕所描绘的这幅画面。词下阕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词人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和“肝胆皆冰雪”形成呼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风,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登高》(杜甫)、《虞美人》(李煜)、《鹊桥仙》(秦观)中都有“风”的诗句,小学和初中阶段也都读过含“风”的诗句,请写出两句含“风”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3)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春风得意马蹄疾②.一日看尽长安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③.忧伤以终老④.只是朱颜改⑤.两情若是久长时⑥.又岂在朝朝暮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疾、忧、岂等。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一)(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_____,世界一派生机盎然。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中,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 力。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二十四节气是___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________。但只有农耕文明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草木萌动诗书耕读循环往复休戚相关B.草长莺飞农耕文明周而复始休戚相关C.草木萌动农耕文明周而复始息息相关D.草长莺飞诗书耕读循环往复息息相关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是用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的,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B.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C.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D.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确立冬至与夏至的时间【答案】18.C19.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草木萌动:植物开始发芽。草长莺飞:花草生长,群莺飞舞。根据语境“越冬作物开始返青”“世界一派生机盎然”可知强调开始萌发,应用“草木萌动”。第二空,诗书耕读:是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不辍读书的一种生活方式。农耕文明: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语境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的产物,并不是又读书又耕田的生活方式,应用“农耕文明”。第三空,循环往复:意思是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一定回 到原点,而可能是螺旋形上升。周而复始:一卷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则表达了一种漫长的永恒循环,这个循环的周期因为过于漫长而实际上无法预测,好像总是回到原点一样。语境是说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去而复来,又回到了原点,应用“周而复始”。第四空,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根据语境说的“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此处是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应用“息息相关”。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句“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可知,选用的句子的主语应是“它”,即承前指代“圭表”,排除CD;再根据后句“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可知,选用的句子最后应是“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因为这样与下句衔接紧密,排除A。故选B。(二)(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__________“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不少评论家__________,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小说的诸多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之一。《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茶峒——一个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人物是__________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赋予抨击与世隔绝芸芸众生B.赋予打击渺无人烟茫茫人海 C.授予抨击渺无人烟芸芸众生D.授予打击与世隔绝茫茫人海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存在于讲究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代小说中B.中国古代小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因此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C.大团圆结局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D.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B.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之一C.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D.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小说的诸多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之一【答案】20.A21.D22.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赋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授予:给予(勋章、学位、荣誉称号等)。根据语境“‘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应选“赋予”。第二空,抨击:对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进行评论攻击。打击:敲打,攻击,使受挫折。语境是说评论家进行评论攻击,应选“抨击”。第三空,与世隔绝:形容隐居之地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的地方。渺无人烟:迷茫一片,没有人家,形容十分荒凉。语境强调茶峒的偏僻,应选“与世隔绝”。第四空,芸芸众生:一般指众多的平常人。茫茫人海:形容人多。语境强调的是普通的人物,应选“芸芸众生”。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可知,可以排除AB;括号后说“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C项是说“大团圆结局”是古代小说的特点,与后文不衔接。故选D。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然而”改为“因此”;二、“‘悲’作为小说的诸多创作主旋律”语序不当,应把“诸多”放在“小说”前;三、成分残缺,应在“西方悲剧美学观”后加“的表现”。故选C。(三)(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也要有合适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个人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是___________的作文源泉;很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示,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就不愁笔下无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作者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典型材料而写成的一篇优秀通讯。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虽然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甚至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要积累一些新的、属于自己的材料,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在考场作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__________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就连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那样的作文很难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如果材料不够严谨甚至不真实,即使你的认识是积极的,也可能__________。有些经常被人引用的材料,辗转流传,已失去原貌,一定要核对鉴别;如果找不到出处,没有把握,应当果断放弃。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取之不尽不谋而合谬误百出B.永不枯竭不约而同谬误百出C.取之不尽不约而同因言害意D.永不枯竭不谋而合因言害意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B.虽然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甚至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C.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甚至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 D.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答案】23.C24.D【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永不枯竭:永远不会干枯、完结、结绝、枯绝的意思。一般意指有发展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水之有源。语境指书籍资料丰富,是写作的源泉,选用“取之不尽”。第二空,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语境指学生写作都使用“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相同的例子,选用“不约而同”。第三空,谬误百出:形容说话或写作漏洞或错误很多。因言害意:因为语言而产生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境指因为材料不够严谨甚至不真实而导致理解错误,选用“因言害意”。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虽然……也”不搭配,改为假设连词“即使……也”;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关系,而“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范围更广,应放在“甚至”后面。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5.寻找下面句子间的逻辑关联,将它们按照正确的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连带地,回春冻龄的热潮也就方兴未艾。②但必须说,相较之下,追求年轻的现象于现代尤烈。③因此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回春,都可以在各种文学艺术中得见。④从20世纪晚期开始,迄今近几十年来,基于当代科学、医学以及资本主义文化的大众消费趋势,以至产生一种对“年轻”特别着迷的时代风气。⑤“青春崇拜”本来就是人类的心理常态,那是一种对已经失去的饱满天然之容颜精力以及单纯热情之心灵状态的乡愁。A.⑤③②④①B.④①⑤③②C.⑤③④①②D.④①⑤②③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整体来看,文本主要是在论述人们对青春的一种崇拜现象,因此第一句介绍概念,应为⑤,表明“青春崇拜”是人类的心理常态;⑤后接③,表明“青春崇拜”在文学艺术中也有表现;③后接②,“但”字形成转折,强调这种现象在现代尤烈;②后接④,具体分析“青春崇拜”在现代的表现,形成对“年轻”特别着迷的时代风气;④后接①,“连带地”,表明因为这种对“年轻”特别着迷的时代风气,回春冻龄的热潮也就在蓬勃发展。因此,正确顺序为⑤③②④①。故选A。26.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A.“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关系,汤不烫,我一点也不痛。”B.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C.盘点盖茨、乔布斯这些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毕业实无必要。D.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陆游这首《成都岁暮》是律诗,所以它一定不会是绝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A.服务员的回答偷换论题,顾客的“请当心”不是提醒服务员小心烫伤,而是提醒其不要将自己的汤弄脏。B.鲁四老爷的责备强加因果,祥林嫂的死不由自己做主,与年关时的祝福没有因果关系。C.得出的结论轻率归纳,用少部分大学生辍学而成功的例子无法证明大学毕业没有必要。故选D。27.下列句子中的“大家”与“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一句中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词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A.“大家”指的是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有公认成就的人,这里特指费孝通。B.“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C.指代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D.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D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故选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05:20: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4.1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