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8月新起点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襄阳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2022.8.12本试卷共7页,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材料二: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作为媒介的作者主观上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认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文学大数据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B.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C.《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D.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拥有传世经典的天才作家也不会例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B.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C.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虽然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D.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通过分析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哈利·波特》的语言相似度,推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最终作者承认了这一事实。B.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却无法呈现两棵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这就需要批评主体赋予文学数据以价值导向。C.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西方现当代写作中留下的印记,可以统计某些主题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D.《人民的名义》原著中提及“钱”字多达170次,远远超过了“人民”一词的93次,说明这本书是一部与金钱有关的反腐小说。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5.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答案】1.A2.D3.C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阐述文学计算的产生背景,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受文学计算的影响,文学批评思维发生的变革;论证思路清晰严谨。②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两种论证方法,对文学计算在文学批评思维变革中的作用阐述得更加具体,易于理解。5.①分析唐诗作品在读者群体中传播的频次、是否受欢迎等。②分析唐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后人、后世社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③分析唐诗作品的文体特征,比如语言等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由原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可知,原因是“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错误,原文为“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而不是“巨大进步”。B.“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表述于文无据,文中相关信息是“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只说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没有涉及“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内容。选项无中生有。C.“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表述错误。确证因果关系的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得出的结论是针对小部分文学作品的;呈现相关关系的批评思维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有效,得出的结论是针对大规模文学作品的。因此,不能认为二者得出的结论相同。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用数据分析既可以更精确地判定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基于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A.说明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断定文学作品的作者。B.反映了文学计算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不足。C.通过数据分析作品在时代中留下的印记,统计某些主题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即是研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非人文主义的理解。符合材料二观点。D.说明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推断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证结构上:第一、二段,“‘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阐述了文学计算的产生背景,提出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批评思维都受文学计算的影响的观点;第三、四段,“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论述文学批评思维发生的变革的方面之一;第五、六段,“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论证文学批评思维发生的变革的方面之二。所以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分两点论述,思路清晰严谨。论证方法上:“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这两组内容为对比论证,证明文学计算在文学批评思维变革中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的作用;“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为举例论证,证明文学计算呈现相关关系在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对文学计算在文学批评思维变革中的作用阐述得更加具体,易于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等内容可知,应分析唐诗作品在读者群体中是否受到欢迎、传播的频次等;结合“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可知,应分析唐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后人、后世社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 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可知,应分析唐诗作品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等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事下乡【法】阿尔丰斯·都德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D.对储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 活、生机盎然。7.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B.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C.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D.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8.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9.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案】6.A7.B8.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②虚化人物形象。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③语言优美生动。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④营造诗化意境。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9.①文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包容作用。林中生机勃勃、和谐美好,使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环境能使人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身心解放。③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知事对老黄莺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生物亲近他、与他融洽相处。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错误。文中只是说“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说明知事受自然熏陶,暂时摆脱繁琐礼仪的束缚,获得身心解放。故选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B.“恼羞成怒”错误。“恼羞成怒”指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知事先生受干扰,尽管气嘘嘘地涨红了脸,只是“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而已,可见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许生气而已,并非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能力。小说没有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恬静和谐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文章情节平和舒缓。小说淡化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而是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作者借助拟人手法,着意氛围渲染,体现环境对知事先生的浸化及熏染,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语言优美生动。“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这是短句;“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此为拟人;“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这是排比句;“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此句语言描写细腻生动……可见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小说注重意境的塑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小说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恬静和谐、天人合一的意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含义,“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如同本文中的槠树林,而“我”指人类,本文中以“知事先生”为代表。“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 地欢迎他”,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可见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当知事先生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时,他终于获得了愉悦和灵感,所以这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护、敬畏自然。纵观整篇文章,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因此可知,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己未,车驾发京师。庚申,次中牟县,除逋负,释囚系,赐父老衣币,所过如之。二月壬申,谓辅臣曰:“前代内臣恃恩恣横,蠹政害物,朕常深以为戒。”王旦等曰:“前代事迹昭然,足为龟鉴。陛下言及此,社稷之福也。”内侍史崇贵使嘉州还,上言:“知县某贪浊,有佐官某廉干,乞擢为知县。”帝曰:“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奖;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三月乙丑,以曹玮为西上合门使,赏其捍边功也。玮在镇戎,尝出战少捷,侦虏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不若弃之。”玮不答。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行愈缓,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西蕃军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甚疲,请憩士马,少选决战。”蕃人方苦疲,皆欣然,严军而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曰:“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大破蕃师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蕃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夏四月辛巳,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有以家事求言于帝者,后终不许。帝尝使观宜圣殿诸库,后辞曰:“国之宝库,非妇人所当入,妾不敢奉诏。”帝尤加礼重焉。宰相王旦言:“诸路各置转运使,竞以增益课利为功,烦扰特甚。”帝曰:“官吏务贪劳绩,不恤民困,朕甚悯之。”乃诏三司:“取一年中等之数,立为定额,自今中外勿得更议增课。”(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B.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C.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D.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驾,本义是马车,又可以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来作为帝王的代称。B.龟鉴,龟是龟甲,以卜吉凶;鉴是铜镜,以辨美恶。两字相合,比喻借鉴。C.社稷,土神和谷神,也代指国家。其中“社”也指祭祀土神的地方或节日。D.路,宋元时期最高行政区划名,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真宗对前代宦官依仗皇恩胡作非为而祸害百姓的情况十分清楚,所以常引以为戒,这种做法得到了王旦等人的赞许,认为这是国家之福。B.曹玮曾出兵打仗,取得了小小胜利,为了扩大战果,他率军返回时命令队伍变乱,并赶着牛羊,以此引诱敌军长途来袭,这个疲敌之计大获成功。C.郭皇后是一个非常守礼的皇后。族中人因为家中事请她向真宗言说,她没有答应;真宗请她前去观看宝库,她予以拒绝。真宗对她十分礼敬尊重。D.各地转运使竞相增加税额,对百姓很不利,王旦提醒宋真宗之后,宋真宗下诏三司确定税收的额度,而且要求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议论增加赋税的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2)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14.从宋真宗对史崇贵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宋真宗有怎样的治国理念?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B13.(1)西蕃军队离开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队伍混乱,急忙回来袭击他。(2)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脚就会疼痛麻木,士气也就快要没有了,我靠这个打败他们。14.①认为对内臣主动了解地方官员情况以资治理的行为应予肯定。 ②赏罚官员不可随意,要使人信服。③要专司其职的有关官员深入调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郭皇后去世。周悼献王是郭皇后所生的,周悼献王去世了,皇后悲伤得生了病,于是就起不来了。皇后天性谦虚俭约,宽厚仁爱,对下属特别好。尤其憎恶奢靡,自己家族的人进皇宫谒见,如果有人服饰华美奢侈,一定对其进行严肃地告诫劝勉。“周悼献王”是主语,与“后所生也”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D。“后悲感生疾”,“后”是名词,指郭皇后,是“悲感生疾”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路,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错,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不是“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曹玮……命令队伍变乱”错,不是曹玮命令的,原文“颇失部伍”,是说队伍很是失于管束,非常乱。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去”,离开;“利”,贪图;“遽”,急忙、赶快。(2)“少”,稍微;“憩”,休息;“阑”,快要没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奖”意思是,宦官奉命,能了解官员的善恶,固然是值得赞许的。概括出:对内臣深入了解地方官员情况以资治理的行为予以肯定。“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意思是,但就这样来赏罚,外人一定不折服。应当等转运使深入调查。由此概括出:赏罚官员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偏听偏信,要深入调查,重视凭据。参考译文: 宋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这天,皇帝从京城出发。庚申这天,驻扎在中牟县,免去百姓拖欠的赋税,释放在押犯人,赐给老年人衣服和财物,所路过的地方都像这样。二月王申这天,真宗对辅臣说:"前代宦官,败坏朝政,伤害百姓,我经常深引以为戒。”王旦等人说:“前代的事情十分明显,值得作为借鉴。陛下说到这个,是国家的福分。”内侍史崇贵出使嘉州回来,上奏说:“知县某某贪污,有佐官某某廉洁能干,请求把他提升为知县。”真宗说:“宦官奉命,能了解官员的善恶,固然是值得赞许的;但就这样来赏罚,外人一定不折服。应当等转运使深入调查。”三月乙丑这天,任命曹玮担任西上合门使,是赏他捍卫边疆的功劳。曹玮在镇戎时,曾出兵作战,取得了小小胜利,侦察到敌人已经离得很远,就驱赶着所夺取的牛羊往回返,队伍很是失于管束,非常乱。他的下属为此感到忧虑,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不如扔掉它们。”曹玮不予回答。西蕃军队离开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且队伍混乱,急忙回来袭击他。曹玮前行得更加缓慢,走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西蕃军队。西蕃军队到了,曹玮派人对他们说:“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请让士兵马匹休息,过一段时间再决战。”西蒋人正因为疲惫而痛苦,都很高兴,作了严密防范后才休息。过了很久,曹玮又派人对他们说:“可以互相攻击了。”于是各自擂鼓进军,把西蕃军队打得大败才返回,曹玮缓缓地对他的下属说:“我知道西蕃军已经疲惫,所以装出贪图利益的样子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回来,几乎行军上百里了。如果乘着有锐气就开战,还是胜负难料;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脚就会疼痛麻木,士气也就快要没有了,我靠这个打败他们。”夏天四月辛巳这天,郭皇后去世。周悼献王是郭皇后所生的,周悼献王去世了,皇后悲伤得生了病,于是就起不来了。皇后天性谦虚俭约,宽厚仁爱,对下属特别好。尤其憎恶奢靡,自己家族的人进皇宫谒见,如果有人服饰华美奢侈,一定对其进行严肃地告诫劝勉。有拿家中事情请求她向皇帝言说的,皇后最终也不答应。真宗曾让郭皇后观看宜圣殿的各府库,皇后推辞说:“国家的宝库,不是妇人所应当进入的,臣妾不敢奉诏观看。”真宗对她特别地礼敬尊重。宰相王旦说:“各路都设置了转运使,都争着把增加赋税定额当作功劳,对百姓的烦扰特别厉害。”真宗说:“官吏致力于贪图功劳,不体恤百姓的贫困,我非常怜悯他们。于是向三司下诏:“取一年中收取的中等数额,作为定额,从今以后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议论增加赋税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①,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②,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 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③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注释:①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②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寻:长度单位。15.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小儿女在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C.“众禽里”三句,写音乐的婉转错杂,于众声中独不闻凤凰的鸣叫。“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16.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两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赏析。【答案】15.A16.①比喻。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勇士猛进的呼喊、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和坠入深渊(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比喻手法,变抽象为具体(或: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②烘托。本词中“肠中冰炭”是写音乐一会儿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无泪与君倾”是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③对比。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琵琶行》中,有“大弦”的骤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宛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描写了天将亮时小儿女在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错误,此处并非实写私语场景,而是将琵琶弹奏 声比作私语(或从琵琶弹奏声中听出私语况味);另,“天将亮时”的解说亦不合语意,“微明”是指灯光微弱。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比喻。本词中,“昵昵儿女语”“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等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等都是比喻,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烘托。本词中,“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写出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无泪与君倾”写音乐之动人,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琵琶行》中,如“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对比。本词中,上阙描写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对比,“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强烈谴责强秦疯狂掠夺又大肆挥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②.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谬”“锱铢”“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次回来,我想你陪我久一点”“同学们,欢迎回家考上学期的试”……久别重逢之后,高校校园里这些开学季暖心的横幅刷屏了。于平实动人中略微抖一点小机灵,是专属于这代年轻人的味道,难怪有学生称每一句标语都戳中了自己的小心脏。其实,标语本就是为了有效表达初衷,只是很多时候,校园标语过于机械,万年不变。学生们习惯性常常忽略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年轻人的共鸣已然难以引起。近几年一些高校在兼顾有效表达的基础上努力尝试以更加灵动、更具创意的方式来创作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改变传统标语刻板、生硬形象的标语。同样是一个意思,“热烈欢迎学生返校”的标语往往会被①,而“新学期拍了拍你并说‘你回来啦’”的说法则因吸引眼球、戳中内心温暖而轻松“出圈”。这些标语,从表达上看,更有平等、亲切、活力之感。不要以为这一变化②,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往往就隐藏在这些③之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熟视无睹(视若无睹)②无足轻重③细枝末节(细微末节)19.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常常被学生们习惯性忽略,已然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20.近几年一些高校努力尝试创作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标语,这些标语兼顾了有效表达,创作方式更加灵动、有创意,改变了传统标语刻板、生硬的形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句“‘热烈欢迎学生返校’的标语往往会被”可知,此空是说因为此标语太常见,学生看到了就跟没看到一样,所以可用“熟视无睹(视若无睹)”。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视若无睹: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②处,空前句“这些标语,从表达上看,更有平等、亲切、活力之感”可知是说新颖的校园标语表达效 果要比传统标语好,根据空前“不要以为这一变化”可知,此句是说这一变化很重要,由于用了“不要”这一否定词,因此要用与重要的意思相反的词语,可用“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指无关紧要。③处,根据空前内容“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可知,此句是说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往往隐藏在像标语这样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所以可用“细枝末节(细微末节)”。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细微末节:指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常常”语序不当,“常常”作为副词,应放到“习惯性”前面;“年轻人的共鸣已然难以引起”不合逻辑,应是“被引起”,考虑到整个文段的话题是“标语”,此句可改为“已然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让“标语”做主语;为了使话题一致,前句还得修改为“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常常被学生们习惯性忽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提取句子主干,然后再把长句的修饰成分逐句表达即可。此句的句子主干是“一些高校努力尝试创作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标语”,原句中“兼顾有效表达”“努力尝试以更加灵动、更具创意的方式来创作”“改变传统标语刻板、生硬形象”三个方面说明了新标语的特点,所以可改为“这些标语兼顾了有效表达”,“创作方式更加灵动、有创意”,“改变了传统标语刻板、生硬的形象”三个短句。(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而言,经典由于其思想和艺术的超前和脱俗,在其产生之时①_________。比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当时发表时引发不同意见,它带有散文化笔法的叙事、充满隐喻的书写曾引发有些人的质疑,而时间证明②_________。时间是最好的评价尺度,经典是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仍然焕发其价值的卓越作品。曾经作为通俗作品的《西厢记》,在历史长河中,却拥有与莎士比亚戏剧同等的世界文学的地位。而有些作品可能因为一时的权势而出名,却③_________。21.下列句子中的“当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当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他这篇文章是1936年写成的,当时并没有发表。B.当时,他还是个娃娃,如今都长成大小伙子了。C.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D.虽然几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往往会遭遇争议②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③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语境含义的能力。画线句的“当时”指《生死场》发表的时候。A指1936年文章写成时;B.指他还是个娃娃的时候;C.指正是时候,符合时令;D.指发生那件事时候。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经典“思想和艺术的超前和脱俗”;后面举萧红的《生死场》为例,说“引发不同意见”“引发有些人的质疑”,表明经典在当时可能会不被理解,引发争议。可填:往往会遭遇争议。第二空,前面有“时间证明”,后面有“经典是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仍然焕发其价值的卓越作品”,表明时间可以证明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是经典之作。可填: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第三空,有些作品“因为一时的权势而出名”,强调其与经典不同,而经典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的,表明这样的作品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可填: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魏相篇》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争与不争,总是最上春“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此为君子之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为圣人之境。争与不争,人心所向,心向美好,总是最上春。争,当有君子之风,方能彰显自身魅力。近年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主张互利共赢,受到世界各国欢迎;顾诵芬,航空报国70年,为国争光,让中国在世界上挺直了脊梁;晚年的曹禺先生,每当客人来访总会大声地朗读黄永玉写给他的那封批评信,在反思中提升了自我形象。然而,如果缺少了君子之风,争就会没入阴影。2022年“3·15”,从泥坑中走来的老坛酸菜冲击了观众的视线。不正当的争利,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让企业自身陷入泥潭。不争,是内心丰盈的表现,是在谦逊低调之中实现的自我提升。庄子,有机会“居于庙堂之上”,却选择了“曳尾于涂中”,守住了心中的那轮明月;林逋,本可凭才华享受荣华富贵,却选择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实现了精神的超脱。不争,是对自我的完善与提升。2021年,那位名为“顺其自然”的捐款者让人感动,23年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累计捐款1363万元,怀向善之心,点亮和温暖受助者的内心世界,以低调风格,感动了一座城市。不争之楷模,让人心向往之。争或不争,只要建立在健康丰盈的内心之上,只要守住了美德的底线,都会绽放出生命的华彩。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积极履行自己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同工同酬”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敏隐姓埋名三十载,始终保持平和谦逊的态度,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在不争中实现了“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理想。“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数十年,对党忠诚、为民造福,不计得失,不慕虚名,无私奉献,始终不改英雄本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美的生命色彩。没有人希望成为“争”途中碌碌无为生命过客,也没有人甘愿在“不争”的逆境中沉沦自我,精彩的人生,需要不断调整,需要努力完善。争与不争,皆在内心。春天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在这大好时光到来的时候,我们对待健康的美德,不能有丝毫的退让;我们对待耀眼的荣光,可以选择隐没在背后。在心中植下一颗向往阳光的种子,默默地生长,开出绚丽的花朵,做最上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仇璋与孔子的对话,意思是,仇璋问:“君子有所争吗?”孔子说:“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材料二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从两段材料来看,话题应该是“争与不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争的进步意义。争不可避免、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其次,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最的,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角度来写作。立意:1.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2.不争是一种超脱和自信的表现。3.争是为了不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1:33: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2.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