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五)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五)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铭文,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铭文内容()A.表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B.反映当时存在部分私有土地C.可用于研究西周青铜制造D.说明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项类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信息可知,本题是本质类、推断类选择题。据题干信息可知,铭文中内容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当时的主要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这反映了西周当时在井田制之外还存在部分私有土地,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铭文中记载的土地纠纷,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映铭文中记载的土地纠纷,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据文献记载,“胡人”在唐朝从事的职业包括:官员、使者、质子、仆从、商贾、僧侣、牵夫、车夫、伎乐、工匠、译语、猎师、马球手等。这些记载在出土的墓葬石雕、壁画、绘画等文物中都有反映。据此可知唐朝()A.社会分工日益细密B.阶层流动逐渐加剧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D.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材料看到,“胡人”在唐朝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项正确;A项“日益”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胡人是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胡人从事职业与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风气的开放,非单纯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3.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时期太祖朝真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可知,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变化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武将到文臣,反映出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逐渐确立,体现了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A项正确;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思想、组织、程序等完善,并非体现在文官地位提高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如一,即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4.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次之……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该思想() A.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学说B.根源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C.意在维护小农经济主体地位D.体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初期。根据材料“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次之……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可知,唐甄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商业对国家富强的作用,体现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这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A项正确;唐甄的农商并重思想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保护小农经济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唐甄的农商并重思想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关,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19世纪前中期,在东南沿海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儒枭”群体。“儒枭”往往家财丰厚,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功名,但仍以经营工商业或农业为生。他们与出身正途、以读书为业的地方“儒士”群体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权力角逐。这反映出()A.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B.选官体制逐渐开明开放C.儒家思想受到了猛烈冲击D.四民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中期(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前中期,在东南沿海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儒枭’群体。‘儒枭’往往家财丰厚,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功名,但仍以经营工商业或农业为生。他们与出身正途、以读书为业的地方‘儒士’群体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权力角逐。”可知,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功名,但仍以经营工商业或农业为生的“儒枭”群体,与出身正途、以读书为业的地方“儒士”群体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权力角逐,说明商人、农民的地位在逐渐提高,冲击着原有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阶层之间的转换加快,而非是向近代经济转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选官体制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社会阶层的转换,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受到了猛烈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6.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反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C.国民革命席卷全国D.太平天国运动进展迅速【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5月,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清政府紧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面临崩溃,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并非农民起义,排除B项;1924年至1927年爆发国民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新文化运动期间,学衡派被称为“新派中旧派”。他们有留美背景,其知识结构完全是现代的,但文化关怀却是古典的,以守护中国文化本位为己任,他们试图将中西古典传统融合、将新旧之学贯通,与胡适这些启蒙知识者展开激烈辩论。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使国人受到新思想洗礼C.在文化继承上存在激烈交锋D.难以调和中西文化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衡派“其知识结构完全是现代的”“以守护中国文化本位为己任,他们试图将中西古典传统融合、将新旧之学贯通”,同时学衡派与胡适等启蒙知识者展开激烈辩论,在新旧思想的辩论中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题干能够体现新思想的传播,但不能体现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学衡派与启蒙知识者的辩论并非在文化继承上,而是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与中西传统融合上的交锋,排除C项;学衡派致力于调和中西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8.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两种教科书对孙中山的描述与评价()国统区历史教科书根据地历史教科书叙述革命活动“民族救星”“民族救主”“全人类的福音”“主要领导者”(将孙中山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阐释三民主义“精神导师”民族抗战“旗帜”评价行为事迹“为革命立楷模”“榜样楷模”“伟大的战略家”A.体现了两党终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B.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和思想差异 C.都凸显了三民主义对抗战的指导性D.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于孙中山的描述有着明显的不同,国统区认为孙中山“精神导师”,根据地认为孙中山是民族抗战的“旗帜”,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团结一切可团结的抗战力量,主要是因为两党的阶级和思想差异不同导致的,B项正确;二者的终极目标并不一致,国民党要建立的一党专制体制,而共产党具有民族大义情怀,排除A项;根据地的抗战受毛泽东思想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肯定国民党抗战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9.1949年1月,中共中央的一次会议指出:‘全党大多数干部,在过去几年,特别是一九四八年,有系统地学会了在农村工作中,在城市工作中和在军事工作中的各项具体的政策和策略⋯⋯这是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这()A.提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依据B.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C.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D.指明了新生政权建设的根本方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根据材料内容“系统地学会了在农村工作中,在城市工作中和在军事工作中的各项具体的政策和策略⋯⋯这是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积极筹划将来国家建设工作,为七届二中全会做了准备,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B项正确;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无关,排除C项;该会议并未指明新生政权建设的根本方向,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反映了195/—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公里)据该表可知,市区面积的收缩反映出当时中国()年份北京杭州哈尔滨备注195748202531247城市面积减少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195888601157124719622701239724501965270123971334 A.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B.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增强C.城市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D.八字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可知,1957——1965年,北京等大中城市划定的市区面积经历了从迅速扩大到缩小的过程,主要是把服务城市副食品需要的郊区变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村,这反映出国家在八字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以改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D项正确;郊区面积的大幅缩小是对城市经济职能的优化,是进一步强化经济职能的表现,不能说明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城市,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是否增强,排除B项;当时的经济规划调整是贯彻落实八字方针,与国际关系的变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1.据希罗多德著述记载,当希腊人第一次碰到波斯人,便发现波斯人是有主子的,而希腊人是自由的。后来亚里士多德建议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对付马其顿人要用对付奴隶的办法、对希腊人要用对待自由人的办法。据此可知,古希腊的学术思想()A.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B.对奴隶制予以排斥C.以维系居民自由为追求D.渗透着文化优越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代西方学术话语叙述中存在有意歌颂所谓的希腊自由,贬斥其他文明的倾向,这反映出古希腊的学术思想渗透着文化优越感,D项正确;“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的自由,并未涉及对奴隶制的排斥,排除B项;“居民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2.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英国“盾牌钱”政策的出台()A.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瓦解B.推动了工商业城市兴起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D.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2世纪中叶西欧。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2世纪中叶,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实行“盾牌钱”政策,招募常备雇佣军,反映了王权的加强。C项正确;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中世纪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排除B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近代欧洲早期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13.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以市民、工场主、工人、农民、流浪汉为题材的增多,反映王公贵族豪奢生活的题材减少。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这些变化源于()A.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C.工业革命弊端初显D.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上半期(欧洲)。根据材料“18世纪上半期”“以市民、工场主、工人、农民、流浪汉为题材的增多”“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上半期,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理性主义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思想变革对艺术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工业革命弊端初显”不符合史实,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9~1932年,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扩大出口产品生产和提高质量的决议,并加强了对出口任务监督,完成出口计划成为苏维埃的关注中心。1931年,劳动与国防委员会作出决议:把国家出口外汇收入的一半划归企业支配,以弥补它们进口需要。苏联的这些举措()A.应对了经济大危机的冲击B.打破了西方世界的贸易垄断C.筹集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D.改善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联在工业化期间扩大出口产品生产,并且将出口外汇收入一般划归企业支配,弥补它们进口需要,这体现了国家通过出口产品获得外汇为苏联工业化提供所需要的资金,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几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苏联没有冲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外出口的情况,不能体现其打破了西方世界的贸易垄断,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 可知,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苏联采取敌对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学生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保护环境的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冲击和挑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权力结构,尽管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运动不同,但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A.指引着人们追求社会公正和文明B.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受到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高度重视D.为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武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参加的社会运动都会产生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指导的不完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的社会运动主要反对资产阶级的,排除C项;材料中指导的不完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6.如图是2022年法国报纸上发表的一幅讽刺画,图中美国拖着欧洲一群特宰的羔羊在大海上漂泊。作者意在()A.呼吁欧洲加强独立性B.唤起欧洲各国团结一致C.说明欧盟一体化受挫D.谴责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2022年法国。据材料“图中美国拖着欧洲一群特宰的羔羊在大海上漂泊”,通过讽刺欧洲如同待宰的羔羊一样,任由美国支配,来表达作者希望欧洲强化独立自主的愿望,A项正确;作者的目的是欧洲加强独立性,而欧洲各国也很难达成一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欧美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欧盟一体化受挫,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欧洲的呼吁,并不是对美国的谴责,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材料二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民族观,简析其民族观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答案】(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的强盛和繁荣;儒家大一统思想形成。(2)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欧洲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第一问民族观,由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可得出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由材料一“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可得出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一“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可得出秦汉以来国家统一;由材料一“(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可得出西汉的强盛和繁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儒家大一统思想形成。【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欧。由材料二“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 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可得出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由材料二“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可得出促进欧洲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由材料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可得出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由材料二“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可得出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成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钢,铅似可以抵铁”的措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钢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钢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材料二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发行流通的积极作用。【答案】(1)背景:货币制度混乱;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通货膨胀;西方侵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造币技术;清末新政的推行。(2)作用: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确立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背景:由材料“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可知,货币制度混乱;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可知,太平运动加剧了通货膨胀;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爆 发后,西方列强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处于贸易逆差,再加上近代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支付战争赔款基本采用白银支付可知,西方侵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由材料“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造币技术;结合清末新政的推行客观上也要求统一的货币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作用: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明确了人民币是新政府唯一的法定货币;据所学可知,通过“银元之战”打击了不法商人在货币市场倒卖银元的现象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新中国初期的货币政策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根据材料“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可知,新中国初期货币政策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19.【国际友好城市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战后初期,法国市长联合会得以重建,一部分市(镇)长就已经开始关注法德关系问题。1947年,他们建立了一个跨国协会,即“法德和解与人民互相理解市长国际联盟”,专门负责在市镇层面上发展法德关系。1948年,法德市长圆桌会议于瑞士召开,提出要在和解的精神之下发起积极的交流活动。同年,法德建立了第一组友好城市关系:法国东部城市蒙贝利亚尔与德国的路德维希堡。1950-1957年是法德友好城市“犹豫中的发展”的阶段,共结成了25例友好城市。直到1954年秋巴黎协定、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等条件形成,联邦德国的身份和地位逐渐清晰,法国才逐渐明确了对德策略。1958年成为法德友好城市发展的拐点,从这时开始,法德之间的友好城市真正开始大规模增加。到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法德友好城市已经达到130例,其中大部分是在法德市长协会的组织协调下实现的。——摘编自卢睿《战后友好城市的发端与发展(1945—1969):基于法国视角的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二战后法德友好城市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德和解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欧洲城市自治的传统;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法德两国政府态度的转变;民间组织的推动;欧洲政治家的不懈努力。(2)意义:推动两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促进了国际友好城市运动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法国和德国。结合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自治可分析出欧洲城市自 治的传统;结合战后美苏对峙可分析出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法国才逐渐明确了对德策略”可分析出法德两国政府态度的转变;根据材料“建立了一个跨国协会,即法德和解与人民互相理解市长国际联盟,专门负责在市镇层面上发展法德关系”可分析出民间组织的推动,欧洲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任答三点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法国和德国。结合战后经济发展情况可分析出推动两国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结合欧共体的出现可分析出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结合多极化趋势可分析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根据材料“法德之间的友好城市真正开始大规模增加”可分析出促进了国际友好城市运动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20.日记作为当事人内心独白的记载,对于认识和研究某历史事件的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瑞士企业家费希尔在1814年和1851年造访伦敦与英国工业区的所记载日记(部分):1814年8月22日  “我在伦敦的第一天就学到了很多我想要知道的东西,我发现在整个英格兰只有3家工厂能够生产坩埚钢,而其过程是保密的,我有一个机会检验机器的细节而我抓住了它。”1814年8月28日参观瓦特工厂后  “很令我惊喜的是,瓦特先生领着我参观了他的索霍工厂里专门造蒸汽机的部门。……在铁屋和其他的建筑里,6~50马力的蒸汽机工作着。它们安静、有序而高效地干着分配给它们的活儿——建造它们是人类全部创造性的体现。”1851年参观水晶宫后  “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够从人类各民族中征集来这么多精彩的手工与工业制造品,它们来自最文明与最原始的族群。”1851年写给瑞士自然历史协会的信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示例材料来源:材料选自费希尔的个人日记,属于文献史料。费希尔是瑞士企业家,于1814年和1851年参观英国的工厂,他是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见证人,其日记是了解和研究英国乃至欧洲工业革命的一手资料。材料内容:有关“(生产坩埚钢的)过程是保密的……而我抓住了它”反映了英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实行技术保密和垄断以保持其领先性;有关“瓦特工厂”的部分,充分体现了瓦特及同伴实现了技术创新和机器生产的结合,用机器大量生产机器,有效了促进机器生产在各领域的使用;有关“水晶宫”的部分,反映了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实现了国力迅速提升,通过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展示英国的先进以及英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有关“写给瑞士自然历史协会的信”的部分,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的加深,机器生产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等。材料整体还可反映当时瑞士乃至欧美各国的企业家对英国工业文明的向往,以及本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努力,他们通过种种努力,实现了工业革命由英国逐渐向欧美各国的传播和发展。(“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解读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材料来源:根据“瑞士企业家费希尔在1814年和1851年造访伦敦与英国工业区的所记载日记”可得出材料选自费希尔的个人日记,属于文献史料。费希尔是瑞士企业家,于1814年和1851年参观英国的工厂,他是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见证人,其日记是了解和研究英国乃至欧洲工业革命的一手资料。材料内容:根据“我在伦敦的第一天就学到了很多我想要知道的东西,我发现在整个英格兰只有3家工厂能够生产坩埚钢,而其过程是保密的,我有一个机会检验机器的细节而我抓住了它。”可得出有关“(生产坩埚钢的)过程是保密的……而我抓住了它”反映了英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实行技术保密和垄断以保持其领先性;根据“很令我惊喜的是,瓦特先生领着我参观了他的索霍工厂里专门造蒸汽机的部门。……在铁屋和其他的建筑里,6~50马力的蒸汽机工作着。”得出有关“瓦特工厂”的部分,充分体现了瓦特及同伴实现了技术创新和机器生产的结合,用机器大量生产机器,有效了促进机器生产在各领域的使用;根据“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够从人类各民族中征集来这么多精彩的手工与工业制造品,它们来自最文明与最原始的族群。”得出有关“水晶宫”的部分,反映了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实现了国力迅速提升,通过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展示英国的先进以及英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根据“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得出有关“写给瑞士自然历史协会的信”的部分,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的加深,机器生产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同材料整体还可反映当时瑞士乃至欧美各国的企业家对英国工业文明的向往,以及本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努力,他们通过种种努力,实现了工业革命由英国逐渐向欧美各国的传播和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26 09:48:02 页数:15
价格:¥3 大小:318.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