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嘉兴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卷2022.11考生须知:1.本试卷为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③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④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材料三: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②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o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④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D.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祠堂以血缘为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B.祠堂祭祀的时候,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祭毕,后辈要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些隆重庄严的仪式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传统伦理家族观念。C.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虚拟性、开放性的交流,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D.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3.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案】1.D2.B3.①特点:总分总的结构特点。②首先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③其次,分别阐述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点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④最后,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说法错误。材料二的第三段讲了“祠堂的静文化 (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第一句“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非与祠堂的静文化进行对比,所以这一段只有举例论证,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者于一体”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同时“中华民族”的范围过大,原文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C.“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原文为“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D.“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可知,“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这只是实现强国梦的条件之一,不是全部条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是总分总式。文章共五段,第一段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提到在网络化时代“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接着,二、三、四段分别从“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三方面论述网络时代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最后一段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概括了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后来她到底问我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他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我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但到“占领敌人前沿攻事打进街了”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 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节选自茹志娟《百合花》,有删改)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皎洁的月亮”因为打破了总攻之夜的黑暗而被我“憎恶”,表现了“我”对前线战士们的担忧心理。B.文中“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是百姓家里的寻常物,却饱含乡干部等民众对前线战士的关心与爱护之情。C.文中“我们的炮响了”等零碎话语没有描写参加战争的画面,旨在消解淡化战争的无情,表达对和平的向往。D.文中“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一句包含新媳妇在通讯员牺牲后内心的不能承受之痛,展现了其人性的善良。5.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用多重对比展现了新媳妇在通讯员牺牲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细腻而有层次。B.选文聚焦的信息符合通讯员多层次的激烈矛盾冲突,抒发富有感染力的青春情怀。C.选文中“两个干硬的馒头”看似闲笔,实则通过侧面描写是通讯员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化。 D.选文中“百合花”是动态的中心意象,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步深化了小说的叙事内涵。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7.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答案】4.C5.B6.(1)划线句子是回忆家乡过中秋节的美好情景。小说由乡干部送的月饼,想起了家乡的中秋节“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2)表达了我对小同乡通讯员的思念和担忧。小说中“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3)这句话用白描的手法,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质朴纯洁的情感,表达了对人性美的赞扬。7.(1)“我”是故事的叙事者。小说中“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等等,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2)“我”是情节的推动者。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3)用“我”来突出主人公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人性。小说中,新媳妇是羞涩而质朴的,通讯员是羞涩而质朴的,军民之间的纯洁感情通过有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体现。“我”既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能看到他们的缺点,更主要地,能突出人物的人性美。【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C.“旨在消解淡化战争的无情,表达对和平的向往”理解错误,这里写我们的炮响了,写出了战争的开始,让人联想起战争的残酷,并对后文通讯员的命运做了铺垫,表达了对通讯员、新媳妇等普通人所彰显的人性美的赞美。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选文聚焦的信息符合通讯员多层次的激烈矛盾冲突”理解错误,原文并没有写通讯员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多层次”,写通讯员都是通过别人的视角写的,如“我”,“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 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由原文“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可见划线句子是回忆家乡过中秋节的美好情景。由文中“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可见,表达了我对小同乡通讯员的思念和担忧。这句话“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用白描的手法,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质朴纯洁的情感,表达了对人性美的赞扬。【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能力。由小说中“我看见他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等句子,可见“我”是一个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可以归纳出“我”是故事的叙事者。小说中,由我眼睛观察了新媳妇的变化,如“新媳妇也来了,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后来“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最后发现通讯员时,“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是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可归纳出,“我”是情节的推动者。小说中,“我”听到担架员说“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突出了通讯员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表现了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我发现“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表现出新媳妇无私、深厚而质朴的情感。男女两个主人公的美好人性都是通过“我”的眼睛发现的,“我”也是一个作成熟、坚韧、心细如发的卫生员,能够洞悉人性的美好。所以说,“我”可以烘托出主人公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人性。(三)整本书阅读(7分)(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号,就撞死 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乙]范进不看便罢,看过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8.作者是如何描绘范进中举之后的表现的?层次表现(2个字)描写方法具体分析效果1昏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看”“念”“拍”“笑”“噫!好了!我中了”①2疯跑动作描写②“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写足范进的疯劲3③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一脚踹在塘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写出了范进满身泥水的丑态4疯走动作描写神态描写④写尽范进的疯态9.请各用一个字概括[甲][乙]两段中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并探究他们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答案】8.作者分四层展示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①表现范进惊喜过望的心情。②神态描写③跌倒/摔倒④“拍着笑着”9.周进是“哭”,范进是“笑”,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的手法的能力。根据表格中所分的四部分,可知作者是分四层展示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结合“喜极而疯”可知,范进得知自己终于中举,自然应该是先感到“喜”,所以第①处在效果上,作者表现范进一系列欢呼雀跃的动作与语言,表现的是他惊喜过望的心情。第②处中,“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中的“爬将起来”“拍着手”“飞跑”对应的都是前面的动作描写,而剩下的“大笑”是神态描写,故可得出答案:神态描写。第③处,“一脚踹在塘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表现的是范进不小心摔倒泥塘里,摔得满身污泥的浪费之态,故此处的表现可用“跌倒/摔倒”来概括。第④处,结合原文,此处描写“疯走”这一过程的对应语句应是“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其中,范进的言行举止主要有“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而能看出人物表现不正常的明显是“拍着笑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甲]文中,作者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了周进在贡院晕厥的状态,而最后,他清醒之后的唯一表现便是“放声大哭起来”。所以,这里周进的突出表现可用“哭”来形容。[乙]文中,作者描写范进听闻自己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过程。为了表现范进的喜,作者用了“笑了一声”“又拍着手大笑道”“笑着”“拍着笑着”诸多语句来描写范进的笑,故此处可用“笑”来形容范进。两个语段中,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一生皓首穷经,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所以作者用哭表现周进的悲,表现他一辈子寒窗苦读却连乡试考场都没进过的可怜境遇。而范进,花了一生,五十余岁才终于中了个举人,以至于喜极而疯。从此可见,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传(节选)[元]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 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叹曰乃不知有汉B上悦之呼尔而与之C.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皆以美于徐公D.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战于长勺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B.乐府:主管音乐的官署,也指其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D.六义: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其中《乐》久已失传。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才华出众,得到赏识。他年轻时名声未振,携带诗卷去拜访顾况,顾况对他前“谑”后“叹”,评价甚高。B.白居易性格耿直,遭到贬谪。他先写作诗篇,规讽时事;后上书言事,请捕盗贼。因此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司马。C.白居易寄情佛教,放纵诗酒。在仕途不得志之时,他尝试借助佛教超脱生死,后来又与朋友结社游乐,饮酒作诗。D.白居易诗歌平易,辞句晓畅。他作诗追求通俗易懂的风格,诗歌语言如同父老乡亲在谈论农桑之事,诗歌流传甚广。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答案】10.B11.B12.D13.B14.(1)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2)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句意:他于是感叹道。/竟然不知道有汉朝。B.“之”:代词,他。句意:皇上非常喜欢他。/如果吆喝着送给他吃的食物。C.“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句意: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都认为他比徐公美。D.“于”:介词,给;/介词,在。句意: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在长勺进行战争。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刺史。“河朔”作主语,“乱”作谓语,故应在“河朔乱”后停顿,排除CD。“事”是“言”的宾语,应在“事”后断句,排除A。故选B。【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六义: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错。“六义”是《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他先写作诗篇,规讽时事;后上书言事,请捕盗贼。因此触怒权贵”错。原文是“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贬江州司马”,可见,白居易作诗“规讽时事”,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首上疏,请亟捕贼”才得罪了权贵。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句如此”,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前言”,之前的话;“戏”,开玩笑。(2)“令”,让;“解”,理解;“录”,抄录;“问解则录”,省略句,询问(老婆婆)她理解了才抄录。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二十岁名声未起的时候,去京城游玩,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 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簸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以《诗经》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貔虎:原指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由滚滚东流的江水联想到千古风流人物,空间广阔,时间遥远,为全词奠定了雄浑豪放的基调。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洒酒酬江月的宽慰旷达之情,此处化解了前文表达的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愁绪。C.《满江红·赤壁怀古》下片虚实结合,实写赤壁及附近的山川形胜,虚写朝代更迭,现实与想象结合,增强了词作的艺术张力。D.两首词均为咏诗怀古词,均以历史陈迹“赤壁”为题材,均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达到感慨兴衰、逃避现实、咏诗伤世等目的。 16.《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与《满江红·赤壁怀古》上片都写到周瑜和赤壁之战,但写法及效果不尽相同,试做简要分析。【答案】15.D16.(1)两首词都写到赤壁之战的重要人物周郎。苏轼着眼于周瑜英姿勃发的儒将风采与年少有为的伟大功绩,用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功;戴词则以“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一句,以其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2)两首词都描写了战争场面。苏轼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以周瑜指挥若定的轻松姿态,曹军惨败的狼狈,才能更突出周郎的年少功业已成,反衬作者的失意。戴词则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一句对偶,写出孙吴军容整肃、士气高昂的气势;并以“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水战场景,体现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以昔年东吴强大的实力反衬“今”日南宋国势的衰微,流露出作者的悲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均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达到感慨兴衰、逃避现实、咏诗伤世等目的”错误,这两首词中并无“逃避现实”的感情,苏轼是借古抒怀,表达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无奈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而戴复古则是怀古伤今,表达自己忧国伤时的感慨。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念奴娇》下阕写赤壁之战,着重描绘周瑜的形象,先以“小乔初嫁”来衬托其年少英武,再写其英雄气度“雄姿英发”、儒将装束“羽扇纶巾”,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即使是写大战场面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为了衬托周瑜年少有为,功业早成的形象,“谈笑间”表现出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灰飞烟灭”则将火烧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这两句十分精炼,以其“谈笑间”的潇洒从容更显出“灰飞烟灭”的功绩赫赫,与作者本人被贬黄州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方便作者抒发个人感慨。戴复古则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这一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写到这里,陡然转折。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戴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今如许”这转折一问,流露出对南宋国势一日不如一日的悲慨。 (三)古诗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从时空角度表“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能体现曹操求贤若渴、统一天下之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琵琶行并序》以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琵琶演奏余意无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多病独登台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⑤.东船西舫悄无言⑥.唯见江心秋月白【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注意的字,如“作”“哺”“舫”“悄”“唯”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汉字书写正确率低,令人咋(zé)舌,提笔忘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书写正确率屡创新低,表面上看是电脑手机输入的普及、语音输入的推广有关,但实际上暴露的是语言知识储备不足。[乙]这一现象让人赧(nǎn)颜汗下,也引人深思:这么多经典雅致的文字,都静静地躺在前人的典籍里,如果无人传承下去,将随时间而烟消云散。汉字作为的表意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词义于一体,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具有其他文字所的独特魅力。鲁迅先生将承载(zǎi)着中华文化的汉字归纳为“三美”,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古人对文字的运用可谓,[丙]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多少优美的文学作品,多少脍灸人口的精美诗句,至今读之依然令人怦(pēnɡ)然心动。“杏花春雨江南”,看似平常,却产生了的效果。这是语言大家的本事,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18.(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正确的注音是_____________。(2)文中画线的甲、乙、丙句中有一错别字,是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19.文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典范无与伦比熟能生巧动人心弦B.典型无可比拟炉火纯青动人心弦C.典范无与伦比熟能生巧激动人心D.典型无可比拟炉火纯青激动人心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表面上看是电脑手机输入的普及、语音输入的推广有关,但实际上暴露的是语言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B.表面上看与电脑手机输入的普及、语音输入的推广有关,但实际上暴露的是语言知识储备的不足。C.表面上看有电脑手机输入的普及、语音输入的推广等原因,但实际上暴露的是语言知识储备的不足。D.表面上看与电脑手机输入的普及、语音输入的推广有关,但实际上暴露的是语言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答案】18.①.载②.zài③.灸④.炙19.C20.B21.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1)第二段“承载”的“载”应读作zài。(2)丙处“脍灸人口”的“灸”应为“炙”。【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丙处“从《诗经》、《楚辞》”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应将顿号删去。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典型”指一个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中性词。“典范”是说一个人或事物有一定的学习价值,褒义词。文意为汉字作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表意文字,故用“典型”。第二空:“无可比拟”和“无与伦比”都有“没有可以相比的”的意思,但“无可比拟”强调两种事物的比较,一方比不过。“无与伦比”多用在赞美事物的美好。语境是与其他文字比较,用“无可比拟”。第三空:“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掌握技巧或找到窍门。两个词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这里指古人对文字的运用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用“炉火纯青”。第四空:“动人心弦”,指因受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形容事物或言语激动人心。“激动人心”, 使人兴奋感动。这里指看似平常,却能引起内心的共鸣,用“动人心弦”。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电脑手机输入普及、语音输入的推广有关”中“是……有关”句式杂糅,也可以改为“与……有关”或者“是……造成的”。第二处“但实际上暴露的是语言知识储备不足”成分残缺,缺少定语的中心语,在“储备不足”后加上“的问题”。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22.学校开展“诗词达人秀”系列活动,恰好高一同学在课内也学习了几首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古代诗词名作,请你参与推荐。要求:(1)从以下诗人中选择一位,写出其作品、名句(此处所选名句不能与本套试卷第17题中所填内容重复)。(2)拟写一句推荐语,可以从诗作中的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考虑。(3)不超过30字,含标点符号。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李清照我最喜欢_______的作品_______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李白②.《蜀道难》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④.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⑤.运用对偶,朗朗上口;化用神话故事,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及语言表达之拟写推荐语的能力。本题所提供的诗人,上至三国,下至南宋;有诗人、词人;有豪放者,也有婉约派。所以可选择的范围极广。对此,只要能借助自己的课堂学习以及课外阅读经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即可。而推荐语中赏析的角度,则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语言上,有豪放浪漫、婉约深沉之分,形象上,有深情幽怨、忠心报国、忧国忧民、孤独凄苦之分;技巧上,有比喻、夸张等修辞,用典、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如,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可提出奇情恣肆,笔力雄奇的艺术特点,也可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如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分析其雄奇奔放的笔调,描写蜀道的崎岖和蜀地地势的险要,体现诗歌飘逸不群的魅力。或者从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角度,分析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说明其描绘景象动人心魄,主要在于融 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也可从人物的角度出发,说明此句体现了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其思想与艺术个性。注意作品与人物对应要正确,名句书写要正确。23.为持续聚焦立德树人方针,落实五育并举措施,依据“美的教育造就尚美现代公民”办学理念,我校拟成立一批以“五美润心”为主题的社团。在此之前打算对我校学生社团现状进行一次调查,请把下面的“调查报告结构表”补充完整。①关于嘉兴五高学生社团发展情况的调查摘要简要概括报告内容,语言应简明清晰②列出报告主要包括哪几部分调查背景与目标调查的背景和设定的目标调查步骤与方法怎样实施调查,经历了什么样的步骤,运用了如③、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内容与分析调查的主要问题,获得的各种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若干段落。结论总结调查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④简要提出解决问题措施参考资料列出参考的文献资料及其来源【答案】①标题②目录③专题访谈/访谈④建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由题干要求“请把下面的‘调查报告结构表’补充完整”和“关于嘉兴五高学生社团发展情况的调查”可知,此处是此次调查的标题,故①为“标题”。由“列出报告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可知,报告的几个部分应是目录,故②为“目录”。由“调查步骤与方法”可知,此处要列出调查步骤与方法,“怎样实施调查,经历了什么样的步骤”是步 骤,由“运用了如……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方法”可知,③应是具体的调查方法,故③为“专题访谈/访谈”。由“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可知,此处是给出的具体建议,故④为“建议”。四、写作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小到大,我们会遇见许多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可能是你身边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他们可能是与你息息相关的陌生人,比如环卫工人、学校安保人员、防疫工作志愿者;他们也可能是你生活中的其他人。他们的品质、思想甚至一言一行都可能对我们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那么他(他们)是一个(一群)怎样的人呢?请以“他/她”或“他们/她们”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切合身份,贴合情境;③符合文体特征;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刻好每一刀他,爷爷是个刻章师。走进爷爷的书房,都会见到楹前高挂一联:“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桌上是爷爷的工具,和爷爷一样,简朴又精致。一旁的橱子里是爷爷的作品,精湛又豪华。爷爷刻章时总是全神贯注。他在绘制印面时总是一丝不苟,这情形好像在绘一幅精细的军事地图。执刀前,爷爷总是会细细地端详一番,确认无误后才缓缓持刀,轻轻地挫下一抹朱红。他诚然是把印章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刻一刀都怕伤了分毫。刻后仍不放心,爷爷又捏起印章端详良久,确认无误后才刻下一刀。每一刀都精确无误,每一刀都巧夺天工。如此往复,终得一方无瑕美印。午后,我拿起了爷爷的刻刀。我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显而易见,我把印章刻得歪歪扭扭,不是刻到了字体就是丢掉了细微的地方,远不及爷爷的轻车熟路。这一切都被爷爷放在眼里。“刻章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一下便能刻成的。刻一刀很容易,但刻成一个印章却很难。不过一个印章是由无数刀拼凑而成的,无数个简单的一刀加起来,也就是一个复杂的印章了。”“ 像你这样眼高手低,是不可能刻成功的。刻章如办事,难事难办,不是因为它本身难办,蕴含的易事多了,也就成了难事。”人生也是如此,从小事做起,从易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若得如此,纵使山高水长,亦是近在咫尺。走进书房,坐在桌旁,爷爷又拿起了他的刻刀,小心翼翼地把印章固定好,重复着他数十年来最为擅长的动作。每一刀,仍是那么无可挑剔。望着他,望着爷爷饱经风霜的脸;望着桌上如花瓣般散落的碎屑;望着墙上的时钟一圈又一圈地旋转……我,豁然开朗。终于,放在我手心的,是一方直立的印章,伟岸而又崇高。上面是用繁体刻的六个大字:细节决定成败。或许,这便是爷爷的真实写照,亦是一位长者对他后辈的真切嘱托,更是他唱响自己这首劳动者之歌的秘密武器。一印一世界,一刀一人生。人生亦是如此,由小事做起,由易事做起,由细节做起。唯有如此,方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机器制印充斥着整个世界的今天,我却更愿意珍藏那一方手印。因为它不仅是爷爷高超技艺的象征;还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更是人生哲理的完美载体。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方印,意欲成大器,必须先刻好人生中的每一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话题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材料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说的是我们遇到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分类,这些劳动者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人。这一层为考生提示了写作对象,那就是普通劳动者。他/他们看似普普通通,但是他/他们却与我们息息相关。第二层指出他们对我们的巨大影响,他们在那些方面对我们产生影响呢?材料中提示“品质”“思想”“一言一行”都可以是影响我们的因素。“他(他们)是一个(一群)怎样的人呢”启发考生思考并在文中回答这一问题。话题是“他/她”或“他们/她们”。“他/她”或“他们/她们”当然是普通劳动者,在文中要体现其对考生的重要影响,要凸显他们的意义,他们的精神。本题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对此可选择生活中某个或某类劳动者的一个或几个精神片段,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中心,还可以通过环境烘托以及“我” 的感受表现其人物形象。写作时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绘他在生活中的哪些习惯,或在哪件事情中的什么行为,让我看到了他的灵魂光芒,感受到心灵的滋润或升华,以至于让“我”对他既亲近,又尊敬。也可以写与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或历史上的某些小人物,重点记叙某一件特殊事件,让“我”对他改观,发觉他虽普通,却值得自己学习。叙述过程中注意重点描绘主人公那一两个能体现性格闪光点的言行。           立意:1.作为清洁工的父亲,让我们体会到劳动者的尊严。2.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0:03: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8.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