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4讲千年古人语译作今时言--翻译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3

2/63

3/63

4/63

剩余5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任务四 考点突破第4讲 千年古人语,译作今时言——翻译 翻译句子综合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内容。2022、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翻译题的分值为8分,两个句子。根据近年文言文翻译的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细则,翻译题的句子特点有:(1)句子中含有一词多义或生僻含义的实词。(2)句子中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3)句子中含有通假现象的词语。(4)句子中含有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5)句子必须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高考命题人在选择翻译句子时,都是精心考量的,要求翻译的句子一般都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上。这些特殊的点位就是答题的着眼点、翻译的重点和评分的赋分点。具体情况如下: 1.重点实词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述出来。 2.重点虚词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必须译出的: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意思,可以使句子连贯通顺,而不译出来会影响句意表达的虚词,如“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一、翻译的原则和要求1.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地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2.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翻译出的句子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译文要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译文的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在高考试卷评分标准中,通常只考虑“信”“达”的要求,“雅”的层次较高,一般不作要求。 二、翻译的操作方法翻译文言句子,通常运用“留、换、补、删、调、变”的方法。1.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翻译句子中“有文章以来”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穀,字世用,扬州兴化人。穀清直,持议正。王文由穀荐,数挤。穀屡请解机务,不许。都给事中林聪忤权要论死,穀力救,得薄谴。陈循及文构考官刘俨、黄谏,帝命礼部会穀覆阅试卷。穀力言俨等无私,且曰:“贵胄与寒士竞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帝乃赐循、文子中式,惟黜林挺一人,事得已。 英宗复位,循、文等皆诛窜,穀谢病。英宗谓穀长者,语廷臣曰:“穀在内阁议迎驾及南内事,尝左右朕。其赐金帛袭衣,给驿舟以归。”寻复赐敕奖谕。穀既去位,杜门绝宾客。有问景泰、天顺间事,辄不应。天顺四年正月卒,年七十。穀美丰仪,乐俭素,位至台司,敝庐瘠田而已。成化初,赠太保,谥文义。(选自《明史·高穀传》) (1)陈循及文构考官刘俨、黄谏,帝命礼部会穀覆阅试卷。保留词语:陈循、文、考官刘俨、黄谏、帝、礼部、穀、试卷(2)穀既去位,杜门绝宾客。有问景泰、天顺间事,辄不应。保留词语:穀、宾客、景泰、天顺间答案:(1)陈循和王文构陷考官刘俨、黄谏,景帝命礼部会同高穀复阅试卷。(2)高穀辞官后,闭门谢客。有人询问景泰、天顺年间的事情,都不回答。 参考译文:高穀,字世用,是扬州府兴化县人。高穀清廉正直,立论公允。王文由高穀推荐(入阁),屡次排挤高穀。高穀多次请求解除主管机务,(景帝)不许。都给事中林聪忤逆权贵,判处死刑,高穀极力营救,(林聪)仅受轻微责罚。陈循和王文构陷考官刘俨、黄谏,景帝命礼部会同高穀复阅试卷。高穀极力申说刘俨等人公正无私,并说:“贵族子弟与贫寒士人争相求进,已经不可,更何况不安本分,想要因 此而诬陷考官呢?”景帝于是赐陈循、王文之子科考合格,只罢黜林挺一人,事情得以平息。英宗恢复帝位,陈循、王文等人都被杀戮放逐,高穀托称患病请求辞职。英宗认为高穀是长者,对朝中大臣说:“高穀在内阁,商议迎驾及南内等事,曾经保护我。赏赐他金帛袭衣,提供驿船送他回归故里。”不久又下诏褒奖。高穀辞官后,闭门谢客。有人询问景泰、天顺年间的事情,都不回答。天顺四年正月去世,享年七十岁。高穀风度翩翩,喜好俭省朴素,位至台司,仅有破屋、薄田而已。成化初年,追赠太保,谥号文义。 2.换“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也。时关西诸将,外虽怀附,内未可信。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托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 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节选自《三国志·卫觊传》) (1)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替换重点词语:西方、竖夫、屈起、雄、而已。(2)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替换重点词语:善、典、遂从。答案:(1)关西诸将是低贱之人兴起,并没有征服天下的志向,不过是苟且偷安罢了。(2)太祖开始认为他说的对,但因为钟繇亲自主持此事,于是就听从了钟繇的建议。 参考译文:卫觊字伯儒,是河东郡安邑县人。当时关西的诸位将领,虽然表面是依附朝廷,但实际上却不可深信。司隶校尉钟繇请求太祖(曹操)派给他三千兵进入关中,对外打着征讨张鲁的号令,实则是凭借威胁的手段取得关西诸将的质子和任子。太祖派荀彧询问卫觊,卫觊认为:“关西诸将是低贱之人兴起,并没有征服天下的志向,不过是苟且偷安罢了。如果朝廷多给封爵,让他们小小的志向得到满足, 除非有大的变故,(否则)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作乱。(关西诸将)应该放在以后来解决。此时如果带兵进入关中地区,假托讨伐张鲁,而张鲁在深山之中,道路不通,行军困难,到时候关西诸将必然会产生疑心;一旦惊动(了他们),(关西)地势险要,诸将势力强盛,恐怕就很难对付,值得忧虑了!”荀彧将卫觊的建议呈报给太祖。太祖开始认为他说的对,但因为钟繇亲自主持此事,于是就听从了钟繇的建议。大军刚出发,关西诸将就已经大规模叛乱了,太祖亲自出征,只是平定叛乱而已,死伤士兵上万人。太祖后悔没有听从卫觊的意见,因此更加看重他。 3.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 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日尽,恐无以自还,愿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节选自《汉书·陈汤传》) (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补出成分:(张勃)坐削户二百,会(张勃)薨。(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日尽,恐无以自还,愿与大臣审计策。补出成分:(我们的)兵来道远,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答案:(1)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2)(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 参考译文: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他)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 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甘延寿出兵西域。当天就带领军队分道前进,离城还有三十里,停下扎营。郅支单于派使者责问汉军为何而来,陈汤于是责备单于道:“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而到现在还没有有名的王侯大臣来见将军接受命令,为什么单于失去了主人对待客人的礼仪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郅支单于大怒,率领军队攻打汉军,作战不利,退入城中。汉兵包围了他们。 4.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典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删除词语:而、者、也。(2)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删除词语:夫、者、也。答案:(1)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2)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 参考译文: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 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5.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应翻译为“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这样”。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典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阎毗,榆林盛乐人也。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遗高颍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颖言之于上,特蒙赐帛。(节选自《隋书·阎毗传》) (1)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特殊句式:“于皇太子”为状语后置;“由是”为固定句式;“见亲待”为被动句,“见”表被动;“于上”为状语后置。(2)上尝遗高颍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特殊句式:“于龙台泽”为状语后置。答案:(1)多次拿奇巧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讨取欢心,因此很受皇太子亲近优待,(皇太子)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他。(2)皇上曾经派高颍在龙台泽举行盛大阅兵,各军队伍大多不整齐,只有阎毗这一路军队,法令制度严明。 参考译文:阎毗,是榆林盛乐人。阎毗七岁时,继承爵位石保县公,封邑一千户。等到长大,阎毗外表庄重严肃,很喜欢经史典籍。(他)向萧该学习了《汉书》,大致通晓主要意思。阎毗能写篆书,擅长草书、隶书,尤其擅长绘画,是当时的妙手。周武帝见到阁毗就很喜欢他,命他娶清都公主为妻。高祖接受禅让,阎毗凭借才艺侍候皇太子,多次拿奇巧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讨取欢心,因此很受皇太子亲近优待,(皇太子)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不久担任车骑一职,担任太子的警卫。皇上曾经派高颍在龙台泽举行盛大阅兵,各军队伍大多不整齐,只有阎毗这一路军队,法令制度严明。高颍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阎毗特别受到丝帛的赏赐。 6.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运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 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典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 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节选自《元史·欧阳玄传》) (1)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变通的词语:“廊庙”代指国家,此处应该意译。(2)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变通的词语:“口舌”代指言辞,此处应该意译。答案:(1)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冠绝当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2)史官中有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删改订正其不当之处,使全书统系自然归正。 参考译文:欧阳玄,字原功。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他《孝经》《论语》《小学》等书,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先生张贯之学习,每天能记几千字,即能写文章。十岁时,有一位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冠绝当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道士)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但已不知他到哪里去了。(朝廷)征召欧阳玄为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致和元年,升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 当时正值有战事,欧阳玄领印代理国史院事务,每天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凡是远近的征调,(都由他)起草诏令、檄文。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中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对于科举制度的恢复,阻挠者非常多,他尤其竭力争取。(朝廷)下诏修编辽、金、宋三史,召欧阳玄为总裁官,他制定凡例,使论撰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删改订正其不当之处,使全书统系自然归正。至于论、赞、表、奏,都由欧阳玄执笔。五年,皇帝因欧阳玄历仕多朝,并且有编修三史的功劳,下旨晓谕丞相,越级授予他爵位和俸禄,于是准备授予他翰林学士承旨一职。 特别提示文言文翻译口诀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代替。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累积。揣测推断,前后联系。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以致生义。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答案:(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2)吴汉回来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 参考译文:……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郎,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认为邓禹善于赏识人才。…… ……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 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王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 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节选自《宋书·袁淑传》)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答案:(1)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2)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方法戏弄袁淑。 参考译文:袁淑,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元嘉二十六年,这年秋季,朝廷大举北伐,袁淑陪伴侍奉皇帝时不慌不忙地说:“(您)现今应当 临视中岳,攻打赵、魏,到泰山封禅,现在正当时。我遇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着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袁淑喜欢说夸大虚妄、不合实际的话,常常被当时的人嘲笑。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方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濬写信说:“我从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听说,七年当中,一次送给,一次又把它夺回去,即便是义士,也会遭受非议。”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节选自《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2)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答案:(1)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2)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 参考译文: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 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是完整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1)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2)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答案:(1)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2)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鄙弃。 参考译文: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没有接受。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1 13:40:01 页数:63
价格:¥2 大小:284.4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