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评价6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六 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在同一层次上,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建筑和建筑所赖以存在的城市、城市生活也塑造了文学,激发了文学家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我们的城市所培育的,城市和建筑占据了文化的核心地位,因而也在文学中起到重要的核心作用。建筑、城市和城市生活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建筑、城市和城市生活之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选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有删改) 材料二:余志成: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赵丽宏: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那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的纪念,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可圈可点之处,遗憾的是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选自《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和建筑所赖以存在的城市、城市生活也塑造了文学,激发了文学家的想象力和创作 灵感。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B.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C.《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岳阳楼记》《斯干》等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D.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那些耻辱的岁月,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B.《斯干》中关于周王室姿态的描写,“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C.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D.文学和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火花。文学展现人的生活和内心情感,建筑是一门能成为时代里程碑的综合艺术。3.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建筑的篇章,下列文学作品和建筑关系不密切的是(  )A.《巴黎圣母院》B.《呼兰河传》C.《苏州园林》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有关建筑的文学作品在建筑论述上有很大成就,这一观点,材料一是怎样举例论证的?5.针对记者“魅力城市应该有哪些特点”这一提问,赵丽宏是如何回答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科学技术是以劳动工具的要素进入社会生产之中的,其价值内涵本应由劳动者所引导。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必然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直接原因。但是,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长,其本身形成了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工具理性意识。工具理性内在与价值理性的天然对抗,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失范,使科学技术成为 一种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力量。另一方面,以往先进的科学技术通常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握。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式运用,带来了人们对于工具理性的认可,造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偏狭理解。为应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正确价值引导和合理应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视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恩格斯认为,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体现了社会关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础地位,体现了社会价值在塑造人与自然关系价值方面的引导作用,为当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如果说,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工业文明背景下人对自然的片面挖掘、改造和利用,在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于人的改造活动的支撑。那么,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消极批判,就将成为走向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要的现实和理论进路。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伴而生,成为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新型模式,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时代问题,也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对科学技术采取积极的批判模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塑造生态文明方面的作用,成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进路。为此,我们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充分挖掘和发挥科学技术自身的生态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强力支撑。(摘编自蒋红雨《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材料二:当代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正在逐渐消解人与机器的传统边界,造成各种人机嵌合物的不断涌现,其后果往往有着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活动层面“改造人类自身”,带来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伦理思考。尽管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征服自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并未普遍意识到随意地“改造人类自身”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当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尚未产生非常明显的负面社会影响时,过早用法律法规约束这类技术的发展可能并不合适,但从伦理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监督评估、制度引导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的及时出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给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认为,出于“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目的的技术,都是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当时理解的“人”是自然状态的人,并非其自身成为技术改造对象的人。实用主义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人类自身的这种新情况。当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越来越多地嵌入技术人工物要素时,通过制度安排发挥伦理规约和监督的作用,逐渐成为当代技术治理的迫切任务。 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并不只是改变人类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会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认知能力,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结构稳定性和发展路径。因此,需要综合考察人类的生理器官、人工物系统、社会组织和精神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各种类型有机体之间的和谐,注重事物的生机与活力,注重知、情、意相结合的伦理教化方式和“大我”意识的养成,这些伦理观念有可能为解决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阻止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前进步伐,而是要考虑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利用这种技术,使技术继续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各种麻烦。基于这种考虑,保证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有机体内部和外部和谐,不断使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价值和伦理因素有效融入技术创新活动之中,是必要的伦理导向。时代在呼唤适合于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新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中国特色的技术伦理治理途径应成为其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摘编自王前《反思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是作为劳动工具进入社会生产之中的,其价值内涵本应由劳动者所引导。科学技术本身并不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直接原因。B.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正确价值引导和合理应用,是因为以往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式运用,造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偏狭理解。C.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消极批判,已经成为走向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要的现实和理论进路。D.无论是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还是实用主义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人类自身的这种新情况。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可以成为当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思想资源。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伦理观念能为解决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C.人类全面阻止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前进步伐,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尽管随意地“改造人类自身”可能会带来比过度“征服自然”更为严重的后果。D.探索适合于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新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以中国特色的技术伦理治理途径为重要方向。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价值内涵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D.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荀子·天论》)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论证思路。10.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各种困难与挑战。请综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你对科技治理策略的建议。六 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1.B 解析:“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文学作品”错,扩大了范围。原文为“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2.C 解析:“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错。访谈过程中,采访者就被采访者熟悉的话题进行提问,目的是让他有话可说,至于回答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是由被采访者自身决定的。3.D 解析:A项,《巴黎圣母院》作者以渊博的学识十分详尽地描写了这一极为壮丽的建筑。B项,《呼兰河传》有关于建筑的描写“一进大门,靠着大门洞子的东壁是三间破房子,靠着大门洞子的西壁仍是三间破房子。再加上一个大门洞,看起来是七间连着串,外表上似乎是很威武的,房子都很高大,架着很粗的木头的房架”。C项,《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D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没有关于建筑的描写。4.①《斯干》描写了宫室建筑的姿态,这是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②《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记载了古代的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其中“秋水共长天一色”启发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③《红楼梦》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描写了建筑空间的变化。5.①通过一段回忆和联想,间接回答城市建筑应与自然相融合。②正面具体阐述,有魅力的城市最好依山傍水,城市魅力和城市的建筑风格有关系。6.D 解析:A项,“并不会”错,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一段是说“并不必然会”。B项,说法有误,材料一第一段中以“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为标志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论述了理由,选项仅仅列出了一个方面的理由。C项,“已经”错,未然变已然,材料一 第三段是说“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就将成为走向生态文明……”。7.B 解析:B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是说“这些伦理观念有可能为解决改造……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8.C 解析:C项,论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9.①先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的观点;②接着分析问题,指出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进行消极批判的片面性,并从时代特征出发,得出对科学技术采取积极批判模式的结论;③最后解决问题,从发挥科技自身对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的角度论述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10.①优化科技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自身的生态价值,以绿色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发挥制度引导作用,通过制度来引导和规范科技的发展与运用。③深化理论研究,吸收和发扬中西方自然观和伦理观念,为科技治理制定新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09:45:02 页数:7
价格:¥1 大小:26.4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