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任务2考点突破考点5句子表达效果分析教师用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考点五 句子表达效果分析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考到了句子表达效果分析的题目,这是自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分析句子表达效果题型之后的再次考查,这足以说明这一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此类题型的命题形式通常为给出一个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或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让我们分析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或者进行对比分析。虽然分析句子表达效果题型变化较多,但任何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规律可循,都有方法可依。乍看似相同,细思大不同——句子表达效果分析一、句子表达效果的常见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具体内容分析改变语序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与陈述句相比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1)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2)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3)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4)双重否定句使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起强调、突出作用。(5)主动句(包括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句式特点(1)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的句子。①使用短句,能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②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2)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①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②使用整句,能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③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修辞手法找出句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并分析手法的效果、好处。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词语分析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1)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 (2)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3)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4)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5)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二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语言风格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等结构作用前后文的照应、铺垫、伏笔、过渡衔接等语体特点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人称使用①第一人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②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二、常见句子表达效果题分类分析题型一 针对原句直接分析解答直接分析型效果题“两步骤”第一步:体味原句的叙述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第二步:联系语境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进行分析。(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一“高考真题”),完成下面的题目。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解题指津:第一步: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取得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可从手法和句式两方面考虑。手法上,“我”与祖父年龄的对举。句式上,用三组“我……,祖父……”的句子。第二步:联系语境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我”与祖父年龄的对举,让人们看到一个生命不断衰老直至死亡,而另一个生命由出生到逐渐长大的过程, 对比鲜明。句式上,使用三组“我……,祖父……”的句子,不厌其烦地讲述祖父与“我”年龄的变化,起到了强化作用。答案:示例一: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示例二:①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题型二 原句、改句效果对比分析为便于考生理解,下面分成八个角度学习这一类型的句子变换效果赏析,但考试中往往是多个角度综合考虑,这一点考生要谨记。1.改变语序改句与原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句子的内部结构会有变化,原句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1)将定语、状语等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几个小分句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两个句子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适合语境。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倒装效果分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2.句式特点(1)长短句将长句中的修饰成分改为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也是化长为短。短句的效果: ①起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④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长短句效果分析:①句式上: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③意境上:原句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2)整散句整散句变换的考查,多为散句变换为整句。于此,我们重点讲析。而整句变散句的考查,一般不涉及。原句: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改句: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规整的拥有最强悍生命的马拉松健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带着企盼,翻越各种障碍。句式效果分析:①原句没有把“规整、企盼、众目睽睽”作为修饰语,而是单独成句,突出了重点。②原句三个短句形成排比,突出了水一往无前的气势。③原句的排比句读起来节奏铿锵,富有韵律,颇有感染力。3.修辞手法(在此考点第1讲已经涉及,此处不再重复)4.词语分析改句经常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词语效果分析:①原句中的“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句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句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5.语体(语言风格)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语体效果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考虑与上下文文体的和谐一致。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语体效果分析: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6.结构安排可以把句子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思考句子内容表达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判断其内容表达是否更符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原句: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方式,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简述理由。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句内结构效果分析:示例一:第一种更好。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落叶不是一下子就落完,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先说已是深秋,再说叶干、籽熟,最后说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示例二:第二种更好。第二种表达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来描述梧桐大批落叶时的季节特征,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7.语体特点经常出现在口语里的句式,叫口语句式。它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因而显得严谨、周密。另外,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在用词上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书面语句则多由文雅庄重的词语组成。例如:①祝您身体好!(口语句)②祝您安康!(书面语句)请从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改句的不同表达效果。征途漫漫,团结是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满弓发力,因为我们深深懂得“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满载前行,因为我们深切体认“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团结一心,披荆斩棘,以坚韧奋斗成就新的更大奇迹。 改句: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知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所以我们满弓发力;因为我们心里还明白“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所以我们满载前行。语体效果分析:“深深懂得”“深切体认”显得正式庄重,与本段表现的主题相符。而“打心眼儿里”“心里明白”口语化较浓,语言风格上与上下文不一致。8.人称代词的情景化运用人称代词的情景化运用这一题型是2022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这一题型考查人称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我”“你”“他”本是叙事文本的人称,但这一题型考查的不是传统的分析人称的转换效果,而是分析不同人称的出现次数不同,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同时还要参照文中人物此时的心理、人物之间的感情,人物的形象特征等信息。针对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解答此类题目。(1)人称代词的情景化运用主观题解题“三步骤”步骤一:了解人称代词指代的范围。步骤二:了解该人称在文中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步骤三:体会作者使用该人称的意图,感受作者情感。(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一“高考真题”(二)],完成后面的题目。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题指津:第一步:了解人称代词指代的范围“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第二步:了解该人称在文中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第三步:体会作者使用该人称的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用“我的祖父”“祖父”来指称所表现出的人物关系和作者的情感答案:示例一:①“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眷恋。示例二:①“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的人;②直称其为“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2)人称代词的情景化运用客观题解题“三步骤”步骤一:了解人称代词指代的范围。步骤二:把握材料和选项中的人称代词具体指向。步骤三:在分析把握的基础上,将材料和选项中的人称代词的指向比对排除。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思维过程】第一步:了解人称代词指代的范围“你”可以指具体的某个人;或泛指任何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也可以是不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第二步:把握材料和选项中的人称代词具体指向文中画横线句中的“你”是泛指。A项,指具体的某一个人。B项,指在现场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C项中的“你”可以泛指任何人。D项,指具体的某一个人第三步:在分析把握的基础上,将材料和选项中的人称代词的指向比对排除结合步骤二的分析加以比对,排除A、B、D三项课时质量评价(三十八)句子表达效果分析(建议用时:30分钟)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条极大的大鱼从湖心跃起,发出泼剌一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泼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解析:原文强调“会忽然泼剌一声”,根据前后语境,原文先写声,后写形,符合常识。作者在夜间沿湖而行,先听声再见鱼跃更符合常识,而突然的泼剌声会把人吓一跳,所以“会忽然泼剌一声”应该置前。“泼剌一声”在前,突出人在宁静的夜晚受惊吓的原因,十分真实;“忽然”能增加受惊的程度,更能体现作者的具体感受,更自然。答案: ①原文先写声,后写形,符合常识。作者在夜间沿湖而行,会先听到鱼从水中跃起的泼剌声,后循声而见鱼跃。②“泼剌一声”在前,突出人在宁静的夜晚受惊吓的原因,很真实;“忽然”能增加受惊的程度,更能体现作者的具体感受,更自然。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那个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生活虽然贫瘠,但是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解析:“夕阳如血”,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夕阳”,喻体是“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夕阳落山时的颜色。“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连续使用五个“……的……”句式,句式一致,使用了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村庄的风景,村庄散落、草房子稀疏矮小、水流纵横交错、小道阡陌相连、炊烟袅娜缠绕,表现了典型的乡村风光。答案:①“夕阳如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真切地描绘出黄昏时分太阳西下的状态。②“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村庄典型的画面。3.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更别提那伤身的煤气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流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伤害你。解析:从修辞的角度看,原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阴险”“温柔地”等词语的使用,使煤气具有了人格化的特点,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煤气的阴险厉害。从句式的角度看,原句采用了倒装句式,将“趁人不备,温柔地伤害你”放到最后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趁人不备”“温柔地”更能体现煤气“阴险”的一面,写出了煤气的阴险厉害。答案:①原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煤气拟人化,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煤气的阴险厉害;②原文采用了倒装句式,将“趁人不备,温柔地伤害你”放到最后独立成句,更强调了煤气的阴险厉害。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今在异乡的夏夜里偶然忆起的这些童年旧事,不禁带给我如缕的客梦,像水的乡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我们孩子不怕热,总是三五成群,在打麦场上追逐嬉戏,或脱下鞋子,抛上天空兜蝙蝠。一面口中还高唱着当地的一支童谣:“蝙蝠早来,给你草鞋,蝙蝠迟来,给你皮鞋……”果然,蝙蝠一见到抛上去的鞋子,立即争相往鞋窝里钻。但当鞋子快落地时,又都急急往外飞去,因而始终兜不到一只。不过大家却乐此不疲,以此为夏夜的玩乐。然而一晃间,三十多个夏季,就在蝙蝠的翅膀下抖落了。这些童年旧事,如今在异乡的夏夜里偶然忆起,不禁带给我悠悠如水的乡心,丝丝如缕的客梦!解析:比较两句话可以看出它们有三处不同。第一处,两句话主语虽同是“童年旧事”,但改写后的句子在其前面加了很多的定语,读来韵味全无,不如原句用短句的形式表达显得活泼。第二处,原文使用“悠悠”“丝丝”等叠韵词语来作修饰,描述更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第三处,两句中的“乡心”“客梦”顺序颠倒,根据事物的逻辑顺序判断,原文中的顺序更恰当。答案: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韵味。②原文的修饰成分“悠悠”“丝丝”的描述更生动形象。③原文先是“乡心”,后是“客梦”,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5.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失去妈妈的远行者变成了孤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老人曾以自己艰辛瑰丽的远行记述震动中国文坛,而在镜头上他表情漠然地坐在轮椅上。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的。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他已接近生命的终点,但在这歌声中他突然眼睛发亮,而且颤动欲泪。他昂然抬起头来,饥渴地注视着远方。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也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脚于真正的故乡。他们的妈妈当然已经不在,因此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解析:原句中包含两个分句,改句只是一个简短的单句,复句内涵丰富,更容易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启发读者思考。“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使用了反复修辞,突出了远行者的孤独。两个“一种”让“孤儿”一词意义双关,既指失去妈妈,即实际意义的孤儿,又指内心所好难以实现的孤寂难堪和痛苦伤感等情绪,感染力更强。答案:原句内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使用因果关系的复句和反复、双关手法,突出了远行者的内心世界无比孤独,极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6.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遥想南湖那静静的小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月下,遥想那小船,南湖的船。静静的船。那时这轮明月也照着湖边的绿柳,那时的夜色也如今夜动人。那只是一艘游船,想来也很普通,南湖上的人们想必不会在意它。可就是这样一艘朴素的小船,在南湖的水面上,掀起了汹涌的波涛。解析:从逻辑重心来看,原句将“小”“南湖”和“静静”这些字眼分开来说,起到了强调上述修饰语的作用,强调体积、地点和状态,更能表现该船的丰富内涵;而改句侧重点在“船” 本身。联系语段文意,原句更符合语段的语境逻辑。从抒情效果来看,原句用三个短句形成排比句式,“小”“南湖”“静静”,通过层层渲染,强化了语段的抒情色彩;而改句以一个单句的形式进行客观表述,抒情意味比较平淡。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船”上,强调那艘船本身;原句用三个短语突出“小”“南湖”和“静静”,强调体积、地点和状态,更能表现该船的丰富内涵。②抒情的效果不同。改句采用陈述语气,只是客观表述,抒情意味不浓;原句中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层层渲染,更具抒情色彩。7.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抵达艺术高峰时,中、西艺术必然会有更多的交流、融合、超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因为追求逼真,“栩栩如生”便成为最高评价。其实,中国传统绘画中亦要求表达意境,技法中讲究虚实,写实中结合写意。追求“虚实”“写意”“气韵生动”“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等表现手法,本质上也就是不再拘泥于描画孤立的物象之逼真,而着眼于物象与物象间的相互关系、整体关系,分析到底,这与印象主义及立体主义的探索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到达艺术高峰时:中、西艺术必定相晤,拥抱,相见恨晚。答案:①从写作手法来看,原文将艺术拟人化,更形象生动,感染力更强。②从语体色彩来看,“相晤,拥抱,相见恨晚”言简义丰,韵味悠长,与全文风格一致。8.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时候,樱花开放了,悄悄地,呼啦啦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我到五祖寺的时候,是接近傍晚的下午。寺院很安静,没有什么游人和香客。我独自行走在寺院的石板路上,聆听到千年古寺的安然,有些感动。恍惚间,我似乎看到禅界先贤的背影,黑黢黢的一片。那些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呢,敬畏来自心底。这时候,樱花悄然地、呼啦啦地开放了,高大的树干上和四围伸开的枝头上全是樱花的蕊和花苞,淡淡的花香飘满院落。解析:从语体风格上看,原句语气舒缓,与原文的表达风格以及所营造的安静氛围更和谐。从语义表达上看,原句强调的是樱花“开放”时的状态,与后文衔接更紧密,更符合原文逻辑;改句将“樱花开放”与状态分开来写,使得“悄悄地,呼啦啦地”与后文的语意衔接不协调、生硬。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重点落在“悄悄地,呼啦啦地”上,单独强调樱花开放的状态;原句的重点落在“开放”上,后文紧接着写开放的情形,更符合原文逻辑。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用倒装句式,有强调、突出之意,与文段舒缓的语体风格不和谐;原句语气舒缓,与文段营造的安静氛围更和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07:50:01 页数:10
价格:¥2 大小:234.1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