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 第9课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9课 短新闻两篇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凝重·庄重凝重庄重指端庄,(声音)浑厚,浓重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多用于神态、脸色、声音等多用于言语、举止(2)掩映·掩盖“掩映”指彼此遮掩而又互相衬托。含有相互映照衬托使景物更美之意,一般形容具体的景物。“掩盖”指隐藏,隐瞒;从上面盖住。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两者都有“遮掩”的意思。(3)邻近·临近19,“邻近”只表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这时“邻近”连接的词语之间多为并列关系。“临近”多表示时间的靠近,还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时“临近”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具有主从关系。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4)不由自主·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强调行为不能自行支配。情不自禁:指感情自然流露而无法控制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感情激动,不能控制。2.易错识记:(1)引人注目:格外令人注意。(2)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1)走出机场后,虽然有粉丝冲她打招呼,但她依旧沉着脸,表情凝重,然而这并不影响她向来的庄重气质。(凝重·庄重)(2)虽然成员们刚下飞机,但是旅途的疲劳还是掩盖不了她们的美貌和气势,反而在夜色的掩映下营造出了一种偶像剧的氛围。(掩映·掩盖)(3)香港西区公众货物装卸区,位于香港岛石塘咀干诺道西与山道之交汇处以西的海旁,临近维多利亚港及硫磺海峡,邻近西区副食品批发市场。(邻近·临近)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的正误。(1)今天,当我们站在精美的三星堆青铜器面前时,仿佛时间都停滞了,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它们究竟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制造的。(×。“不由自主19,”指行为不受自己支配。此处强调感情自然流露,无法控制自己,应用“情不自禁”)(2)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了,节目把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众多小伙伴都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情不自禁”准确体现了现场观众及网友们的激动赞赏之情)(3)昨日,北京文博会上,台湾云林县北港镇传统纸艺文创商品引人注目。(√。此处用于形容北港传统纸艺文创商品格外令人注目,正确)(4)俄罗斯的酷刑博物馆里展示了中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各种刑具,每一件都令人毛骨悚然。(√。此处形容“俄罗斯的各种刑具”令人害怕,正确)(5)2019年1月10日,同学们在教室里看到我国试射的S-300导弹成功击落250千米外的超音速飞机的视频,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国歌。(√。“情不自禁”准确体现了同学们当时的激动心情,正确)三、语基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字音、字形或词语运用方面有误,请改正。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备受瞩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饱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shì)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备受瞩目—引人注目 饱满—丰满 似(sì)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 19,。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解析】选B。这个语段主要阐述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会在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的事实,但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说法准确,表现了这一次降旗对中国的意义。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改建、扩建和装修”。四、内容感知1.两篇短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请简要梳理其内容。参考答案:(1)《别了,“不列颠尼亚”》按照时间顺序展开: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晚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0点左右,中英交接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19,(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按照作者观察的行踪展开: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2.阅读两篇短新闻,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两文都由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组成,在结构上两文都由导语和主体构成。同样,第1段都是导语。B.第一篇短新闻标题用倒装句突出“别了”,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代指英国的统治,形象生动。C.《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抒发情感,很有感染力。D.两文都短小精悍,内容集中,能够传达给读者丰富的信息。【解析】选A。《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1段不是导语。第1~6段是导语,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一、探寻背景告别屈辱历史,记录神圣时刻 1841年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别了,“不列颠尼亚”》便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来自“死亡工厂”的新闻报道19,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却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就是著名的小镇——奥斯维辛。这里曾经存在着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一座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劳动营和灭绝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其指挥官鲁道夫·赫斯供认,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民族的多达400万(后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将该数字修订为110万)人死于其中。1979年,这座集中营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1958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被派往波兰长驻,他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并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二、文化常识新闻与消息新闻含义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社会事件所做的报道种类广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专指消息消息写法主要是叙述,兼有描写、议论等结构(1)结构——标题+导语+主体。有些也有背景和结语(2)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之分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明扼要介绍新闻内容19,主体——具体展开对事件的叙述,是对导语内容的扩展 三、拓展链接“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遗愿设立,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已成为全球性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四、脉络梳理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五、内容概览 《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报道借景寓情,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1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貌似没有什么“新闻”的一字一句里,饱含着人们对纳粹分子大肆杀戮、残害无辜的带血噙泪的控诉,回荡着人们对和平的阳光、宁静的绿荫的情真意切的呼唤。目标一:体会新闻标题的表达效果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的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明确】(1)运用倒装句式,突出“别了”这一内容,彰显文章主题。(2)运用借代手法,用“不列颠尼亚”舰指代英国,形象、生动。(3)一语双关。①字面含义→指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②深层含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终结了一段屈辱的历史。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有何新颖之处?请简要赏析。【明确】(1)欲擒故纵,制造悬念。作者用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早就了解了有关它的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3)反差强烈,强化主旨。题目中的“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强化了文章主旨。目标二:赏析文中的表达技巧19,3.《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中,作者对现实场景的描述与对历史的回顾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①对现实场景的描述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处对历史的回顾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比如写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关于港督府历史的材料;而写到眼前的英国降旗仪式,则联想到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②作用:这样写极大地扩展了新闻的容量,使现实的场景增加了历史纵深感,从而更能使人体会到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目标三:赏析句子的含意4.请简要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4)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1)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含蓄地表达了香港回归的自豪感。19,(2)呼应题目,暗含嘲讽。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一切侵犯主权的行为都将是如此结局。含蓄地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的无情鞭挞,也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自豪。(3)景物描写,以乐景衬哀情。以明媚、温暖的景象与过去的灾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愤慨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4)反衬手法。以雏菊花的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残暴;同时,也暗示着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插入对港督府的介绍,有什么作用?【点拨】(1)交代与港督府有关的一些背景材料,说明它是英国统治香港的象征。(2)将港督府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冷清进行对比。港督离去,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揭露法西斯罪行时运用了很多的侧面描写。结合文中描写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点拨】句 子作 用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19,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是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3.新闻中的细节描写,虽然不像文学作品中那样普遍和传神,但也能够大大增强新闻的表达效果。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简要赏析。(1)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点拨】(1)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他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的复杂心情,但是不论他“面色”如何“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2)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样一些美好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的痛恨,也极具震撼效果地提醒人们: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19,1.《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用“眼睛采访”(客观实录)的实录性新闻代表作,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的代表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结合文本,谈一下这两篇文章各自代表不同风格的成功之处和对你写作的启示。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实录性新闻,突出客观性、实录性,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地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的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印象性报道”,更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通过描写自己和别人的动作及表情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记者写道:参观者在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就“浑身发抖”,在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这些都是记者当时的感受。记者避免了铺张地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高妙。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启示:(略)19,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译本标题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认为本文用哪个标题更好?为什么?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认为课本标题更好。理由见【我理解我鉴赏】T2。(观点二)我觉得“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会更好。因为文章开头结尾都有这一场景的描写,前后呼应;同时它能使美丑对比更加强烈,能让人更加坚定追求美的信念。(注:两种观点都可,关键是自圆其说)这是帝国末日 英国王储查尔斯有关他参加香港1997年移交仪式时所写日记的内容,最近被英国传媒公开。他在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香港《太阳报》报道了查尔斯日记的内容:一架英航747包机将大批官方代表由希斯罗机场载往香港。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前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19, 告别仪式于傍晚时分在皇家游艇旁的“添马舰”上展开。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与随员告别后,在下午茶时偕家人登上游艇。他们黯然神伤,若有所失。彭定康抱着港督府的英国国旗上船,那面国旗是送别他的礼物……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铺张的仪式。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毯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令人动容的演说。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正如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大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为了英格兰,我真做了不少牺牲! 经过一轮情绪起伏后,全身湿透的我第一时间返回游艇,在出发参加4000人的晚宴前先洗个澡。一如所料,当我浸在浴缸中时,烟花表演随即开始,在我整装待发时,表演亦已结束。盛大的晚宴上,我坐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身旁,他似乎对应该如何对待我感到不知所措。在经过多轮祝酒后,我们离开宴会厅,等待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会面,盘算着如何令双方不失面子。 在移交仪式每个细节的安排上,中国人也要争执一番。他们坚持要我走到一个房间拜会国家主席,英方上下对之强烈反对。最后我们同意折中方案,由我们分别从两边进入一个房间,在中间碰头。19, 国家主席和他的亲信与我们(即外交大臣、国防参谋长与我)面对面而坐,宣读预先拟定的声明。我知道无可避免一定要回应,懊恼地左思右想,思量着说什么好,而又不会引发外交事件。我说了几句有关莎士比亚的轻松趣语,一行人就走向会展新翼的主礼堂——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长路漫漫。 为了移交仪式,这个会场被改成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模样。我们发表演说后,江主席走到演讲桌前发表讲话。此后,我们还要观看中国士兵上台,把英国国旗降下,升上中国国旗。在典礼结束时,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握手,然后从不同门口离去。我们就此离开。 多亏彭定康,我们在一片钟爱及感激声中离去。 码头上聚集了专程来送别的民众、彭定康的友人及前同僚。我紧随彭定康登上游艇,与他的几名女儿碰面,她们均非常激动及疲累。“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徐徐驶离港口。我站在甲板上,一边眺望着缓缓远去的香港地平线上的景观,一边告诉自己,在同一年告别这一切以及我心爱的游艇,是好事。可能吧。(有删改)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19,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 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行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辞。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19,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1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夙愿已了!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19,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金瓯补缺,同胞团聚。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面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帝国末日》查尔斯王子在前往香港的包机上坐在非头等舱,这是他节俭、朴素的表现。B.《这是帝国末日》查尔斯王子此行前去参加把香港交还给中国的仪式表明英帝国殖民统治的结束。C.《举世聚焦的一瞬》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一种现场感。D.《举世聚焦的一瞬》这则新闻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而是突出了时间顺序,显示事件的历史意义。【解析】选A。A项,应为“这是自身地位被降低的表现”。2.(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这是帝国末日》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查尔斯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英国代表从英国启程前往香港参加交接仪式和离开香港的过程。B.在查尔斯的眼中,隆重庄严的交接仪式是“豪华铺张”的,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情绪低落沮丧。19,C.“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一句,充分说明查尔斯并不欣赏当时的演出,急于离开香港。D.“为了英格兰,我真做了不少牺牲!”一句的意思是:我参加这一不光荣的仪式,是为了英格兰。【解析】选C。C项,“急于离开香港”理解不准确,此处表现了查尔斯的沮丧情绪,把香港交还给中国是无奈的。3.(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篇文章都有突出的细节描写,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举世聚焦的一瞬》中对东江纵队老战士和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的描写,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回归是所有中国人盼望已久的大事。《这是帝国末日》对交接仪式当时天气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在查尔斯王子看来,这场雨渲染了哀伤的气氛,能很好地表现他当时的心情,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这两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都能增强真实感,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况。1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