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2《诗经》二首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感受《诗经》的节奏和韵律美。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3.反复朗诵诗歌,理解两首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其内在情韵。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课预习卡第1课时教学《关雎》1.初读《关雎》,把握其节奏和韵律。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情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诗中爱的誓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笔下爱的表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心里对爱的描画。古往今来,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不变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通过诗歌,跨越千年的古人的爱。(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描摹爱情的诗句导入,内容关联主题,形式紧扣文体,让学生快速迈入古诗大观园,感受诗歌之美。二、初读《关雎》,感受韵律和节奏1.预学展示,了解作品(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品简介”和“背景链接”栏目)2.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hǎoqiú)荇菜(xìnɡ)9 寤寐(wùmèi)钟鼓乐之(lè)芼(mào)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师:上古诗歌多出于街头巷尾,吟之,诵之,歌之。《关雎》为四言诗,采取两字一顿的读法。同时,我们用符号区分平仄,体会其长短分明、强弱分明、高低分明的特点。原则:一二声平,三四声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注意:波浪号为平声,短横线为仄声。(教师示范朗读后,学生标记出整首诗的平仄,然后自由朗读,读出节奏。)4.再读课文,读出韵律师:《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或叠句,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生朗读体会,师引导)师小结:《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出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双声/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动作。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读来韵味十足。“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句子的重复吟咏则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知识卡片重章叠句,又叫“重章叠唱”或“重章叠咏”。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复歌咏的一种语言形式。重章叠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往往形成回环往复、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诗经》中多采用此种形式。师生合作朗读,感受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教师读一、二句,女同学读重复出现的诗句,男同学读剩下的诗句。(师生合作朗读《关雎》)【设计意图】9 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是基础,读出韵律是关键。本环节帮助学生区分平仄、把握语调,感知诗歌的节奏,并通过对例句的分析,感受其韵味。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诗歌音韵之美。最后,通过合作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三、再读《关雎》,读懂诗意和情感师:浅层次的朗读带给我们雾里看花的美感,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层次的朗读活动。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生译读后交流展示)雎鸠鸟在不停地鸣叫,相伴停在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的短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它。文静美好的姑娘,我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的愿望难以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长的短的荇菜,或左或右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的短的荇菜,左挑右选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师小结:《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苦恼、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后的喜悦。这种直陈其事,直接抒写的手法,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表达方式里叫“记叙”。2.问题探究,深研内容设问1:这首诗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生交流讨论)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此前学过的《回延安》一诗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吗?生:运用了比兴手法。师:没错,《关雎》被置于《诗经》之首,必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兴手法的运用就是其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关雎》,体会其中的比兴手法的妙处。(生自读诗句)预设《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9 设问2:淑女和君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后交流展示)预设淑女:文静美好、勤劳、理智慎重、情趣高雅。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情趣高雅。分析:(1)“窕”在古文中为“绰约”之意,是形容人的体态的。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背后肯定有优良的家教和修养。“窈窕”,写出了淑女的文静美好、风姿绰约。“淑”为贤良之意。“流、采、芼”为淑女劳作的过程,可见其勤劳能干。女子劳作的过程是先捞取,再采摘,再挑选,可见其做事理智谨慎。文中还有一件事能体现淑女的理智——择偶。遇见追求者并不轻易答应,矜持而理性。由此可见,“淑女”秀外慧中、内外兼修。(2)“寤寐”,日日夜夜;“悠哉”,忧思的样子,体现其执着专一。求之不得时,不强求他人,只是止于思念,没有过分的举动,可见其对淑女的尊重。“友”为两只手,手拉手表示亲近的意思。没有追求到,就想象自己用高雅的志趣去亲近心上人。“友”“乐”,体现“君子”的志趣高雅、尊重彼此、执着专一。师小结: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如一。因此孔子给予了这段纯情以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反复诵读,读出情感师:今天我们抓住了四言诗歌“二二”的节拍,借助平仄的音调,读出了《关雎》的节奏和韵律,深入理解了诗歌内容,那么,你能用朗读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吗?(生再读诗歌,读后交流读诗的语气)师小结:朗读时要抓住“二二”节拍,借助平仄的音调,注意融入情感。第一章雎鸠鸟和鸣于河洲之上,起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诵读,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领全诗。第二、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对淑女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章写君子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友”“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生融情美读诗歌)【设计意图】本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以“译读”促理解,又引导学生了解比兴手法,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提出进一步的朗读要求,在整体推进中,自然流畅地完成“读”的目标。四、悟读诗歌,总结存储1.感受教化我们知道,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极高,认为它可以“教化天下”9 。读了《关雎》,你觉得放在《诗经》首篇的《关雎》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你学习之后受到了怎样的教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任找一个方面谈谈。预设要学做君子(淑女),加强自身的修养。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感受《关雎》的美,把君子和淑女的美德刻入心中,加强自身修养,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生齐读《关雎》)2.布置作业《诗经》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关雎》的演唱,课后可以听一听,唱一唱。【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进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合理运用影音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第2课时教学《蒹葭》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9 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朗读节奏示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叠词:苍苍、萋萋、采采。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三、再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生译读后交流展示)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央。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故事。2.再读课文,分析手法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生朗读体会,师引导)预设《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9 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3.深入探究,读懂情感师:同学们都觉得《蒹葭》写得很朦胧,那么诗中的这种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呢?预设(1)气氛的渲染。每章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抒情主人公“我”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2)时间的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形状与过程,形象地勾画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我”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到太阳东升,久久地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望穿秋水也不见佳人到来,表现了“我”的焦急和惆怅。(3)位置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我”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它们反复渲染的是追寻过程的艰难和执着。朗读指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语速缓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动作急迫,语速较急促;“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语速缓慢,体现路途的艰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读出惆怅之情;“宛在……”三句读出失望之情。【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步骤对《蒹葭》一诗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起兴手法,使学生在朗读、品析、感悟、讨论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快乐。四、存储总结师: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指“所爱的人”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生交流讨论)预设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美好事物的象征。结束语:伊人无所踪,但是因为太美好,所以追求者不惧艰辛,依然不舍不弃。正如追求理想、梦想的过程。屈原曾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实现梦想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磨灭不了追梦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愿大家都是执着无悔的追梦人,在自己青春的书页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9 《诗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它依然温润动人。本课的两首诗歌,感情真挚动人,仿佛带人进入遥远的田园牧歌时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诗歌教学,应该体现“诗教”,注重语言的精美和生动。在诗歌教学中,“读”是最为关键的活动。所以,本课教学设计以“诵读”为主要活动形式构建了教学,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为抓手,兼之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感受韵律和节奏”“读懂诗意和情感”的板块设计由浅入深地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存储总结”环节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体现了“诗教”的宗旨。资料链接关于《诗经》《诗经》所收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或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和美德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按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9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联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疑难探究1.《蒹葭》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有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2.《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6 17:21:01 页数:9
价格:¥1 大小:591.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