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6课)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33,计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1.石头【教材分析】《石头》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常见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身边容易获得的石头为载体,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描述多种多样的石头的特点,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呈现了本课探究活动所用到材料和工具的实物照片,旨在提示学生准备小锤以及便于携带、体积不要太大的多种多样的石头;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石头制品,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不同的石头,发现石头的特点;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选择石头拼石头画,观察更多石头的特点。本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比较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表达的基础上,知道石头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石头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等特点,知道人类生活、生产中需要从大自然获取石头这种材料。【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有了直观感受。石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材料,身边有很多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怎样观察石头?石头有哪些特点?不同的石头又有什么不同?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石头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石头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等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各类石头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需要从大自然获取石头这种材料。【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器材准备】33,[学生]不同的小石块、小铁锤[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解暗箱导入1.教师出示纸箱(魔术箱),空中晃动两下,请同学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学生自由猜测。2.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伸进手去摸一摸,一起告诉大家,这是石头。3.[PPT1出示]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石头。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石头。[PPT3出示]教师提出问题: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石头,谁能介绍一下,你的石头是在哪里找到的?它的形状或颜色怎样?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石头。[PPT4出示]教师大屏幕展示一些生活中石头制成的物品。学生观看大屏幕,说出石头物品的名字。[PPT5出示]师小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二)观察石头有什么特点。[PPT6出示]1.讨论观察方法。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要研究它,才能发现它更多的秘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讨论交流。[PPT7出示]教师引导总结:比较、用手摸、用眼看等。2.看一看。教师提出活动指向:下面,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研究石头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用记号笔在石头上编号。再观察带来的石头,比比看谁发现得最多。学生分组观察,小组展示汇报。[PPT8出示]教师小结:石头的表面纹理不同。3.摸一摸。(1)提出问题:这位同学的石头真光滑呀!你的呢?你怎么知道的?(摸一摸)那么我们就摸一摸石头。(2)学生活动,比较它们的光滑程度并排序。(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追问:它们的表面摸起来感觉一样吗?(4)[PPT9出示]师生小结:光滑程度不同。4.敲一敲。[PPT10出示](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用过或者见过石头蒜臼子?为什么能够把蒜捣碎?(因为石头硬)教师补充说明:使用石头蒜臼子时要注意安全。现在,你能证明它的确坚硬吗?(2)学生回答:用小铁锤敲一敲;教师提示:不要太用力,注意安全;(3)学生活动,汇报结论:用小铁锤不容易敲碎,说明石头坚硬。(4)[PPT11出示]师生小结:坚硬。5.刻一刻。(1)谈话: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又发现了石头的一个特点:坚硬。这些石头都一样硬吗?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谁更硬呢?(2)学生说办法:比较,用石头互相刻一刻、敲一敲、划一划。(3)[PPT12出示]师生小结:石头的软硬程度不同。6.深化小结。(1)为什么这些石头颜色、纹路、光滑程度、软硬程度都不一样呢?(2)学生推测:可能是因为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种类的石头。33,(3)师生小结:因为这些石头属于不同的种类,所以它们的特点都不一样。三、拓展活动1.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了很多办法来研究石头,其实都是在观察。刚才我们用小铁锤敲一敲来观察石头,就是在利用工具观察。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了。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观察方法研究更多物体,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2.[PPT13出示]石头还有很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石头,拼一幅自己喜欢的石头画吧!【教学后记】2.布料【教材分析】《布料》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常见的材料》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每天接触最多的布料为载体,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不同的特点,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呈现了丝绸、棉布、化纤布作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多准备身边常见的布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布料制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布料物品,继续观察研究生活中更多布料的特点。本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比较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表达的基础上,知道布料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吸水性等一般特点,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有了直观感受。布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材料,学生能够意识到身边的很多布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什么方法认识布料的不同特点?布料的一般特点又有哪些?不同的布料又有什么不同?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布料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吸水性等一般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不同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各类布料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不同的特点。【器材准备】[学生]丝绸、棉布、化纤布[教师]玻璃杯、水槽、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3出示]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布料制品。33,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生活用品,说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教师引导学生介绍布料制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PPT4出示]师小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布料的秘密(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提出问题[PPT5出示]师谈话:对于布料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关于布料的问题。师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布料的特点。(二)探究布料的特点1.[PPT6出示]教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丝绸、棉布、化纤布三种布料(边说边展示给学生看),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这些布料可能有哪些共同特点呢?2.[PPT7出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教师引导学生从“柔软、弹性、吸水性”等方面进行猜测。)3.[PPT8出示]讨论研究方法。师谈话:这只是我们的猜想,那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猜想得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完善研究方法。师谈话:哪个组愿意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PPT9出示]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师谈话:同学们的实验方法都可以研究出这些不同布料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就进行这些实验。想一想,在进行观察研究时,小组成员之间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PPT10出示]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观察研究布料特点时,小组成员之间一定要注意分工合作,分工合作能让我们更出色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下面就请大家用刚才想到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丝绸、棉布、化纤布这三种布料的共同特征吧。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6.汇报交流。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探究布料柔软、有弹性、有吸水性的实验发现。7.[PPT11出示]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布料具有柔软、有弹性、有吸水性的特点。三、拓展活动[PPT12出示]布料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我们周围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教学后记】3.塑料【教材分析】33,《塑料》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常见的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途非常广泛的塑料制品为载体,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不同的特点,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以实物照片的形式呈现了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旨在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依据活动准备的要求课前准备适合探究的活动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不同的特点;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了解塑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交流塑料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本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比较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知道塑料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一般特点,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有了直观感受。塑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材料,学生能够意识到塑料制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塑料这种材料的一部分特点也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怎样观察塑料?塑料又有哪些一般特点?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塑料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一般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不同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塑料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不同的特点。【器材准备】[学生]形状、大小差不多的塑料杯和玻璃杯、小布袋、塑料袋[教师]矿泉水瓶、水槽、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3出示]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塑料制品。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生活用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介绍展示的生活用品用到的材料。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物品是塑料制成的?[PPT4出示]学生介绍生活中更多的塑料制品。[PPT5出示]教师小结:塑料是一种常见材料,它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比较塑料与玻璃的轻重1.创设情境[PPT6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假如要去郊游,要求每个同学带一个喝水用的杯子,如果家中有一个塑料杯一个玻璃杯,你想选择哪个杯子?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2.讨论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PPT7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有同学提到玻璃杯更轻便,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玻璃杯和塑料杯,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个杯子的轻重?学生讨论交流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安全提示:这个方法很简便,玻璃杯是一种易碎的物品,因此我33,们在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注意事项。[PPT8出示]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观察玻璃杯时一定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想到的方法来比一比塑料杯和玻璃杯的轻重吧。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个杯子的轻重。4.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发现。5.[PPT9出示]师生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塑料是一种比较轻便的材料,这是塑料的一大特点(板书:轻便)。(二)比较塑料与布料的透水性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布料是一种能透水的材料,那塑料能不能透水呢?2.学生猜测。3.[PPT10出示]讨论研究方法教师提出问题:科学研究光靠猜测是不行的,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布袋、一个塑料袋,想一想怎样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水性?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法。教师小结:这个方法非常好,一会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布袋和塑料袋的透水性吧,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团结合作。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交流学生展示汇报发现。6.[PPT11出示]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塑料是一种不透水的材料。根据塑料不透水的特点,人们用塑料制成了很多盛水器皿和防水物品(板书:不透水)。(三)探究塑料受热易变形的特点1.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一个矿泉水瓶,如果我把热水倒进矿泉水瓶,猜一猜矿泉水瓶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3.教师演示实验:把热水倒入矿泉水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5.[PPT12出示]师生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塑料是一种受热易变形的材料(板书:受热易变形)。(四)探究技能总结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用了什么方法来研究塑料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用到的研究方法。教师小结: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塑料的特点,这也是在观察。作比较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三、拓展活动[PPT13出示]教师提出问题:正因为塑料具有轻便防水等优点,所以它们深受人们的欢迎,那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大家课下了解塑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学后记】33,4.金属【教材分析】《金属》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常见的材料》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金属制品为载体,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描述金属的特点,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呈现了本课探究活动所用到材料的实物照片,旨在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准备铜条、铁条、铝条等金属材料和打磨金属材料用到的砂纸等;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以金属为材料的制品,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不同的金属,发现金属材料的特点;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观察家中的物品,找一找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认识不同金属材料更多的特点。本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比较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表达的基础上,知道金属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等一般特点,初步了解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有了直观感受。铜、铁、铝等材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金属材料,生活中有很多以金属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怎样观察常见金属?常见金属材料有哪些特点?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金属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等一般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金属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金属材料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金属的特点。【器材准备】[学生]铜条、铁条、铝条、砂纸、小铁锤[教师]铁砧子、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PPT3出示]出示铜、铁、铝等金属制品。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物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3.学生观察并回答。4.[PPT4出示]教师指导:铜、铁、铝都是金属,金属可以作材料。5.[PPT5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金属物品?6.学生举例。教师导入新课:金属在我们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它们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属。(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一)观察金属的金属光泽1.教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铜丝、铁丝、铝丝,但是它们在空气中放久了容易生锈,让我们看不到它原来的面貌,我们要观察一下它们原来的样子,应该怎么办呢?2.[PPT6出示]学生讨论交流观察金属表面样子的方法。33,3.[PPT7出示]教师指导学生汇报观察方法:用砂纸打磨金属可以帮我们看清金属的真面目。可以用砂纸打磨一下铜丝、铁丝、铝丝,然后观察一下它们的表面是怎样的?4.学生分组活动。5.小组展示研究成果。[PPT8出示]教师总结:金属具有金属光泽。(二)观察金属的延展性1.教师提出问题:用小锤敲一敲铜丝、铁丝、铝丝,又会有什么发现呢?2.[PPT9出示]教师活动:在铁砧子上用小锤敲一敲铜丝、铁丝、铝丝。3.学生观察敲击后的现象:敲击后,铜丝、铁丝、铝丝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被碾成薄片而不破裂。4.学生讨论交流发现。5.小组展示研究成果。[PPT10出示]教师总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金属具有延展性。[PPT11出示]补充资料介绍。三、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从观察金属材料的方法、观察发现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四、拓展活动[PPT12出示]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课下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观察辨别家中金属材料物品,继续探究生活中更多金属材料的特点。【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太阳和月亮5.太阳的光和热【教材分析】《太阳的光和热》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从“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明确科学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习切入点,同时具体向学生提出课前的准备材料。提示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教材的主要学习活动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通过地面上的影子,暗示太阳会发光;二是让学生体会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通过比较阳光下和树荫里的身体感受,引导学生说出阳光下与背阴处的感受不同;三是通过触摸地面的石头,从另一方面体会太阳的热。教材中中通过学生语言:“阳光下好热呀”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从光线的方面,还要从自身感受上谈体会。通过图中举着遮阳伞的孩子和警示语,提醒学生在户外活动时注意安全。在教材中两个学生分别摸背阴处和阳光下墙面的学习活动,这两处墙面是相同材质的,但是看上去的颜色有区别,摸上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太阳的光的热。此外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在教室中讨论的场景,三个学生分别拿着玻璃杯、石块和铁片,通过学生语言“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提示了实验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对比实验,体会太阳的光的热。通过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切身感受太阳会发光发热的特征。此外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太阳发出的光和热。33,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低年级在自身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比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地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到科学方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但在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及时地加以指导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能够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欲望,使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有效。光和热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对光和热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对此现象与太阳建立联系还需要教师在一系列活动设计、科学问题思考的积极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进行探究学习和对比发现,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有很大提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科学探究目标]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阳光下的各种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下的物体表现出探究兴趣;增强对强光下的自我保护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活中防晒有关的科学技术应用。【教学重难点】探究太阳光产生的光和热动物冬眠与迁徙的原因。【器材准备】[学生]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什么。准备材料:石块、玻璃杯、铁片。[教师]课件、评价表、太阳伞等生活中的防晒用品【教学过程】[PPT1出示]介绍材料。一、导入新课1.[PPT2出示]一、导入新课:课前教师出示一组照片分别是:背阴处与阳光下学生用手摸墙的对比图片。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请说出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通过师生交流得出共识:一个有影子一个没有影子,因为有太阳光照射所以有影子的。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慢慢闭上眼睛,想一想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师生交流。[PPT3出示]教师总结,出示课题太阳的光和热。[设计意图]从学生经常见到的阴凉处与太阳照射处的影像与体感温度人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题。二、活动过程(一)亲身体验,唤起日常生活经验[PPT3出示]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触摸自己带来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感受一下他们在室内的状态。学生操作谈体会。接着,教师:我们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一摸感受还一样吗?[设计意图]把从室内带出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放置在阳光下,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摸一摸进,记录感受。师生及时交流感受,根据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二)在室外的时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PPT4-5出示]教师引导学生:大家还可以摸一摸校园中阳光下与背阴处的树干、石块、台阶、墙面等33,,感受这些物体的温度。以上外物感受完毕后,教师:同学们还可以向老师这样(教师演示)找个墙角或树木,背对太阳,一半在太阳光线下,一半在背阴处,一定时间后,谈一谈自己的不同身体感受。(三)根据实际体验谈感受提出问题:想一想,这些热是怎么来的?[PPT6出示]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太阳会发出大量的热。(四)填写活动手册活动后,教师将学生安全带回教室统一填写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对比实验,体会太阳的光和太阳的热三、活动总结请学生对比太阳光照射下和没有太阳光照到的情况对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太阳发出的光和热】[PPT7出示]课件结合实物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太阳防晒物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教学后记】6.太阳和生活【教材分析】《太阳和生活》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以“和家人一起晒晒被子”为活动导向引入学习,在提示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知识储备同时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因而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人们的哪些活动与太阳有关系?”和“太阳对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影响?”两个环节开展进行。学习活动在继续深入交流“我在中午晒被子”的学习活动开展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列举太阳的光和热带给生活的影响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结合自身层面,如起床、吃早餐、上学等活动,也可以从其他人的层面,列举如农民去田里劳作、伐木工人开始伐木等等。通过这样一个回忆课前活动的交流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同时教材中通过三幅阳光下生活、生产场景图,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对人们活动的影响,继续延续课前的观察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白天在窗前利用自然光线看书、晾晒被褥、晾晒粮食的图片,这三个活动中,太阳的光和热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进行了体现,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研究。在学习“太阳对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影响?”这一环节时,教科书呈现了猫在阳光下休息、蝴蝶在晴天活动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相同的阳光环境,对不同习性的动物来说,动物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教科书还呈现了阳光下的向日葵和葡萄,配合旁边的卡通语言:“我知道喇叭花……”,引导学生研究阳光对植物的影响。教学时用学生熟悉的人类活动引入课程,然后类比学习动植物与太阳的关系,将人类活动放在动植物之前的位置,首先是体现了课程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后,以制定作息时间表为本次学习活动的拓展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规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遵守执行,以养成健康的作息规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明确科学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习切入点,同时具体向学生提出课前的准备材料。提示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科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但在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还有一定的欠缺。对事物的认知多存于表面的感性认知,而理性分析思考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及时地加以指导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更加有效,能力发展。太阳和生活的关系,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而本课的学习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将感性的发现最终能够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思考,进而在此次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自己各项学习能力,有效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33,【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教学重难点】探究太阳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器材准备】[学生]思考太阳对人类生活、动物、植物的影响作用。[教师]课件、评价表、作息时间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2出示]一、导入新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和家人一起晒晒被子,在课前出示晒被子的一组照片与学生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在晒被子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发现吗?被子在被晒之前和被晒之后有什么不同?师生交流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晒被子的时候的发现认识,如晒过的被子比没有晒过之前会变得更加松软、舒适,能感觉到温暖等。教师适时小结学生的交流,进而出示本课学习活动主题并板书:太阳和生活。[PPT3出示]二、活动过程(一)师生交流,人们的哪些活动与太阳有关系。教师积极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太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活动,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互相倾听,积极发言,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能主动将自己的认识和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之中。[PPT4、5、6出示]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出示在阳光下学习工作、太阳能发电、晒盐等人们利用太阳做的一些生活活动,与学生进一步展开积极交流,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与太阳的关系密不可分。(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人们的生活与太阳的关系密切,在我们的地球上,在我们的身边还生活了许许多多种类的动物、植物,它们的生活与太阳有关系吗?通过问题,教师进一步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太阳不仅仅与我们人们生活有关,还有身边的动物、植物也有关系。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里相互交流,积极讨论。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交流讨论的认识发现主动地记录在活动手册中,进而向大家展示自己在此方面学习的认识。[PPT7、8出示]教师适时出示向日葵、喇叭花、蜜蜂等主要在白天生活的动物、植物相关图片,与学生开展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学生认识到太阳与动物、植物的关系。[PPT9、10出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花钟以及光照时间长水果糖分的影响一些水果,如吐鲁番的葡萄相比其他地区的葡萄要甜等以丰富学生认知。三、拓展学习教师与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生活作息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平时自己大都是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床休息等。[PPT33,11出示]适时教师出示一张“个人生活作息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这些习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利与弊,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划设计一下自己个人的生活作息表。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执行自己设计的生活作息表,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后记】7.春夏秋冬【教材分析】《春夏秋冬》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以“搜集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照片”为指向导入本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到人们不同季节的活动、穿着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提示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知识储备同时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季节变化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和“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三个环节开展进行,最后以“画出春季和秋季的景物,比较两个季节的不同。”进行拓展延伸。“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中教科书呈现了一组四季中自然景色的图片,自左上角开始顺时针排列,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代表景色。四幅图片之间用循环的箭头表示顺序,旁边用卡通语言“这些变化告诉我们什么”和正文结论语“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目的是提示学生比较几幅图片中的不同现象,得出一年有四个不同季节的结论。在“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讨论,引领学生可以从衣着、活动等方面发现季节变化对人们的影响,同时用“我还知道……”引领学生深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思考季节与人们活动的关系。“不同的季节,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变化?”通过教材呈现了的夏天的小猫与冬天的小猫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发现:从花纹上来看,是同一只小猫,但是明显夏天的时候,小猫的毛比较短,而到了冬天,小猫的毛变得更长、更蓬松、更丰满了。小猫就是这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旨在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家养的宠物在换季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现象,或者换季后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表现,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自己养的宠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另外教材呈现的色木槭(俗称五角槭、五角枫等)的叶子在春、秋两季的对比,春天的叶子是绿色的,而到了秋天,就变成红色的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样子进行比较。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进一步丰富事例,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比较的观察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按照技能点要求,灵活运用在活动中,使这项技能得到锻炼和加强。最后,以“画一画春天和秋天的景物,比较两个季节的不同。”为拓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并且提示学生,在动笔画图前,也可以先进行一个交流活动,将春天和秋天的景物进行列举,然后有选择的画下来,将学习活动继续深入下去。【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科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通过本单元的前两节课的学习,对于太阳以及太阳给人类、地球上的动植物的作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次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考问题逻辑性和全面性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在对事物的认知由表面的感性认知积极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更好地将生活中的发现与科学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更加有效,学习能力发展提升,有效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会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探究目标]从四季现象的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3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四季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器材准备】[学生]搜集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照片。[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2出示]一、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展示学生带来的不同季节的照片,猜一猜是什么季节拍的。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线索。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考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迅速引入教学内容,给学生整节课的活动指向,并简要归纳:“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变化,这节课一起了解神秘的春夏秋冬。”[PPT3出示]板书课题二、活动过程活动一、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PPT4出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在同一场景中进行不同季节的比较,强化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初步观察公园中拍摄的四季的四幅图片,组内描述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学生描述每一幅图片和图片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季节的顺序、循环的季节进行小结。[PPT5出示]活动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观察图片,组内交流。在合作学习中积极交流、讨论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什么?教师适时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小组内相互观察自己带来的照片。回忆当时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拍摄的照片,然后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景物特点、人们的衣着、活动等。进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四季中的不同活动。以促进学生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类活动出发,进行初步的对比活动。活动三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师根据课本上的两组图片,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PPT6出示]1.观察第一组图片——夏天的小猫与冬天的小猫,从花纹上来看,这是同一只小猫,它们有什么不同?①学生汇报不同。②教师小结:小猫就是这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很多动物都有这样的习性。回想自己家养的宠物在换季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现象,或者换季后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表现,回家后继续观察自己养的宠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PPT7出示]2.观察第二组图片——色木槭的叶子在春、秋两季的对比,有什么不同?①学生汇报不同。②教师小结:除此之外,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往往与季节密切相关。[PPT8、9出示]3、教师出示北极狐、麻雀、银杏树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4、学生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PPT10出示]4、“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教师出示校园内玉兰树不同季节的照片,学生猜测什么季节的,并说出线索。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对四季中的动植物进行研究,强化学生对33,四季影响动植物的知识、比较的技能的掌握。并向学生介绍对比的科学方法。[PPT11出示]三、拓展活动教师出示课件:每组四幅相同的桃树树干、树枝图片,通过学生喜欢的绘画形式,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补充景物、人物,从而达到拓展思路的效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补充四季这棵树的变化,延伸课后。【教学后记】8.看月亮【教材分析】《看月亮》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以“在农历初三、初七、十五等日期观察并画下月亮的形状。”为指向导入本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隔几天观察一次月亮,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的同时,锻炼学生中长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课堂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和“做个观察月相的计划。”两个环节开展进行,以“每个晴朗的夜晚是不是都可以看到月亮。”进行拓展延伸。其中“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中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手持自己观察记录的场景图,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观察记录展示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在教科书呈现正文文字月相的定义,旨在让小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月相。“做个观察月相的计划。”教科书呈现了一个讨论观察计划的场景图,通过制订观察月相的计划,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一份完整的观察计划,旨在给学生一个样例,让学生了解观察计划的构成,也可以根据这个观察计划进行观察。最后,以“每个晴朗的夜晚是不是都可以看到月亮。”为拓展学习活动,延续课堂制订计划的活动,让学生继续经历中长期观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并为中年级研究月相做好铺垫。【学生分析】本节课学习前,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对于宇宙有关的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接触认识,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对于科学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也有所认知。二年级的学生团队意识强,科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而言,在没有正式的科学学习前,学生对有关的知识了解主要还停留在对事物的认知由表面的感性认知上,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本课学习活动。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科学的观察方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巩固规范,这样才能使本课的学习更加有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月相是变化的。[科学探究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知道月相是变化的。33,【器材准备】[学生]绘制的农历初三、初七、十五日期观察月亮的形状图画。[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2、3出示]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于月亮的故事和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进而了解学生在课前观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了解认识本课学习活动主题:看月亮。教师板书课题,导入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意图]:教师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活动情况,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二、活动过程[PPT4、5出示](一)师生交流,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教师组织学生小组积极交流自己课前观察记录的图片。引导学生加强观察、相互客观分析、评价,积极讨论,认识到科学记录除了对月亮的形状发现的记录之外,还要记录相关的时间,教师向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方法的渗透。[PPT6出示]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整理自己对月亮形状的发现认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日期,即农历日期,月亮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进而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到“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做月相。”[PPT7出示][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记录的月亮形状(月相),发现月相是变化的。通过以课本上“结论语”的形式定义月相,使学生初步学会理解正确的科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初步发展培养学生中长期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观察月相的计划。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去讨论制订月相的观察计划。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学习活动之中。指导学生加强互相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观察活动要考虑设计确定好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方法、记录方式、安全措施等方面,认识到探究活动需要制订计划,要按照计划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PPT8出示]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自己的观察月相的学习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加强相互之间的点评,进而教师出示一份月相观察的计划书,[PPT9出示]引导学生点评,教师进一步加强在观察月相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要有家人的陪伴、避免独自一人以及在一些危险场地如家住高楼的学生要避免过于靠近家中窗台,在楼下进行观察学习活动时要注意预防空中坠物,最好在空旷、四周无遮挡物的广场最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观察月相学习计划中做到取长补短,学会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观察学习月相计划。[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了解观察计划需要包括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方法、记录方式方面的内容。教师通过以实例的形式告诉学生如何制订一个观察计划,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科学示范。三、拓展学习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看一看,是不是每个晚上都能看到月亮?”[PPT910出示]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积极思考,进而激发学生自身课下继续进行月相的观察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后观察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要给予及时、积极性地评价。[设计意图]:进一步延续课堂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时,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中长期坚持观察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努力使学生促进自身养成中长期观察的习惯,进而为中年级继续研究月球打下基础。【教学后记】33,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9.种大蒜【教材分析】《种大蒜》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植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与种植有关,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长期观察的能力。在一年级认识植物的基础上,本节课从种大蒜入手,探究如何土培和水培大蒜,以及学会在生活中水培萝卜等植物。通过探究认识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和水的关系服务于生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出示“秋天到了,我们一起种大蒜吧。”的情境,明确了种大蒜的时间是秋季,活动重点是种大蒜;让学生准备种植大蒜的材料,为课堂探究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是种大蒜,指导学生利用土培和水培的方式培育大蒜,了解蒜种的挑选、土培和水培的注意事项;通过比较蒜苗的生长情况,交流讨论发现更有利于大蒜生长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利用水培的方式培育更多种类植物。本课内容以探究如何种大蒜为主,通过交流更有利于大蒜生长的方法,进而认识更多种类的植物可以利用水培或土培技术进行培育,了解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种大蒜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很多学生见过家长水培植物,对此并不陌生。通过种植、观察、交流讨论等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能如实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树立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土培和水培大蒜的方法。[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种植、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如何种大蒜,如何让大蒜长得更好,认识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指导学生根据大蒜生长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大蒜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如实记录大蒜生长过程,树立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和水的关系服务于生产。【教学重难点】1.土培和水培大蒜的方法。2.持续观察记录大蒜的生长情况。【器材准备】[学生]大蒜、饮料瓶底、花盆、铲子、水培盒等33,[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1出示]出示课题。2.[PPT2出示]出示谜语。学生猜谜语。3.[PPT3、4出示]农民伯伯种植大蒜的过程,学生初步了解大蒜的种植方法。4.[PPT5出示]蒜农种植大蒜的新技术。5.[PPT6出示]教师两盆茁壮的蒜苗:让我们也来种大蒜。6.[PPT7出示]种大蒜用到的材料,认识各种材料和工具后,结合前面学习内容,猜测种大蒜的方法。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我们来种大蒜。1.[PPT8出示]挑选蒜种。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挑选蒜种的标准:挑选个大、饱满的蒜瓣作为蒜种,不要用新收获的大蒜,因为大蒜收获后约有两个多月的生理休眠期,在大蒜生理休眠期,即使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蒜瓣也不会萌芽发根。学生活动。2.[PPT9-11出示]土培大蒜的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土培大蒜:(1)用铲子铲土、松土。(2)大蒜播种方法为插种,即将蒜种插入土中,尖的一头朝上,大蒜播种一般适宜深度为3~4厘米。(3)播后覆土,浇透水。学生根据步骤开展种植。3.[PPT12出示]记录园地。教师指导学生将种大蒜的步骤记录下来。4.[PPT13出示]水培大蒜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将蒜皮剥掉(剥掉蒜皮后要洗手),大蒜尖的一头朝上排列在塑料瓶底,排列时疏松一些,不要太紧。5.[PPT14出示]教师出示水培大蒜注意事项:(1)及时浇水,用普通的自来水就可以,不需要添加营养液;(2)经常换水,避免大蒜散发气味;(3)将水培大蒜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这样大蒜叶子会长得翠绿;(4)水培过程中,及时处理萎缩和烂掉的蒜瓣。6.学生水培大蒜。活动二:怎样更有利于大蒜生长?1.[PPT15出示]有利于大蒜生长的做法。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做更有利于大蒜生长?学生回答。教师呈现用喷壶给大蒜浇水、将大蒜放在阳光下、用尺子测量蒜苗高度的做法。教师提示学生要长期观察、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蒜苗高度,了解蒜苗生长变化。2.[PPT16出示]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让大蒜长得更好的方法,认识植物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和阳光。3.[PPT17出示]记录园地。教师指导学生及时把测量的结果做好记录。三、拓展活动33,1.教师指导学生从土培、水培大蒜的方法、注意事项、更有利于大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PPT18出示]水培萝卜的图片教师以萝卜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水培萝卜。3.[PPT19出示]记录表教师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水培植物的生长情况。【教学后记】10.植物和阳光【教材分析】《植物和阳光》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植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阳光对植物生存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进一步思考怎样充分利用阳光让其生长更加旺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出示苹果、石榴、冬枣的图片,提示学生课前准备材料并留心观察。第二部分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因光照不同造成生长情况不同的图片,由此发现阳光对植物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阳光对植物的生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再通过观察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天竺葵的生长情况,验证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本课通过设计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阳光对植物的重要作用,探究过程中由外到内、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步加深对阳光的认识,体会到阳光对植物生存的重要作用。【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植物因光照不同形成影响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但还不够系统,没能把多种植物类似的现象进行总结,也没发现规律,不知道是光照不同形成了这一现象。同时学生因生活经验的缺乏对类似的一些改进做法不能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苹果、西瓜等会因光照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探究实验知道阳光对植物造成了哪些影响。2.通过动手操作亲历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1.围绕活动,多角度、多方式认识阳光对植物的影响。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服务于生产。【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操作,感受光对植物的重要作用。【器材准备】[学生]苹果、石榴、冬枣33,[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1出示]课题《植物和阳光》。2.[PPT2-3出示]出示图片,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会斜着生长,为什么会一面生长旺盛。3.[PPT4出示]出示玻璃花房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4.[PPT5出示]出示苹果、石榴、冬枣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植物生长和阳光有什么关系?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植物的生长与阳光有关系吗?1.[PPT6出示]太阳照射下植物生长的图片。观察松树枝杈的生长情况和向日葵花盘的朝向。2.[PPT7出示]两名学生观察水果表皮颜色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同一个苹果表面的颜色一样吗?学生观察苹果颜色的分布情况,发现表面颜色是不均匀的,一面颜色是红色的,另一面颜色比较浅,是黄色或绿色的。3.[PPT8出示]石榴、冬枣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石榴和冬枣的颜色。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同一个水果表面颜色不均匀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4.[PPT9出示]总结:同一个水果向阳面和背阴面接受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导致两面的颜色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5.[PPT10出示]出示瓜农翻瓜的图片。6.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学生讨论回答。7.[PPT11出示]小结经常给西瓜翻身是为了使西瓜表面均匀地晒到太阳,以免因受光不匀造成果皮颜色不一致或者果皮表面留下黄斑、白斑导致西瓜品相降低。8.[PPT12出示]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植物。教师提出问题:阳光下和背阴处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叶子颜色、植株高矮等方面观察。学生观察图片,比较阳光下和背阴处小草的生长情况。学生讨论回答。9.教师总结:阳光下的小草生长茂盛,背阴处的小草稀疏,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活动二:选取两株生长情况差不多的植物进行观察。1.[PPT13出示]两盆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同种植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学生讨论如何开展实验。2.[PPT14出示]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1)将两盆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同种植物,一株放在阳光下,一株放在背阴处。(2)及时浇水、观察,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3)记录叶子颜色,植株高度等方面。3.[PPT15出示]植物向光性实验视频。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汇报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这样。33,4.学生实验教师出示活动手册“我观察的植物生长情况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三、总结拓展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植物生存和生长与阳光的关系。2.[PPT16--18出示]拓展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教学后记】11.植物和水【教材分析】《植物和水》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植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三课时。在了解植物生长和阳光关系的基础上,本节课从分析玉米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情况入手,探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探究知道植物需要水维持生存和生长,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服务于生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搜集同一种植物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图片,明确了本课探究的主题,为课堂探究做好知识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观察玉米在干旱和洪涝环境中的生长情况,让学生意识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然后以铜钱草为实验材料,探究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询问家长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搜集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本课内容主要探究植物需要水以维持生存和生长,通过搜集的资料,交流分析植物生长和水的关系,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生存和生长需要水。最后认识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植物生长对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与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部分学生知道干旱和湿润的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长期观察、交流讨论等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能如实记录浇不同量水的铜钱草生长情况,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植物需要水,用来维持生存和生长。2.了解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生长情况。[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生长情况,并作出合理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够持续观察记录,树立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服务于生产。【教学重难点】1.了解不同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3,2.持续观察记录铜钱草的生长情况。【器材准备】[学生]搜集同一种植物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图片、喷水壶[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1出示]出示课题《植物和水》2.[PPT2出示]出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学生观察课前搜集的图片,通过对比发现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生长情况是不同的。3.师生交流讨论。4.教师板书:植物和水。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水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1.[PPT3出示]干旱环境中的玉米。教师提出问题:玉米在干旱环境中生长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干旱环境中,玉米体内水分缺失,上部叶片卷起,并呈暗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逐渐干枯,导致玉米长期处于萎蔫状态而死亡。2.[PPT4出示]洪涝环境中的玉米。教师提出问题:玉米在洪涝环境中生长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洪涝环境中,土壤严重缺氧,养分流失,导致玉米倒伏、枯死。3.[PPT5出示]浇适量水的玉米。教师提出问题:玉米在浇适量水的时候生长的怎样?学生观察,回答。教师讲解:水量多少会影响植物生存和生长,缺少水分时,植物植株大小和重量不会增加,植物此时的状态是“生存”。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在适量水的环境中,植物会长高、长大,此时的状态是“生长”。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玉米所处的环境过于干旱或洪涝都不利于生存和生长。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使玉米生长更旺盛,必须定期定量给玉米浇水。4.[PPT6出示]三种不同环境下吊兰和小麦的对比图。学生观察,发现植物的不同状态。5.[PPT7出示]小结。干旱环境中,玉米体内水分缺失,叶尖端或叶缘逐渐干枯,导致玉米死亡。洪涝环境中,土壤严重缺氧,养分流失,导致玉米倒伏、枯死。适量水的环境中,植物会长高、长大,此时的状态最佳。6.[PPT8出示]记录园地。教师指导学生辨别植物是因缺水死亡或是因水多而死亡的方法:(1)植物缺水死亡,叶片通常会下垂,为了减少水分蒸发,老叶会脱落;新叶正常,其他叶尖干枯,干旱严重时整叶颜色变淡,脱水变干死亡。(2)植物浇水过多死亡,叶片容易出现黑斑等病害,新叶发黄,新枝干也发黄细弱,萎缩不长,可以通过新叶的状态判断。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连一连水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活动二:探究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1.[PPT9出示]植物的向水性视频。学生观看,认识植物的向水性。2.[PPT10出示]两盆铜钱草,1号盆不浇水,2号盆按时浇适量的水。教师指导学生长期观察,对比两盆铜钱草的生长情况。3.[PPT11出示]注意事项。3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选取的植物要受水的影响比较大,现象明显。(2)两株植物要相同,生长情况差不多。(3)一株植物不浇水,一株植物要按时浇适量的水。(4)每天要在同一时间进行观察。4.[PPT12出示]记录园地。探究铜钱草生长与水的关系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要耐心观察,及时将自己观察的现象做好记录。三、拓展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从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操作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PPT13出示]拓展活动及记录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图中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并将结果及时记录下来。3.[PPT14、15出示]部分耐旱植物和喜水植物。学生观看认识。4.[PPT16出示]用三盆植物探究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下探究。5.[PPT17出示]探究记录表。【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12.我们的食物【教材分析】《我们的食物》是青岛版六制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记录一天中自己吃的食物”为切入点,提示了本课需要探究的内容——研究与食物有关的内容。教材由两个活动组成:1.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教科书展示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资源图片,既有动物资源,又有植物资源。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与思考,合作与交流,初步认识生活中的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续深度探究学习动植物资源的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2.了解身边的食物是怎样来的。教科书展示了两幅连续配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变成我们需要的食物的过程是漫长的,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通过人们辛勤的劳作和耐心地等待,经历了长短不一的时间才来到了我们的餐桌上,可谓“粒粒皆辛苦,只只来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做到不浪费粮食、蔬菜、肉类等食物。教科书提出了“了解家乡的特产”的活动指向,这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旨在提示学生通过课后探究,了解家乡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家乡特有的物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学生分析】食物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最紧密相关的。他们每天都要和吃打交道,吃什么,怎么吃,哪些东西味道比较可口,他们都很清楚,也都会有很多想说的内容,但部分学生对食物的来源并不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食物与农业相关,以及我们应该珍惜食物。33,【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食物来源。2.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并做简单的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生活中的食物来源中愿意合作交流。2.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教学重难点】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并做简单的记录,懂得珍惜动植物资源。【器材准备】[学生]记录单[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PPT1-3出示]出示各种各样的食物。2.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PPT4出示]板书课题:我们的食物二、活动过程[PPT5出示]活动准备:说一说一天中自己吃的食物。1.谈话:同学们,昨天一天你在家里都吃了什么食物啊?(学生回忆并汇报)教师适时板书:馒头米饭面条……芹菜白菜萝卜……鸡鸭鱼肉……蘑菇木耳……2.[PPT6-8出示]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食物呢?(学生简单汇报)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呀!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呢?为什么喜欢吃这种食物?(学生回忆并趣味盎然地汇报喜欢吃的食物及理由)师生小结:我们的食物真是丰富多彩。活动一: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1.[PPT9出示]谈话: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他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PPT9-10出示]完成记录单[PPT11出示]师生小结:动物和植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活动二:了解身边的食物是怎样来的。1.提问:[PPT12出示]麦子从种子到成熟要花费多长时间?[PPT13出示]鸡从孵化到长大要经过什么过程?[PPT14出示]小组讨论,汇报。33,师生小结:食物来之不易,要珍惜食物,不浪费。三、拓展活动[PPT15出示]“美食小导游”:了解家乡的土特产。【教学后记】13.我们的衣服【教材分析】《我们的衣服》是青岛版六制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图片的形式提示探究活动所需的准备材料,搜集研究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暗示学生在找到这些材料后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了解自己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对带来的材料进行研究;第二个环节展示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棉布的由来,二是丝绸的由来。目的是分别从植物、动物两方面入手,呈现典型的动植物资源作为代表,让学生认识到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有的来自动物,有的来自植物。让学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意识到每一块布料都来之不易,内中都饱含着动植物资源的贡献及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要珍惜穿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衣服。教科书提出了“将不能穿的衣服做成你喜欢的物品”的活动指向,这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节约意识。另外,利用家中破旧衣物和父母一同动手制作手工制品,是作为家长陪伴孩子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能大大提高亲子互动频度,增强亲子情感,融洽亲子关系,也即所谓的“动脑也动心,动手也动情”,实现亲子共成长。【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能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学习主动性及注意力较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知识经验中,储存的与衣服有关的信息,大多数局限于衣服的款式、颜色等,少数学生知道衣服的面料是不一样的,几乎没有学生能将衣服与动植物资源联系起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做衣服的材料来源。2.初步认识制成衣物的材料。[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做衣服的天然材料的来源进行简单的猜想假设。2.指导学生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制作衣服的材料,并做简单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生活中的衣物材料来源中愿意合作交流。2.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制作衣服的材料,并做简单的分析。33,【器材准备】[学生]衣服标签、记录单[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PPT1出示]谜语“此物身上一件宝,冬天多来夏天少,冬天可以抵风雪,夏天可以扮美装。”谁能猜一猜这是什么?(衣服)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大家每天穿的衣服也是各式各样的,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的衣服。板书课题:我们的衣服二、探究过程活动一: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来自哪里?1.[PPT4出示]标签展示会谈话: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衣服的标签,各小组统计一下,衣服标签上有哪些服装材料。标签来源服装材料裤子聚酯纤维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服装材料有:棉、麻、聚酯纤维、涤纶、腈纶、羽绒、桑蚕丝、皮革……2.寻根问底——衣服材料来源提问:衣服材料有很多,你知道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PPT5出示]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了解,把下表填写完整。衣服材料材料来源棉棉花皮革蚕丝羽绒……小组展示汇报[PPT6-8出示]师生小结:我们的衣服有的来自蚕丝、皮革等动物资源,有的来自棉花、麻等植物资源,这些资源都来自大自然。活动二: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制成衣服的?1.[PPT9-13出示]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中的图片,你知道我们的衣服是如何制成的吗?小组观察、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PPT14出示]师生小结:人类衣服的材料来自于动植物,但衣服的材料制作过程却很繁琐。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大家要学会珍惜,学会爱护。三、拓展活动[PPT15出示]同学们的家里一般都有一些旧衣服,这些旧衣服可以做什么呢?大家课后可以做一些调查了解,尝试把旧衣服改造作新的用途。【教学后记】14.身边的动植物资源33,【教材分析】《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是青岛版六制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单元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继续探究有关动植物资源的内容。教材由两个活动组成:1.动物和植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副是植物及其产品;一副是动物及其产品。两位同学的对话分别指向于动物和植物的用途。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动植物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哪些用途,从而认识到动植物之于人的重要意义,生发对大自然恩馈的感激之情。2.观察学习用品,说一说制作它们用到了哪些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教科书中的两名同学分别对日常的学习用品进行甄别判断,叙说各种学习用品分别来自于动物还是植物。目的是通过言说动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人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应关心珍爱动物和保护环境。同时,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动植物资源用途的广泛。【学生分析】动植物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二年级学生对身边的资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课标中也明确指出1-2年级需要达到“说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初步树立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科学探究目标]指导学生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动植物,并做简单分析记录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生活中的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中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教学重难点】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器材准备】[学生]铅笔、橡皮、本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记录单[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植物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而我们的衣服材料有的来自动物资源,有的来自植物资源。可见,动植物与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我们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二、认识动植物资源的用途1.[PPT3-4出示]教师提问:同学们,动植物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动植物资源,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呢?师生交流。[PPT5出示]总结:像粮食、树木、蔬菜、水果等都是植物资源;像马、样、鸭、鱼等都是动物资源。动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2.[PPT6-7出示]教师课件展示桑树。比如这棵桑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补充,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部分用途最好能让学生说出或大致介绍变化制作过程,以此加深理解,为接下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打下基础。)33,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而后按照观察的顺序进行交流。3.通过刚刚的交流讨论,我们知道了植物资源之一的桑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用。除了课本上展示的能给我们提供的资源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展开想象,汇报结果。例如:枝条可以编筐等。[PPT8出示]一棵桑树就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提供资源,那么一只山羊又能给我们提供什么资源哪?进一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思考、汇报。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下边你能自己说一说动物资源之一的羊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呢?[PPT9出示]学生展开想象,汇报结果。例如:羊可以提供鲜美的肉食品。4.[PPT10出示]教师适时总结:动植物资源用途广泛,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从各类动植物资源到我们生活中的物品,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过程,耗费很多人力物力,他们都是宝贵的资源,所以我们要珍惜节约动植物资源。三、了解学习用品与动植物资源的关系[PPT11出示]教师:课前我让大家准备了毛笔、铅笔、本子、书包、布笔袋等学习用品。下边大家仔细看一看,制作这些学习用品用到了哪些动物资源、哪些植物资源,完成观察报告。[PPT11出示]学生分组观察,完成观察报告。文具种类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毛笔铅笔文具盒本子书包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总结:仅仅是几件学习用品就用到了这么多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更能看出动植物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珍惜节约动植物资源。四、拓展活动[PPT13出示]教师提出要求:课下找一找家中的动植物资源,并了解其来源或制作的故事,下节课进行汇报交流。【教学后记】第五单元常用工具15.组装小书架【教材分析】《组装小书架》是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用工具》的第一课时,该课以问题与需求为引领,激起学生组装小书架的动机,引发学生学习与使用工具的欲望,让学生对常用螺丝刀与螺丝钉进行观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螺丝刀与螺丝钉的使用方法,学会用螺丝刀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教材分为三个环节:问题与需求、探究与实践、评价与创新。33,教科书通过“问题与需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通过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发学生用小书架来整理书籍的需求,激发学生组装小书架的欲望及兴趣。同时,让学生针对组装小书架时“用什么工具组装”进行探讨,将学生引向本课探究的主题,即对工具的学习与使用,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作铺垫。“探究与实践”环节由两个活动组成,即观察螺丝钉与螺丝刀和使用螺丝刀。通过观察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明确螺丝刀与螺丝钉有其特有的构造,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工具的巧妙,感悟到人类设计工具时的智慧。通过实践与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螺丝刀的使用方法,从实践操作中掌握螺丝刀的使用技巧,并引导学生在学会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的基础上,体验使用工具更省力,进一步体会到人们创造工具、使用工具的智慧。“评价与创新”则是设置完成组装书架的任务,一是组装的过程中进行创意想象,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对螺丝刀这一工具的使用训练,对螺丝刀及螺丝钉的功能更加熟悉,进一步掌握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方法与技巧,三是通过评价活动,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学习他人的创意,开阔自己的思维,更热衷于对技术与工程的学习与探究。【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具备了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描述或者使用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工具,但是没有对工具做过细致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十”字及“一”字螺丝刀及相应的螺丝钉。2.了解螺丝刀的功能。[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螺丝刀与螺丝钉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2.指导学生使用螺丝刀、螺丝钉将散装的书架组装成实用书架。[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针对所观察的螺丝刀及螺丝钉描述其特征。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使用工具时的想法。3.能从体验活动中感知使用工具更省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工具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学重难点】1.认识“十”字及“一”字螺丝刀及相应的螺丝钉,了解其功能。2.指导学生使用螺丝刀、螺丝钉将散装的书架组装成实用书架。【器材准备】分组实验:“一”字螺丝刀、“十”字型螺丝刀、“一”字螺丝钉、“十”字型螺丝钉、木块若干、小书架组装材料等。[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问题与需求教师在讲台前杂乱地堆放一些书,请一位同学上来,帮着找出《科学》教科书。(因为书本多,找出来较费时间)[PPT3出示]提出问题:要想让书籍一目了然,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提出放在书架中的想法。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散装书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组装书架的欲望。教师提出问题:要想把这些散乱的木板组装成一个小书架,需要用什么工具呢?引导学生观察木板中的孔以及配套带来的螺丝钉,学生提出会用到螺丝刀。33,二、探究与实践(一)观察螺丝钉与螺丝刀[PPT4出示]1.观察不同的螺丝钉,你有什么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配置中的螺丝钉,学生汇报发现。[PPT5出示]2.思考:螺丝钉和螺丝刀之间有什么关系?观察螺丝刀,发现螺丝钉与螺丝刀之间的关系。[PPT6出示]3.体验活动: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教师发放钉子,学生根据钉子选择用螺丝刀。4.学生汇报:发现“一”字与“十”字型的螺丝钉与螺丝刀相吻合,使用时两两吻合才会更方便。[PPT7出示]得出结论:“一”字与“十”字型螺丝刀是常用的两种螺丝刀。5.教师课件展示螺丝刀的发明。[PPT8出示]资料:公元3世纪,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就发明了螺纹,但是直到15世纪才出现了第一个螺钉,还不知道谁是它的发明者。1550年有了木螺钉,直到1774年才发明了螺丝刀。十字螺丝和十字螺丝刀是由亨利飞利浦(HenryPhillips)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明的。首先使用在汽车的装配线上。所以十字螺丝和十字螺丝刀也被称为飞利浦螺丝和飞利浦螺丝刀。与传统的一字槽钉头螺钉不同,十字槽头螺钉的十字槽钉头螺钉头的边缘。这种设计使螺丝刀自动居中,不易滑脱,因此深受欢迎。6.螺丝刀的使用方法。提问:那么螺丝刀应该怎样使用呢?请看大屏幕。[PPT9出示]课件出示:1.选用的螺丝刀刀口应与螺丝钉上的槽口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螺丝刀刀口端太薄易折断,太厚则不能完全嵌入槽内,易使刀口或螺丝槽口损坏。2.握持螺丝刀柄,手心抵住柄端,让螺丝刀刀口与螺丝钉槽口处于垂直吻合状态。3.当开始拧松或最后拧紧时,应用力将螺丝刀压紧后再用手腕力扭转螺丝刀;当螺丝松动后,即可使手心轻压螺丝刀柄,用拇指、中指和食指快速转动螺丝刀。4.尽量不用螺丝刀当撬棒或凿子使用。5.螺丝钉出现“滑丝”时,可在螺丝刀头上垫层双面胶、无纺布等,加大摩擦力;也可用少量502胶水注入螺丝孔,然后将螺丝拧进去即可。(二)练习使用螺丝刀与螺丝钉。开展两项比赛活动:[PPT10出示]1.比比怎样做省力。分别找一位男生、一位女生。男生用手拧螺丝钉,女生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比比一分钟内哪位同学拧进的多。[PPT11出示]2.比比哪个组拧进的螺丝钉又快又好。教师给每个组分发相同的、各种各样的螺丝钉及两种常用型号的螺丝刀,在规定时间内,比比哪组同学最先将螺丝钉拧进木板中。比赛结束,由学生谈体会,交流使用经验。三、评价与创新(一)组装小书架[PPT12-14出示]1.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材料,进行组装。教师提出安全及其他注意事项,提出组装好的成品要求。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创意设想,全班交流创意。3.各组最后确定组装设想,画出简图。4.各组根据组装图进行组装。5.学生组装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对成果进行评价[PPT15出示]1.组装完毕,展示作品。2.自由谈收获。3.提出课后使用工具组装或修理物品的设想。33,【教学后记】16.修理玩具【教材分析】《修理玩具》是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用工具》的第2课时,本课借助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发需求,激起学生修理玩具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与使用更多常见工具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多种常见工具,拓展对工具的了解,了解身边常见工具的功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教材分为三个环节:问题与需求、探究与实践、评价与创新。本课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玩具入手,借助一般学生家中都有坏了的玩具这一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需求,激起学生自己动手修理玩具的欲望。同时,用疑问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修理玩具时,既应该选用合适的工具,也要学会使用工具,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工具,学习工具使用方法的动力,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作铺垫。“探究与实践”环节包括三个活动,分别为:活动一:“工具箱里有哪些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及列举实例的方法,互相介绍、列举、认识多种常用工具,并知道部分常用工具的名称。活动二:“试一试,了解它们的功能。”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几种常用工具,了解其主要功能,明确其主要用途,并通过体验基本掌握其使用方法。活动三:“使用下列钉子或螺丝,各选用什么工具合适呢?”则是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工具进一步加深对工具功能、用途的了解,为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工具奠定基础。“评价与创新”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修理玩具练习工具的使用;二是完成修理玩具的任务;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在其过程中感知到自己可以完成一些事情,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具备了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经过前一课的学习会使用螺丝刀等工具,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另外,修理玩具是他们乐于参与的探究活动,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身边的常用工具,了解其功能。[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常用工具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通过观察了解常用工具的特征;3.指导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能使用工具对玩具进行简单维修。[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使用工具时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知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工具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学重难点】1.认识身边的常用工具,了解其功能。33,2.指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常用工具的外部形态特征;指导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能使用工具对玩具进行简单维修。【器材准备】分组实验:工具箱、玩具小车等。[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平常在家里喜欢玩些什么?学生交流。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种玩具,有小汽车、小飞机、玩具枪等。谁想上台玩一玩?生:(上台试玩)师:咦,好像玩的有点困难,发生什么事了?生:这些玩具都是坏的。[PPT3出示]师:今天老师收集的是一些坏掉的玩具,你们想不想学习自己修理?生:想。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修理玩具”。(板书课题)二、活动探究(一)观察工具,猜想用途。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的工具箱里可能有什么工具?生:螺丝刀、钳子……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请看——[PPT4-5出示](教师出示工具箱图片并一一展示实物。)师: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工具?生1:我在工地见到工人用过。生2:我在家时,见到我爷爷用过。…………师:我们在上节课认识到螺丝刀的功能是把螺纹钉拧紧和松开。[PPT5出示]同学们回忆一下大人们使用工具的场景,猜想一下扳手、锤子、钳子它的用途分别是什么?生1:我觉得锤子的用途是钉钉子,在挂东西的时候,可以用锤子把车子砸进墙。遇到硬的东西时也可以用锤子砸开。生2:我觉得钳子的用途是剪树枝或硬的东西。生3:我觉得扳手主要是拧东西,螺丝松了可以用扳手把它拧紧。…………[PPT6出示]师:使用下列螺丝或钉子,哪些工具更合适呢?学生讨论与交流。(二)动手实践,了解功能。师:真是善于动脑的孩子!但是科学研究光靠猜测是不行的,我们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老师现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件工具、一段铁丝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钉有不同的钉子。请仔细观察自己的工具并通过砸一砸、拧一拧等来研究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师: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和安全。[PPT7出示]课件出示:操作过程与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使用扳手紧固螺丝时,应注意用力。当心扳手滑脱螺丝伤到手,尤其使用活口扳手更应小心。2.使用螺丝刀紧固或拆卸带电的用具时,必须确认断电后才能紧固或拆卸。3.使用壁纸刀割东西时,刀刃应该向身体以外方向,防止失手时伤到自己。4.使用手锤时,应该先检查锤头与锤把固定是否牢靠,防止使用时,锤头坠落伤人。学生分组活动。1.锤子的功能。33,师:好,同学们。现在到了汇报环节,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小组1:我使用的是羊角锤,我发现它的下方是平的,可以把圆铁钉砸进木板。师:我们在使用锤子砸钉子时有没有什么技巧,或者怎样才能把钉子成功的砸进木板?小组2:在砸时要慢慢的砸,锤子要放平,手要远离钉子。师:总结的非常到位。我们在用锤子砸圆铁钉时要注意锤头要平击钉帽,才能使钉子垂直进入木料。师:那羊角锤的“羊角”有什么用呢?谁刚才有研究过?小组3:可以用来起钉子。…………师:锤子是敲打物体使其移动或变形的工具。最常用来敲钉子,矫正或是将物件敲开。锤子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PPT8-9出示]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锤子2.扳手的功能。师:一把锤子有这么多的用途!对于扳手你又有什么发现?小组1:我发现扳手有两种,一种构造比较简单,开口的宽度不可调节。一种开口的宽度可以调节。小组2:我发现用扳手可以用来拧六边形的螺丝。小组3:我发现用扳手拧的螺钉都有螺纹。…………师:同学们,在我们周围哪里还有这种六边形的螺钉?生:我们的桌椅上就有。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当我们想要调节桌椅的高度时就可以用到扳手。[PPT10-11出示]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扳手3.钳子的功能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发放的材料中有一段铁丝,现在老师想把这根铁丝截成两段,可是铁丝非常坚韧,怎么掰也掰不断。谁能帮助老师?(生举手回答。)师:你有什么办法?生:我可以用钳子把铁丝截成两段。师:请你试一试,同学们仔细观察。师:铁丝成功的被截成了两段,同学们你看到是怎样使用了吗?用钳子的什么位置截断的?生1:和使用剪子的方法一样。生2:钳子的中间有一个非常锋利的地方,是用这个地方把铁丝截断的。师:钳子除了可以截断铁丝,还可以截什么?生:电线……师:钳子是一种用于夹持、固定加工工件或者扭转、弯曲、剪断金属丝线的手工工具。钳子的种类很多,它的用途又很广,是各种工业中装配、修理和安装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夹捏和剪切工件用的手用工具。请看大屏幕,钳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钢丝钳、尖嘴钳、剥线钳、管子钳等。[PPT12-13出示]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钳子4.其他工具师:除了刚才我们介绍的这些工具,你还认识哪些工具呢?学生交流。[PPT14-15出示]课件出示:其他工具,如壁纸刀、卷尺等。(三)拆卸机器,巩固应用。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工具的功能。老师这里有一件废旧的机器,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螺丝钉,谁能利用刚才我们认识的工具把钉子拆卸下来!(请两位同学尝试)33,(生上台操作。)师:这两位同学工具选择的非常准确,使用方法也非常标准。感谢这两位同学!三、评价与创新[PPT16出示]1.修理玩具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你现在能自己独立的修理玩具了吗?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每个小组领回一件旧玩具,运用合作的力量使它们复活吧!(小组修理玩具)2.认识修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师:这些工具不仅可以修理玩具,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人们很早就开始用工具为生活服务了,一起看大屏幕。[PPT17出示]资料: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近期在非洲取得一个惊人的发觉,他们找到了340万年前的原始人用锐利的石片切割动物骨头的印迹。这些原始的石片工具据说是被原始人用来将动物的肉与骨头瓜分开来,以及砸碎骨头取食里边的骨髓。这说明原始人就已经意识到使用工具方便、省力。四、拓展活动[PPT18出示]师:我们通过这节课认识了生活中很多常用工具的功能,并学会了简单的修理玩具。请同学们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这几种工具试着修理一下其他的物品。【教学后记】3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09 19:51:35 页数:34
价格:¥3 大小:157.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