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预测卷04(含答案解析)-【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含答案解析)预测卷041.(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中老铁路是中国与老挝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老友谊的标志性项目,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沿线原始森林广布,野生动物时有出没,地质结构复杂,修建难度极大,桥梁和隧道比例高达87.3%。“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磨憨是云南最南端的乡镇,磨丁是老挝北部小城)是中老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地处昆曼国际公路以及老挝南北公路的关键节点,以边境贸易和物流仓储业为主。中老铁路改变了老挝缺乏高效运输方式、运输成本高的局面,促进了该经济合作区发展壮大,使中老两国合作更加全面紧密。下图示意中老铁路分布及沿线概况。(1)分析中老铁路桥隧比例高的原因。(8分)(2)简述“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的优势条件。(8分)(3)分析中老铁路的开通对“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促进作用。(6分)【答案】(1)沿线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建桥梁、隧道有利于减少道路长度。板块运动活跃,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基础不稳,且沿线河谷雨季水位较高,建桥梁、隧道有利于运行安全。沿线多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建桥梁、隧道有利于减少地表环境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减少占用耕地,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等。(8分)(2)位于中国和老挝交界区域,交通节点处,地理位置优越。为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享有优惠的国家政策。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等。(8分)(3)提高了运量和运速,降低了运输成本,改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延长了运输距离,提高了该经济合作区的服务范围。提高了该经济合作区的物资周转量和周转率,有利于提高了该经济合作区的产业规模及经济效益等。(6分)【分析】本题以中老铁路分布区示意图为材料,涉及交通线路修建自然因素与措施与交通线路修建区位条件,交通线路对区域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图示区域是我国横断山脉的延伸,由材料“沿线原始森林广布,野生动物时有出没,地质结构复杂,修建难度极大,桥梁和隧道比例高达87.3%"可知,该地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建桥梁、隧道有利于减少道路长度。夏季可能遭遇暴雨,河谷雨季水位较高加上地质条件复杂,板块运动活跃,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基础不稳,建桥梁、隧道有利于运行安全。主要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野生动物多,修建桥隧可避开各类自然保护区、动物通道,利于生态保护,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减少占用耕地,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并且与多个国家接壤,位于中国和老挝交界区域,发展的潜力巨大,市场广阔,并且图中有铁路分布,交通便利,位于中国和老挝交界区域是交通节点处,地理位置优越。该区域是中老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享有优惠的国家政策。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租水平低,且劳动力充足而且成本低。(3)中老铁路的建成对沿线地区发展的作用可从完善运输网、促进区域合作等方面分析。中老铁路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项目,完善了运输网络,缩短了货运距离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量和运速,降低了运输成本,改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中老两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提高了该经济合作区的物资周转量和周转率,有利于提高了该经济合作区的产业规模及经济效益。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该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可进一步拓展中老两国的贸易范围,促进两国的贸易往来。2.(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河南东部、安徽和江苏北部的黄淮平原,人口稠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兼顾供水和航运的大型调水工程。下图引江济淮工程示意图。材料二:黄淮平原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总量不足500m3/年,仅有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的1/4,在该地的水资源组成中,地表水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6%,地下水资源约占84%。图为黄淮平原气候图。 (1)简析黄淮平原地表水占比较小的主要原因。(6分)(2)说明引江济淮工程的基本思路。(6分)(3)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主要困难。(6分)(4)分别指出引江济淮工程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答案】(1)黄淮平原降水总量小,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变率大;黄淮平原土质疏松,下渗较快;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对地表径流截留较多。(6分)(2)黄淮平原缺水量大,引江济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满足生活需要;可以发挥水运优势,降低运输成本。(6分)(3)地势北高南低,无法自流,需要建设水坝,增加工程量;经过地区人口稠密,工程建设迁移居民、占用土地量大;工程标准高,距离远,工程量大,投资多。(6分)(4)对输出地(长江):造成长江水资源减少,水位下降,影响长江航运;导致海水倒灌,水质变差;对输入地:下渗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盐碱化严重,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6分)【分析】本题以引江济淮工程示意图和黄淮平原气候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黄淮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冲积平原,土质疏松,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容易下渗,下渗比例高;黄淮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地表水是最易获得的水资源,当地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对地表水截留较多,因此地表水占比较低。(2)引江济淮工程的基本思路可以从黄淮地区水资源短缺及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两个角度考虑。从材料可以看出,黄淮平原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总量较少;据材料“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兼顾供水和航运的大型调水工程”可知,引江济淮工程一方面可以为黄淮平原提供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增加绿化用水,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水运条件,降低运输成本。(3)黄淮平原人口稠密,而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迁移居民;从图示信息看出,引江济淮工程需要穿过江淮分水岭,在分水岭以南部分是北高南低,水难以自流;而过淮河之后,地势也是西北高东南低,水也是难以自流,这都需要建设水闸及提水设施,才能实现调水;该工程不仅仅是调水,还要考虑航运,因此建设标准更高,工程量更大,投资多。 (4)引江济淮工程对地理环境环境影响,要从调出地和调入地两个区域考虑。对输出地(长江)而言:引江济淮工程可能造成长江水资源减少,水位下降,河床变浅,影响长江航运;入海径流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水质变差等;对输入地:引江济淮工程可能造成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水位升高,加剧土地盐碱化问题,工程建设破坏地表环境,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等。3.[地理一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距离麦地那西北方向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是沙特阿拉伯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标之一——欧拉阿拉克。作为新兴的旅游景点,它正在为沙特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做准备。这座古老的村庄是麦地那地区沙漠山谷中的绿洲,坐落在历史悠久的Incense路上,这条路催生出了印度和中东之间的贸易。在欧拉阿拉克民俗村,可以看到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泥砖和石屋,在欧拉阿拉克博物馆可了解更多该地区的历史。位于欧拉阿拉克附近的象山(也称象岩)为一壮观的古代地质构造。下左图为欧拉阿拉克民俗村,下右图为象山景观。分析欧拉阿拉克能够助力沙特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答案】距离麦地那等著名城市较近,客源市场广阔;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古代贸易沉淀的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附近独特的象山,向人们展示的是壮观的古代地质构造,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从欧拉阿拉克向四周望去,茫茫沙漠给游客以开阔、苍茫的美学体验,欧拉阿拉克景观多样、地域组合较好的旅游条件,使其成为助力沙特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新兴旅游景区。【分析】本题以欧拉阿拉克民俗村和象山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一道小题,涉及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详解】分析欧拉阿拉克能够助力沙特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即评价欧拉阿拉克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考虑。距离麦地那西北方向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距离麦地那等著名城市较近,客源市场广阔。在欧拉阿拉克民俗村,可以看到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泥砖和石屋,在欧拉阿拉克博物馆可了解更多该地区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欧拉阿拉克附近的象山(也称象岩)为一壮观的古代地质构造,向人们展示的是壮观的古代地质构造,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从欧拉阿拉克向四周望去,茫茫沙漠给游客以开阔、苍茫的美学体验,与其沙漠共同构成景观群,游览价值较大。欧拉阿拉克景观多样、地域组合较好的旅游条件,使其成为助力沙特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新兴旅游景区。 4.[地理一一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0分)卫星观测表明,地球上的植被覆盖率正在缓慢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全球变绿”。研究表明,对流层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是“全球变绿”的重要原因,中国和印度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全球变绿”的贡献最大。科学家对“全球变绿”表示担忧,尤其是“全球变绿”对干旱区的威胁较为显著。简述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绿”的方式,并分析“全球变绿”对干旱区生态的威胁。【答案】方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荒地开垦为耕地和林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威胁:植被生长吸收地下水,加剧干旱程度;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原有的荒漠植被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绿”的方式,以及“全球变绿”对干旱区生态的威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全球变绿主要是因为光合作用增强,这与植树造林、开垦荒地有关,也与绿色植物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有关。从光合作用增强角度分析,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从植树造林角度分析,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荒地开垦为耕地和林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这些措施都导致“全球变绿”。“全球变绿”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等。从水资源短缺角度分析,干旱地区水源短缺,植被生长吸收地下水,加剧干旱程度,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打破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原有的荒漠植被减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02:09:01 页数:6
价格:¥3 大小:1.93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