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预测卷01(含答案解析)-【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含答案解析)预测卷011.(22分)家在吉林省白城市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和父母进行了一次省内自驾游。旅游过程中,他被沿途美丽自然风光和特色美食所吸引,也为自己家乡的变化而自豪。为了更好地向别人介绍吉林风光和特产,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图)。大家结合小明的资料,一起感受别样的吉林。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黑土区中心地带,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未利用盐碱地面积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就探索和实践“以稻治碱”的土壤治理模式。现在白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1)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说明白城市“以稻治碱”成功的意义。(6分)向海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春秋季节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水鸟在此集结停歇,夏季还有大量的水鸟留在湿地繁殖。为保障湿地生态环境,从2004年起,经水利部门协调,上游水库对向海湿地多次实施应急补水,达到了“引来活水润绿洲,万物复苏生机旺”的效果。现在这里栖息的候鸟数量日益增加。(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向海湿地候鸟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3)分析向海湿地有大量泥炭形成的自然条件。(10分)【答案】(1)该模式投入了大量科技、人才,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盐碱地的治理可以改善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6分)(2)补充湿地水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以扩大湿地面积,鸟类的栖息地增加;鸟类的食物增加,生态环境改善,使鸟类数量增加。(6分)(3)针叶林和草原等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10分) 【分析】本大题以白城市“以稻治碱”、向海湿地和明太鱼加工基地为材料设置试题,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详解】(1)材料中“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就探索和实践“以稻治碱”的土壤治理模式”可以说明该模式投入了大量科技、人才,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盐碱地的治理可以改善耕地质量,并增加耕地面积,从而提高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材料中“经水利部门协调,上游水库对向海湿地多次实施应急补水”可知补充湿地水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以扩大湿地面积,鸟类的栖息地增加;湿地物种变得丰富,可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利于鸟类生存繁衍。(3)向海湿地泥炭形成的有利条件是草原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原料丰富;当地纬度高,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当地有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表积水多;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三江平原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2.(2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伊犁河发源于我国天山山脉,流经物产富饶的伊犁河谷后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终注入巴尔喀什湖。某校师生赴新疆伊犁地区开展“伊犁河谷自然环境考察”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下图为伊犁河谷示意图。(1)伊犁河谷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黄土分布区之一,考察组观察到伊犁河谷黄土呈带状分布于河流阶地、低山丘陵区,且自西向东黄土颗粒逐渐变细。根据材料说明伊犁河谷黄土层成因及过程。(8分)研学任务二:调查伊犁河谷湿地资源(2)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腹地著名的“瀚海湿岛”,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伊犁河干支流两岸河滩及周边沼泽地区,总面积达15.51万公顷。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伊犁河谷湿地形成的原因。(8分)研学任务三:调查伊犁河谷植物多样性(3)“药材好,药才好”。调查发现伊犁河谷野生药材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至少有1000多种药用植物,且部分中药材为稀有品种。分析伊犁河谷野生药材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8分)【答案】(1)风力沉积。盛行西风携带来自中亚沙漠的沙尘(伊犁河中下游的沙尘),遇山地阻挡,在爬坡上升过程中动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而沉积。(8分) (2)该地区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谷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较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8分)(3)北部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气温较高;向西开口的喇叭状地形,利于湿润的盛行西风进入;受地形抬升形成丰沛降水,水热条件较好;两侧山地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利于多种植物生长。(8分)【分析】本大题以“伊犁河谷自然环境考察”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3道试题,涉及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湿地的成因、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详解】(1)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该地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根据沙源位置和当地盛行风向可知,黄土层分布在沙源地的下风向,可判断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理由可以从风向、黄土颗粒大小等方面来分析。读图,从风向来看,该地大致位于42°N至45°N附近,地处西风带,盛行偏西风,沙尘主要产生于该地上风地带的中亚沙漠的东部;从黄土颗粒大小来看,黄土颗粒自西向东逐渐变细,以上各种情况说明该地的黄土层不是流水沉积而成的,而是盛行西风携带来自中亚沙漠的沙尘、伊犁河中下游的沙尘,自西向东搬运,遇到山地阻挡(读图可知,伊犁河谷为向西开口的喇叭状地形),在爬坡上升过程中动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在河流阶地、低山丘陵区沉积形成的。(2)结合材料可知,伊犁河干支流两岸河滩及周边沼泽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补给;周围山脉海拔高,积雪冰川多,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读图,伊犁河谷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地表水下渗困难等,所以伊犁河谷容易形成湿地。(3)读图,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北部山麓地带,北部博罗科努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伊犁河谷为向西开口的喇叭状地形,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两侧山脉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利于多种植物生长,植物种类多,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3.[地理一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西安白鹿原上,主打关中民俗文化的多家人造景区扎堆开张营业,景区内仿建、改建的许多“古镇、民俗村”建筑,偶见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等“老物件”。各家景区景观和旅游项目雷同,客源竞争激烈,游客主要来自西安,外省游客稀少。由于招商困难,景区放低招商门槛,各类小吃汇聚,游客体验项目逐渐变成以餐饮吃喝为主。开业时客流如织,但不久就急剧减少,一些景区不得不关门甚至被拆除。说明西安白鹿原民俗旅游发展案例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 【答案】明确文化主题,回归传统文化,避免文化空洞化;景区建设与当地民俗和环境结合,再现生活场景,增强游客体验;旅游产品精品化、特色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文创开发,赋予传统文化新鲜活力;加强品牌建设,多渠道加大营销力度,扩大旅游市场。【分析】本大题以西安白鹿原的关中民俗文化旅游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应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本题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从西安白鹿原民俗旅游的优势分析乡村旅游可借鉴的措施,或从西安白鹿原民俗旅游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由材料“主打关中民俗文化”可知,乡村旅游要明确文化主题,回归传统文化;由材料“景区内仿建、改建的许多‘古镇、民俗村’建筑,偶见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等‘老物件’”可知,乡村旅游的景区建设要与当地民俗和环境相结合,再现生活场景,增强游客体验;结合材料“游客体验项目逐渐变成以餐饮吃喝为主”可知,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加强文创开发,赋予传统文化新鲜活力,要避免文化空洞化;由材料“多家人造景区扎堆开张营业”、“各家景区景观和旅游项目雷同,客源竞争激烈”可知,乡村旅游开发时应注重旅游产品的精品化、特色化,避免同质化竞争;由材料“游客主要来自西安,外省游客稀少”、“招商困难”和“开业时客流如织,但不久就急剧减少,一些景区不得不关门甚至被拆除”可知,乡村旅游应加强品牌建设,多渠道加大营销力度,扩大旅游市场。4.[地理一一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世界知名生态活动家冈特·鲍利先生与北京某中学同学们分享了题为《无眼≠无助》故事。蚯蚓没有鼻子和肺,看起来很无助,但它们有能力断后重生,改善土壤,可持续产生相当于一头牛体重的总生物量。每对兔子一年可以生144只小兔子,相当于提供300公斤的肉。但是,养牛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果用养兔子和蚯蚓替代养牛业的商业模式,将形成这样的食物链:兔子的粪便喂养蚯蚓,蚯蚓喂鱼,用含有丰富天然肥料的鱼塘水灌溉农田。这是一个基于自然的最佳解决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消除饥饿和环境问题方式。请列举一个基于自然的模式,简单阐述原理。【答案】列举:稻田-鸭-鱼模式。原理:稻-鸭-鱼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复合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天然的立体农业模式,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分析】本题以冈特·鲍利先生与北京某中学同学们分享了题为《无眼≠无助》故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养殖业环境污染、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稻-鸭-鱼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复合生态农业模式。通过鸭子捕食害虫幼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鱼鸭在田间活动可改善土壤透气性、释放土壤有害物质,提高生态环境;鱼鸭在田间排泄的粪便可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水稻增产。该模式是天然的立体农业模式,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01:51:02 页数:5
价格:¥3 大小:1.08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