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宜宾市四中2023年春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材料二: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由乡土中国迈向了城乡中国。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由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造成的。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他们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之中,但却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的地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返回家乡。阻碍农民工在东部城市地带扎根的首要因素仍然是住有所居问题,此外还有高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成本。除上述经济性因素外,农民工之所以更倾向于回归故土扎根,还与社会文化性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或家乡情结,这是乡土中国最深沉的社会底蕴之一。不仅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长期束缚于乡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对乡土具有特别的感情和依恋。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根,家乡实际上是家的外推和扩大,因此乡土情结对中国人社会行动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家乡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一旦其远离家乡在外彻底扎根,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一重要的社会网络。他们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扎根,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完整,并可进一步扩展和外推,进而嵌入家乡的城乡社会之中,浸润和汲取这一社会的养分,避免成为城市化洪流中的原子化个体,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因此,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很大程度上会通过返回家乡实现,他们会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分层级扎根下来,县域范围内的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工返回家乡后的主要空间载体。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农民工的“分层沉淀”过程,即农民工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主动选择在家乡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小集镇和村庄等不同层级空间中重新扎根落地的过程。农民工“分层沉淀”的过程,也是回归乡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返乡农民工作为主体力量,将对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空间体系和社会形态完成重塑。因此,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是农民工回归乡土并重构乡土的过程。但是,由于县域非农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半工半耕”家庭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这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摘编自焦长权《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民以“土”为谋生的命根,难以自由迁移无碍,因此终老是乡、世代定居是乡土社会的常态。B.由于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远远超越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C.农民工们挣脱了土地的束缚,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却都处于“半城市化”状态。D.在城镇化的下半程,回归乡土的农民工将以县域为主要空间载体,重新分层扎根,重构社会形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认为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而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乡土。B.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长期蓄积于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自发背井离乡,涌入外地另谋出路。C.农民工在家乡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强的完整性,难以应付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D.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在东部沿海城市地带彻底扎根,说明他们“是黏着在土地上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当前中西部地区县域社会能够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仍严重不足。B.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C.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D.大量有情怀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返乡创业谋发展。4.材料一写到:“‘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材料二却认为:“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请从不同时代背景下“乡”的特点以及人的差异加以分析。5.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蜕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A3.D4.①材料一着眼于传统社会中封闭不流动的“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农民以土地谋生,安土重迁,彼此熟悉,这些都无法应付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②材料二着眼于城镇化进程中不断蜕变的“城乡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再主要依赖农业为生,但由于经济性、社会文化性因素,更倾向于归回故土扎根。5.①革除乡村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所产生流弊;留住乡愁,保存乡村“熟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让漂泊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有乡可回。②引导农民工返乡之后“分层沉淀”,重塑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空间体系和社会形态;并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推进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却都处于‘半城市化’状态”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但却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可知大部分“‘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的状态为“‘半城市化’状态”;而“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说明并非所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都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也有部分农民工已在城市扎根,而且大规模的农民工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并非完全不受土地束缚。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加以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 B.“都谈到了……自发背井离乡,涌入外地另谋出路”说法有误。材料一中大部分流落在外的农民,并非“自发背井离乡”;材料二中“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一定是“过剩劳动力”。C.“难以应付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过度推断。材料二虽说“农民工在家乡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一旦其远离家乡在外彻底扎根,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一重要的社会网络”,但根据材料一“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可知,是因为农民工更倾向于回归故土扎根。D.“说明他们‘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阻碍农民工在东部城市地带扎根的首要因素仍然是住有所居问题,此外还有高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成本”,以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可知,农民工不愿在城市扎根与“黏着在土地上”没有直接联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旨在挣脱乡土,不再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而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乡土、反哺家园。A.说明乡土社会非农业就业机会不足,这是农民工回乡扎根的阻碍因素,错误。B.表达了词人流连江南与返回故乡之间的矛盾心理,但与材料二“城镇化”的主题无关,错误。C.大规模的人口在城镇落户,证明农民作为“新市民”已留在城市落地,不符合材料二城镇化下半程回归乡土的观点,错误。D.“返乡创业谋发展”体现了城镇化下半程的主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根据原文“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材料一中的“乡”着眼于“乡土中国”,“人”着眼于传统的农民。他所要展现的是传统社会中封闭不流动的“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农民以土地谋生,安土重迁,彼此熟悉,这些都无法应付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材料二中,根据原文“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城镇化进程,由乡土中国迈向了城乡中国”“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 ,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很大程度上会通过返回家乡实现,他们会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分层级扎根下来,县域范围内的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工返回家乡后的主要空间载体”可知,材料二中的“乡”着眼于“城乡中国”,“人”着眼于迁徙中的农民工。这里讲述的主要是城镇化进程中不断蜕变的“城乡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再主要依赖农业为生,但由于经济性、社会文化性因素,更倾向于归回故土扎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在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可知,首先应“革除流弊”,促进乡土社会的蜕变。根据材料二原文“他们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扎根,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完整,并可进一步扩展和外推,进而嵌入家乡的城乡社会之中,浸润和汲取这一社会的养分,避免成为城市化洪流中的原子化个体,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可知,要注意保留乡愁与“熟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根据材料原文“农民工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主动选择在家乡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小集镇和村庄等不同层级空间中重新扎根落地的过程。农民工‘分层沉淀’的过程,也是回归乡土的过程”和“但是,由于县域非农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半工半耕’家庭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这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可知,应聚焦让返乡后的农民工“真正市民化”,须得引导“分层沉淀”和解决非农业就业问题。(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霞光灿烂的早晨陈忠实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 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战。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吗?回,赶紧回去。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C.恒老八感觉到“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既写出了恒老八的感受,也写出了村民的顺应形势。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取饲养员恒老八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的种种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巨变以及时代变化带给人的精神变化。B.“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用音乐来比喻牛马嚼草的声音,写出了饲养员恒老八的独特感受,体现了他对牛马的情感。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D.小说结尾一句“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传神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恒老八终于能在强势的老伴面前扬眉吐气、得意洋洋的情形。8.小说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政策落实后乡村的变化,文中表现出村庄的哪些变化?9.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村民比原来更积极,更有干劲,充满乐观与自信。②整个村庄充满了久蛰复苏的活力,隐隐约约的鸡啼、清晨的车轮声,都给人以充满生机活力之感。9.① 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或:清晨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②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③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B.“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对恒老八的形象、小说主题的理解均不恰当。根据原文倒数第四段中“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分析可知,他对牛马很喜爱,同时养牛马也是自己的专长。结合小说的写作内容来看,恒老八在心里祈愿渴望抓到一头牛,表现从旧生活走出来的恒老八对新生活的渴望。帮人看牛病虽然也体现了他的善良,但目的是为了使他的专长得到人们的认可。最后打算买牛,是为了写他渴望通过专长过上好日子。这些情节,意在反映在乡村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以后,人们渴望凭借自己的劳动与才干来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不是“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D.“再现了恒老八终于能在强势的老伴面前扬眉吐气、得意扬扬的情形”错误,“强势的老伴”“扬眉吐气”,小说中都无根据。恒老八的笑既是因为老伴的理解,也是因为自己得以施展才能而高兴。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的句子“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可知,村民比原来更积极,更有干劲,充满乐观与自信。“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木格窗户透进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隐隐约约的鸡啼、清晨的车轮声,整个村庄充满了久蛰复苏的活力,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之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找到穿插在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从氛围营造、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表达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根据原文第1段中“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第3段中“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第6段中“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分析可知,以动衬静的环境描写,更突显夜里的寂静氛围,从而从侧面描写出恒老八内心的焦躁。根据第19段“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可知,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环境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模样,象征着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景色描写照应标题,象征小说的主题。结构上,景物的变化同时也是时间的推移,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同时太阳照澈云雾,光芒洒满人间,景象的变化也体现人物的心理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幕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越,为做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宿恶荡除。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权闻之,曰:“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逊对曰:“受恩深重,任过其才。由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权大笑称善。备既往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 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本题选自《陆逊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B.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C.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D.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领,兼任较低官职,在古汉语中表示“兼任”之意的常见词汇还有“兼”“判”等。B.山越,三国时期是对分布在东吴一带山区的越人的通称,因不服统治,常遭征剿。C.牙幢,即“牙旗”,天子或将军所立于军营前的大旗,因竿上以象牙为饰而得名。D.假节,与“持节”同义,古代君王派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文中指担任使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逊关爱百姓,治理有方。他在辖地遭遇旱情之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又对危害一方的贼人加以讨伐,使百姓安宁。B.陆逊胸襟宽广,为人磊落。会稽太守淳于式曾经上奏章弹劾陆逊愁扰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其是优秀官员。C.陆逊胸有谋略,相机而动。面对蜀军挑战,陆逊力排众议隐忍不出,挫败刘备计谋;待时机成熟,他采用火攻大获全胜。D.陆逊一心为国,格局甚高。诸将不听号令,陆逊顾全大局不与之计较,并劝谏孙权向蔺相如学习,保持团结,共谋国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2)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14.通过这段内容,可以看出陆逊有哪些军事才能?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B12.D13.(1)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2)刘备非常羞愧愤恨,说:“我竟然被陆逊打败而蒙羞,难道不是天意吗!”14.①审时度势,调整战术; ②团结军队,上下一心;③打仗时指挥有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本题中,“旧为所在毒害”,“为”,是,谓语;“所在毒害”,“毒害”,祸害,名词,作“为”的宾语,“所在”是“毒害”的定语,故本句结构严密,不可断开,排除CD;“逊以手下召兵”,“逊”主语,“以”谓语,“手下召兵”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单独成句,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越人的通称”错误。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孙吴诸郡县山区的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劝谏孙权向蔺相如学习”错误。从“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来看,是陆逊仰慕蔺相如、寇恂对部下谦让的义气,用以共同参与国家事务。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养民”,休养百姓;“白”,禀告;“毁”,诋毁;“长”,助长。(2)“惭恚”,羞惭愤怒;“为……所”,表被动;“岂非……邪”,难道不是……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术。’ 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可知,陆逊能审时度势,调整战术,打仗时指挥有方。由“受恩深重,任过其才。由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可知,陆逊能团结军队,上下一心。参考译文: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孙权做将军,陆逊二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蚕,百姓得到依赖。当时吴郡、会稽、丹阳有很多为逃避赋税而藏匿起来的百姓,陆逊上书陈述好处,恳求准许招募他们。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适逢丹杨贼帅费栈接受曹公委任,煽动山贼替他做内应,孙权派陆逊讨伐费栈。费栈党羽很多,而带去的兵很少,因此陆逊多树牙旗,各处布置鼓角,晚上潜入山谷间,擂鼓呐喊,向前推进,贼兵即时解散,长期的祸害一下荡除。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当地。陆逊后来到都城,和孙权说话中间,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说:“他告你你却推荐他,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忠厚长者之事。”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攻打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担任使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抗击刘备。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无计可施,夹击此敌,正在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杀死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将领,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的将领杜路、刘宁等走投无路,请求投降。刘备登上马鞍山,环绕自己陈列军队。陆逊命令诸军从四面进攻,于是刘备军队土崩瓦解,死者有几万人。刘备于是连夜逃走,驿站的人断后,才逃到了到了白帝城。刘备非常羞愧愤恨,说:“我竟然被陆逊打败而蒙羞,难道不是天意吗!”在防御刘备来进攻的时候,众多将军有孙策在的时候的老将,有的是王公子弟身份高贵的人,各自都自以为是,不听从陆逊。一直到击败刘备,计策大多是出自陆逊,众位将领才心服。孙权听说这件事,说:“你为什么当初不上报诸位将领不听你的指挥啊?”陆逊回答说:“我受到恩惠太深重,给我的任命超过我的那些才能。再加上这些众多将领,有的是担任着重要事,有的可以担当锋利的爪牙,有的是功臣,都是国家应该与他们共同克定大事的人。臣虽然驽钝懦弱,却偷偷仰慕蔺相如、寇恂对部下谦让的义气,用以共同参与国家事务。”孙权大笑叫好。又因刘备住在白帝城,徐盛、潘璋、宋谦等争相上奏说必能擒获刘备,请求再出兵进击。孙权以此事征询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认为“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上心怀险恶奸计,因此应郑重决断将兵撤还”。不久,魏军果然出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①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②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蜀地边防重镇。②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在三城戍边时所见之景,西山和锦江山水相依,白雪清江和谐统一。B.颔联中“一身遥”说明诗人因战乱诸弟流散,孑然一身,客居他乡。C.从此诗中诗人所写到的人生境况可以看出此诗与他的《登高》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D.整首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16.本诗作者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1)对时局的感伤: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2)对亲人的思念:战乱之中,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3)对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怀: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诗人在三城戍边时所见之景”说法有误。“三城戍”意思是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并非诗人戍边。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写诗人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之景,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战垒依旧,人事萧条,表达了对时局的感伤。“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表达了诗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诗歌中间四句,连用对偶表达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不堪人事日萧条”,表现了诗人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阿房宫宫殿楼阁的接连不断和高大雄伟。(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覆”“钓”。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包括春夏秋冬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依赖农耕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二十四节气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之高①。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例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各地形成了②的节令饮食文化,北方较为普遍的习俗有冬至吃水饺等,而南方常见的习俗则是吃汤圆等。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的传统。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的组成部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不言而喻②各不相同③不可或缺19.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20.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一种传统,即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①空看语境,二十四节气为农人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农人对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实践价值之高是不必说就可以明白的。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不用说明就能明白”的意思,所以可填“不言而喻”之类的成语。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第②空看语境,经过数千年发展,冬至形成了节令饮食文化,后文又介绍了南北方冬至的不同习俗,由此可知语境想表达的是各地形成的习俗都不一样。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各不一样”的意思,所以可填“各不相同”之类的成语。各不相同:各有特点,都不一样。第③空看语境,上文介绍了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民风民俗与节日文化,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语境想表达的是这些组成部分是很重要的,不能缺少的。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非常重要,不能缺少”的意思,所以可填“不可或缺”之类的成语。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指非常重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广袤的……历史岁月”搭配不当,可将“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改为“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二是“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成分残缺,可在“鲜明地域特色”前加上“具有”。修改后: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此句主干是“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传统”,可作为一个分句;“用九层糕祭祀祖先”是这一传统的内容,可作为一个分句;“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是祭祀祖先的目的,可以切分成两个部分,“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作为两个分句放在最后。修改后: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一种传统,即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市,萌芽于殷周,成型于汉代,即便是夜禁制严苛的唐朝,夜市也曾昙花一现,有过片刻的辉煌,到了宋朝,夜市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蔚为大观。而步入现代社会,夜晚的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常态化生活的一部分,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并产生了一个热词——“夜经济”。夜经济,过去是衡量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①___________。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这组表述经济发展的词语中,人流即人气。人流大、人气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那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②___________。精神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消费类型。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而文化“潜力股”则是经济发展的“创意股”。③___________,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马路晚上八九点钟的一座城市就人烟稀少B.八九点钟的一座城市晚上就马路人烟稀少C.八九点钟晚上一座城市马路就人烟稀少D.一座城市的马路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①如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②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③夜经济离不开夜文化【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后文,这句话实际上想表达的意思是:一座城市的马路,在晚上八九点钟时分,就显得人烟稀少。归根结底是马路上人烟稀少,而不是城市人烟稀少,也不是晚上人烟稀少,故AB错误,且AB中都出现 了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的语病;C句中“八九点钟的晚上”强调的是“晚上”,而按照文意应是强调“八九点”这个时间段,故排除C。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注意分号,可知填写的句子与“夜经济,过去是衡量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意思相对,那么就应该写夜经济对现在的作用,据此填写:如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第二空,所填句子要与“那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相对,既要注意关联词的衔接,还要注意内容上的递进,与下文“精神文化消费”相联系,据此填写: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第三空,根据后文“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可知,此句的意思是强调夜文化对夜经济的作用,据此可填:夜经济离不开夜文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人类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人生会有很多困境,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挫折,和家人、同学、老师的矛盾,甚至内心善与恶、美与丑的挣扎……都需要我们去突围,走出困境,走向一片新天地。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或者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答案】例文:突围人生之路,总会关隘林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突围,突围会陪伴我们一生。那么与其被动到最后一刻,何不勇敢向前,主动突围?何谓“突围”?突围是15世纪突破宗教神学压迫,闯出一条人文主义道路的文艺复兴者的勇敢;是黄宗羲、顾炎武公然反对君主专制、挑战封建君臣关系的创新;是鲁滨逊克服死神围剿,克服生存环境的恶劣,毅然求生的顽强。突围,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是种抗争、突破。它体现的是从深处迸发的力量。突围,是人生之路上颇为宝贵的财富。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英雄。但在突破人生一道道重围的过程中,心智开始变稳,境界逐渐抬高。突围,可以让人的一生开花结果,闪闪发光。保尔·柯察金小时候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年老时与病魔对抗。他一生突围,最后生命也因突围变成一块钢铁,闪耀着不屈与坚强之光,永远激励后人。脆弱的人,痛骂困难,逃避突围;强大的人勇于直面困难,感谢突围。因为,突围促人成长,促人蜕变,是我们人生之路上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成为自己世界里的英雄。 回首历史,一代代人走过,一个个故事流传,向现世的我们渗透着突围的力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突破一次次困境,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孙悟空一行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突围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其中必然伴随泪水甚至鲜血,但铮铮铁骨,面对重围不退缩,最终定会换得靓丽的成功,浴火重生。明白了突围的重要性,清楚了突围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接下来就是调整心态,砥砺前行了。生活中的困境无法逃避,躲过了这一道关卡,还会有别的困难等着你,最后你躲过的麻烦还有可能一起回来找你。所以,别躲,不如硬气一把。看到困难,像李逵一样一声大喝,迎面而上,与困难大战三百回合。也许突围之后,你才发现自己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心惧”,收获的最大财富是“勇敢”。人生之路,道阻且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承担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学会主动突击吧!只有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敢于挑战自我,主动于困境中突围,我们才能收获成功、成长和一路的繁花似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突围”,第一段列举了几类人摆脱困境进行突围的情况。第二段指出人生有很多困境: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人际关系上的、自我心灵上的……而这些困境正是需要我们去突破的“围”,并指出了突围的结果:走出困境,走向新天地。可见,材料的主题是“突围”,“突围”的意思是打破某种约束或突破某种困境的行为。目的是摆脱现状,寻求新的出路。根据材料可知,这里的“围”不是一个实指,而是一个喻指,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客观上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的心理。据此可知,“突围”有思想突围、规则突围、行业突围、学业突围、人际关系突围等等。从“经历和感受”“思考和看法”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写记叙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在思想、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突围,想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什么“围”需要“突”,自己是如何突破的,这一点应该是记叙的重点。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怎样才能成功“突围”,如果成功“突围”了会怎么样,如果“突围”未遂又如何。(要想成功“突围”,需要胆识、智慧、行动、持之以恒、合作等。成功“突围”后,应达到心灵、自然、社会的和谐、美好。如果“突围”未遂也不必沮丧,至少我们追求过,也享受了过程。)立意:1.突出重围,这才是中国发展的前提。 2.在苦难中“突围”。3.“突围”需要主动,更需要智慧。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3 07:10:01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1.8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