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宜宾市四中2023年春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岂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密切,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开始发生变化,其理论形态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观点。如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首次全面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育架构。蔡元培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借鉴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还推动美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让中国现代美育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朱光潜则拓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 为依据,强调美育对个体心灵的解放功能,突出了美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并将美育落实到人的生命体验之中。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的艺术教育便属于这种美育观点的践行。如果说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属于启蒙类型,那么,陶行知、徐悲鸿等人奉行的美育思想则将美育的终极指向定位于社会救亡与民族解放。(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B.文章认为美育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美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这就需要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D.近代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与西方文化交融,进而涌现出不少杰出的美育理论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论述了古代中西美育的异同,然后论述了近代中国美育出现的新理论新特点,思路清晰,逻辑性强。B.第一段关于孔子思想的阐述,意在证明孔子既重视德育教育,又非常重视美育教育,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第二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引用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D.文中对宋明理学美育思想发展的介绍,证明了孔子的美育思想的精神价值核心为后世的儒家所继承这一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A.中国的审美教育,萌芽于上古时期,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B.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与康德的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要求绝对服从道德律令,前者是通过审美来实现。C.道德和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所以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学与道义既有分离,又紧密结合。D.朱光潜发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于艺术教育中践行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答案】1.C2.B3.B【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错误,原文只说“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可见柏拉图并没有说音乐教育是培养美德的唯一手段,选项对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表述绝对化。B.“至关重要”错误,文中“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中的“功不唐捐”意思是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有所回报。也可以理解为“功不可没”,但不等于“至关重要”。D.“近代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与西方文化交融”错误,文中的内容是“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开始发生变化,其理论形态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进而”,原文的表述是“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观点”,“也”并能偷换为“进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B.“意在证明孔子既重视德育教育,又非常重视美育教育”错误,对于孔子思想的阐述,是为了论证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A.“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错误,原文是说“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仅是提出一种美育的标准。C.“文学与道义既有分离”错误,原文里,钱穆认为文学与道义是相辅相成的。D.“践行了蔡元培美育理论”错误,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于艺术教育中践行的是朱光潜美育理论。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以及很多从校园外特地赶来的人,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说。她还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D.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同时也在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B.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C.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D.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6.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4.A5.B6.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文中“夫子自道”是王岳川教授对季老先生的评价。D项,原文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此外,“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的说法也不准确,文中的表述是“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根据原文“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可知,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本题要求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体现他山高水长的风范;“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体现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体现他的爱心与胆识;“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体现他的人格魅力。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老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我不能要工资以外的钱。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节选自阿来《云中记》有删改)文本二:我自己就生活在故事里那些普通的藏族人中间,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民族、社会、文化甚至国家,不是概念,更不是想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一个人的集合,才构成那些宏大的概念。要使宏大的概念不至于空洞,不至于被人盗用或篡改,我们还得回到一个一个人的命运,看看他们的经历与遭遇,生活与命运,努力或挣扎。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这几乎就是他的使命,是他多少有益于这个社会的唯一的途径。……依一个小说家的观点看,去掉了人,人的命运与福祉,那些宏大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在我的理解中,小说家是这样一种人,他要在不同的国度与不同的种族间传递信息,这些讯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都是关于沟通与了解、尊重与同情。(节选自阿来《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受奖辞》)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那里”是指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在那里都有失去的亲人,暗示了阿巴此行的重要目的是告慰死者。B.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以为解放军“补鞋”、亲吻他们的手的方式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了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东西的褡裢、阿巴穿的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D.小说的语言高度凝练,整散句兼用,尤其善用短句,笔法灵活,摇曳多姿,感情深沉饱满,极具感染力。8.小说是怎样叙述云中村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二,阐释《云中村》主题的多重意蕴。【答案】7.B8.①从叙事视角来说,主要运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通过阿巴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叙事抒情,代入感强。②现实与回忆交织,回想地震,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回忆解放军救灾和村民送别的情景。这种写法使叙事更为集中,情节更丰富完整,主题内涵更深刻。③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谈话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结构紧凑。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之美。⑤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9.①主题一:解放军与人民的情谊。通过解放军救灾与阿妈对解放军吻手致谢、彭措为解放军补鞋来体现。②主题二:对逝者的缅怀和对故乡的依恋。通过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亲情的重视。③主题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通过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体现。④主题四: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通过对阿巴对马的味道的依恋,郑重地换回藏族服饰,以及以祈祷和歌声送别来体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以‘补鞋’‘吻手’的方式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和“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从叙事视角来说,小说主要通过第三人称全方位地的视角,通过阿巴的见闻和感受来叙事抒情,娓娓道来。从而使故事更客观,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将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既交代了必要情节,又展示事件来龙去脉。如作者叙述了当初的地震以及解放军救灾的情况和如今的移民村的情况,两者相互补充,突显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更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歌颂了解放军和藏族同胞的军民鱼水情深,也歌颂了汉族和藏族同胞深厚的民族情谊。从叙述的方式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多用对话,如“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通过阿巴与村中人的对话,与移民村老板的对话,在这些对话的过程中展现移民村村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使故事结构更加紧凑,情感更加真挚。作者在讲述云中村故事的时候,将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如“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之美。从情节安排的角度来看,文章开头说“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从“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可知,小说通过叙述解放军救灾与藏族百姓对解放军的致谢,歌颂了解放军与人民的情谊。从文中来看,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写,如“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在阿巴与村民接触过程中的对话,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对逝去亲人的怀念。由“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分析,家具厂的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为阿巴送行,并送他一笔钱的过程中,展现了地震救灾中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也表现了“汉藏同胞一家亲” 的民族情谊。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由“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分析,小说通过对阿巴对马的味道的依恋,郑重地换回藏族服饰,以及以祈祷和歌声送别,表达了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未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B.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C.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D.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政,指国君的政令,也可以指王道、仁政。在文中引申为“国家制订统治措施”。B.赋敛,指赋税、税收,百姓按规定时间、数额向官府缴纳赋税。宋朝民间苦于赋重。C.南亩,泛指农田。南坡向阳,有利于作物生长,古人田地多向南开辟,因而有此称。D.禁兵,指北宋的正规军,禁兵从各地招募,或者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州郡统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发现,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者不种田;年老体弱者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得还很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2)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答案】10.B11.D12.C13.(1)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用,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一岁之耕”做主语,按习惯应在其后断开,表示强调。且“出其间”“常有余”之间用“而”来连接,代表食物的状态,句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 “一年之备”作“余”的宾语,意思是“余下一年的储备”,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禁兵……由州郡统辖”说法错误。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张冠李戴。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然”,这样;“簿书听断”,处理公文、办理政务。(2)“苟知”,只知道;“骄惰”,骄横懒惰;“窃食”,窃取衣食。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一齐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ガ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用,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 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官员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二)(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项 羽陆 游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A15.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对比”错误,没有形成对比。“八尺将军千里骓”意为项羽身高八尺骑乘千里马,纵横驰骋勇冠三军,“八尺”和“千里”用数据写出项羽军事实力的强大,突出项羽的威猛形象。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情感能力。诗歌前两句对项羽形象的描述寄寓着诗人的敬佩之情;后两句则语带批判,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对其不能任用贤人完成自己的事业而深感惋惜。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是在句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语句简单,但是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到时也是悔之晚矣!苦涩自知!这两句表面是这个意思,其实在感叹!即使一世英豪,做事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只能是自吞苦果!表明诗人在敬的同时的感叹!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三)情景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的覆辙。(2)《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提出了“义”与“利”的问题。(3)《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突现他政治上的功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答案】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君子喻于义④.小人喻于利⑤.履至尊而制六合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鉴”“履”“笞”。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记者:小剧场戏曲有什么特点? 导演:小剧场戏曲利用特有的空间规模和舞台技术,拉近甚至取消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距离,把灯光、音响、舞台装置、演员和观众共同纳入到“戏剧空间”之中有选择地排列组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剧场效果。记者:①?导演:小剧场戏曲的观演模式,要求我们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自我改良”。演员需要根据空间规模调整表演幅度和表现分寸,并做好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的心理准备和应对预案;导演和其他舞台调度人员呢,则要(A),根据小剧场的舞台特点,既要充分开发小剧场的空间能量,又要尊重戏曲舞台艺术的传播规律,不滥用技术,不炫耀技巧,探索符合小剧场戏曲风格的舞台呈现方式。记者:②?导演:小剧场戏曲近几年的发展生态持续向好,但优秀作品的数量并没有随之(B)很多剧目只在展演时(C),之后便雁过无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小剧场戏曲观众的吸引力造成的。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小剧场戏曲观众的吸引力。B.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剧场戏曲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观众的吸引力造成的。C.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小剧场戏曲的吸引力。D.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剧场戏曲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观众的吸引力。19.请在文中横线上写出记者的提问语句,每句不超过20个字。【答案】17.因地制宜水涨船高昙花一现18.D19.①小剧场戏曲对从业人员有哪些要求②小剧场戏曲的发展面临什么问题【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语境“根据小剧场的舞台特点,既要充分开发小剧场的空间能量,又要尊重戏曲舞台艺术的传播规律,不滥用技术,不炫耀技巧,探索符合小剧场戏曲风格的舞台呈现方式”,所以可填充“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栽植适宜的树木,专指农作物种植要合乎天时地利,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种植,原文“制”通“植”。现在也指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适的办法。第②处,根据语境是说优秀作品的数量并没有随着增多,故填充“水涨船高”;水涨船高: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第③处,根据语境是说很多剧目只在展演之后便无痕迹,因此可填充“昙花一现”。昙花一现:比喻美好 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两处错误:一是成分赘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语义重复,“原因”“因为”语意重复,应去掉其一。二是句式杂糅,“究其原因,主要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可改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导演的回答“小剧场戏曲的观演模式,要求我们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自我改良”。演员需要……导演和其他舞台调度人员呢,则要……既要充分开发小剧场的空间能量,又要尊重戏曲舞台艺术的传播规律,……探索符合小剧场戏曲风格的舞台呈现方式”,可看出是在说对小剧场戏曲的多方面的要求。所以可填“小剧场戏曲对从业人员有哪些要求”。第二空,根据下文导演的回答,小剧场戏曲近几年的发展向好,但优秀作品的数量并没有增多,很多剧目只在展演时之后便消失。主要是因为剧本创作对观众没有吸引力造成的,所以可填“小剧场戏曲的发展面临什么问题”。(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那可真是一大妙事。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①,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②,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D.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D21.①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 ②而随着年龄增长【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能力。A、B、C三项中的“你”为具体所指。D项与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群指代词,泛指,不确定对象。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下文“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推断,此处是按照时间长短对记忆进行分类,可以填入“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结合上下文“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推断,此处是对应年龄增长之后的情况,可以填入“而随着年龄增长”之类的内容。四、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扶正祛邪”乃是中医扶正固本、祛除邪祟的治病救人之法。治疗身体之疾如此,养护人生又何尝不 是?面对红尘滚滚,世俗纷纷,当如何抵御邪气侵袭?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才能强基固本,不入“病”途。“乱花渐欲迷人眼”,多少名利现在大行其道,张牙舞爪。一众网红热衷于赚流量、博眼球,一众少年贪享乐、重安逸。少男少女高呼“颜值即正义”,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只为在某些视频平台引流,粉丝数、点赞量成了他们心中最崇高的追求。金钱、名气,轻易攻陷这些少年的心。为何?只怪其正气不足,精神空虚,才会让社会的歪风邪气肆意侵袭。“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世界总有人即使身处黑暗,也常心向光明。纵遭人冷眼,雷海为却热爱诗歌,终于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常被人歧视,宋彪却苦练技能,终于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试想,这些人,其处境有多少艰难困扰?其周围有多少歪风侵袭?其生平又有多少无眠长夜?面对人生之迷途,现实之枷锁,唯有一身正气者赢,唯有一生要强者胜。个人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唯有一代代青年人,无数个个体,都养一身正气,方能让这土地上长满庄稼,而非滋生野草。为何某知名女主播因偷税漏税被处罚后,网上会一片叫好?为何某公知发表侮辱英烈言论后被处罚时,群众们齐声点赞?又为何反映志愿军精神的电影《长津湖》上映后,票房会不断刷新纪录?天下苦流量久矣,厌邪气久矣。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能容忍宵小之辈一直跳脱下去的,正气终有压倒邪气的一天。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俄乌战争频繁,世界疫情不断。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国家社会正本清源,扬社会正气,祛社会邪风,形成一股正能量的全社会的认知。其险也若此。人若正气不足,则脾胃虚弱,易遭邪气入侵,易有身体之疾;心若正气不足,则精神空虚,易受名利干扰,会有心理之疾;国若正气不足,则思想混乱,易受外部势力蛊惑,会有动荡之忧。吾善养浩然正气,唯有养得了正气,才有人生的底气,才有面对未知的勇气,方可一往无前,无往而不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指出,“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然后分别解释了“扶正”和“祛邪”,最后指出中医治疗坚持的原则和对“正”的重视。中医学上,“扶正祛邪”,原意指邪正的发展、转化。疾病的发生、变化在于邪正的盛衰变化。正气充沛,则抵抗力强,疾病自然减少、消失;正气不足,则疾病就会发生、发展。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中医哲学观带给我们的自然不仅仅是祛除身体疾病的力量,更在于对于我们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当今世界,正是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碰撞的时候,青少年成长成才之际,如果不擅长培育浩然正气,则容易在“精神”上出现疾病,误入歧途。另外“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不能容忍“致病因子”的存在,有了小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不能酿成大祸,伤及自身之“正”;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敢于下手,又要注意不能“伤正”。从“思考和感悟”来看,文体更倾向于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中医治病需要“扶正祛邪”,再到青少年成长中的“扶正祛邪”,到国家发展的“扶正祛邪”,逐步深入论述。可以谈为何要“扶正祛邪”,采用正反对比手法论证“扶正祛邪”的重要性;可以谈如何“扶正祛邪”,通过涵养正气抵御邪气侵袭,有了“邪”不能讳疾忌医,要敢于暴露并“动刀”将其祛除。也可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重点围绕“扶正”或“祛邪”展开,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突出主题。立意:1.扶正方能祛邪。2.邪不压正,自古如此。3.祛邪需要勇气,扶正则要正气。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6月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1 12:24: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2.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