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高2025届高一(下)第二次测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六朝文学的颓风,到唐代一切以革新的面目出现,尤其在诗的方面,水墨画从当时的着色画里独立了出来,它的重要的关联是与诗的关系,是与诗的艺术性的关系。如唐代王维的诗与画,北宋诗人苏轼就称道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完全一致的说法,画,不论它是着色与水墨,是富于诗意的,又简直称它为“无声之诗”。但诗是以文字来描绘人与事物,而画是以笔与色彩来直接描绘的,这显然是有区别的。然而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性的诗,是反映现实的人生的图画。虽与画的形式不同,而它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却是完全相同的。水墨画,由于是从当时的着色画独立出来的,它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气质上的特殊生动性,使内容与形式更密切了起来。这一种风格,就与当时诗的艺术性,有了更高的协调,更亲切的关系。既然称为诗,就一定有诗的境界,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事物,是活生生的情与景的融合。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诗的境界,这样,倘使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转动一下,这些从情与景所融合起来的,通过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让你清楚地如同亲眼见到了一样,在你的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一幅图画,让你情感地觉得,是诗呢?还是图画呢?可以说,是诗,也不是诗;不是图画,却正是图画。可以说,这样的诗,是富于画意的。同样的,画通过了情与景所交织起来的人与事物,通过了水墨的特性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它的境界,让你从这个境界里,亲眼见到这些形象,更从这些形象里体会到了它的情是如此这般的。从形象所表达出来的如此这般的情,以及水墨所表达出来的如此这般的气质,就与诗的艺术情感,有了极大的共同点。诗是用文字来描绘形象的情景,而画是通过形象来显示情,形式虽不同,而描绘的原则则一,艺术性则一,这样只要你偶一凝神,就会情感地觉得,是画呢?还是诗呢?可以说,是画,也不是画;不是诗,却正是诗。可以说,这样的画是富于诗意的。正是所谓的“无声之诗”。从唐代起,水墨画形成了它的高度艺术性,即通过意匠和笔墨,形成一种高妙的体格对真实来进行描 绘的。它的艺术手法沟通与结合了诗的情意。因此,“富于诗意”,成了绘画的高度艺术性。如唐《雪诗图》的故事,据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诵,段赞善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潇洒之思。”又如:“李益长于歌诗,有《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尽图写为屏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是也。”这一风尚,一直到宋,诗与画的联系更紧密了起来,经常以一首诗或一句诗来作为绘画的对象。描写的主题,要把诗的意境与情味,容纳到画的意境和情味中;把诗所描绘的内容,通过绘画的描绘,把它刻画与发挥出来。如宋徽宗赵佶的画院,即以“乱山藏古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来作为考试绘画的题目,是通过对诗的体会来表现画的精巧构造的考验。而另一方面,更扩展到“题画诗”,在一幅画上,题上诗句,再通过文字的抒写,来补充和增强画境的情意,二者相互倚重,相互映发,画与诗的艺术性,融化为一体。(摘编自谢稚柳《论诗画关系》)材料二:诗歌与绘画,既然同是艺术,必然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间,也必然有着广泛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诗画艺术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加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诗歌与绘画,究竟在哪些地方表现出它们的共性呢?首先,诗歌和绘画都是“模仿的艺术”。所谓“模仿的”三字,实际上是说它们都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诗歌和绘画都要以自然界的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生活中的美。其次,诗歌和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德国诗人歌德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象之前。”(《歌德自传》)绘画和诗歌一样,都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不过,画家先将想象置于形象中,再将形象置于人们眼前。再次,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人们追求“形似”、“真实”,但是,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形似”的要求,进而提出“神似”的主张,冀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画》)的理论,正是这种艺术主张的集中表现。综上所述,可见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共同的艺术思维规律和共同的审美追求。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摘编自吴企明《诗画融通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一改六朝文风,水墨画从当时的着色画里独立出来,与诗的艺术性发生重要关联。B.诗与画虽然描绘人与事物的形式有不同,但它们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C.凡诗都有一定的境界,它是情与景的融合,是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的形象。D.画通过所描绘的形象形成境界,人从这些形象中体悟的情,与诗的艺术情感极为相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唐代起,水墨画的艺术手法沟通与结合了诗的情意,因此“富于诗意”成了绘画的高度艺术性。B.将诗的意境与情味寓于画中,借绘画展现出诗所描绘的内容,是诗画艺术性融为一体的典型特征。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诗与画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的角度并不相同。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侧重从艺术特征、艺术思维规律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论证了诗画融通特征。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杨维桢《东维子集》)B.“盖画手能状,而诗人能言之。”(蔡绦《西清诗话》)C.“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D.“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陆机《文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苏轼《东坡题跋》中评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以《鸟鸣涧》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答案】1.C2.D3.D4.①首先指出到唐代画与诗出现艺术性的关联,无论是着色或水墨画,都是富于诗意的,可称为“无声之诗”;②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诗是用文字来描绘形象的情景,而画是通过形象来显示情,形式虽不同,而描绘的原则则一,艺术性则一;③最后以唐宋为例,论述诗画相互倚重,相互映发,二者的艺术性已融为一体。5.①运用想象再现客观物象:紧扣“静”字着笔,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意象,以动衬静,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②“以形写神”:借春夜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作者宠辱不惊、陶然忘机的心境和恬适淡然的人生态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它是情与景的融合”,理解错误,张冠李戴。选项中的“它”应是指“诗的境界”,而从原文材料一第三段中“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事物”可知,“情与景的融合”的主语应是“人与事物”。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并列式”理解错误,材料二首先提出“诗歌与绘画,既然同是艺术,必然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从艺术特征、艺术思维规律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论证了诗画融通特征,最后总结“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所以应是“总分总式”的结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证的是诗画共同的特性。A.论述诗画的共性特征;B.论述诗画都是再现客观物象;C.论述诗画同样需要艺术想象力;D.论述的是“诗画异质”特征,指文字和绘画各有独特功能。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共六段,分三层:①∕②③④∕⑤⑥。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随着六朝文学的颓风,到唐代一切以革新的面目出现,尤其在诗的方面,水墨画从当时的着色画里独立了出来,它的重要的关联是与诗的关系,是与诗的艺术性的关系”“画,不论它是着色与水墨,是富于诗意的,又简直称它为“无声之诗””首先指出到唐代画与诗出现艺术性的关联,无论是着色或水墨画,都是富于诗意的,可称为‘无声之诗’可知,材料一首先指出到唐代画与诗出现艺术性的关联,无论是着色或水墨画,都是富于诗意的,可称为“无声之诗”;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虽与画的形式不同,而它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却是完全相同的”第三段“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诗的境界”第四段“同样的,画通过了情与景所交织起来的人与事物,通过了水墨的特性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它的境界,让你从这个境界里,亲眼见到这些形象,更从这些形象里体会到了它的情是如此这般的”“诗是用文字来描绘形象的情景,而画是通过形象来显示情,形式虽不同,而描绘的原则则一,艺术性则一”可知,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诗是用文字来 描绘形象的情景,而画是通过形象来显示情,形式虽不同,而描绘的原则则一,艺术性则一;③第五段“从唐代起,水墨画形成了它的高度艺术性,即通过意匠和笔墨,形成一种高妙的体格对真实来进行描绘的。它的艺术手法沟通与结合了诗的情意”和第六段“这一风尚,一直到宋,诗与画的联系更紧密了起来,经常以一首诗或一句诗来作为绘画的对象”“而另一方面,更扩展到‘题画诗’,在一幅画上,题上诗句,再通过文字的抒写,来补充和增强画境的情意,二者相互倚重,相互映发,画与诗的艺术性,融化为一体”可知,最后以唐宋为例,论述诗画相互倚重,相互映发,二者的艺术性已融为一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材料二中诗画的艺术特征、艺术思维规律和审美追求三个共性特征,从画意、诗情两个角度答题。①首先分析画意,根据材料二“诗歌和绘画都要以自然界的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生活中的美”“诗歌和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可知,王维的《鸟鸣涧》运用想象再现客观物象的方法,紧扣“静”字着笔,“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意象,用“鸟鸣”以动衬静,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②然后分析诗情,根据材料二“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人们追求‘形似’、‘真实”’,但是,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形似’的要求,进而提出‘神似’的主张,冀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可知,王维的《鸟鸣涧》借“桂花”“春山”“月”“鸟”等春夜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形写神”,展现了作者宠辱不惊、陶然忘机的心境和恬适淡然的人生态度。(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台戏阎秀丽真没劲!张涛站在戏台上,脑海里冒出满仓的脸,嘴里叨咕了一句,拤着腰来回走着,看着自己忽长忽短的身影。他想起小时候,九叔他们在这个戏台上唱戏的情景,他坐在戏台下,看得津津有味。如今他们都老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了。张涛咧了咧嘴。十多年前回来的时候,他开着一辆桑塔纳,村里人都围过来,看着他从车上往下搬东西,满眼都是羡慕,前呼后拥地跟进屋来,爹娘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如今爹娘都老了,他每天忙忙碌碌的,很少回老家,都是爹娘去城里住一段时间再回来。前一段工作上的事很多,每天加班,现在终于忙完了,便休假回老家看看爹娘。 张涛忽然听到门口有人叽叽咕咕地说话,他不想动弹,只是躺在炕上。是娘,和来人说话。“这都几点了还在睡?”“打回来也不咋爱说话,喝了点儿酒就睡。对了,满仓你过来有事?”满仓?张涛听到这里,激灵一下就醒了,似乎有一种久远而又熟悉的呼唤,让他的心里“咯噔”地震了一下。小时候张涛和满仓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但是俩人一个不服一个,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因为争当班长,两个人一个星期没说一句话。满仓是九叔的儿子。九叔的戏唱得好,胡弦拉得更好,满仓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唱戏,他爹在台上唱,满仓在台下小声地哼,竟也哼得像模像样。满仓上了台,虽然只是饰演家丁甲或是小二乙,但他依然在台上摇头晃脑、颠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台下的人笑得震天响,把一个萧条的冬季撩拨得生机盎然。张涛心里很是羡慕,也想上台,却因为没有“艺术细胞”,而被拒之于台下。张涛上不去戏台,看满仓在台上撒欢儿,对着台下的他挑眉挤眼,心里便有些气。再唱戏的时候,他宁可自己在家待着无聊,也不去凑那个热闹。后来高考,张涛考上大学,满仓落了榜。满仓拍了拍张涛的肩膀说:“你在外好好工作,我在家建设家乡。”张涛没说什么,只是笑笑。他觉得满仓很可笑。这次回来,张涛去找满仓,他家人却说满仓去了大棚,张涛悻悻而归。前几年就听爹说,满仓的大棚蘑菇销量一直很好,后来又带着村里人大片种植蘑菇,几年的工夫,便形成了一个产业基地,全村人都视满仓为村里的“能人”。就为这,张涛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要知道,原来在村里人的眼中,张涛才是村里的“能人”。大学毕业后,他进了局机关工作,没几年就当上了科长,这在村里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而满仓只能在家侍弄那些地,和他根本没有可比性。这让张涛的心里很满足。闲暇时给爹娘打电话,爹娘嘴里翻来覆去地说着满仓的事,这让张涛的心里莫名地有了失落感,觉得满仓在村里的名望超过了自己。娘留满仓吃饭,满仓也不推脱,盘腿上了炕。三杯酒之后,张涛说,村里太过于冷清,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满仓便笑,说:“都在忙,哪像你,可以休假享清福。”“大冬天的有啥可忙的,不猫冬啊?”张涛心里便有了一丝得意。“猫冬?老皇历了,早就翻篇喽,越是到这个季节越是忙。”“戏也不唱了?我还想回来听你吼两嗓子呢。”“哪有闲工夫啊,再说谁还去看?家家都有大电视,谁还听咱们唱?” “我就想回来听你再唱两段,听着心里就是、就是……”就是什么张涛没有说出来,问满仓,“闲下来能不能组织人再唱一场戏?”“你就那么想听?”“想听。”“为啥?”“变化太快。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来时我差点儿没找到回家的路。那些老房子没了,路变了,人也生疏了,以前回村都是熟面孔,都在门口蹲着闲聊,现在却看不到人。要不是村里那个大戏台,我还以为我走错了地方。人少,感觉这心里有点儿……空得慌。”“你说得对。咱们村变化这么大,那些在外面的人,回来怕是找不到自家了。”“就是,腰包鼓了,这可不能空。”张涛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这叫精神富裕。”满仓盯着张涛,盯了好一阵才说:“到底是在城里工作的干部,看问题看得深。”接着,满仓又说,“你说得太对了,虽然我们生活富裕了,但精神不能贫瘠。”“那,组织人再唱一场戏?”张涛问。满仓说:“怎么要和我唱对台戏啊?你从小都不会唱,能唱过我?”“不信咱们就试试,不会唱我还不会号啊。”张涛看着满仓。“你去城里工作,我在老家改变咱们的家乡,这可是当初我们俩说的话。”“好,再来一场对台戏?”“这叫琴瑟和鸣。”晚上,大戏台前站满了人,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满仓和张涛粉墨登场,在台上龙行虎步,有板有眼地唱起了《将相和》。灯光掩映中,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两个人对视一眼,一抖身上的袍袖,被弦音托起的唱腔像月光一样,溢满这个小小的村庄。(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第23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将张涛当下的失落与十多年前返乡时的自得对比,有设置悬念和暗示矛盾冲突的作用。B.满仓忽然来访,张涛心里“咯噔”一震,在后文爹娘电话中经常絮说满仓的情节中交代了原因。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写人,可以不受时空的束缚,能够客观地对所写人物和事件做出评论。D.小说结尾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两人唱腔的感染力,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7.关于文中张涛要求满仓再唱一场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情节结构上起着照应小说的标题和开头的作用,同时《将相和》的曲目也暗示了小说主旨。B.张涛离乡多年,农村村容村貌变化大,人也生疏了,只有戏台还是当年的记忆和精神的寄托。 C.张涛通过奋斗,认为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在精神上很空虚,心里时常感觉有点儿空得慌。D.张涛自小因没有艺术细胞而无法登台,因此想同满仓唱一场对台戏,以抚慰自己失衡的心理。8.小说是如何塑造张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以“对台戏”为标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D7.C8.正面描写:①用对话展现人物的个性,如后部分在与满仓的交流中,流露出他对精神富裕的渴求;②用细节揭示人物的心理,如对满仓高考落榜后祝福两人的一番话,他“只是笑笑”的神态、“觉得满仓很可笑”的心理描写,揭示他觉得高人一筹的自得。侧面衬托:①环境的烘托,“台下的人笑得震天响,把一个萧条的冬季撩拨得生机盎然”烘托出张涛对满仓的羡慕和自己被拒之于台下的气恼和无奈;②他人的衬托,用“爹娘嘴里翻来覆去地说着满仓的事”和“全村人都视满仓为村里的‘能人’”等衬托出张涛酸溜溜的失落和不服气心理。9.①生活中两人的暗中较劲:张涛自打小以来,在上学、唱戏、工作、成就感等方面都要和满仓争个上下。②戏台上两人的对戏:张涛和满仓在达成默契后,共同登台,琴瑟和鸣地唱了剧目《将相和》。③两人在城乡不同舞台上的竞争比拼:从满仓两次说出“你在外好好工作,我在家建设家乡”可知,两人都有争强心理,且都卓有成就,深化了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运用夸张手法”错误。从“被弦音托起的唱腔像月光一样,溢满这个小小的村庄”可知,应运用的是“比喻”或“通感”修辞。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但在精神上很空虚,心里时常感觉有点儿空得慌”错误。从原文看,根据“腰包鼓了,这可不能空”,“要不是村里那个大戏台,我还以为我走错了地方。人少,感觉这心里有点儿……空得慌”分析可知,作者说的是回乡时因为村里人少而心里觉的失落,不是因为“精神上很空虚”。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变化太快。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来时我差点儿没找到回家的路。那些老房子没了,路变了,人也生疏了,以前回村都是熟面孔,都在门口蹲着闲聊,现在却看不到人。要不是村里那个大戏台,我还以为我走错了地方。人少,感觉这心里有点儿……空得慌”“‘就是,腰包鼓了,这可不能空。’张涛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这叫精神富裕。’”可知,文中用对话展现人物的个性,如在与满仓的交流中,流露出他对精神富裕的渴求;从“满仓拍了拍张涛的肩膀说:‘你在外好好工作,我在家建设家乡。”张涛没说什么,只是笑笑。他觉得满仓很可笑’可知,文中用细节揭示人物的心理,对满仓高考落榜后祝福两人的一番话,他“只是笑笑”的神态、“觉得满仓很可笑”的心理描写,揭示他觉得高人一筹的自得。这些是对张涛的正面描写。从“台下的人笑得震天响,把一个萧条的冬季撩拨得生机盎然。张涛心里很是羡慕,也想上台,却因为没有‘艺术细胞’,而被拒之于台下。张涛上不去戏台,看满仓在台上撒欢儿,对着台下的他挑眉挤眼,心里便有些气。再唱戏的时候,他宁可自己在家待着无聊,也不去凑那个热闹”可知,此处用环境烘托出张涛对满仓的羡慕和自己被拒之于台下的气恼和无奈;从“闲暇时给爹娘打电话,爹娘嘴里翻来覆去地说着满仓的事,这让张涛的心里莫名地有了失落感,觉得满仓在村里的名望超过了自己”和“满仓的大棚蘑菇销量一直很好,后来又带着村里人大片种植蘑菇,几年的工夫,便形成了一个产业基地,全村人都视满仓为村里的‘能人’。就为这,张涛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等处可知,小说以他人衬托出张涛酸溜溜的失落和不服气心理。这些是对张涛的侧面衬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小时候张涛和满仓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但是俩人一个不服一个,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因为争当班长,两个人一个星期没说一句话”“满仓上了台,虽然只是饰演家丁甲或是小二乙,但他依然在台上摇头晃脑、颠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台下的人笑得震天响,把一个萧条的冬季撩拨得生机盎然。张涛心里很是羡慕,也想上台,却因为没有‘艺术细胞’,而被拒之于台下”“这次回来,张涛去找满仓,他家人却说满仓去了大棚,张涛悻悻而归……”等处可知,生活中两人的暗中较劲,张涛自打小以来,在上学、唱戏、工作、成就感等方面都要和满仓争个上下;从“晚上,大戏台前站满了人,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满仓和张涛粉墨登场,在台上龙行虎步,有板有眼地唱起了《将相和》。灯光掩映中,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可知,戏台上两人的对戏,张涛和满仓在达成默契后,共同登台,琴瑟和鸣地唱了剧目《将相和》; 从“张涛咧了咧嘴。十多年前回来时候,他开着一辆桑塔纳,村里人都围过来,看着他从车上往下搬东西,满眼都是羡慕……”“满仓的大棚蘑菇销量一直很好,后来又带着村里人大片种植蘑菇,几年的工夫,便形成了一个产业基地,全村人都视满仓为村里的‘能人’”可知,两人在城乡不同舞台上的竞争比拼,从满仓两次说出“你在外好好工作,我在家建设家乡”可知,两人都有争强心理,且都卓有成就,深化了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D.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指称太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14.始皇下令没收《诗》《书》及诸子百家之语原因是什么?【答案】10.A11.C12.C13.(1)秦始皇许可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不能再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14.①以愚百姓;②使天下人无以古非今;③不实行分封制(而是坚持郡县制,维护大一统局面)【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一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然后(将我)下葬。”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沙丘”是“至”的地点,不能断开,应在“沙丘”后断开,排除CD;“公子扶苏”是“赐”的对象,不能断开;“曰”是对话标志,后面断开,排除BD;“已封”是“书”的谓语,不能断开;“未授”是下句的谓语,其前断开,排除B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诸侯去世称“薨”,大夫去世应称“卒”。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张冠李戴,从原文“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知,是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而不是李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可”,许可;“愚”,使动用法,使……愚昧;“无”,不能;“以古非今”,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2)“乃”,表判断,是;“黔首”,百姓;“驽下”,才能低下;“擢”,提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可概括出:以愚百姓;使天下人无以古非今;结合“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可概括出:不实行分封制(而是坚持郡县制,维护大一统局面)。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摆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歌颂秦始皇的威力和功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统一了天下,然而您的子弟还是平民,如果突然有田常、六卿那样的祸患,在朝中没有辅佐之臣,怎么相救呢?事情不效法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啊。”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排斥他的言辞,就上书给始皇。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许可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不能再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视察各地,在外平定四夷。李斯都出了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都嫁给秦国的公子。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我听荀卿说过‘事情忌讳太过分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富贵到极点了。然而事物繁盛到极点以后则将衰萎,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视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兼理掌管印信,发布命令等事,都随同前往。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上,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为将军。小儿子胡亥受宠爱,请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余的儿子都没跟随。这一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然后(将我)下葬。”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诏书和印章都在赵高那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五六个受宠幸的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的群臣都没人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韫辌车里,百官奏事和进献食物还和过去一样,宦官就从辒辌车中(假托始皇的命令)批复各项上奏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次韵王适①游陈氏园苏辙宿雨晴来春已晚,众花飘尽野犹香。舞雩便可同沂上,饮禊何妨似洛阳②。新圃近闻穿沼阔,涨江初喜放舟长。年来簿领③萦人甚,何计相随入醉乡。[注]①王适,苏辙的女婿。②白居易和裴洽一起参加“洛阳修禊”活动后,单独邀请裴老前辈举办了一场家宴。③簿领: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适在游陈氏园时写了以“香、阳、长、乡”为韵脚的诗歌,苏辙写这首诗与他相唱和。B.首联点出了游园的时节,虽然已经是晚春,花朵也在经历风雨后落尽,但野外仍飘着花香。C.第三句运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表现出诗人跟孔子一样对太平盛世图景的向往。D.颈联交代园中池沼水面上涨,可以荡舟游玩,与首联中的“宿雨”相照应,可见雨势很大。16.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陈氏园的喜爱之情,虽是晚春,但园中景色让诗人欣喜;②与晚辈共同游园的快乐之情,用孔子与弟子的典故和白居易与裴洽的典故,写出与晚辈相处时的乐趣;③对官场琐事的厌倦之情,官府俗务缠身,不如一醉方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出诗人跟孔子一样对太平盛世图景的向往”错。本诗“舞雩便可同沂上”,写出与晚辈相处时的乐趣。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宿雨晴来春已晚,众花飘尽野犹香”,晚春雨后花朵落尽,但野外仍飘着花香。可看出对陈氏园的喜爱之情,虽是晚春,但园中景色让诗人欣喜;②“舞雩便可同沂上,饮禊何妨似洛阳”,可看出与晚辈共同游园的快乐之情,用孔子与弟子的典故和白居易与裴洽的典故,写出与晚辈相处时的乐趣;③“年来簿领萦人甚,何计相随入醉乡”,可看出对官场琐事的厌倦之情,官府俗务缠身,不如一醉方休。(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阿房宫中楼阁之密集。 【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辟邪说④.难壬人⑤.五步一楼⑥.十步一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乎”“毋”“辟”“邪”“壬”“阁”。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五千年文明自带流量密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 ① ,在岁月洗礼下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血脉。传世的文物、典籍、非遗技艺等,是中华文明存续流传的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准它的时代韵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物等载体对话历史,人们不再满足于“看得见”,更希望“看得懂”。“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陈正升级为富含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观众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有的文博机构还更新运营理念,让文化场所变身“旅游打卡地”、让文物成为“潮玩”,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在 ② 中传承中华文明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里有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过来、文化“潮”起来,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体认,为时代提供精神滋养。 ③ ,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寻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今天、面向未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C.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D.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答案】18.①一脉相承(薪火相传)②春风化雨(潜移默化)③鉴古知今(忆古思今)19.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20.C【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从前文“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及后文“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血脉”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一直得到传承。可以填入“一脉相承”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世代相传承袭下来。比喻人或事物间的传承关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比喻师生授受不绝,或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第二处,从前文“有的文博机构还更新运营理念,让文化场所变身‘旅游打卡地’、让文物成为‘潮玩’,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有的文博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让年轻人走近文物。可以填入“春风化雨”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第三处,从后文“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寻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今天、面向未来”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通过探知前人的事迹来指导当今的行动。可以填入“鉴古知今”或“忆古思今”。“鉴古知今”,指通过研究前人的经验和思想,来认识当今的情况和价值。“忆古思今”,回忆过去的亊情,思考当前的事情,不忘过去,珍惜今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生活”与“发展”搭配不当,应将“发展”改为“丰富”。②语序不当,按照句意和语法,“越来越多的”应修饰名词,不能修饰动词,故在此应将“越来越多的”调至“人们”前。故正确句子为: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段中引号“活”的作用是表特殊含义。A.反语,表否定、讽刺。B.表特定称谓。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或着重论述。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曹家遭遇变故时,曹雪芹与宝玉年龄相仿。曹雪芹亲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的变迁。《红楼梦》便是作者一生的所见所思所得所悟。开篇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既照见了众生,也照见了他自己。《红楼梦》写尽了人情冷暖。贾府繁盛时,高朋满座;贾府没落时,门可罗雀。《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宏大严密,塑造人物时___________。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________,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红楼梦》的内容涉猎很广,包罗万象。整部大书从叙事架构到精神背景、从人物设计到家族百态,涉及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饮食文化,茶文化,园林建筑,人事管理,音乐戏曲,饮食养生,服饰文化,丧葬制度,诗词歌赋等各种知识。可以说,_____。【答案】①.多运用对比手法②.黛玉是理想的淡泊的/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③.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古代文化史/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如”可知,此处是总领句,后面是举例;由“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可知,是把黛玉和宝钗进行对比,这就是《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可填:多运用对比手法;第二空,此处应是写黛玉,应与“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形成对比,可填:黛玉是理想的淡泊的/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第三空,此处为总结句,从前面列举内容来看,《红楼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填: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古代文化史/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三)语言文字运用Ⅲ22.近日,北京京剧院程派名家郭玮在长安大戏院震撼上演《锁麟囊》,让古老的中华戏曲艺术再次迸发出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锁麟囊》是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且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的程派经典之作。如何寻求突破、在守正中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程派传承人必须思考和不能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程派传人,郭玮深谙艺无止境的艺术真谛,善于从每次演出中汲取经验,认真揣摩人物,精心研磨唱腔,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将声腔演唱和身段工架化为深刻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驾驭把控和表现人物的能力。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答案】《锁麟囊》是程派的经典之作,又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其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从长句中提取主干及直接修饰成分:《锁麟囊》是程派经典之作。然后把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加上主语改成句子,如把“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改为句子“《锁麟囊》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把“且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改为句子“《锁麟囊》的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最后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排序为:锁麟囊》是程派的经典之作,又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其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方圆并举,书人生之华章“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好的书法离不开方笔与圆笔的并用。方笔刚劲磅礴,圆笔温婉柔和。若只执方笔难免锋芒毕露,过刚易折;而只施圆笔又显得无筋无骨,歪斜不正。书法如此,人生亦如此,只有方圆并举,刚柔并济,我们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灿烂华章。用好方笔,我们要有坚守初心的刚强:逆境中不改自己的志向,在荆棘中穿行,在磨练中愈加坚毅,如方笔般鲜明的棱角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锐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在募集办校资金时遭受过无数质疑,在家访之路上不慎摔断肋骨,在一次次“劝学”中不被家长所理解……但大雪包不住春天的心,困难拦不住她前行的脚步,她以刚正自强坚守初心,带领大山的女儿铸就了华南女子高中的奇迹。而西班牙的古老歌舞弗拉明戈本是用来表达生活的慷慨豪迈,但在世俗的洪流中未能避免沦为失去精神内核的商业表演,使当地人失去了一大精神寄托。由此可见,执方笔者虽历尽千山,但终能得偿所愿;反观失方笔者,虽一时风头无二,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重要的初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唯有“用好方笔”、不失本心者方可脱颖而出,以青春之刚强让行动落在理想的土地上。 用好圆笔,我们要有通权达变的灵活:看似弱柳扶风的曲线完美地诠释着以柔克刚的智慧,在迎接挑战时知进退,赢得失,用智慧坚守底线。韩寒曾说:“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原创,可惜渐渐许多人都活成了盗版。”所以我们不能忘记那意气风发少年时,鲜衣怒马似锦华,面对难题要懂得随机应变,繁忙的工作才不会束缚我们正欲翱翔的翅膀,生活的重担才压不弯我们挺立的脊梁。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面对刻意刁难的美国记者没有恶语相向,而是选择默默地将手帕丢进垃圾桶里并留下一句:“这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周总理用大智慧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口舌之争。“用好圆笔”不是见风使舵,而是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依旧不忘初心,我们会在不同的征途遇见不同的风景,奔赴同一个鲜花盛开的终点。用好方笔才有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面对世俗的光明磊落、面对诱惑的初心不改;用好圆笔才能深谙条条大路通罗马并把握人生的航向,拥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智慧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定力。方笔与圆笔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代阔步向前,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我们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当肩负历史使命,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以青春之赤砖垒时代之高墙!方圆并举,外圆内方,以初心为方向,以圆融为方法,方可书人生之华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则作文题目立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书法艺术讲究方笔和圆笔。方笔棱角分明,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圆润灵活,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书法的艺术其实也隐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如方笔般刚毅正直还是如圆笔般通达圆融?方笔有如为人遵纪守规,方正刚直,圆笔有如处世圆融灵活,充满智慧。项穆的话提醒我们,“圆而且方,方而复圆”,过于方正可能不善变通、不容于世,过于圆融难免圆滑世故,失去原则,方和圆二者中和兼备,才能和谐美善。由“方圆之和谐”联系到“做人处事之方法”,写作时首先应当对“方与圆”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分别评判:“方”既可以理解人品的方正,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但“方”也可能是不知变通、格格不入;“圆”,意味着圆熟、机变、灵活,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老奸巨猾。没有方,圆流于圆滑,没有圆佐,方亦易失于刚直。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关键在于如何在“方”与“圆”中达到一种平衡呢?因此,将“方”与“圆”有机地结合,大致可作如下演绎:一、“大方小圆”,即:大是大非讲原则,小是小非讲风格;二、“内方外圆”,即:待人接物要“柔中寓刚,圆中有方”;三、“已方人圆”,即:对自己方,对别人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时方时圆”,即:从具体情况出发,该方时方,该圆时圆。 立意:1.正直做人,圆融处世。2.圆可处世,方能正心。3.行义如方,用智如圆。4.圆以晓畅通达,方以不失本心。5.秉方笔之风骨,融圆笔之通达。6.融通方圆之妙,得做人处事之法。7.笔分中立定精神,方圆里决定生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07:06: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1.4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